资源枯竭型城市旅游业的发展

2014-03-31 17:44:22韩力军
关键词:景观旅游资源

韩力军

(浙江旅游职业学院 工商系,浙江 杭州 311231)

随着历史的变迁,我国不断建起集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于一体的大、中、小城市体系,其中有很多是基于自然资源的丰硕与特色而形成与扩展。特别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对资源的开采与利用能力的提升,形成具有不同特色的自然资源型城市,这些特有资源与相关的设施也就形成了这些城市的特色景观或风貌,进而使这些不同的景观形成了不同特色的旅游业。

一 资源枯竭型城市资源枯竭的动因、表现

1.资源枯竭型城市内涵。

(1)资源的内涵及其类型。

资源是指资产与财富的来源;它同时被定义为“生产资料或生活资料的来源”,并划分为地下资源、水力资源、旅游资源等资源的类型,其实质是自然资源。实际上广泛的资源含义,不仅指自然资源或天然资源,还包括人文资源。人文资源不仅指人类本体,还包括其创发的多类的资源。本文所说的资源只采用自然资源的含义。自然资源有多种类型,可以按不同的标志进行划分。本人按照地上与地下的划分标志,划分出如下具体资源类型:地下资源,包括煤炭、石油、天然气、金属矿石等地下矿藏资源 ;地上资源包括江河海洋、湖泊、池塘、沼泽、山脉、丘岭、平原土地、林木、草原、花圃、野生动物与飞禽等自然资源。[1]

(2)资源型城市的内涵及其类型。

城市是居民聚居区与商品交易市场的结合体,其市场由独立区域逐步分散于居民居住区。居民聚居区的形成,源于多种因素,包括自然资源、人口、政治、交通、气候、工农业生产等因素。由于人口的聚集,既提出了对商服交易市场的需要,又提供了进行市场交易的条件。由于不同的因素条件,形成了不同的城市类型,诸如政治中心型、工业生产加工中心型、交通枢纽中心型、商贸中心型、文教中心型、自然资源开采加工中心型等城市类型。当然,还可分为古代、近代、现代与大、中、小等城市类型。

资源型城市其形成与发展的动因是源于发掘与利用各种不同的优势自然资源而招致人口的集聚与商贸等经济活动的扩展,因此,作为资源型城市可以定义为是以某种特有的优势资源的发掘、加工、交易、运输等经济活动为中心的城市。

资源型城市的类型,由于其所依托的自然资源类型不同,而形成不同的资源城市类型。如按地下、地上标志划分,可划分为如下类型:①地下矿藏资源型城市,可有以煤炭矿、石油矿、天然气矿、金属矿、石矿、化学矿等矿藏资源为中心而形成的综合经济活动的资源型城市;②地上自然资源型城市,可有以林木山产、草原牲畜放牧、湖泊渔产、海河港运、交通枢纽等特有、丰硕资源的开发、利用为中心而形成综合经济活动的自然资源型城市。

资源枯竭型城市,就是其所依托的特有、丰硕的自然资源处于枯萎、衰竭状态的城市。处于该状态的城市需要转化产业类型,开发新的替代产业,或优化调整产业结构,从而使城市的面貌、形态、特色发生相应的变化。

2.资源型城市资源枯竭的动因及其表现。

(1)资源枯竭的动因。

资源枯竭的原因有如下几点:一是,由于系不可再生资源,随着人们不断开发、利用,而使其可开发、利用的规模大大缩减;二是,虽属于可再生资源,但人们只注重开发、利用,而忽视培育再生,使现有资源规模大大缩减,使资源形态大大恶化;三是,某些不可再生资源由于自然灾害或地理原因而导致其难于继续顺利开发,并破坏了原有的地貌、地形状态;四是,某些可再生资源由于自然环境恶化或人文环境的污染、侵害,使其难于再生或难于保持原有的规模、状态,等等。

(2)资源枯竭型城市的主要表现。

由于该类城市所依托的自然资源的不断衰落与缩减,使城市的中心经济活动与城市面貌发生了如下变化:一是,由于主要依托的资源枯竭,导致了其产业形态的转移与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从而产生了相应的后续产业与创新产业;二是,原有产业形态与后发的产业形态并行发展;三是,相应的辅助产业也进行了不同的调整,如交通运输业、商服业、旅游业等;四是,城市的面貌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使独特资源型城市向多项资源城市转化,由此,使城市的生产设施形态、山林形态、水地形态、街区形态等,均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变化。[2]

二 资源枯竭型城市自然景观状态变化的分析

由于该类城市所依托的自然资源趋于枯竭导致了由此特色资源所呈观的景观的相应变化,但因自然资源的类型不同,其景观的变化程度也存在不同的差异,需作具体的分析。

1.地下资源枯竭型城市自然景观状态变化的分析。

(1)地下资源趋于枯竭并未停止发掘活动。

城市的自然景观风貌,并未发生重大变化。如黑龙江省的大庆油田仍然是油井林立、炼油厂烟囱高树、沃野茫茫,令人神往;又如黑龙江省的鸡西市煤矿,仍然是掘梯高树,煤积如堆、运车如梭、山岭竣立,保持着山景与矿景联结的优美风貌,但已处于弱化的趋势。

(2)地下资源趋于枯竭并开始创发新的替代产业。

由于地下资源趋于枯竭,导致一部分原有地下开采通道与设施的堵塞与停摆,也因新继产业的开发,导致了地上设施的减少与地貌的改变,而新发产业又未创设出新的景观要素,从而导致原有城市特色景观的较大弱化或变异。

(3)地下资源已经枯竭造成原有的地上地下采掘设施封存。

地上地下的通道全部停摆、封存完全或大部分转移到后发产业上去,从而导致原有的城市特色自然景观发生了较大的变异,而有的新发产业不但未能呈现新的景观形象,反而损害了原有的特色景况状态。

2.地上资源枯竭型城市自然景观状态变化的分析。

(1)野生植物特色自然资源型城市自然景观状态的变化。

这类城市的形成有多种原因,其资源的枯竭也呈多种状态,大体有以下几种情况。

其一,依托某类丰美自然山林资源的开发而形成的城市。由于山脉纵连、野生林丛生密密,且久生不衰,从而形成宽广而规模巨大的林木资源及其景观,如大兴安岭的松栢林、太行山的枣梨林、芦山的翠竹林等。由于人们采集加工、交运这些山林资源而逐步形成了人口集结的城市。但随着人们长期开采活动的进行,使这些自然生成的林木资源趋于枯竭,而由这些林木形成的城市特有自然景观也随着处于弱化、恶化、消失状态。其二,依托某类野草、花卉自然资源开发、利用而形成的城市。由于草原茫茫、群花争艳,从而形成丰富的牧草、木花、草花等自然资源及其美丽的景观。随着人们开发利用这些自然资源而逐步形成了相应类型的城市,如由于野草丛丛而导致畜牧业的发展,由于畜牧业的发展而导致畜生产品的繁殖与加工生产、交换活动的发展,而形成相应的城市;由于对特色木花、草花的开发利用与交换所形成的相应城市等。但随着人们的不断开发与由于洪水、地震、沙尘暴等自然条件的侵害以及为利用土地资源构建路道、水渠、房屋、厂房等设施,导致了其自然资源的减少与破坏而趋于枯竭,从而使这些城市的自然景观发生了相应的变化。

(2)江河湖泊自然资源枯竭型城市自然景观状态的变化。

这类城市的形成,有的是导致源于水运资源而形成交通枢杻与商品交换的集散地;有的是导源于水生动植物资源的繁盛与特色,而形成生育、捕捞、生产加工与交换的中心;有的是导源于特有自然景观的美丽与气候的温和而形成旅居、游观的风景区,以至形成政治中心等。但因自然条件与人文条件的变化,而导致特有资源枯竭,使原有的自然景观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导致上述自然资源枯竭,从而造成这些城市景观变化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由于水资源的枯竭,导致水流变细,以至干涸,使原有风貌变型;二是,由于地震与火山爆发而使水道堵截,形成变道、改道,使原有的风情不复存在;三是,由于沙石淤积,使水底土地凹凸不平,形成沙堆漫漫、丘岭起伏,甚至成为沼泽,使原有景观恶化;四是,由于水资源的枯竭,导致了水中动物与两岸植物的变化,从而使生态发生重大变异;五是,由于水资源枯竭与水道变异,导致了原有水运通道变化与货运港口变迁,使景观失常;六是,由于人们生产与生活产生的废弃物的污染,使水中特有的动物、渔产物灭绝,使岸边的林木花草枯竭,从而使原有城市的景观劣化;七是,由于人们为广开水渠用于灌田,使水源大减,导致下游水量过缩,从而导致原有一些城市景观变异;八是,由于新的资源与经济活动的产生,迅速创建起新的港口城市,使原有一些传统型的港口城市的经济中心地位弱化,加之对原有土地的利用与有关设施的营建,使原有城市的景貌逐步恶化。

总之,依托某些自然资源而兴建的一些城市,随着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与自然环境的变化,而使特有自然资源日趋枯竭或锐减,从而使原有城市的特色自然景观恶化或变异。由此,导致了基于特有自然景观而兴发的旅游服务业的创新发展问题。

三 对资源枯竭型城市自然景观创新发展的对策

由于原自然资源枯竭,使城市的特有自然景观风貌发生重大变化,[3]从而减弱了原有景观对旅游者的特有吸引力,进而影响了旅游服务业的繁荣发展。[4]因此,必须以创新的思维,对城市的景观进行扬优除劣、扩新弃旧、变废为用,进而对旅游服务业的原有结构进行优化调整,使其可持续发展。

1.对城市仍存的原有优势自然景观进行强有力的保护与整治。

(1)对地下景观的保护与整治。

地下景观主要是指一些矿产的地下矿井、矿洞、矿坑等,虽然矿产资源采掘生产活动已经停止,但对其原状加以整治,优化其状貌,作为一种景观留存,供一些对地下设施、通道感兴趣的游客去探观、访察,特别是让一些专家、学者去进行相关的历史考察研究,把其优化发展为一种历史景观,保存与提升其景观价值。

(2)对地上景观的保护与整治。

地上景观,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矿产开发的地上设施,如矿产原料生产加工的设施,如油田区域地上林立的井架设施与炼油厂高纵的烟囱、依序连接的厂房,煤矿区域的输送设施等。另一种是地形、地貌,如水枯的江河通道与湖泊的坑堤、枯萎的古林木、奇特的沙堆、遗弃的矿石堆、停用的港口设施等。要对以上遗存的景物进行择优保存并进行适当的修整,使其转变为一种历史景观,让人们成为对原有自然景貌的追观和欣赏。

2.对新开发自然资源景观的发掘与装饰。

(1)对新开发自然资源的择优选择。

一个城市原有自然资源枯竭或弱减,必然减少资源的发掘与利用,形成新兴产业链。[5]这里可有如下规划设计:一是,发挥原有资源的剩余优势条件,[6]如江河水流虽趋弱化或枯竭,但多变为沼泽、池塘,可利用其发展新型水产养殖业,包括水产动物与植物品类的养殖业,通过对这些池塘、沼泽地的开发、整治,从而形成新的自然景观区;二是,对变异的地形、地貌进行利用与改造相结合,[7][8]如对原有湖泊区,在有的地段变成贮积雨水的水库区,在有的地段变成特种林木区、在有地段变成特色农耕区等,以形成新旧兼双的景观区;三是,开发全新的优势自然资源,如开发新的交通枢杻、发掘新的矿藏等,从而形成新开发的景观点区。

(2)对新开发的自然景观点区的装饰与优化。

景观文明是人类社会文明的重要构成要素,景观文化是景观文明的构成要素。人们对现代化城市的构建,不能只考虑经济发展因素,而要在文明城市建设中注意提升人文景观文明的同时,去更多的营造新的自然景观文明。自然景观文明、不是简单的利用自然景观形态,而是要优化发展这种特色自然景观形态,使之成为美化城市、丰富人们精神文化生活的一个必不可少的要素。因此,要树立新的景观价值观,着力装饰与组合这些自然景观体系,并形成这些城市的景观特色。为此,一是,要有效维护其形态;二是,要做出新的景观发展战略规划;三是,要给予一定的资金、人力投入,对自然景观进行装饰、延伸、管理,使之产生更高的旅游价值;四是,要相应发展新兴的旅游产业,把旅游产业的社会与经济价值提到一个新高度,使之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新的增长点。

四 优化调整资源枯竭型城市旅游业结构的对策

将原有与再生的优美自然景观转化为巨大的社会经济价值,有赖于旅游产业的优化发展。随着自然资源枯竭型城市自然景观的变化调整,原有城市的旅游产业结构也必须进行相应的优化调整。[9]其基本原则是:从实际情况出发,从发展前景着眼;突出重点与特色,传承与创新相结合;社会与经济效益兼顾进行可持续发展。

1.优化调整旅游业发展战略规划。

(1)要以科学发展观作为调整战略的指导思想。

要从实际情况出发,以变应变,做出及时灵敏的反应。既不固守原有的规划思路与规划方案,又不完全放弃其规划方案的所有规划内容。既要继发尚存的优势适存的旅游企业,使其向精特方向发展;又要适时发展新的旅游企业类型,开发新的适用的经营业务内容,使继优与创新相结合,逐步推进转变、调整的进程,实现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2)要调整旅游业发展的战略重点。

要从以原有资源景观为依托、为重点的模式向新资源景观为依托,为重点的模式转变,大力发展新型企业与机构,使其比重不断提升。在这一重点转变中,要注意以下两个重点的发展:一是,注重原适存优势旅游企业的特色化重点发展,使其派生出以遗存景观优势为依托的重点优势企业与机构;二是,重点发展具有强大支撑力、引导力的,以新开发景观为依托的企业与机构。

(3)要调整旅游业发展的战略对策。

这里主要提及调整旅游业发展的宏观战略对策。要使政府有关机构加大对原有适存景观的重点保护与监管,制定相应的法规;要加大对重点旅游业发展的资金、科技、人力等要素的政策支持力度,[10]以确保这些重点企业、机构的快速、优化发展,起到应有的支撑与引导作用。

2.对旅游行业结构进行优化调整。

(1)适当精简或缩小失去原优势景观支撑的旅游企业的类型与数量规模。

旅游经营企业与机构分别向精良化、特色化、重点化方向转变,[11]并注意创新与扩展服务于遗址、遗物、遗型、遗态等历史保存型与研究型的企业与机构,形成新的经营优势。如创建历史博物馆、特色景观公园、古迹留存场所庭院、遗存景观保护区、原有历史景观研究所等企业与机构。[12]

(2)适当扩展新开发景观所引动的旅游企业、机构的规模与种类。

可在重点发展支撑型企业、机构的同时,较多的发展中、小型的企业、机构,逐步提升与延伸其规模与种类。要特别注重发展特色经营企业、机构,并使之多功能化。

3.对旅游企业、机构经营位置的优化调整。

(1)适当转移原设旅游企业、机构的经营位置。

旅游企业、机构的经营位置可向遗存的景观区集中,并适当增设旅游交通站点与餐饮店点于遗留景点相近的位置;还可考虑以连锁经营形成,向不同的位置分设经营网点,使之远近有别。

(2)向新开发的景观位置增设相应的新型旅游服务网点。

新设网点可根据先急后缓、先重后轻、先综合后零散、先大型后小型的顺序,创建起主干旅游服务网点体系;然后根据实际发展需要与企业经营实力,逐步推进中小型、专业化、特色化、固定化的网点总体体系;要根据游客旅居休闲需要,随时设立流动性的旅游服务网点。在新型旅游服务网点发展过程中,既要提倡根据旅游服务活动设施的科技现代化、服务项目国际化的前提基础设定,又要着眼于长期发展需要,而避免当前一些经营企业的“近视症”。

4.对旅游企业服务方式与内容的优化调整。

(1)要更多的采用一体化的服务方式。

一是,通过网络系统与电信系统更多开展从咨询、预订、往返、车船、飞机票与旅店、景观旅游地点与程序,到旅游返程等多种服务的一体化预订方式,或称订单式服务方式;二是,在旅游活动进行过程中,要更多的提供从导游、交通、讲解、购买纪念品、表演,到娱乐等一体化的服务方式;三是,在旅游活动中,要提供住宿、洗澡、餐饮、影相、文艺表演、会客等一体化服务方式;四是,以团队形式组合成不同类型的群体,在旅游过程中为之代办进行文体表演、研讨会、拍制录相片与录音带、商务洽谈等活动的条件或将从事不同政治、文化、社会、经济活动的国内外地,国外的群体转化为辅助活动的旅游团队,并为之提供接、导、送的一体化服务活动。

(2)针对游客的不同需要进行灵活的个性化服务。

一是,对年老、体衰的游客,可以提供经过专业培训过的服务人员进行护宿、护游、护病、护送的全过程服务;二是,对专业从事登山、游水的游客,在提供专门的设施,助其旅游的同时还可以在护旅中进行实际导行,与其共行;三是,对专门从事景观历史考查的游客,在导游过程中,除直观的介绍景观的特色外,还可提供相关的景观历史资料,并可提供所需的咨询服务活动;四是,对具有专业才艺的游客,除进行景观的游观外,还可为其提供免费即兴表演活动,甚至为之提供收费表演的专场表演活动。

(3)在旅游服务的内容上要进行创新发展。

一是,要实行原有特色自然景观、残留的原自然景观与新开发的自然景观的游观相结合,以突出特有景观为重点;二是,在实行以对景观游观服务活动为主体的同时,要根据游客的多种需求,扩展相应的多种服务内容,向多样化、综合化方向开拓;三是,要注意扩展景观文化的内容,并要注意加大宣传的力度,达到以少引多、扩展旅游市场要素,从而实现更大的社会与经济效益的经营目标。

总之,城市所依托的自然资源枯竭有多种成因,而资源枯竭的状态又各不相同,从而导致城市的原自然景观状态发生不同的变化与新生自然景观的不同类型。自然景观的变化,使原城市旅游业的不同结构必须进行适应的优化调整,进行适度的创新发展。为此,必须从现状与发展趋势的分析出发,从政府机构的宏观管理与企业微观的服务营销这两层面进行战略规划的调整、政策的优化支撑与旅游服务企业、机构经营要素与内容的适时、适度的相应转变,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1]陈俊杰,李新泉,刘玲玲. 对煤炭资源型焦作市可持续发展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矿业,2008(8):43-45.

[2]江小蓉,龚志强. 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中的旅游业发展路径[J].商业时代,2009(20):125-126.

[3]曾磊,曾晖.采矿废弃地工业遗产旅游开发实证研究——以河北武安西石门矿区为例[J].生产力研究,2009(22):178-180.

[4]丁华,陈乾,藏萌,熊莉.资源枯竭型城市发展旅游业面临的困境及破解——以铜川市为例[J].城市问题,2013(3):38-41.

[5]朱琳,卞正富,朱环,余建.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期土地利用与城市发展耦合关系分析——以徐州市贾汪区为例[J].城市发展研究,2013(1):54-59.

[6]韩科峰.基于AHP的资源枯竭型城市旅游竞争力分析——以枣庄为例[J].中国经贸导刊,2012(20).

[7]王莹,刘雪美.资源型城市工业遗产旅游开发初探——以海州露天矿国家矿山公园为例[J].城市发展研究,2010(11):90-94.

[8]李开宇,钟志平,王兴中.资源枯竭型城市旅游业发展路径研究[J].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5):897-900.

[9]曹灿明.西部矿产枯竭型城市旅游形象策划及总体开发构思——以甘肃白银市为例[J].特区经济,2008(7):199-201.

[10]赵文祥.资源枯竭型城市劳动力转移规律与就业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8:33-47.

[11]王文长,萨如拉,李俊峰.西部资源开发与可持续发展研究[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301-312.

[12]许长仁. 走向世界的焦作旅游:“焦作现象”国际论坛论文汇编[G].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137-215.

猜你喜欢
景观旅游资源
基础教育资源展示
景观别墅
现代装饰(2021年6期)2021-12-31 05:27:54
火山塑造景观
一样的资源,不一样的收获
包罗万象的室内景观
资源回收
资源再生 欢迎订阅
资源再生(2017年3期)2017-06-01 12:20:59
旅游
旅游的最后一天
春天景观
中国摄影家(2014年6期)2014-04-29 14:54: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