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丽萍
(中山火炬职业技术学院 思政部,广东 中山 528400)
思政课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存在满堂灌现象,导致学生对思政课产生厌烦情绪。怎样使思政教育走出满堂灌的尴尬境地,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思政教育改革的基本要求,同时这也是对我国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进行改革的关键。
1.思想理念落后。
若要加大高职院校教育改革力度,第一步就要不断革新教育理念,然而,现阶段,很多思政教师思想观念落后于不断变化发展的思政教育形势,而且认识上存在一定偏差,重理论轻实践现象严重,一些思政教师具有高职院校学生比本科院校学生学历低的错误认识,所以在思政教学中往往会出现简单化。[1]而且思政教师外出交流、考察与学习的机会也比较少,很多学校由于轻公共基础课,在有限的教育经费下,经常会出现优先确保专业课教师外出学习及考察的情况。
2.基本建设落后。
思政教育基本建设落后的主要因素是经办、经费以及经济。就宏观经济环境而言,一些高职院校经济实力弱,而且地方政府也没有多余的资金发展公共事业,作为非营利性的高职院校,要想加强其自身建设通常会比较困难。尽管高职院校教育发展前景非常广阔,然而, 在经费方面各院校就会出现捉襟见肘的局面。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很多高职院校仅仅靠招收学生以维持生存,而且学校也不会投入过多经费在思政教育上。
3.教学方法落后。
很多高职院校思政实践教学依旧处于传统的社会调查与参观考察形式上,并未将现阶段我国高职院校教育改革特色与实际体现出来。高职院校教育改革模式主要是工学结合,校企合作。而思政实践教育如何实现有效结合,一方面关系到创新思政教学方法,另一方面也会对人才质量的培养有所影响。[2]而且很多教师不重视思政实践教学,也不对学生进行相关的思政培训指导,造成不理想的思政课教育教学效果。
所谓专题,就是专门讨论或者研究的问题。思政课专题式教学指的是突破传统教学模式,根据章节进行授课的新型教学方式,依照思政教学大纲具体规定,根据课程内容逻辑关系与内在思想来整合、充实、概括以及提炼教学内容,以形成相互独立又先后连接的系列性专题,同时根据专题内容对教学方案予以确定,属于一种集中而深入的思政教学模式。
思政课专题式教学的特点主要有:首先,在教学内容上,专题式教学重点突出,主题鲜明。所有专题都是根据思政主题内容而设计,教师和学生通过教学大纲中所提供的专题模式,从多侧面、多层次以及多角度对专题规律进行共同探究。[3]其次,专题式教学模式具有多样性。思政课教学过程中,教师可通过结合启发讲解、探究讨论以及课堂讨论的教学方式,让学生能够摆脱书本,真正懂得道理、学到知识,最终提高学生的思政能力。再次,思政课专题式教学能够实现师生主客体适时变换。教师在思政授课时的角色是引导者,而在讨论的过程中,教师不仅是教师,同时也是学生的朋友,和学生成为良师益友关系,以达到师生互动,双向交流的目的。
1.专题式教学是使思政课针对性和实效性得以提高的需要。
现阶段,高职院校思政课程内容通常都具有非常强的严肃性、权威性、针对性以及科学性,而且是研究马列主义的标志性成果。但是,高职院校思政教材和中学思政教材存在重复现象,若高职院校思政教师不能有效处理两者的衔接关系,仅仅是对高中经济及政治理论进行机械地重复,那么,就会导致思政教学内容缺乏针对性,而且也会造成学生学习思政课程兴趣的丧失。一般高职院校学生的自学能力都比较强,而且他们比较喜欢对社会上的问题进行关注与探索,所以,若教师对学生所提出的问题不能完整的回答出来,那么高校思政教育就很难达到理想的效果。[4]所以,一定要避免高职院校思政课程和学生已知内容相重复,教师需要强化教化功能,淡化知识功能,对专题化教学改革进行不断探索,在“是什么”的教学基础上,对学生向“为什么”方向发展予以积极引导。通过专题式教学,对一些思政问题进行选择,讲透讲深,对教育过程中所存在的教学问题予以克服,实现思政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及实效性。
2.专题式教学是对新教学模式进行探索的需要。
现阶段,高职院校思政教学内容、大纲、课时以及理论实践等存在很多矛盾,这就需要思政教师对新教学模式进行不断探索。若思政教师根据教材体系结构授课,那么要想在有限时间内将思政问题讲透通常比较困难。而专题式教学能够为思政教师提供思政教学自主权,源于教材,同时又高于教材,思政教师能够对各种教学手段进行充分利用,与最新理论动态、教学理念以及研究成果进行有效结合,以达到少而精的思政教学目的,对教学过程中所存在的矛盾进行有效克服。
3.专题式教学是使思政教师业务能力得以提升的需要。
就本质而言,思政课具有极为丰富的教学内容,而且政治学、社会学、历史学、哲学、法学以及伦理学等各方面的知识都有所涉及,要求思政教师对整个思政课教学内容进行全面驾驭往往会有力不从心的感觉,通常很难将一些比较陌生的思政内容讲透。思政课专题式教学能够帮助思政教师扬长避短,各显神通,并且实现以科研促教学、以教学促科研的良性发展,而且还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整体教学质量,使专题式教学理论深度与实效性得以增强。
1.师生角色互换法。
在高职院校中思政课教学中,思政教师要依照思政教学难易程度,并结合社会现实与学生实际学习能力,将学生进行若干小组的划分,课前为学生布置相关资料搜集与学习讨论等学习任务,思政教育课堂中,积极开展课堂及学生自讲自辩讨论。师生角色互换法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活动参与欲望得到满足,而且还能对学生创造能力与主体意识进行培养。
2.教学空间配置法。
根据思政课专题教学内容,思政教师要对思政教材深入熟悉,对资料进行广泛收集,善于科学而合理安排学习与教学的空间配置,通过思政教师的精导与精讲,让学生能够有足够的辩证与思考空间,教学空间配置法能够活跃学生头脑、开阔学生眼界。此外,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及精髓阐发清楚是关键,思政教师必须讲透、讲深,不需要面面俱到。通过教师讲解,能够让学生理解马克思主义观点、方法以及立场,对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以及世界观予以积极引导,确立构建具有我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想。[5]
3.营造教学情境法。
高职院校思政课专题式教学的基本要求是以情感人。思政教师必须善于为学生创造和谐的思政课教学情境,以使思政课专题式教学活动的感染力与艺术性得以增强,激发学生学习思政课的兴趣,进一步调动学生学习思政课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4.史论结合法。
高职院校思政课专题式教学是融趣味性、知识性以及理论性为一体的综合性教学,内容繁琐,各学科间相互渗透。为此,思政教师必须与实际进行有效结合,根据基本理论与重要知识点,针对思政课中的热点与难点问题,通过分析案例,加强学生对思政理论的深刻理解,并通过分析理论拓展案例的深度与思路,确保学生解决实际思政问题的能力得以提高。
5.设疑引思教学法。
激发学生思维的根本就是要有“疑”的精神,而这也是对学生思维能力予以激发的动力。我国伟大的教育家朱熹曾经提出:“读书无疑者须有疑,而有疑者无疑。此为长进也。”具体思政教学中,采用解惑、释疑以及设疑,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激发学生学习思政课程的兴趣,而且能够让学生达到一种口诽非、心愤愤的学习状态。在学生处在山穷水尽疑无路的困境时,思政教师及时为学生解惑,由此高职院校思政课就可以达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教学效果。由此可见,教师要根据思政教材原理与基本概念,将问题巧妙提出,[6]并在问题提出的基础上,对学生思考问题形成正确性引导,激发学生主动思考、探究以及解决问题的兴趣,将学生思维火花点燃,同时对学生独立思维能力进行培养。
高职院校思政课专题式教学改革的最终目的是强化思政课教育功能,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政教学理念,同时对贴近学生、贴近生活以及贴近实际的专题式教学原则进行贯彻,使学生学习思政课程的积极性得以充分调动,积极解决学生感兴趣的现实及理论性问题,确保学生能够在充满人文关怀的思政教育教学中,主动接受马列主义熏陶,自觉接受法律思想与理想信念的教育,[7]将思政育人功能进行学生自觉行动的内化,以使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主阵地及主渠道作用能够得到充分发挥。
[1]王颖,张洁.高职院校《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浅析[J].河北能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01):125-126.
[2]王颖.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探析[J].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1(01):184-185.
[3]易传英.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模式的探索——以成都纺专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为例[J].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01):136-137.
[4]刘红.关于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的思考[J].科技风,2008(07):196-197.
[5]王继辉.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创新[J].当代教育论坛(宏观教育研究),2007(11):188-189.
[6]梁勇.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创新研究[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10(03):174-175.
[7]于洪霜.高职院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专题式教学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05):10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