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高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探究
——基于安徽蚌埠三所高校的实证研究

2014-03-31 17:44:22
关键词:职业规划就业指导职业

宗 惠

(安徽财经大学 财政与公共管理学院,安徽 蚌埠 233030)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到2020年,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1]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已势在必行。高校,作为培养国家人才的摇篮,有必要加强对大学生的职业发展教育。已有的研究表明,目前我国各高校基本普及了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然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却较大程度上存在缺失现象,总体看来,我国职业发展教育的现状仍不容乐观。

为了了解安徽省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现状,以便在今后的教育实践中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本文选取了安徽蚌埠三所高校进行了相关的问卷调查。

一 关于安徽蚌埠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实证研究

1.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调查问卷分为两部分进行,一部分是关于大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的了解和认知进行调查,包括学生自我认知、职业认知和职业规划,另一部分是就高校提供给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知识的相关情况进行了解。

本研究随机抽取安徽财经大学、蚌埠医学院、蚌埠学院进行问卷调查。发放问卷320份,收回308份,有效问卷305份。调查群体如下:一、二、三及四年级学生人数分别为80、182、36、7;男、女生人数分别为109、196。

2.结果分析。

通过对回收的有效问卷进行数据采集、分析,整合内容相关的问题,得出的调查结果如下。

(1)大学生的自我认知程度。

关于大学生自我认知程度的调查,主要是从学生对自己的个性、兴趣、能力和价值观的了解程度、对自己最喜欢的职业的了解程度和对自己职业发展面临的优势和劣势的了解程度三方面进行。从调查结果来看,对自己的个性、兴趣、能力和价值观非常了解的同学占19.05%,不是很了解的占35.17%,没有考虑过的占3.38%;对自己喜欢的职业不太了解的同学占35.17%,一点也不了解的占4.76%,没有考虑过的占2.38%;有14.29%的学生十分了解自己在职业发展方面面临的优势和劣势,47.62%的学生表示不是很清楚,4.76%的学生一点也不了解自己在职业发展中面临的优势和劣势。

(2)学生的职业认知和职业规划情况。

关于“你是否了解本专业未来的职业发展方向”,2.38%的学生表示“非常了解”,52.38%的学生选择了“了解”,而45.24%的学生选择了“不是很清楚”或者“没有考虑过”;有19.05%的学生一直在认真地对自己未来的职业发展作规划并努力实行,57.14%的学生一直在考虑自己未来职业的发展,但尚未形成或实施,23.81%的学生偶尔考虑过这个问题; 19.05%的学生表示很清楚自己将来从事的工作所需要的技能,71.43%的学生选择了“不太清楚”,9.52%的学生选择了“不清楚”;对自己未来3-5年的发展计划,33.33%的学生选择了“非常清楚”或者“清楚”,相比之下,66.67%的学生选择了“不是很清楚”或者“一点也不清楚”甚至是“没有考虑过”。

3.高校提供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情况。

调查问卷将“学校提供的职业生涯规划服务有哪些内容”作为一个多选题展示在学生面前,选择“就业信息和就业政策”以及“职业生涯规划讲座及培训”的学生占34.29%,57.14%的学生选择“没有参加过,不清楚”,而选择“一对一的职业咨询”和“培养专业学习兴趣和专业实习”的则分别为2.86%和5.71%;“学校就业网站中是否有足够的职业生涯规划方面的知识”这一问题,42.86%的学生选择了“有,但是无法满足需求”,37.14%的学生选择了“很少”,8.57%的学生选择了“几乎没有”;而当问及“你的职业生涯规划方面的知识来源于”,60%的学生选择了“凭自己的经验、认知从网络上获得”,只有17.14%的学生选择了“学校或者院系组织的职业规划教育”。

二 安徽省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存在的问题

1.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意识薄弱。

(1)高校对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不够重视。

高校对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不够重视主要体现在高校投入人力、物力不足。以发达国家为例,美国密歇根大学职业指导中心有13人负责学校全面的咨询事务及各学院咨询的协调,各学院就业指导和咨询中心有5-6位咨询专家或助理,全校20个院级单位,就业指导和咨询雇员的人数就达到了100-120人;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就业指导中心每年工作经费达150万美元,经费的50%直接用于在校大学生的职业生涯管理和辅导。[2]与发达国家相比,安徽省高校虽设有专门的就业指导中心,但工作人员也就3-5人,由于人员紧缺,工作重心也主要停留在宣讲就业政策、提供就业信息和办理就业手续等事务性工作上;各学院虽有专门的就业联系人,一般也是由辅导员或者行政人员兼任,工作职责冗繁,难以全心负责就业工作,更不可能面向全院几百上千名学生展开一对一的职业生涯规划咨询。关于经费方面,高校教育经费原本有限,用于就业的专项经费也主要分布在毕业生招聘会、就业困难学生的就业补贴等,没有专项经费用于大学生职业发展规划教育上。

(2)大学生自身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淡薄。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大学生从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到大学主要活动场所为校园,主要任务为学习,很少与社会接触,接触职业生涯世界的各种信息更少。大多数大学生很少主动探索和思考自己人生道路发展的问题,缺乏主动寻求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意识,也很少进行系统的职业生涯规划设计。多数学生认为大学中最重要的是专业知识的学习,职业规划还很遥远,往往临近毕业时,才发现对于自身的职业理想并不明确,也缺乏相应的职业意识和竞争意识。这与前文实证调查得出大学生自我认知模糊、职业认知不清的结论一致。

2.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普及面窄。

目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在我国高等教育中尚未形成统一的共识,也无相应的机制予以保障实施。现实生活中,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或者窄化为就业指导课程,主要面向毕业生进行突击式教育,限于使学生了解就业政策、准备就业材料、提高择业技巧等方面;或者被毕业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所代替,鼓励学生提高职业道德素养、增强社会责任感。开展真正意义上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高校为数不多。各高校没有足够的人力、物力对大学生开展大一至大四全程化、广泛式的职业生涯规划培训。

3.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针对性差。

即使部分高校开设了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也是将其作为一门公共课以大课堂集体授课的形式面向所有学生,没有因专业不同而因材施教,也没有针对不同兴趣、不同基础、不同天赋和不同个性特点的学生进行职业能力测试、职业素质测试和心理测试,更没有为不同的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个别咨询和辅导。这种教育方式忽略了学生的个体发展需要,缺乏针对性。高校从就业职能部门到各学院负责就业的老师,没有精力也缺乏专业性面向每一个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指导、咨询和服务。这种缺乏针对性的教育,导致已开设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收效甚微。

三 建议

1.普及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理念。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体系的根本目标要求高校提高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地位,并明确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全程化的理念。新生入校后,学校通过制作职业生涯规划宣传册、发放相关刊物等形式,向新生介绍职业规划知识,让新生意识到职业规划的重要性。之后,每个年级除了开设不同的职业生涯课程模块外,还可以建立以微博、人人网等网络为依托的职业生涯网络平台对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进行跟踪服务。此外,高校可依托学生社团组织大学生职业规划大赛、相关讲座、职业规划趣味问答等活动,继续丰富校园职业生涯规划活动,促进职业生涯规划理念在校内的传播,使职业生涯规划理念深入人心。

2.加大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人力、物力投入。

普及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理念,要求高校有足够的人力、物力资源投入到这项工程之中。我国高校必须加大对职业生涯教育的人力、物力投资。美国职业生涯管理与辅导经费来源主要是学校每年按学生经费的5%下拨和社会捐赠,德国就业办公室的日常经费由德国联邦就业服务部资助。[3]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经费来源一部分可以取自高校自身,另一方面来源于政府和社会支持。关于人力方面,一方面,高校可充分挖掘校内现有的师资,挑选专业知识强、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加强培训,采取各种激励措施,努力培养自己的专业师资队伍;另一方面充分利用社会资源,聘请国内外专家来学校作报告,形成一种长期的、系统的指导模式。

3.建立完善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体系。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应该从新生入校开始,分阶段有步骤地贯穿整个大学教育的过程,引导学生早规划、早准备。当然,由于四个年级的学生的特点不一样,需要采取的方式和途径也不相同。对此笔者做以下思考。大一:职业启蒙阶段,让学生形成基本的职业理念。主要引导学生转变角色,了解专业及就业方向,开始尝试职业规划。大二:职业准备阶段。要让大学生了解未来职业应具备的各种素质,鼓励学生通过参与各项活动及考取相关证书来提高自身职业素质,进一步修订职业生涯规划。大三:职业素质拓展阶段。指导学生在加强专业知识学习的同时,进一步提高求职技能、提升职业素质。[4]大四:职业目标实现阶段。指导学生充分利用学校提供的条件,展示自身的综合素质,将之前的计划付诸实践,实现顺利就业。

4.共性与个性相结合。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设计必须在共性中体现个性。所谓共性,即各高校要面向所有学生提供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服务。所谓个性,除了不同年级的大学生所需的职业教育知识模块不同外,还涉及到不同专业、不同性格的大学生所需提供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有所不同。在我国,个人的专业背景往往决定了其所具备的职业技能和素养。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贴近专业设置更符合学生个人发展需求,更能促进高校教学质量的提高。这就要求专业授课教师协助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将专业领域内职业发展走向、专业所需能力、职业环境材料等全面地向学生分析,让学生有针对性地去准备。此外,高校要引进相关软件开展大学生的职业能力、素质测试和心理测试,根据每个人的不同特点提供对应的服务,充分发挥学生自己的优势,扬长避短,体现人尽其才、人尽其用的要求,这样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1]田晶.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实施效果研究[J].宿州学院学报,2013(6):107-112.

[2]曹瑞明,邵妍.发达国家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对我国地方高校的启示[J].现代教育管理,2011(5):123-125.

[3]洪成文.借鉴外国高校经验,改善大学生就业指导和咨询[J].世界教育信息,2008(4):55-56.

[4]李季.高校《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建设体系的构建[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2(11):143-144.

猜你喜欢
职业规划就业指导职业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金桥(2021年8期)2021-08-23 01:06:44
论社会适应能力视角下的大学生职业规划
略谈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的重要性
活力(2019年17期)2019-11-26 00:43:18
大学生职业规划与就业问题研究
指导大学生做好职业规划的策略研究
活力(2019年21期)2019-04-01 12:18:54
职业写作
文苑(2018年20期)2018-11-09 01:36:00
我爱的职业
如何在地理教学实践中引导学生进行职业规划
地理教学(2015年19期)2016-01-06 12:00:46
大学生就业指导课教学模式的实践与探索
高校就业指导存在的问题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