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燕赟,王海华
(龙岩学院 经济与管理学院,福建 龙岩 364000)
21世纪,全球经济的增长方式已经转变为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形式,而知识经济的根本是创新。2007年党的十七大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提升到国家战略核心地位,区域创新体系作为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地方政府推动本地经济社会发展的有效方式,也受到了广泛的的重视。
区域创新体系是指一个区域内参加新技术发展和扩散的企业、大学、研究机构、中介服务机构以及政府组成的,为创造、储备、使用和转让知识、技能和新产品的相互作用的网络体系,是在区域层次上集聚和整合各类创新要素所构成的社会化网络。产学研合作是指以企业、高校、研究机构为三大基本主体与政府、中介机构、金融机构等相关主体,按照一定的机制或规则进行结合,不断进行知识创新、消化、转移、生产。可见,产学研合作与区域创新体系在主体上、功能和目的上都存在着很大的重合性,是区域创新的基本运行机制和基础,其在深度、广度上不断演进的过程,决定了区域创新体系构建与完善的进程。
高等院校作为区域创新体系五大主体之一,对于区域创新体系的建设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市县域创新体系中,“地方高校①是区域内知识积累、创造与传播的主体,是原始性创新、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的重要载体与平台,是科学精神、科学道德以及精神文明和文化建设的重要力量……”②根据教育部的数据显示,我国的地方高校有2296所,占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总数的95%,是市县域区域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产学研合作模式是产学研主体的具体对接方式,是指在一定的制度环境下,合作主体为了实现各自的组织目标、对科学技术、资金、设备、人员等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及产出的合理分配的方式和途径。经过三十多年的理论与实践积累,我国高校的产学研合作模式不断深化创新,主要有:(1)“四技合作”模式,即技术开发、技术转让、技术咨询、技术服务。(2)共建科研基地模式;(3)共同承担国家科技计划重大课题模式;(4)建立合作办学关系模式;(5)组建研发实体模式;(6)共建国家大学科技园模式;(7)建立产学研战略联盟模式。在具体的实践中,国家、省部级重点大学始终扮演着领头羊的角色,引领着模式的创新和理论的发展。地方高校作为跟随者,在80年代后期至90年代初,才开始大规模地展开产学研的探索。因此,地方高校产学研模式呈现出以下特点。
1.跨越式发展、多种模式并存。地方高校产学研合作模式的发展并不完全遵循初级—中级—高级的阶段规律,③而是三个阶段的特征和形式同时存在,组织方式丰富多样,既有一次性的合作,又有拉锯式的频繁合作;既有点对点式的合作,又有点对链和网络模式的合作;既有松散型的合作,又有紧密型的合作。
2.合作模式适度改良创新。因为科研经济实力有限,在缺乏企业支持的情况下,地方高校较少直接采用共建科研基地等要求较高的模式。而是根据地方经济、产业特色,通过“自建科研机构”,利用校内资源,在具有一定的科研工作基础上,再寻求与企业的合作共建。或者通过分别与区内经济开发区、规模企业、各级政府(县市区)签订“校产、校企、校地合作协议”,利用系列较低合作等级的双边协议,推动全方位的产学研合作。
3.主要模式较为单一、层次较低。虽然地方高校产学研合作模式呈现多种多样的形式,但是其中有些合作模式并不适合地方高校使用,如共建国家大学科技园模式,从现经批准的园区来看,极少是依托地方高校建立的。其它诸如共同承担国家科技计划重大课题、组建研发实体模式,即使地方高校采用了,也作用有限。所以,地方高校在产学研合作实践中,主要采用“四技合作”和合作办学模式,并且“四技合作”中又以技术咨询、技术服务为主,而技术开发合作和技术转让方式较少。合作模式形式总体较为单一,阶段较低,组织方式仍以一次性点对点松散型为主,链状或网状紧密型合作关系尚未普遍形成。
从产学研合作模式发展过程来看,任何一种模式的形成都是一个动态博弈的结果。在国家创新、区域创新的背景下,地方高校现有的产学研合作模式明显作用有限。
1.参与主体有所缺失,难以进行网络式的合作。
地方高校产学研以企业-高校、政府-高校的双方合作为主,企业-大学-研究机构等三方、多方合作的组织形式较少,各主体对产学研的参与度整体较低。这一方面是地方主体要素有所缺失造成的,如很多市县域内没有专门为技术、创新牵线搭桥的中介机构,区内创新资源无法有效整合,主体各自为政,相互隔离。另一方面也是参与主体自身素质较低决定的。如地方政府对如何促进创新认识不够,对产学研合作的引导管理能力不足。域内规模企业数量相对缺乏,中小企业的技术与经济能力较弱,对技术创新的需求相对不足。高校和科研机构数量较少,且创新能力有限等。因此地方高校与区内其它主体难以建立深度广泛的产学研合作关系。
2.主体定位单一僵化,限制各方创新能力的提高。
我国产学研合作一直是以企业为核心展开,在具体合作过程中,通常将企业定位为科技创新的“需求方”,其它主体如地方高校、政府等是满足企业需求的“供给方”。因此,产学研也必然是以企业为主体展开的双向合作模式。但是这种单向的“供给”“需求”定位一方面限制了各创新主体参与产学研的积极性,更重要的是限制了它们自身创新能力的提高,影响了它们对创新的供给水平,从而影响了整个区域创新水平。因为区域创新以“区域”为核心,虽然企业创新能力是其中最重要的部分, 但其终极目的是实现区域创新能力(技术、管理、制度)的全面提高。
3.合作内容过于追求技术创新,目标有所偏差。
(1)忽视技术推广、应用工作。
企业与高校或科研机构在进行产学研合作时,大都抱着实现技术创新的目的。但是技术创新需要一定的条件,如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的科研创新能力高,企业经济实力较为雄厚等较为严苛的条件。对于市县域内的企业来说,除了少数的规模企业,大多数的中小企业没有能力实现技术创新,甚至可能即使引进先进的技术,也会因为技术与管理水平的落后,无法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另一方面,地方高校科研经费不足,研发能力、条件等都非常有限,难以产生具有重要影响的思想和研究成果或顶级原创性科研成果。因此,市县域的产学研合作内容应该侧重于对现有先进技术推广应用、技术改良、培养技术人员、一般技术的研究开发等基础性工作,在企业整体技术水平有了质的飞跃后,再考虑技术创新合作,切不可好高骛远。
(2)忽视思想文化的传播功能。
地方高校作为一个地方高级人才的集聚地,是文化、知识的集中地,除了为地方产业提供技术服务外,还可以在文化、思想上起到引领的作用。文化思想是促进经济发展的软科学,它可以直接影响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促成企业经营理念的转变,政府行政决策取向,从而间接促成经济社会制度的变革,为地区技术水平的提高创造良好的环境。从现在地方高校产学研合作采取的主要模式可见,各主体对软科学仍未给与足够的重视,高校参与地方决策调研和制定的机会不多,参与方式多为个人单干被动式的,较少团队形式(如研究机构)。
在21世纪国家创新、区域创新的背景下,地方高校点对点式的产学研合作模式,与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目标明显不相适应。因此,地方高校在展开产学研合作时,一方面,要了解该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和发展需求,选择的模式要切合区域创新建设的需要,不可一味地求高、求大;另一方面,要根据学校自身的条件,选准比较有优势并且能够突出自己特点的主攻方向的建设领域。在深化原有模式的基础上,不断探索创新,形成网络式的产学研合作模式,促进区域创新能力的提高。
1.以政府为主导,加强区域创新思想的宣传,培育良好的创新环境。
产学研合作作为区域创新的基本运行机制和基础,要能有效地提高区域创新能力,首先要改变原有的一切以企业为上的指导思想,要充分认识到区域创新的内涵,确定产学研合作是为区域创新体系建设服务的,首先要满足的是区域创新的需求。要改变区内各主体对产学研合作认识上的局限性,首先可以以政府为主导,通过宣讲活动、视频播放、知识竞赛等各种途径加大产学研合作、区域创新的宣传力度,提高各方主体对区域创新的认识,改变自身的定位,调动各主体参与产学研的积极性,开发创新潜力,为产学研的展开奠定良好的基础。其次,采取企业技术特派员、政府部门的挂职与借用等人才的交流方式,配合相关的优惠政策,建立有效的合作渠道,在区域内,培育良好的创新环境,形成全民创新的意识形态。
2.政府引导,以高校为主体完善产学研主体要素。
针对产学研参与主体单一的问题,可以采取以下两种方式整合并完善其主体要素。在初期,政府应主动承担牵线搭桥、技术孵化器的功能,对区域内的创新资源进行整合,扩大产学研合作的主体范围。配合地方政府的政策制定优势,采取相关措施,努力搭建产学研合作平台,为各创新主体建立有效畅通的沟通渠道,弥补区内中介机构的缺失。在产学研合作广泛展开,形成一定的规模时,政府部门应适时退出中介机构角色,加强引导职能,以高校或科研机构为主体,组建中介机构,完备主体要素。如以高校为主体建立企业孵化器,将校内相对富集的科技资源与市场接轨,实现技术成果的有效转移。或者将校内科研机构与个人人脉资源进行整合,建立信息咨询公司,进行文化思想的传播。
3.立足区域实际,灵活应用各种产学研合作模式。
地方高校产学研合作,因其分类层次的特殊型,更强调与地方企业的联系性,合作模式要具备更强的实用性。教学和科研是大学的两项重要职能,地方高校科研实力普遍较弱。因此,在产学研合作实践中,首先要强化与各主体的合作办学关系。除了与规模企业建立二级院校外,还可以采取“订单培养”“短期培训班”,校企人员相互兼职等多种合作形式,与企业建立良好的人才互动交流机制,为企业培养所需人才,满足地方经济发展的人才需求。
其次,科研工作必须与教学相结合,在地方高校学科、人才和智力优势的基础上展开。根据学校和地方的特点,选准比较有优势并且能够突出自己特点的主攻方向的建设领域,以技术推广改良、先进管理思想传播为主要内容,促进企业技术水平的提高,满足区域创新的需求。在产学研合作模式的选择上,地方高校一方面要积极增加“四技开发”的服务对象,另一方面要与同一服务对象进行频繁广泛的合作,建立良好的信任基础。以产业为核心,突破市县域内中小企业规模的限制,抓住本轮国家6部门联合推动产学研战略联盟的契机,适时建立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开展人才培养、技术合作全方位的紧密合作。
注释
①地方高校是根据行政隶属关系而进行的分类,主要是指由地方政府投资、主管的高等学校,是由省、市、自治区管辖的一般院校组成的高等本科院校,由教育部主管或省部共建的高水平大学及由省、市、自治区管辖的重点大学则不包括在内。
②教技(2006)3号文件。
③根据产学研合作的广度、深度、紧密度等方面的评价坐标,产学研合作模式的发展理论上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一是初级阶段:偶然、自发的、多为一次性合作,例如大部分的技术转让、委托开发。二是中级阶段:建立较为持久的合作关系,例如共建科研基地、组建研发实体等。三是高级阶段:产学研体系完善,合作方形成制度化、习惯性的协作和融合,二者边界开始模糊,出现交集,形成新的生产技术模式,例如国家大学科技园。
[1]罗焰,黎明.地方院校产学研合作模式及运行机制研究[M].成都:四川出版集团巴蜀书社,2009:56.
[2]王丽均,顾新.跨行政区域创新体系的形成与演化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2(9):34-35.
[3]杨忠泰.一般地方高校参与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基本途径与模式[J].科技管理研究,2009(1).
[4]李子彪,胡宝民,陈亮.地方高校与区域创新系统的协调度研究——对河北省和山西省的实证分析[J].改革与战略,200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