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情感化教学的弊端及矫正

2014-03-31 17:44粟远荣
关键词:情感化情绪情感

粟远荣

(凯里学院,贵州 凯里 556000)

非情感化教学是指教师只注重学生对学科知识的记忆、理解和掌握,而不关注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精神感受和情感需求,是一种“目中无人”的教学。虽然不断地进行教学改革,但无论在中小学课堂里,还是大学课堂里,这种非情感化教学现象仍然还客观存在。这种教学的表现是:教师在讲台前津津乐道,而不少学生却在台下心不在焉,只有少部分学生在“痛苦”地听课,课堂气氛十分沉闷。可见,非情感化教学是只关注老师的教,不关注学生的学。前苏联教学论专家斯卡特金说得好:“我们建立了很合理、很有逻辑性的教学过程,但给它积极情感的食粮很少,因而引起了很多学生的苦恼、恐惧和别的消极感受,阻止他们全力以赴地去学习。”因此,非情感化教学显然违背了素质教育的全面性与主体性精神。本文尝试对非情感化教学的弊端及矫正进行粗浅探析,以期抛砖引玉。

一 非情感化教学的弊端

1.容易导致学生厌学。

非情感化教学由于缺少趣味性,激发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学生产生厌学心理的重要原因。根据心理学理论,情感对人的活动具有调节功能,会制约人的认知活动。积极情感可以成为学生学习的动力,消极情感会成为学生学习的阻力和障碍。而非情感化教学重认知轻情感,学生的精神和情感得不到满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会不到新奇、愉悦、满足的感觉,而是枯燥乏味的感受。非情感化教学会让学生渐渐失去学习的热情,对学科学习的态度会越来越消极,对学科学习的信心会越来越弱。久而久之,必然导致学生对学习的厌倦,甚至辍学。因而苏霍姆林斯基说:“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学习就会成为学生沉重的负担”。当然,学生厌学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社会方面的问题,家庭方面的问题,也有学校教育和教学方面的问题。作为教师,应当多从自己教的方面去寻找原因。

2.使学生的学习效率下降。

现代认知心理学的研究表明,认知与情感是紧密联系的,情感是认知活动的动力系统,是认知活动的组织者,对认知活动起着动力与组织作用,承担着学习的定向、维持和调节等任务。积极的情感会促进人的认识活动,提高学习的成效;消极的情感则会妨碍人的认识活动,降低活动效率。正如布卢姆指出的 :“每个学生都把一种情感经历带入教学,这种情感经历会影响他或她对待学校的一般看法,或影响其对某一课程的学习。一个带着积极情感学习课程的学生应该比那些缺乏热情、乐趣或兴趣的同学,或者比那些对学习材料感到焦虑或恐惧的学生,学习得更加轻松、更加迅速。”由于非情感化教学关注的是认知因素,对情感因素缺乏重视,易导致学生产生消极的情感,因而妨碍学生的学习活动,降低学生的学习效率。如,有人在小学四年级学生的语文、算术课上进行有关情绪与学习效率之间关系的自然实验研究。他们先创设两种情绪背景:一是教师设法在课堂上使学生以饱满、快乐的情绪进行学习;二是教师制造不快乐情境,使学生产生萎靡情绪(上课铃响后,一位学生回来晚了,教师借机狠狠批评他,使全班产生紧张的不快乐情绪体验)。然后分别在课后及时考查学生的掌握情况。结果发现,无论是语文课还是算术课,都是快乐情绪下的学习成绩优于不快乐情绪下的学习成绩,且差异显著。[1]

3.会造成学生人格不健全。

发展学生的智力和能力是现代教学的基本目标。但非情感化教学把人的发展简化为知识的获取,教学的主要目标是让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然而新课程提出的“三维目标”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其目的是要使学生在这三个维度都获得发展,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地发展。而非情感化教学却忽视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一目标,不能促使学生的情感领域发生积极的变化,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健康向上的人生态度和良好的情感品质。因此,造成学生片面的发展,导致学生的人格不健全。曾有专家将中美教育进行了比较,其中我们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学生缺少自信,沉静、被动。[2]这与我们的教学方式还是有一定的关系的,特别是这种非情感化教学。因为在非情感化教学中,学生很难体验到快乐、体验到成功,学生的自信心会越来越弱,学习也会越来越被动。

二 非情感化教学的矫正策略

1.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的参与动机。

创设问题情境,就是通过教师有目的地设置疑问,创设情境,吸引学生积极动脑,主动学习。也就是把学生的思维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有迷惑、有不解、也有探索和发现。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形成悬念,但使用现有的知识又无法解决这个问题,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引发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动脑、亲身去体验,从中发现新知识,学生就会兴趣浓厚、积极主动,肯动脑筋。

2.联系实际问题,提高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

不少学生厌学是因为感到学了没用,学的知识与现实生活相差太远。对学生最好的刺激,就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联系实际,贴近生活,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教学要摆脱僵化知识的束缚,需要从丰富的生活中提取教学的资源。因此,教师教学时要坚持从学生的直接经验和生活世界引入知识,建立知识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使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有知识,知识就在生活中,有待于我们去探索、去发现,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这样就会使学生感到,知识学习了很有用,才喜欢学习,才愿意学习更多的知识来丰富自己、提高自己。当然,学生所学的功课不可能每章每节都能和生活联系起来,但只要能联系的我们就一定要联系,使学生学得亲切、容易,感到学了有用。这是激发学习动机很重要的措施。[3]

3.以情施教,创设快乐的教学气氛。

当前,有不少教师受传统的“师道尊严”观念的影响,在课堂教学中总使自己处于一种“冷漠”“严肃”的情绪状态,不苟言笑,也不轻易表现出热情,以免破坏他们头脑中预设的教师庄严的形象。结果由于这种情绪的感染,给整个课堂笼罩上了沉闷、压抑、呆板、紧张的气氛,压抑了本来充满活力的学生情绪的兴奋水平,影响了教学效果。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始终保持快乐、饱满、振奋的情绪状态。教师应以自己的快乐情绪影响和引发学生的快乐情绪。当教师带着微笑,怀着喜悦的心情走进教室时,学生会倍感亲切、温暖,快乐之情油然而生。这会使学生敞开心扉,更好地接受新的信息。由于情绪感染有互动性,学生的这种快乐情绪,又会通过情绪的感染功能影响教师,进一步促进教师的快乐情绪,由此形成良性循环,产生师生共乐的教学气氛。正所谓,教者乐教,学者乐学。同时,教师饱满、振奋的情绪也能感染学生,使学生的情绪也兴奋起来,整个课堂气氛也随之充满应有的生气。[4]

4.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转变教师角色。

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人,教师应该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只有当学生变成学习活动的主人,才会变被动为主动,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去。教师要鼓励学生自己学习、探究、思考、讨论,让学生发言,表达自己的见解,展示自己的才华。这意味着教师要从过去仅作为知识传授者这一核心角色解放出来,成为教学过程的合作者和参与者,成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促进者。那么教师的角色就不再只是满足于传统的知识传递者的职责,而应该通过自己的中介和桥梁的作用,有效地促进学生学习的发生。在这一过程中,教学过程不再只是传统的以完成“教”为核心而展开,而主要是围绕学生的“学”展开,由此构成一种师生互动、合作、共同参与的过程。这样的课堂才能充满生机与活力,实现教学相长。

5.给予学生尊重与爱的需要。

苏霍姆林斯基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师对学生的爱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它能在学生内心产生向上、向善的力量,增强信心和勇气。因此教师要时刻谨记,学生是活生生的、有丰富感情和人格尊严的、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要真诚平等地对待学生,把教师的爱倾注到学生身上,要关心、信任学生,理解、尊重学生。教师的一个微笑,一句鼓励的话语,一句问候,一个赞扬的眼神,甚至一个点头,摸一摸孩子的头都是一种对学生的友爱和肯定,使学生体验到老师在关注我,并且在鼓励我,这种期待会产生巨大的情感效应,学生学习的自信会倍增,效率也会极大提高。因此,日本有些学校就明文规定,教师每天都得和学生进行一次情感互通,或谈一次话,或拍一拍肩,或递一个微笑的眼神等等,这很值得我们借鉴。“作为老师,如果在教育过程中关注各类学生的需要并努力满足,必将建立起融洽的师生关系,从而使尽可能多的学生亲其师、信其道,把对老师的喜欢迁移为对学科的喜欢。”[4]

[1]卢家楣.情感教学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151.

[2]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培训问题研究课题组.新课程与学习方式的变革[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63.

[3]刘芳,关鸿羽.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策略与方法[M].北京:中国和平出版社,2001:110.

[4]张惠娟,李穗烨.从“心”出发,寻找教育过程中情感的正能量[J].上海教育科研,2013(1):73.

猜你喜欢
情感化情绪情感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情感
诗歌与情感的断想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小情绪
小情绪
小情绪
负情感化设计和它的度
基于情感化的耳机产品设计
情感化在智能家居发展趋势中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