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庆华
(东北石油大学艺术学院,黑龙江大庆 163311)
音乐表演专业是音乐院校和综合类大学艺术学院音乐专业的传统学科,我国从民国时期就已经有很多大学设立该专业,至今已有80多年的历史。我国早期音乐表演专业课程设置最初的依据主要来源于清末民初的新式音乐教育,直接师承口传心授的师徒制传授教育,以俄、德等国早期音乐教育为主的国外混合教育体系的移植。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音乐表演专业课程设置与其他本科专业一样,经历了数次调整,但在相当长的时期内,音乐表演课程设置定位在了以技艺传授为主的教学体系之上,从根本上忽视了音乐表演与社会、音乐表演与人文、音乐表演与科技,乃至与其他多种学科之间的横向联系。随着社会经济与高等教育的飞速发展,面对高校扩招音乐类生源激增对高等教育的影响,音乐表演专业也呈现跨越式发展,建立完善的音乐表演课程体系是每个包含艺术类学生的普通高校追求的终极目标。
《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是高等教育工作的基本指导性文件之一,它规定专业划分、名称及所属门类,是设置和调整专业、实施人才培养、安排招生、授予学位、指导就业、进行教育统计和人才需求预测等工作的重要依据。我国建国后的专业课程设置始于1952年,于1953年、1962年、1963年等做过多次调整,由于缺乏法治和协调,专业设置中出现了盲目性问题,一定程度上存在着专业狭窄缺失等状况,到上个世纪80年代左右,随着本科教育的扩大与成熟,国家对高等教育进行了必要的宏观管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于1987年、1993年和1998年三次进行调整,逐渐适应了经济改革和社会发展的要求。21世纪的到来,高等学校教育改革发展,原有的本科专业目录在课程设置、人才培养等方面的指导作用已无法赶上时代的变迁,于2012年9月,新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已由教育部正式颁布实施,与之配套的专业介绍由教育部组织有关专家编制完成。新目录仍然按照学科门类、专业类和专业三个层次进行划分,新增加了艺术学门类。在艺术学这一门类下的音乐表演专业旨在培养具备音乐表演(演唱,演奏)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要求毕业生是能在专业文艺表演团体、文化馆站、中小学从事音乐表演、教学的应用型人才,并为专业的进一步深造打下基础。
随着高等教育向大众化迈进,艺术类院校学生人数大量增加,音乐表演专业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对口出路越来越窄,大部分学生在毕业后正在全职或兼职从事艺术培训工作,渐渐脱离其音乐表演专业本身。为毕业生谋出路,调整办学目标、合理化课程设置以适应人才市场需求,已然成为办学单位当务之急。从实际运行情况来看,普遍在科学性、合理性方面不尽如人意,而且缺乏有效的监督控制,因此,高等院校都在寻求建立一个更加科学、更高效的课程设置体系。
对新本科专业目录的解读从培养人的全面发展的素质要求为出发点,依据当代教育新理念提出的教育研究重心的转移,主要在于对课程问题重新认识的主张,将我国高等院校音乐表演本科专业课程结构呈现出来的诸多问题,切入到具体的课程设置案例之中加以研究,挖掘其根源,以期揭示出所存在问题的性质。英国学者泰勒(PhilinH.Tavlor)和理查兹(colinRichards)在其《课程研究入门》一书中指出:课程是“教育事业的核心,是教育运行的手段,没有课程,教育就没有了用以传达信息、表达意义、说明价值的媒介。正因为课程在教育活动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而课程也就具有了研究的价值”。由此,在对新本科专业目录的解读思考研究视角不是孤立地局限于音乐表演本科专业教育自身的就事论事,而是将其存在的问题,置于我国当前高等教育大背景中进行考察与认识,力求从更加宏观的视角揭示问题,进而促使问题的研究更具有现实意义。
国内外关于音乐表演专业课程设置的研究较多,尤其体现于人才培养目标、指导就业、人才需求等环节。音乐表演专业的培养目标决定了本专业究竟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是培养过程中最为关键的。俄罗斯、美国、英国等欧美国家对音乐表演专业专门型人才的培养更注重社会的需求,不同的培养目标就有不同的侧重点,开设的课程也就不同。课程设置的差异不仅影响人才培养的规格,而且影响着师资的教学能力、科研水平、学术视野等。国外的音乐表演专业课程的设置特别强调涉及知识面广,多学科知识的相互渗透与结合的学习,在学习了一定知识之后,对自己的兴趣爱好以及专长有所把握后,再决定自己的专业和专项。
国内的音乐表演专业原是一级学科文科的子学科,新专业目录增添了艺术学,将音乐表演纳入其中。近年来音乐表演专业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研究、探索与改革逐年增多,但仍有陈旧与停滞,并没有体现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明确的培养目标,对于音乐表演专业来说,改变“过强的功利主义”“过窄的专业设置”“过弱的文化底蕴”等弊端是亟需的,建立有利于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整体优化的课程体系应该是音乐表演专业课程改革的重中之重。
从人才培养的复合型与应用性出发、适应未来岗位的实际需要出发,应建立“专才”与“通才”相结合的“复合型人才”教育课程模式,音乐表演课程在艺术学学科的大变革中,得到了变革的机会。开设课程的结构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体现于实习与实训环节、选修课环节、课程建设环节,我们相信随着文化市场对音乐表演实践能力要求的提高,从更多的角度对音乐表演专业课程设置体系的研究工作也必将更加深入地展开。
自2013年起,普通高校的招生计划工作已按新目录执行,高等学校和教育行政管理部门以此为契机,已经做好新旧专业的对应调整。音乐表演专业作为艺术学门类下的一个专业,在课程设置上也非常有必要按照学校的办学定位和学科的未来发展目标来重新审视专业设置及规划,做出必要的修改和调整。通过优化专业结构、加强专业建设,使学校的专业设置更加适应经济社会的用人标准。
首先,在深入研究新版《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内容的基础之上,结合普通高等学校艺术类本科音乐表演专业的实际,研究探索科学的课程设置、务实的培养目标。
音乐表演专业设有键盘演奏、管弦乐演奏、声乐演唱三个方向,根据各专业的不同及其特点以及专业人才培养规格的需要,通过科学的课程设置,令学生掌握音乐表演学科以及音乐学;掌握作曲技术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掌握一门及以上的音乐演奏或演唱技术;具有独立研习、分析音乐作品,并在表演中进行二度创作的基本能力;熟悉国家对于文艺领域的方针、政策和法规,了解相关音乐表演的理论前沿、发展动态以及行业需求;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具有一定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在影响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因素的基础之上,依据新目录,设计出普通高等院校音乐表演专业的课程计划,突出实践能力培养,强调理论与实践想结合,通过四年的学习,使学生同时具有歌、舞、演的强大舞台表现力和深厚的理论功底,全面达到本专业人才培养规格的要求,以培养具备音乐表演(演唱,演奏)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能在专业文艺表演团体,文化馆站,中小学从事音乐表演、教学的应用型人才,并为本专业的进一步深造打下基础。
音乐表演专业的主要课程有乐理、视唱练耳、和声歌曲演唱、重唱、重奏、合唱、钢琴、形体、舞蹈基本功、歌舞排练(流行歌舞排练、音乐剧剧目排练、组合演唱排练)、音乐欣赏、中国音乐史、外国音乐史、中国民族与民间音乐、曲式与作品分析、音乐制作、流行音乐概论、艺术概论、表演、形象设计、录音演唱实践等,新目录下又有更多更好的实用课程加入,根据人才培养规格与模式来设计课程。理论够用就行,不以本校教学资源为主导,而应以培养人才的需要为主导,以创新思维方式,设计新课程。
从大学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出发,针对文艺理论课程设置中的缺失进行改革,是势在必行的。要打破原有的仅重视基础理论研究的既成原则,代之以既重视基础理论的研究,又重视实践转化能力的培养这一新的课程设置原则。因此,我们建议将文艺理论课程的设置划分为三个层次:基础理论课(必修)、基本能力训练课(必修)、理论专题课(选修),逐层开展。基础理论课的教学目的在于讲授基本的文学和美学原理,使大学新生对文学发展的基本规律有所了解;而增强学生对文学现象及其作品的感性认识、提高鉴赏能力、完成基础理论向基本能力的转换是基本能力训练课力求达到的目标;理论专题课的功能是提升学生的理论修养,课程体系建立在适应高校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的要求之上,作为艺术类专业教育,我们面向的是艺术团体,是行业企业的文体部门,是大中小学的音乐课堂,是小众化的专业。但行业企业最需要的人才就是实用型人才,所以我们最首要的问题就是把握理论课程与实践性课程的关系。课程的内容与结构互为依托,以适应人才培养目标的需求来设计课程内容。根据本专业特点,设计大量与本专业相关的选修课程。
总之,从比较准确的关于音乐表演专业人才的市场需求调研入手,制定符合社会需求、符合学校办学能力、符合学生实际发展的培养目标,符合科学规律的课程设置。进而言之,从我国高等院校音乐表演本科专时极力地鼓吹这种有害的言论,丝毫没有考虑到它将给德国乃至欧洲造成的严重后果。从政治哲学领域将马基雅维利主义引入德意志的精神世界,这正是近代以来德国悲剧的思想根源。更为讽刺的是,费希特的“祖国”与马基雅维利的“祖国”同时成为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两个最主要的法西斯国家,这很难说是一种纯粹的巧合。
注释
①详见《君主论》的献辞。
②[德]费希特:《费希特著作选集》(第五卷)(梁志学主编),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年12月第1版,第207,205,208 页。
[1][德]费希特.费希特著作选集(第五卷)[M].梁志学,主编.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
[2]刘玮.为僭主出谋与为君主献策—亚里士多德与马基雅维利论政治现实主义[J].政治思想史,2011(04).
[3]袁继富.马基雅维利政治学说论析[J].理论研究,2007(05).
[4]张宝梅.马基雅维利现实主义国际思想探微[J].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