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政文
(开封大学 马列德育教研部,河南 开封 475004)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强调要大力“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1]高校作为高级人才的聚集地和先进价值观念的辐射源,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具有重要的引领与示范作用。在当今各种思想文化价值观念日益多元化的新形势下,高校如何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成为目前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大的时代课题。为此,高校要积极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机制,为广大师生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强大的制度保障。
奥地利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指出:认同是“个体或群体在感情上、心理上趋同的过程。”[2]人们对任何一个新鲜事物的正确认识和最终接受都要经历一个由认知到认同的历史过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不例外。因此,高校在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要积极构建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认同机制,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积极践行奠定坚实基础。高校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认同机制主要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首先,高校要积极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接受内化机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成为个体的价值认同并转化为个体的具体行为,必须经过一个接受和内化的过程。为此,高校要大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教育活动。具体形式主要有课堂教学、校园文化建设和学生社团活动等。高校要积极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教材、进课堂和进头脑活动,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可以让大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与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规律,从而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本质,从而最终确立正确的价值取向。高校要积极开展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建设,通过校园文化活动可以让大学生在活动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感染和熏陶,从而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另外,高校可以通过开展生动活泼的学生社团活动,让大学生亲身感受到社团文化的价值魅力,从而使大学生内化为自觉的价值行为。
其次,高校要积极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引导机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不会自动地内化为学生的价值判断,在学生做出正确的价值选择或价值判断前,教师必须对其行为加以正确的教育引导。为此,高校要积极构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引导机制。因为价值认同如果仅仅依靠外力的强制性灌输,是永远无法达到自觉接受与自觉认同的目的的。因此,高校可以借助于学校的互联网、学生的博客、手机短信和微信等新兴媒体来加强与大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从正面来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科学内涵及其内在本质,从而不断增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贵在培育,重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一种先进的社会意识形态和观念体系,它不会自发地进入人们的头脑并外化为人们的实际行为,只有通过学校的系统教育和正确引导,才能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为此,高校要积极发挥广大党员干部、先进道德模范和优秀教师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过程中的引领示范作用,注重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引领示范机制。高校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引领示范机制主要可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第一,高校要充分发挥广大师生党员干部的引领示范作用。高校党员干部作为高校群体里的先进分子理应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积极培育者和忠实践行者。高校党员干部不但要善于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理论,而且要善于深入领会和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科学内涵及其价值导向,要善于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指导自己的日常学习、工作与生活。因此,高校一方面要大力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过程中的战斗堡垒作用。另一方面高校要积极开展各级党员干部的争先创优活动,以争先创优活动为载体,进一步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学习教育活动。同时,通过争先创优活动的开展可以进一步激励广大党员干部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第二,高校要充分发挥校园先进道德模范的引领示范作用。高校校园里的道德模范是社会主义道德规范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积极倡导者和践行者,也是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积极培育者和践行者。因此,高校要十分注重发挥先进道德模范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中的引领示范作用。高校可以通过广泛开展先进道德模范的评选表彰活动,大力宣传道德模范的先进事迹,努力用道德模范的先进事迹来教育和引导广大师生员工,使广大师生能够自觉地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积极培育者和主动践行者。
第三,高校要充分发挥优秀教师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过程中的引领示范作用。高校要建立完善的、体系化的优秀教师评选表彰机制,每年都要开展一次优秀教师评选表彰活动。高校优秀教师不但要在教书方面成绩优秀,而且在育人方面也应该成绩突出。高校要大力宣扬优秀教师的先进事迹,充分发挥优秀教师在教书育人方面的榜样示范作用,以此来激励广大教师积极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人总是现实社会里的人,人也总是生活在一定的利益关系之中,“人并不是抽象的栖息在世界以外的东西。人就是人的世界,就是国家,社会。”[3]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息息相关。为此,高校要努力维护好和实现好广大师生员工的根本利益,通过采取一定的措施来激励广大师生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校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去构建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激励机制。
首先,高校要构建广大教师积极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激励机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仅靠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是难以完成的。高校不仅要开展全方位育人,更要注重全员育人。高校每一位教师对大学生的健康成长都负有重要的历史责任。每位教师在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不仅要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学科理论知识教育,更要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不断提升大学生的价值选择能力与价值判断能力,从而确立正确的人生价值取向。为此,高校要主动采取一切有力措施来充分调动每一位教职员工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积极性,努力构建广大教师积极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激励机制。如高校可以通过不断提高教职员工的工资水平和福利待遇等措施来调动广大教师参与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积极性。
其次,高校要构建大学生主动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激励机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一个思想理论体系,产生于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因而它总是与社会现实问题紧密联系在一起。我们在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过程中要把解决思想认识问题与大学生的现实需要紧密联系起来,我们要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去解决大学生日常的学习与生活问题;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去化解大学生各种心理矛盾问题。同时,在解决大学生各种现实矛盾问题的过程中,可以进一步深化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与认同,从而接纳并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另外,在对大学生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时,要对大学生的主体地位予以充分重视,要充分考虑其认知结构和价值需要,以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育引导他们通过自我强化和价值辨析,自觉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成自身的价值追求和理想信念,并以此为导向实施自己的行动。[4]例如,高校可以通过大力表彰优秀班干部和“三好学生”的方式来激发大学生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高校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既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也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每一个发展阶段都会出现一些新情况和新问题,高校必须针对这些新情况和新问题采取相应的手段与对策来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为此,高校构建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考核与评价机制,就成为当下的一个必然选择。高校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考评机制主要可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首先,高校要着力构建高校教师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考评机制。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重要论述不但是对整个教育事业提出的总体性要求,实际上也是对高校教师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提出的根本性要求。高校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首先要具有高尚的师德,而后才能为人师表、教书育人。为此,一方面,高校教师要不断加强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积极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另一方面,高校要着力建立健全教师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考评机制。高校人力资源部门要对教师日常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关情况进行认真的考核与评价,并把考评结果记录到教师个人的人事档案里,作为教师以后晋升职称的重要依据。
其次,高校要着力构建大学生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考评机制。大学生是否认真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衡量一个学校教育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高校教务部门不仅要着重抓好学生的日常课堂教学,更要重视抓好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积极构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考评机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要进教材、进课堂,更要进学生的头脑。为此,高校教务部门要认真对大学生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情况进行考核与评价。考核的方式可以采取调查问卷或走访的形式,评价主要是以大学生在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过程中的具体表现为客观依据。教务部门要把大学生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考评结果及时记录到学生的档案里,为学生将来就业或升学提供重要的参考或依据。
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一个复杂的育人工程,也是一个长期的、持续不断的历史发展过程。高校为了切实有效地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深入开展,必须努力建立健全必要的保障机制。高校要着力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制度保障机制、社会实践保障机制和经费投入保障机制。
第一,高校要着力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制度保障机制。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具有稳定性、持续性和长期性的特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也不例外。为此,高校在实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过程中要更加注重制度建设,因为制度建设问题更具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的特点。高校只有建立了科学、合理、高效的价值观教育制度,才能更加有效地规范个体的行为,才能调整和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整个学校核心价值观教育活动才能健康、有序地开展。高校核心价值观教育制度主要包括价值观日常教学制度、教学管理制度、考核与评价制度等。
第二,高校要努力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社会实践保障机制。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经指出:“没有生活作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作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5]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也曾经说过:“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学校道德教育最重要的问题是关于知识和行为的关系。”[6]这里的生活既包括学校里的校园生活,也包括课外社会实践生活。高校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社会实践活动,对于促进大学生了解社会、服务社会,锻炼意志品质,感悟生命价值,增强国家与社会责任感,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对此,高校要将大学生社会实践纳入教学计划,并规定具体的学时和学分,并使之制度化、规范化和科学化。
第三,高校要努力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经费投入保障机制。任何教育都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也是如此。为此,高校要着力构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校内教育和课外社会实践教育的长效机制,进一步加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经费投入,确保重点建立一批具有较强影响力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教育基地。此外,各级地方政府部门也对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负有重要的历史责任,各级政府部门要进一步加大核心价值观教育经费的投入比例。高校只有构建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经费保障机制,才能为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广泛持续而有效地开展奠定坚实的经济基础。
[1]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31-32.
[2]车文博.弗洛伊德主义原著选集(上卷)[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8:375.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52.
[4]杨友国.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策略[J].教育探索,2013(8):136-137.
[5]陶行知.中国教育改造[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6:150.
[6]刘新科,等.中外教育名著选读[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458-4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