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雪梅,岳春梅,徐晓利
(解放军后勤工程学院 基础部,重庆 400016)
大学是以培养“人”为天职,关心“人的解放”“人的完善”“人的发展”是大学的本质。人的精神生命的创造力是人文素质的核心,它使人不断地超越自我与不断地完善自我。作为大学生审美教育的一环,军事文化审美在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中的作用不容忽视。所谓军事文化,是由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决定并反映特定的军队、军人和军事活动的思想、观念以及由这一思想观念物化成的环境、器物、制度和行为的总称,是人们在军事实践中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首先,通过军事文化审美教育,能够激发大学生更加关注国家和民族利益,培育他们的爱国热情,增强凝聚力。
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是传统文化蕴含的爱国主义的集中体现,而爱国主义精神的本质是把个人的命运和祖国的命运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大量描写军旅生活的影视、图片、文学作品,满载着豪情、雄壮与悲怆,穿越时空,一路走来,以其勇武的英雄气概和昂扬的格调,展现出荡气回肠、可歌可泣的军事美的形态和意蕴。作品中所展现的矢志报国、舍生忘死的爱国主义精神,闻战则喜、所向披靡的英雄主义气概,安不忘危、枕戈待旦的强烈忧患意识,知彼知己、以智取胜的用兵布阵韬略,成为中华历史上最为宝贵的精神财富。通过对这些优秀作品的军事文化审美,能唤起大学生更加关注国家和民族的利益,树立国家荣誉高于一切的观念,对培养大学生的三种意识:维护国家主权的意识,保护国家利益的意识和保卫国家安全的意识,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王昌龄《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黄沙百战穿金甲”,戍边时间之漫长,战事之频繁,战斗之艰苦,敌军之强悍,环境之艰苦,尽包含于这短短的七个字中。但是,金甲尽管磨穿,将士的报国壮志却并没有销磨,“不破楼兰终不还”,正是身经百战的将士豪壮的誓言,铿锵有力,掷地有声。这是抵御侵略、正义战胜邪恶的美,更是一支有坚定意志的军队整体的力量美。冲锋陷阵、赴汤蹈火,浓缩着中华民族前赴后继的风雨历程,这种力量的美,除了是军人自身勇气和实力以外,更多的则是精神力量,是军人情感、意志、奉献与牺牲精神形象的集中显现。
《诗经·无衣》“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由共同对敌的仇恨,到共同奋起、同赴战场的行为,表现出团结一心、誓死保卫疆土的义愤。全诗感情激荡,气势非凡,正是一首激昂的战士进行曲,战歌与军人如此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慷慨雄壮的爱国主义激情,同仇敌忾的力量迸发,一往无前的大无畏精神,呈现出军事美中鲜明的力量之美。
一个民族要想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这个民族就必然要有强烈的民族认同感、责任感和自豪感。军事文化审美,以活生生的感性认识和理性力量,冲击和感染着大学生,让他们在潜移默化中,增强爱国情感和报国意识,这对于推动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形成必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其次,通过军事文化审美教育,可以大大丰富大学生的精神世界,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精神和奋斗意识。
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珍视,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军事文化审美有着非常广泛的范畴,其中体现的军事规范美、力量美、智慧美、悲壮美,都是凝聚和显示在军事主体和军事客体上的人类生命强力的美。这是人类在从事军事实践活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带着军事活动固有的生命活力色彩,呈现出刚强、昂奋、无坚不摧、坚忍不拔的特征。通过军事文化审美教育,可以大大丰富大学生的精神世界,使他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和领悟人类为争取自身的生存、发展和自由,以真善美的价值理想为核心,不断追求自身解放的自觉的文化精神。
军旅生活,豪放、严峻而又艰辛,血与火,生与死,铸就了军旅生活作品的大气磅礴与恢宏奇谲,也充满了人类生命之美。“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木兰诗》描写了男儿女儿报国沙场的壮志豪情,“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辛弃疾的词展现了决胜千里的将军意气,“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尽显战士钢铁般的意志和藐视一切困难的英雄气概,我们所熟知的“八女投江”“狼牙山五壮士”,他们面对滚滚江水、高峻的悬崖峭壁,毅然选择了从容赴死的勇敢气节。宁为玉碎,不为瓦全,他们在壮丽的环境中选择了一种勇敢的壮烈,这种勇敢首先表现为压倒一切敌人和一切困难的英雄气概,不管敌人有多么强大,不管困难有多么巨大,战士们始终勇往直前,他们以自身的毁灭诠释了英勇的军队不可战胜的精神意志。如此直接地、酣畅淋漓地表达一个伟大民族血脉中昂扬的自信、崇高的力量、勇往直前的精神,这正是优秀的军事文化作品的审美特质。
在军事文化审美的宝库中,我们读到了《孙子兵法》,读到了《左传》,读到了《三国演义》……读到了大量描写军事智慧美的名篇名著。军事智慧美诞生于生死攸关的军事对抗过程中,在社会、历史中生成独特的价值,为正义和真理的价值实现提供有效的军事手段,集中闪现着人类生存与发展智慧美的光辉。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当代大学生面临的是一个多元的、复杂的、迅速发展的世界,各种物质利益、不同的价值观念都在影响和干扰着他们的判断和选择。通过体验、赏析、感受各个层面的军事文化审美价值,培养大学生国防意识、忧患意识、团队意识,培养大学生爱国精神、民族精神、集体主义精神、尚武进取等精神,能充实大学生的精神世界,提升他们辨别是非,正确认识世界的能力,使他们真正成为一个“具有深刻的感觉力的丰富的全面的人”。
第三,通过军事文化审美教育,能够丰富大学生的内在情感,促使其情感智慧的提升和综合素质的发展。
情感智慧属于人的心理素质的重要内容,主要是指个人对自己情绪的把握和控制、对他人情绪的揣摩和驾驭,以及对人生的自我激励、面临挫折的承受能力和人际交往技能等。现代社会,竞争日益激烈,工作和生活节奏越来越快,这就要求教育必须把培养学生的自信自主、创新开拓、合作宽容等素质作为主要目标,以培养出一大批适应时代要求的人才,而情感智慧正是这一目标的基础成分。
审美教育,本就是一种情感教育,即施教者依照一定时代的审美意识,借助美的形象手段,向受教者施加审美影响,以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完美人格为目标的“情感教育”。军事文化审美,主要是通过情感引导的形式实现,它以审美对象所蕴含的美激发人的审美情感,使受教育者通过亲身的审美体验,产生肯定或否定的审美评价,从而获得心理的满足,情感的共鸣,使情绪得到陶冶。
岳飞的《满江红》“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全词声情激越,气势磅礴,通过刻画作者始而怒发冲冠、继而仰天长啸的情态,揭示了他凭栏远眺中原失地所引起的汹涌激荡的心潮。爱国之情,悲壮之意,以强烈的情感感染和打动了千百年来无数的人们。陈毅“此去泉台招旧部, 旌旗十万斩阎罗。”(《梅岭三章》)表达了一个战士为推翻旧世界,建立新世界而视死如归的意志。这些诗句呈现出军事悲壮美的强烈情感。军事悲壮美是人类生命最崇高的精神价值在军事活动中的显现。它是人类挺立于苦难现实土地上升腾起的惨烈生命之光。这里的“悲”不是悲哀和痛苦,而是面对死亡、迎接胜利、以生命换来和平的乐观与豪迈。惟其如此,我们才在对血与火的审美观照中,感到心潮澎湃,热泪盈眶,这是军事美在胸中激荡的情怀,是军人以及军旅作品留给世界最为独特艳丽的审美之花!
教育的最终目的,并不是让人学会认识一两条自然规律,掌握一两门具体技术,而是使人的内在心理结构在不违背自然发展和社会规律的前提下,尽量按照一种理想的模式有效地发展,即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素质本来就是一种“内在”的东西,光靠外部的强力灌输显然不行,内驱力的启动必须以一个强有力的“自我”为基础,因而帮助学生认识“自我”,这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军事文化审美强调学生的主体参与性,军事文化审美中的主体性、拓展性等特征正是有利于培养学生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自我调适能力及自律精神的好途径,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审美教育就是使人“乐”的教育。当学生“乐在其中”的时候,在潜移默化中转移了自己的心理气质,在不知不觉中改变了自己的精神面貌。
加强军事文化审美教育,旨在通过各种教育活动,使人类优秀军事文化的精神内核转化为受教育者的人格、气质和修养,从而成为培养全面人才的重要因素。如,军事行为熏陶,通过开展军事训练、参观军事营区、瞻仰革命遗迹等军事行为,潜移默化中培养大学生的责任意识、纪律意识、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等;军事氛围营造,通过学习模仿军队特色,营造军营氛围,让大学生身处其中感受军队氛围,体会军事文化;军事艺术欣赏,通过欣赏军事题材影视、小说、军营歌曲、绘画、雕塑、建筑等军事艺术,剖析其深层次的军事精神内涵和审美价值,提炼出为大学生所接受的理想信念、坚强意志、民族感情、尚武进取精神、团队意识、责任意识等精神品质,进而使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军地文化交流,通过军队和地方的文化交流、融合,军地互开审美及军事文化相关的选修课、讲座等,培养大学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在军队文化的熏陶中得到审美教育。
我们反对排斥知识、文化教育而空谈人的教育,而是主张通过知识、文化的教育,来发展大学生精神生命的创造力。作为大学教育的重要环节,我们也反对离开课堂而一味地强调社会教育、第二课堂,课堂依然是审美教育的主阵地,无论是人文课程还是专业课程,审美无处不在,打通人文教育的社会空间,增强人文教育的实践环节,必须与第一课堂相结合,从而构建一个人文素质教育的立体网络平台。
用文化的内涵提升大学精神,在美的感召下达到灵魂的净化和美化,审美教育作为大学生素质培养的重要内容,是推动大学生健康发展的内在精神力量。随着国家利益和社会发展的需要,随着经济建设及其安全的需要,随着国际形势、周边环境变化和民族自强发展的需要等,对高等学校培养人才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人才素质的倾向性也越来越明显,通过军事文化审美教育,以感性的认识和活生生的冲击力,“位卑未敢忘忧国”, (陆游《病起书怀》)“当须徇忠义,身死报国恩”,(李希仲《蓟北行二首》)塑造强烈的民族认同感,感受数千年历史正能量,能够极大地增强大学生的国防意识、爱国主义精神和综合素质的发展,使学生真正成为一个“具有深刻的感觉力的丰富的全面的人”,这是审美教育的理想目的,也是素质教育的必然归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