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党建“本科化”现象初探

2014-03-31 14:37陈毅光
湖北科技学院学报 2014年9期
关键词:积极分子本科生研究生

胡 颖,陈毅光

(广州大学,广东 广州 510006 )

研究生是我国高等教育培养的高层次人才,是推动国家进步、社会发展和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近年来,我国高校研究生办学规模越来越大,部分院校的研究生人数已超过本科生。研究生教育在量的积累上取得了一定成果,如何实现质的飞跃即成为不可回避的课题,事关我国从高等教育大国向高等教育强国的转变。

党建是指党的建设,包括: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反腐倡廉建设、纯洁性建设等,具有鲜明的党性和实践性,指导党在不同时代、不同情况下的工作与活动。研究生党建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对研究生的培养有深远影响,同时,研究生党建作为高校党建的一部分,必须顺势而为,把好新时代高层次人才的政治素质关。

一、研究生党建的现实瓶颈

研究生有着和本科生不同的特点,他们年龄较大,独立性强,思想相对成熟和多元。在培养方面,研究生的学习、科研要求更高,流动性强,集群性弱。在党建群体方面,研究生党员比例高且党龄长,入党积极分子在非党员学生中的比例低且可供培养时间短。研究生党建工作面对这些特征的对象,迫切需要符合自身特点和发展需要的党建工作模式。然而,受办学规模的制约,高校长期对本科生和研究生党建工作统一管理,没有明确区分。随着时间的推移,研究生党建套用本科生党建标准和模式的做法逐渐成为惯例,在此可称为“本科化”现象。

研究生教育领域的“本科化”现象,党建工作并非孤例,有学者已开始关注研究生教育趋向本科化所带来的弊端。沿袭本科生党建模式,研究生党建工作针对性不强的“本科化”做法,成为制约党建发展的现实瓶颈。随着研究生教育不断扩大完善,对符合研究生特点的党建模式呼声越来越高。目前许多研究注意力集中在研究生党建工作的有效性上,具体措施和实践目标定位于建成“加强版”的本科生党建模式。然而,将研究生群体特点与党建工作融合的研究尚少。元素的机械叠加或多或少会产生有益的变化,但对研究生党建的独立性建设没有积极意义,还可能因短期成果而错过最佳转机。

二、“本科化”现象的具体表现及影响

无论是研究生还是本科生,其学生的本质属性是一致的,发展依然是第一要务。但具体的发展方式则有很大区别。党建工作“本科化”现象在有关发展的问题上表现得尤为突出。

(一)发展党员注重规模效应

由于本科新生中的党员比例非常低,为实现学生党组织的自我发展,高校把发展党员作为本科生党建的重心。从入学到毕业,各项党建工作均围绕发展党员而展开。积极分子培训班、积极分子考察、推选积极分子成为发展对象、预备期考察等各个环节的培养功能都得以充分发挥。同时,“向规模要实效”成为制定学生党组织工作计划的重要指引,在与学年制度的结合中得到切实执行。

研究生党员比例相对较高,发展党员的迫切性来自于学制而非规模。在三年甚至两年的时间里,外出调研、查阅资料、社会兼职等因素很容易影响发展党员的工作效率,党组织对积极分子各方面的考察难度较大。而大多数高校的研究生党建工作沿袭本科生党建的规模效应,又没有优化程序来保障发展党员的工作成效。这让研究生很容易误解为“党组织的要求在降低”,助长了一部分人入党的功利心理。

(二)党建群体套用年级的推进动力

本科生积极分子、考察对象、预备党员以及正式党员的比例具有明显的年级特点。正式党员人数从大一到大四逐级递增,同一年级的积极分子、考察对象、预备党员、正式党员人数依次递减。年级特点的优势在于高的执行效果和工作的可预测性。与行政组织依靠层级管理推进工作所不同,本科生党建群体的推动力来自成熟程度,具体而言就是党龄。

研究生的生源多样化,因此,党建群体的构成比例不具备年级特点,有可能研究生一年级的正式党员人数超过三年级,同一年级的积极分子、考察对象、预备党员、正式党员人数也并非依次递减。可见,研究生党建群体的推动力较分散,不具备本科生党建“高年级带动低年级”这一优势。但高校为便于管理,往往采用“本科化”的方式,套用年级管理的推动力来提升研究生党建工作效率。这显然与研究生的群体特点不符,也影响了研究生参与党建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三)党员考察依赖“团学社”的培养功能

团(团委)学(学生会)社(社团)组织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主力,是学生综合素质提升的重要平台,同时承担着培养和考察大学生的任务,为党员先进性的体现提供多元空间。

研究生的团学社组织较少,且影响力甚微。研究生党员先进性和党组织建设成果往往融合于专业素质中。如果党组织继续参考本科生的党建模式,仅仅依赖“团学社”组织对研究生积极分子、考察对象、预备党员、正式党员进行培养和考察,其效果十分有限。

(四)支部设置以班级为单位

班级教学是学校教育中最普遍的教学组织形式。在这一背景下,教师的教育对象不再是具体的某个学生,而是依据教育规律抽象出来“班级人”,通过“教一班如教一人”的策略预测和提升教学成果。我国高校本科阶段实行的班级教学为党建工作提供了稳定、可靠的平台,“班级人”也保障了党建工作的效率。

研究生教育则以导师制为主,班级教学为辅,研究生发展水平和能力结构的复杂性远超本科生,抽象出“班级人”的难度很大。因此,高校研究生党支部以班级为单位划分,不利于支部内的考察以及成员间的深入交流。

三、针对“本科化”现象的党建对策

研究生党建是研究生德育和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环节,“本科化”现象造成的影响促使党建工作改革,须尽早针对研究生的群体特点,制定具有前瞻性和可操作性的党建策略。

(一)坚持“去本科化”的认识

行为主义心理学认为,要防止某种行为的发生,一般有两种策略,其一为惩罚,其二为弱化。弱化是通过清除或抑制产生某种行为的诱因,从而降低行为发生的概率,达到逐渐消除的目标。“本科化”这一不合理现象的出现有其历史原因,并在特定时期发挥过积极作用,消除其负面影响应该是弱化的过程。由此,“去本科化”策略可以表述为:限制与本科生党建高度同质的外部因素,坚持对研究生党建群体特殊性的认识,建成研究生专属的党建工作模式。

(二)优化发展党员的程序

面对研究生培养年限短、外出调研时间长等实际情况,要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把最多数的优秀研究生吸收入党,就必须对现有的入党程序进行合理优化。通过早动员、早选苗、早培养,做好研究生积极分子的培养和发展;根据研究生的课程安排尽早为积极分子开设专门的培训班和有针对性的结业考试;充分认识研究生积极分子的成长规律,考察过程中,加强工作的主动性,在“争时间”和“争效率”上下功夫。

(三)凸显研究生党员的先进性

研究生党建应发挥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引导研究生积极参与校园文化建设,让团(团委)学(学生会)社(社团)组织不仅是本科生的培养和考察平台,更是研究生党员发挥模范带头作用的多元空间。在社会实践、科研课题等活动中,可将研究生与本科生的党建工作联合起来,立足研究生和本科生各自的特点和需求进行取长补短,通过研究生党员带动本科生党员参与实践、课题,既提高本科生党员的专业水平和服务社会的意识,又锻炼研究生党员的综合素质,凸显其共产党员的先进性,实现“双促进”。

(四)按专业设置研究生党支部

研究生党支部是研究生党员培养发展和教育管理的核心,是发挥凝聚力、战斗力和创造力的平台和基础。科学合理的党支部设置能提高组织生活的高效性,促进党员间的沟通交流。鉴于研究生的培养特点,可按照“小规模、专业化、学科化、灵活性”的原则设置党支部。这样,研究生党员在组织生活中既可以学习理论又可以交流专业,支部班子的稳定性和连续性也会大大增强。

(五)鼓励开展党建研究

从本科生到研究生的跨越,也是从掌握基础知识到掌握科研方法的跨越。研究生在专业学习上收获了更多的学习方法和研究本领,这是研究生党建工作的天然优势。为充分发挥这一优势,可设立“党建研究基金”,带动研究生党员参与系统、深入的党建研究。这既符合他们的专业学习特点,又能激发研究生党支部的学习、调研热情,推动党建工作各个环节的创新。此外,还应鼓励研究生党支部撰写工作总结和案例分析,通过归纳常见问题的解决方法,探索新问题的解决思路,丰富和发展研究生党建工作的经验。

参考文献:

[1]张展基,陈建平.新时期高校研究生党建工作的现实瓶颈与应对思路[J].教育与职业,2010,(15).

[2] 武晓峰等.基于研究生特点的党建工作体系探索[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1,(2).

[3] 黄翔峰等.本科生研究生党建联动的实践与思考[J].上海党史与党建,2007,(11).

[4] 胡婷.高校研究生党组织生活现状与对策——以安徽师范大学为例[J].高校辅导员学刊,2014,(1).

猜你喜欢
积极分子本科生研究生
基层党支部强化入党积极分子培养的实践
One Heath视角下昆明市高年级本科生抗生素认知与行为
确定发展对象必须听取哪些人的意见?
以“实践团”为平台拓宽入党积极分子培养途径
入党积极分子培养联系人,你合格吗?
中医药大学本科生流行病学教学改革初探
行业特色院校本科生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探讨
论研究生创新人才的培养
论法学本科生法律思维的培养
幸福院里出了个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