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式教学法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中的运用
——以孙中山“中国梦”为中心

2014-03-31 14:11田兴荣
河北开放大学学报 2014年4期
关键词:三民主义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孙中山

田兴荣

(中国药科大学 社会科学部,江苏 南京 210009)

【教学探索】

探究式教学法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中的运用
——以孙中山“中国梦”为中心

田兴荣

(中国药科大学 社会科学部,江苏 南京 210009)

探究式教学法,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应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得到推广。而在推广的过程中,因受到时间、空间及经济条件的限制,探究式教学法必须与传统授受式教学模式结合,既要发挥学生探究的主观能动性,又要立足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目标,充分发挥教师在课程探究过程中的“引导”作用:教师要成为一个出色的设计师,创设好教学情境,恰当地组织好课堂,使它既热烈又不显得浮躁,做到形散而神合。

探究式教学法;授受式教学法;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孙中山“中国梦”

近年来,教育界对“探究式学习”教学法(简称“探究式教学法”)展开了热议,有人支持也有人反对或质疑。[1]与传统“授受式学习”教学法相比,探究式教学法有很多优势,如它尊重人自主探究未知领域的本性、注重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等。在义务教育阶段,无论在欧美,还是在中国,都强调在教师指导下,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和机会,开展自主探究活动。这一教学模式,欧美国家一直贯彻到大学教育阶段,而中国大学教育延续的仍是“授受式学习”的教学模式,尤其是采取大班教学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本科院校大学生必修的课程,但从学生课堂反馈信息来看,其教学效果并不是很理想。这既与市场经济条件下学生的功利性需求有关,更与教师的教学手段密不可分。鉴于此,笔者倡导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应多运用探究式教学法,给予学生充分自主探究的空间。

一、什么是探究式教学法

要弄清楚“探究式学习”的含义,首先要理解什么是“学习”。从理论上说,“学习”是指由经验或练习引起的个体在能力或倾向方面的能够相对持久保持的一种变化,它是人类的一种特殊的活动方式。[2]这种活动方式,根据不同的划分标准而有不同的类型。如,根据在学习过程中信息是否由外部指导者直接提供或呈现,可划分为“授受式学习”和“探究式学习”两种。

“授受式学习”,俗称“听讲式学习”,即教师讲(或演示)、学生听(或看)。这种教学法扼杀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而“探究式学习”,指的就是学习者围绕一定的问题、文本或材料,在教师的帮助或支持下,自主建构答案、意义、理解或信息的活动过程。[3]在汉语中,“探究”就是“探索、研究”,“探究式学习”既要“多方研究答案,解决疑问”,又要“探求事物的性质、发展规律等”。[4]通俗来说,探究式教学法,就是在教师的帮助或指导下,围绕一定的主题或问题,在已有的学术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搜集各种资料,包括档案材料、口述资料等,并对这些材料进行甄别、对比和引用,最后由学生自己得出结论或答案。因此,这种授课方式,既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又能最大限度地挖掘他们的潜力和激发他们的斗志。

根据《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实施方案(简称“05方案”),本科层次的高等院校必须开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简称“原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简称“概论”)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简称“纲要”) 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简称“基础”) 等思想政治理论课。但这些课程,有的学科理论性很强,如“原理”和“概论”课,有的学科实践性很强,如“基础”课,而有的学科与中学内容多有重复,如“纲要”课。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这四门课程必然会存在着交叉、重复之处。从各高校的调研反馈信息来看,部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并不理想,这既与市场经济条件下,学生的功利性需求有关,更与高校的办学条件、授课教师的教学手段等密不可分。据调查,很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采取的是大班授课(100-150人),授课方式仍沿用传统“授受式”的教学方式。时间一长,学生必然会对课程失去兴趣,或产生为考试而上课、滥竽充数等现象。因此,短时间内在办学条件无法改善的情况下,引入新的教学模式——探究式教学法,显得尤为迫切和实用。那么,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过程中,如何合理运用探究式教学法呢?

二、探究式教学法在“纲要”教学中的运用

就“纲要”课程而言,无论在课程导入、讲授,还是师生互动、学习反馈等环节,授课教师都需要通过隐藏的历史元素,采取教育对象喜闻乐见的手段和方法,间接地塑造其思想和个性,使受教育者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教育。[5]而要想做到这一点,就必须进行教学改革,不断创新教学模式,以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那么,在授课的过程中如何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呢?笔者以“辛亥革命与封建帝制的终结”(“纲要”第三章)中有关孙中山的评价为例,对此做一考察。

关于孙中山的评价,学术界向来是众说纷纭,港台学者一般会给予孙中山及三民主义以很高的评价,而大陆学者总会给孙中山找点“花边新闻”,对于非历史专业的大学生来说,他们就很困惑,不知道该不该相信,也不知道该相信谁。

作为一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笔者认为我们的首要任务并不在于弄清孙中山是否有“花边新闻”,这些“花边新闻”是从什么渠道传过来的,而是要充分挖掘孙中山身上的正能量。孙中山一生从事革命事业四十余载,别的不说,就其屡败屡战的革命精神亦足以鼓舞后继者。于是,当有学生提出此类问题时,笔者给出了如下的建议:将孙中山的“花边新闻”先放一放,跳出当前令你困惑的命题,或许你将会进入另一片天地。比如,结合最近的一个热门话题——“中国梦”,孙中山孜孜追求的革命事业,他的“三民主义”“五权宪法”的理论不正是时代赋予他的使命吗?这与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中国梦”不正如出一辙吗?我们可以此为契机,做一个带有时政性的历史性专题。[6]

这个专题怎么操作呢?笔者将其分为四个步骤:

第一步,创设情境,激起兴趣。

1840年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的大门,满清王朝面临着历史性的抉择:要么继续闭关锁国,要么虚心拜师学艺。大清帝国在“锁国”与“学艺”之间左右徘徊,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清末新政、国会请愿运动等,虽然李鸿章、康有为、梁启超、张謇等人为之奋斗过,但仍未能让中国摆脱列强的欺凌,带领中国走向富国强兵之路。最终,有识之士选择了革命的道路,以革命的手段推翻腐朽的封建王朝——满清王朝,孙中山及其领导的革命党人就是其中最为突出的代表。

1905年11月,在同盟会机关报《民报》发刊词中,孙中山将同盟会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形象地概括为“民族”“民权”“民生”,即“三民主义”。孙中山不仅要推翻满清王朝的腐朽统治,还要“创立民国,平均地权”,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一点与习近平总书记所提出的“中国梦”极为相似。2012年11月29日,中共中央新任总书记习近平,在国家博物馆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第一次阐释了“中国梦”的概念。他说:“大家都在讨论中国梦。我认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在此,习总书记特别强调“中国梦”缘起于近代。回顾历史,近代以来为中华民族复兴而抛头颅、洒热血的追梦人,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无疑是最为突出的代表。

第二步,发现问题,自主探索。

将时政与历史结合,最能激发起学生的兴趣。“中国梦”的诞生,由来已久,鸦片战争后国门被打开,国人遭到西方列强的蹂躏,中华民族面临着亡国灭种的危险,摆脱侵略、自强求富成为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这就是习总书记所提出的“中国梦”,而最早且比较完整提出这一宏伟蓝图的正是孙中山先生。那么,孙中山“三民主义”“五权宪法”的理论与习近平总书记“中国梦”的提法之间到底存在哪些相似之处?

为此,学生以寝室为单位(4-8人/组),组成20个研究小组,共提出了二十多个选题。如,“什么是孙中山的‘中国梦’?”“孙中山——‘中国梦’的缘起”“关于三民主义的继承与发展问题”,等等。

第三步,讨论交流,合作探索。

讨论交流环节,又分为两步:一是小组内部交流,敲定选题、拟定框架。

这部分的讨论,主要在课堂下完成,由各小组组长负责组织和引导,围绕既定选题,先自行论证,再集体讨论,最终形成统一意见。

确定选题后,小组成员分工协作,主要是搜集学术研究动态、图书报刊杂志等,并拟定撰写思路与框架,小组内部进行再讨论,提交课堂交流,接受其他小组成员的质疑。

二是课堂交流,接受其他小组成员的质疑和建议。

确定框架和思路后,各科研小组进入预赛。预赛阶段,所有选题需做成PPT,由组长做主题汇报,每个小组3-5分钟。汇报完毕,其他小组成员就汇报内容作点评,指出其优点和不足之处,再由学生代表组成的评委会投票表决,过半数者进入决赛,未过半数者淘汰。

第四步,综合运用,实践探索。

通过评委会投票表决者进入决赛,决赛内容仍以主题汇报、观众提问为主,与预赛不同的是,各个研究小组不仅要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还要就“创新之处”做重点汇报,由评委会评出一、二、三等奖,计入平时成绩。

决赛结束后,授课教师就各小组研究成果的优点和不足之处,一一作点评,并提出改进意见,获奖作品将在学院“博士生工作室”网站公布。

三、应用探究式教学法需注意的几个问题

与“授受式学习”教学法不同的是,“探究式学习”教学法是以构建主义知识观、学习观、教学观为理论基础,即学习不再是知识的传输过程,而是知识的构建过程,即教师创设一定环境和支持,促进学习者主动去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在此过程中,学生要自主探索、充分发掘自己的潜力,而教师也要起到引导作用,在关键环节予以理论指导。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二者相得益彰,不可或缺,否则教学效果将大打折扣。具体而言,必须注意以下三点:

首先,要立足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目标。中央宣传部、教育部“05方案”之所以强调,本科层次院校必须开设“原理”“概论”“纲要”“基础”等四门思想政治理论课,其目的既要提高当代大学生的理论修养,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也要拓宽他们的知识面,培养他们的爱国主义热忱。而要达到这一教学目标,就必须挖掘和延伸教材内容。

如,关于孙中山及其三民主义的评价问题。孙中山作为20世纪中国三大伟人之一,其历史作用和贡献是不可抹杀的。但由于时代的局限性,他所倡导的三民主义,必然具有时代烙印和存在不足之处,革命过程中出现的“花边新闻”也时不时被媒体、网友等曝光。但孙中山的三民主义理论,却是20世纪中国最伟大理论之一。这一理论的伟大之处,不仅在于它为近代中国提出了新的发展蓝图,也在于它是发展的、与时俱进的理论。

1922年第二次护法运动失败后,孙中山接受了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对旧国民党组织进行改造、升级。1924年1月,国民党召开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明确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写进党章。孙中山的三民主义理论就发展成为新三民主义理论,毛泽东将其称之为“革命的三民主义”。因此,对孙中山及其三民主义的评价,我们要充分挖掘其身上的正能量,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将其放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位置上加以考察。

其次,“探究式学习”教学法与“授受式学习”教学法,两者相辅相成,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据调查,很多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都采取大班教学,课时数一般都比较紧张,听课学生涉及理学、工学、农学、医学、文学、法学、经济学、管理学、教育学等9大门类。因此,要想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就必须将两种教学法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发挥两种教学法的优势,在“授受式学习”教学过程中,适当地插入一些值得探究的问题。如,在研究孙中山三民主义理论时,可与时事热点“中国梦”结合起来,两者在维护中华民族的独立,实现中华民族国强民富等方面,存在很多共同点。

最后,在方法上,要将学生的“探究”与教师的“引导”结合起来。90后大学生思维活跃,对网络非常熟悉,因此容易接触和接受各种新观点,但这些观点鱼龙混杂,难辨真伪,他们的人生观、世界观也容易受到网络上各种非主流观点的影响。因此,我们在运用探究式教学法的同时,也不能忽视对其加强必要的引导。

如,在研究孙中山及其三民主义时,要将蒋介石、戴季陶的三民主义与孙中山革命的三民主义相区别。前者是反动的、异化的三民主义,而后者才是真正的革命的三民主义。孙中山的新三民主义理论也为毛泽东、邓小平等中国共产党人所接受,中国共产党民主革命纲领(1922年),与孙中山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民主义政策有共同之处,但作为孙中山三民主义继承人的戴季陶、蒋介石等国民党人却有意将其异化。只有毛泽东、邓小平等中国共产党人,才是孙中山革命事业最忠实的传承者:毛泽东等共产党人宣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使中华民族真正成为了一个完全独立的民族;而邓小平等共产党人,在社会主义共和国的基础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为中华民族的国强民富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7]

总之,探究式教学法,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值得推广,但由于受到时间、空间及经济条件的限制,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必须与传统“授受式学习”教学模式结合,既要发挥学生探究的主观能动性,又要立足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目标,充分发挥教师在课程探究过程中的“引导”作用。

[1]任长松.对探究式学习的18种评论[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科版),2002,(4).

[2]任长松.新课程学习方式的变革[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7.

[3]任长松.探究式学习——学生知识的自主建构[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29.

[4]中国社科院语言研究所.汉语词典[Z].北京: 商务印书馆,2001:957+1134.

[5]向海英,田兴荣.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中的隐性教育[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2012,(2).

[6][7]田兴荣.孙中山的“中国梦”及其传承与升华[J].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3,(5).

TheApplicationofInquiryTeachingintheCourseof“OutlineofModernChineseHistory” ——SunYat-sen’s“ChineseDream”astheCenter

TIAN Xingrong

(Department of Social Sciences, China Pharmaceutical University, Nanjing, Jiangsu 210009, China)

As a new teaching model, inquiry teaching should be promoted in the cours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But it must be combined with the lecturing and listening teaching in promoting due to the time, space and economic constraints. In practice, it not only helps students explore the initiative, but also is based on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teaching objectives, fully exerting teacher’s leading role in the course of inquiry. Teachers should become good designer, creating good teaching circumstance and properly organizing classroom, making the class enthusiastic but not impetus, scattered in form but harmony in essence.

inquiry teaching; lecturing and receiving pedagogy; outline of the modern Chinese history; the “Chinese dream” of Sun Yat-Sen

2014-05-26

中国药科大学教学改革课题《“探究式学习”教学法实践研究——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为例》(药大教[2013]19号)

田兴荣(1978-),男,安徽六安人,复旦大学历史学博士,讲师,主要从事中国近现代经济史、金融史的教学与研究。

G40-01

A

1008-469X(2014)04-0070-04

猜你喜欢
三民主义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孙中山
别开生面先行者——孙中山的哲学创意
三民主义说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历史基础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三位一体式教学研究初探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教学路径研究
新形势下中国梦教育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融合
浅析新民主主义与新三民主义的异同
论毛泽东对三民主义的认识
三民主义之民族主义浅析
民国时期孙中山邮票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