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发信
(三明学院,福建 三明 365004)
20世纪与21世纪的世纪之交,是我国高等教育迅速改革与发展的关键时期,我国的高等教育经历了制度和结构上的改革和调整。随着我国高等院校的不断扩招,高等教育日益“大众化”,新建本科高校应运而生,成为我国高等教育普及之路上的良好承载体。这一属性,也让新建本科高校具有了自己独特的特征,相应的高校管理也更具难度,对其进行探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处于高速发展与改革的“高校转型期”。在这十余年的时间里,我国各类高校逐渐扩招,高等教育步入大众化进程,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的改革基本完成;招生与就业制度紧跟时代步伐发生改革。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迅猛发展,全球化的竞争日益激烈,民众对于高等教育的诉求逐渐强烈,我国高校不断扩招,进入高等教育的“大众化”阶段。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增强了高等教育的平等性,推动了高等教育结构的多样化发展,促进了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招生及就业制度等体制改革,激发了高等教育学科体系以及教学方法的创新。新建本科高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必须正视高等教育大众化所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经过十余年的探索与改革,我国高等教育宏观体制的改革已基本完成,高等学校“管的过多,统得过死”的管理局面已从根本改变。以“共建、调整、合作、合并”八字为基本方针,中央及地方政府共同建设、管理高校,以地方政府为主要管理方,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的高等教育宏观体制已基本确立。该管理机制,对新建本科高校的办学理念以及管理办法均产生了重要影响。
若将高等教育看作人才培养的“生产车间”,那么招生和就业就可视作其“入口”和“出口”,是高校与社会衔接的重要关口。当前,为了更好的推进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高校招生制度多方改革,例如放宽了高考年龄限制,实行了“平行志愿”的录取方式,根据各省人口比例合理分配招生计划,扩大高校自主招生的权限,实行“统一招考,分省命题”的命题权限下放。就业制度的改革,则体现在从“分配”到“自主择业”,很好的迎合了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这两个政策关系到新建本科高校的存亡,故应给予足够重视。
所谓的“新建本科高校”是指“1999年以来,经教育部批准由专科层次升格为本科层次的普通高校。”[1]新建本科高校,是我国高等院校逐年扩招的产物,其发展历程是伴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而进行的。我国高校的扩招推动了高等教育的转型,传统的“精英培养理念”已逐渐转型为“应用型人才培养理念”。
新建本科高校以为社会培养应用型人才作为自己建校的根本任务,即“面向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设置应用学科专业;强化实践实训教学,提高应用能力;重视应用研究,促进产学研紧密结合;培养具有一定理论基础和技术能力,为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等基层管理服务的应用型人才。”[2]因此,新建本科高校相较于普通高等院校,具有自己独特的特点。
1.地方性
新建本科高校,从某种角度而言,亦可称为“地方高校”。其地方性的特点包含地域和服务对象两方面的含义。一方面,新建本科高校大多设置于地级市,多以“地名+学院”为命名方式,且责任主体和举办者多为当地地方政府,大多与地方政府构建良性的互动关系,一定程度上实现了高等教育结构布局的优化。另一方面,新建本科高校主要面向地方发展的需要,有针对性的为地方培养并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并以“重点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以及相关行业需要服务”[3]作为自身院校发展的行为指标。
2.多科性
新建本科高校起于专科学校,建于地方,服务地方的独特特点,使得其学科建设亦具有独特性。一方面,相较专科学校,学科建设更为完善,专业结构更为丰富,学生毕业可从事的行业也更为多样化。另一方面,新建本科高校在学科建设时,紧紧围绕其地方性的建校方向,在基本涵盖包括除军事学、农学、医学之外的九大学科的基础上,紧贴地方经济发展命脉,围绕地方支柱产业,彰显地方文化特色,开展相关专业建设,切实提高对地方的经济发展支持度。
3.应用型
在高等教育日益大众化的发展趋势下,新建本科高校将自己的办学定位,定位为“应用型本科院校”。所谓的“应用型”,虽尚无准确的定义,但具有一定的共性,即,在人才培养理念上,以市场为引领方向,以技能为基本诉求,以良好就业为最终目标;在服务与科研方面,以服务地方经济为目标,开展产学研结合;在人才培养层次方面,以培养本科生为主,培养专业研究生为辅;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以教室的实践经验及工程项目背景为重要指标,建立知识储备以及实践经验均丰富的教师队伍。
由于新建本科建校时间短,当前其管理体制尚不完善,仍旧存在诸多问题。各地方新建本科高校仍旧实行“省市共管,以市为主”的管理方式,导致省市级地方政府对新建本科高校的管理责权分配不够明晰,不利于高校管理的开展;校内机构的设置不够合理,职权分配不清[4];高校管理模式简单,对学生诉求分析较少,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地位不够平等;对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还不够明晰,校地互动力量薄弱。基于诸多问题,本文对新建本科高校管理体制进行初探,提出对策如下。
完善科学的制度建设是新建本科高校协调发展的基本保障。新建本科高校制度建设过程中,应遵循方向性原则,即制度建设与学校、社会、国家政策方向一致;创新性原则,吸取传统高校制度精华,并适当创新;民主性原则,即制度建设应广泛听取意见,并践行公平公正的方针;人本性原则,即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制度建设。
新建本科高校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办校目标,其人才培养过程对于个性化教育具有强烈的诉求。院系是新建本科高校中人才培养的第一线,对学校和所属学科的特点及人才培养目标,都具有相对准确清晰的认知,学校对管理权限的下放,有利于教学工作的开展与创新。
院系作为高校管理重心,一方面,具备了包括专业和学科管理、课程与教学方法设置等方面的自主权,以专业特征为主要依据的个性化管理的自主性,最大限度的实现了人才的个性教育;另一方面,院系在开展教学管理工作时,应在最大化个性管理的同时,时刻遵守国家、地方、学校政策方针的制约。
新建本科高校是顺应高等教育大众化,迎合我国市场经济体制而生的。高等教育的属性以及市场体制对高校教育的诉求,都使服务教学,管理与服务相统一的管理理念成为必然。
一方面,建立完善的学习指导制度。利用学分制促进学校对学生学习的监督与指导;利用导师制,实现具有针对性的,对学生专业课程选择、实践实习选择的指导与帮助。另一方面,通过设置相关制度,为学生平衡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能力证书的获得),实现良好衔接。
新建本科高校在开展管理制度改革时,应遵循“依法治校”的原则,并坚持以教师和学生为教育之本。
一方面应改革教师教学评价制度。通过设置全面的教师评价制度,实现学生对教师教学的监督。结合专业特点,改变单一的考核方式,建立符合专业培养目标的考核机制。
另一方面,应完善学籍的管理制度。将学年制改为学分制,让学籍管理更具弹性和适应性,方便学生开展自主学习。设置学生违纪处分申诉制度,让学生能够对学校的管理制度进行深入了解,改善强制管理的情状,促进高校管理之平等性。
新建本科高校以培养立足于地方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因此,在人才培养模式上,一方面,应坚持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教学理念,在教学中将产学研紧密结合;另一方面,积极开展以生产第一线为基础的科研活动,加强学校与当地企业之间的合作,推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让人才培养更具针对性。人才培养方法上,将实践教学放在首位,实验、实习、实训、情境体验等教学方法,均将实践融入其中,切实提高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为培养应用型人才奠定基础。
综上所述,在深刻认知高校转型期特点,明确自身高校建设特点与目标的基础上,新建本科高校坚持以院系为管理重心、以服务为教学之本、以制度为治校标准、以师生为教育治本的原则,经过不断的探索与努力,定可实现新建本科高校管理制度的完整搭建,保证新建本科高校的蓬勃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泽彧.高等学校转型[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2]刘明贵.应用型人才培养:新建本科高校的根本任务[J].嘉应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10,(6).
[3]袁贵仁.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 不松懈不动摇 全力以赴做好2010年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在2010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网络视频会议上的讲话.
[4]张晶.新建本科院校转型期管理服务效能提升研究[J].浙江万里学院学报,20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