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孝会
(徐州工程学院 外国语学院,江苏 徐州 221008)
华兹华斯是英国19世纪著名湖畔派诗人,在浪漫主义诗歌文坛上创作出了千古传诵的巨著篇章,诗歌多数描述淳朴、美丽的自然风光,以清新、明朗、欢快的节奏向人们展示着优雅的田园生活,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和对理想生活境界的无限憧憬,赞颂了天人合一的崇高境界,作者所表达的这些思想和主旨为后人带来了深远的影响,触动了人们寄情山水、亲近自然的心情,也激发了他们的生态意识,在当时工业文明的时代背景下,这些浓厚的生态意识仍然存留在华兹华斯诗歌中。
纵览华兹华斯的诗歌,渗透着很明显的生态观念,甚至存在犬儒思想的倾向。他们无视现实生活,喜欢周游四方、漂泊各地,与大自然亲近接触,同宇宙间的自然景观相互融合,过着一种自由、轻松、和谐的生活,这样的生活状态正是对华兹华斯的反映,华兹华斯用尽全身的力量四处游走,渴望回归自然,在大自然中自由生活、感受自然生活的气息。
正是由于华兹华斯有了这样丰富的人生经历,亲切地接触与感受了大自然,才获得了回归大自然的力量,并将这些经历、感受和力量灵活地运用在诗歌创作中,赋予了诗歌自然生态的意义,所创作出的诗歌多数带有一定的山水田园景观,诗人借助纯美、绮丽的自然风光表达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传达一种对自然生态环境的向往,渗透着一股生态观念。
华兹华斯是湖畔派诗人中最具生态意识的伟大作家,这些崇拜自然的思想情节真切地表现在其诗歌中,诗人已经站在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高度上,开始崇尚自然、赞美自然,并产生了拯救生态环境、挽救人类社会的思想意识。华兹华斯的这些思想开启了现代环保事业的先河,对人类环境生态保护起到了科学的指导意义。正是由于华兹华斯这些先进、崇高的思想,才使得他的诗歌被后人广泛流传,其思想被广泛推崇,通过品味、赏析他的诗歌,人们感受到了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意义。
华兹华斯所生活的时代正值英国第一次工业革命结束,工业文明以快速的步伐在袭击着自然世界和人类社会,更多的资本家为了获得经济利润无休止地开垦土地、创办工厂、掠夺自然资源,对自然环境造成了极大的破坏,工业生产造成了大规模的污染,对人类生活造成了不良影响,在利欲熏心的社会背景中,人类道德开始沦丧、人性开始扭曲,甚至信仰丧失,精神世界一片荒芜,生态意识越来越淡薄,这些残酷的客观现实都在华兹华斯的诗歌中有所体现,诗人借助诗歌传达了担忧、焦虑和愤慨。
华兹华兹的很多诗歌从内容、主旨立意以及思想内涵等方面都在一定程度上鞭鞑了现代工业文明,表达了对纯净大自然美好向往。
例如:《London,1802》诗歌中,诗人这样写道:“贵阁的秀丽殿堂,夺走了内心的安逸,传统的风俗。世态炎凉之中,人们无不汲汲营私”。这首诗中作者很明显表达了对物质文明充溢条件下的现代社会的愤懑,无奈中透露着不满,在工业文明喧嚣时代,人人都为谋取一己私利甘愿成为金钱的奴隶,疯狂地掠夺自然资源,造成了生态破坏,人类道德也随之沦丧,诗人批判了物质主导的现代生活,表达了回归自然的心情,希望人们能够控制生态负荷,保护生态环境。
《Upon Westminster Bridge》(《写于威斯敏斯特桥上》)则是对幽雅、闲适的自然环境的歌颂,旖旎的朝阳柔和地飘落大地,城镇好似穿上了新装,艳丽华光。船只、剧院、教堂都沐浴在这晨光熹微中,酣睡安详,这时才最显瑰丽祥和。
这一首诗鲜明地阐述了作者的个人思想观念:当天未亮、人们沉睡、一切工业活动尚未开始时,城市仿佛远离了污染、喧嚣,只有这时候人们的生活才颇具一丝宁静,才感受到心底的那份安逸、闲适。诗人歌颂并赞美了这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境界。
以上的诗歌都表达了诗人内心的生态主义观念,诗人强烈地谴责了工业文明的无情,批判了人类由于过分追求物质私欲大力发展工业文明,对大自然和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压力,物欲膨胀的社会环境,表面的繁华都加剧了人们内心的浮躁、不安,这些都是对淳朴、自然又美好的生活的破坏与侵蚀。
《Dream of Susan》 (《苏姗的梦幻》)当中阐述的是苏姗,一个女孩晨曦时经历伦敦繁华的商业中心那一刻听到画眉在歌唱,苏姗无心陶醉歌声,内心愁苦交加,苏姗利用梦幻来麻木现实中的浮华、喧嚣,重新返回曾经的故乡,秀丽的山峰、烟雾弥漫的大地、河水缓缓流淌——这一系列的自然景观,自然、生动的画面时时浮现在眼前,这就是令苏珊魂牵梦绕的故乡,是她内心向往的地方,故乡中的一景一幕在苏姗看来都是那么瑰丽、可爱又温馨,她渴望摆脱眼前的工业丛林,回到自然、温馨的故乡,与自然和谐共生,寻求一份纯天然的宁静,这就是苏姗内心的憧憬。由此可以看出作者华兹华斯的呼声和愿望,是对山水田园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华兹华斯主张人与自然的融合、统一,减少人与自然的离间,这些思想无疑对现代社会具有深刻的指导意义。华兹华斯的诗歌中充斥着各种各样的自然形象,诗人经常借助自然形象来表达一种精神、诠释一种情怀、传达一种信念。例如:“彩虹”这一自然现象被其应用到诗歌中,用来表现了作者坚贞不屈、坚定的信念,表达了作者信仰的“自然远远高于社会”的信念。
在诗作《孤独的刈麦女》中有各种各样的形象、场景,例如:劳作中的女人的歌唱、沙漠中的夜莺等,所有这些形象、声音以及场景都编织成一幅幅天人融合的风景图,现实中的人已经融入大自然,与自然和谐共处,这其中深刻地体现出诗人对自然的热爱,渴望回归自然,与大自然亲近,这些都表达了诗人积极的生态观念。
在华兹华斯看来,宇宙间最快乐、纯净的地方莫过于大自然,作者甚至已经把一切都投入到了大自然怀抱,借自然景观抒发情感,置身自然之中诠释心情,作者的生活、思想、信念早已经和大自然融合起来,已经将热爱大自然同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看得同等重要,这些可以从那些最为后人广泛流传的诗歌中明显读出,例如:《Lucy,I wandered lonely like a cloud》。这些诗歌都非常直接地向人们描述了令人陶醉的自然风光,华兹华斯广泛、灵活地措辞、描写,为人们带来了生动、形象的画面,给人一种淳朴、自然的感受,富有感染力和创造力,体现出了作者的生态环保意识。
虽然,华兹华斯多数在诗歌中赞颂大自然,却也未曾忽略客观现实生活,他主张通过诗歌来启迪影响人类,最终使人类摆脱物质私欲的困惑,调整好心态,积极地面向大自然,应对各种困难和挑战,通过诗作来拯救人类心灵,寻求一个东方的伊甸园,在这里人们可以同自然交流,纵情享受,华兹华斯利用诗歌为当时社会中满腹困惑、满身疲惫的人们营造了一个精神伊甸园,成为人们寄托希望、放松精神的极乐世界,通过阅读华兹华斯的诗歌,人们能够收获精神上的一种欢愉,获得思想上的充实,从而灵魂得到净化,思想境界得到升级,朝着生态化的方向转变。
总的来看,华兹华斯诗歌中的大自然神奇、瑰丽的景象同圣经中的Eden如出一辙,最明显体现在Ballads《序曲》这一作品的前两卷,其中作者描绘了一幅纯净、淳朴、绮丽的自然图景,令人心驰神往,例如:青山绿水、飞行动物自由地生活,活泼、童贞的儿童迷恋在这美丽的大自然中,湖水中美丽景色让人心驰神往,与《圣经》中的伊甸园景象很相似,都展现出了世界万物和谐共生的景象,那些活泼、童贞的孩童与伊甸园中的亚当和夏娃非常相似,这些孩童象征着人类纯洁、朴实、无瑕的个性,正是诗人心中向往的人类精神世界的理想状态,纯洁的心灵不带有一丝世俗的玷污,更没有任何工业社会的侵扰,这就是华兹华斯诗歌的歌颂对象,是他最欲达到的天堂般的生活,也是他精神世界最向往的生活状态。
然而,在当时工业革命、社会经济发展进步的时期,这种想象或想法的实现都具有一定的难度和挑战性,不断发展的经济、现代社会正在不断地吞噬着大自然,生态世界已经被无情地占据,人们为了金钱、利益无所不作,无视纯净的生态环境的美好,将自然界最原始、最淳朴的状态搁置一旁,然而,华兹华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能够提出一种难能可贵的生态主张,来慰藉、启迪和感动满腹疲惫和困惑的现代人,他的思想为人们提供健康、美好的生活状态,使人们在浮躁、困惑之余,品一品华兹华斯的浪漫主义诗歌,就能够找到一种“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的平静心态,进而使年轻人的心朝着生态主义方向发展,这就是华兹华斯诗歌绝妙的生态效应。
同时,从华兹华斯的诗中可以很明显地看出,他所创造的精神伊甸园并非是封闭的,而是对外开放、向他人公开分享的,华兹华斯已经明确了自身作为思想者的作用,主动承担起人类灵魂的引导者、救赎者,用诗歌来向人们传递一种人道主义情感、人文关怀,时刻关心人类的精神世界,向人们传递一种生态观念。
作者华兹华斯是一个具有强烈生态观念的诗人,他向往人与自然的紧密融合,渴望现代人能够摆脱工业文明的困惑,回归大自然,体会到自然世界的真淳,回归到以前自然、平和的状态,获得一份内心的平静、欢愉,得到一种超脱自然、回归自然的内心充实感。
参考文献:
[1]何功杰.英关名诗品读[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1.
[2]王佐良.英国浪漫主义诗歌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1.
[3]袁可嘉.欧美现代派文学概念[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