拳拳女子心,悠悠故国情
——也谈许穆夫人及其诗《载驰》

2014-03-31 11:30费发峰王莉萍
关键词:许国卫国左传

费发峰,王莉萍

(西北师范大学 文学院,甘肃 兰州 730070)

《诗经·载驰》对许穆夫人是否归卫吊唁的理解历来分歧较大。《毛诗序》认为是许穆夫人闵公之亡,伤许之小,力不能救,思归唁其兄,又义不得,故赋是诗。是夫人并未回卫,诗为设想之辞。[1]这一说法左右着对《载驰》文本的解读,然从服虔开始有了不同的意见。服虔注《左传》云:“‘言我遂往,无我有尤’也,是夫人竟往卫也,……今案‘驱马悠悠’‘我行其野’非设想之辞。”朱熹认为她半路被追回而赋诗。[2]王先谦说今日之事,义在必归。虽百尔之所思,不如我所往之为是也。[3]至今天,学者们大多循着夫人“归卫吊唁”这一主张解诗而驳斥《毛序》的说法。虽然也有个别学者捍卫《毛序》的主张(如方玉润),但主流仍是夫人“归卫吊唁”。论文将以“女子善怀,亦各有行”之“行”为切入点,分析诗歌中诗人的无奈与失落,同时结合《左传》《史记》《列女传》等典籍的相关记载,并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对《毛序》的合理性提供新的证据。

一 “行”字新解及诗歌内容分析

“行”字在《毛诗正义》《诗集传》《诗经原始》《诗经注析》中均解释为:道,道理。考察《诗经》,“行”共出现了71次,其中行(xíng)出现了38次,行(háng)出现了17次。读行(xíng)的解释主要有3种:(1)走,行走。例如:土国城漕,我独南行。(2)出嫁。例如:女子有行,远父母兄弟。(3)道,道理。《诗经》中没有将“行”释为道的。读行(háng)的解释主要是道路。朱熹《诗集传》:“女子善怀,亦各有行,”“行”下注:“叶户郎反”,即读为“háng”,此处释为道。另有一例“示我周行”,“行”解释为道。考察《汉字源流字典》,“行”从本意“人之步趋也”引申出来的众多义项中,一个为出嫁,另一个是由日月运行的规律引申出的规律,道理,并且这两个义项均是由“行”(xíng)引申出的。唯有这两个义项可以解释“女子善怀,亦各有行”的“行”字。这样矛盾就出现了,《诗经》中将“行”(háng)释为道,而“行”(xíng)没有释为道的,为什么《汉字源流字典》中就正好相反了呢?

另外,从语法的角度考察此句,“女子”一词为主语,是集体名词;“善怀”“有行”充当谓语;“亦”应该是一个副词;“各”在第二句是代词作主语,代指前面的“女子”,在这里是个个体名词。所以此句可以说成是:女子善怀,各女子有行。在《诗经》中,“女子有行”一句在《竹竿》《泉水》《蝃蝀》等诗中均出现过,对“行”的解释:《左传》桓公九年:“凡诸侯之女曰行。”联系上下文,此“行”字应释为“出嫁”。钱澄之《田间诗学》云:“‘女子有行’二句,似是当时陈语,故多引之。”那么,为什么此“有行”独释为“道,道理”呢?所以,这里的“行”字应当读为“行”(xíng),解释成“出嫁”较为妥当。因此,“女子善怀,亦各有行”一句便成了许穆夫人的感慨,只是没有了那份超然、刚强,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是她些许的无奈与失落。

诗中言“既不我嘉,不能旋反。……,视尔不臧,我思不闭”,这正是诗人的无奈之处。她的谋略不迂远,不闭塞,而且优于许国大夫,但她却不能“旋反”,不能“旋济”,这是由于许穆公及其大夫拒绝她反卫吊唁。何以消除这种不愉悦呢?下章言“陟彼阿丘,言采其蝱”,诗人登上那偏高的山坡,去采“蝱”来消除忧愁。“蝱”,《鲁诗》作莔,《说文》引《诗》亦作莔。据《尔雅·释草》:“莔,贝母。”按贝母是一种草药,可以治郁积之症。 “许人尤之,众稚且狂”,表达了对许国君臣短视浅见,软弱无能的不满,愤慨之情溢于言表。她怎么也无法消除心中的思念与担忧。正如《诗经》中的诸多“思夫诗”一样,女主人公对她的丈夫思念到了极点,却难以用合适的语言描摹这种悠悠的思念,转而书写丈夫对她的思念,丈夫的近况等,以此突出女子对丈夫深深的思念,此诗也用了同样的表达手法。对故国思之深,思之切却不能去归唁,只能想象故国的景象,想象自己行走在故国郊野的所见所闻。“我行其野,芃芃其麦”,祖国的田野上一派生机蓬勃貌,但这生机蓬勃的背后却是十足的萧条。如此生机蓬勃的麦子,却无人收割,山河破碎,人民流离失所,到底该怎么办呢?“控于大邦”,这是许穆夫人的策略,但她仍然担心,故而咏出了“谁因谁极”一句。她难道真不知道谁会出兵吗,她知道。所以在末章她再次苦苦的哀求许国的大夫君子,并且指责他们说虽然你们有众多的主意,如果只是说而不付诸实际行动的话,那还不如我所想的呢。在此时,作者完全想到了“因”“极”的国家,那么诗人到底能否离开祖国呢?

二 驳“我所之”

《左传》闵公二年载:“许穆夫人赋《载驰》,齐候使公子无亏帅车三百乘,甲士三千人以戍漕。”这句话前者是因,后者是果。那么,许穆夫人肯定是离开了许国,归卫吊唁后又去齐国求救的。又《史记·齐太公世家》:“二十八年,卫文公有狄乱,告急于齐,齐帅诸侯城楚丘而立卫君。”太史公没有明确记录是谁去告急的,如果《左传》的记载符合当时的历史,太史公又怎么会弃而不用呢?这与司马迁秉持“疑则传疑,盖其慎也”(《史记·三代世表》)的史学态度是吻合的。《史记·卫康叔世家》:“……戴公申元年卒,齐桓公以卫数乱,乃帅诸侯伐狄,为卫筑楚丘,立戴公弟燬为国君,是为文公。文公以乱故入齐,齐人入之。”在这条史料中,太史公甚至没有记录“卫告急于齐”这一背景,只是说“齐桓公以卫数乱,乃帅诸侯伐狄”,按照当时的国际惯例,不报告祸难是被视为违礼的,尽管齐桓公是一代贤明的霸主,不报告又岂能出兵相救呢?

《列女传·仁智篇·许穆夫人》:“初,许求之,齐亦求之,懿公将与许,女因其傅母而言曰:……‘言今者许小而远,齐大而近,若今之世,强者为雄,如使边境有戎寇之事,惟是四方之国,赴告大国,妾在,不犹愈乎,……’卫侯不听,而嫁之于许。”[4]因此事,许穆夫人负有盛名,许穆公岂能不知,他岂能容忍自己的夫人,堂堂一国之母去求他的“情敌”齐桓公出兵救卫?这在封建礼教并没有废弛的春秋时代是万万不可能发生的,所以说许穆夫人不可能去请求出兵救卫,那么许穆夫人到卫国了吗?

三 礼制战胜情感的冲突

许穆夫人到底回到卫国了没有,我们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第一,鲁鉴不远,在齐之文姜。文姜与他的哥哥通奸,导致她的丈夫鲁桓公被杀。此事过去还不到三年,许穆公又岂能让他的夫人回到卫国?这当然有一定的理由:(1)许穆夫人的父母已经离世,周礼“先王制礼,父母没则不得归宁者,义也。虽国君灭死,不得往赴焉,义重于亡故也。”所以许穆夫人是不能去归唁的。(2)卫国当时的社会风俗。

第二,卫国统治阶级轻浮淫荡。《卫风》《邶风》《鄘风》共39篇,其中有4篇便是讽刺卫国统治阶层荒淫无度,不知廉耻的。远的我们不说,姑且就挖挖许穆夫人的身世。卫宣公为他的太子伋子(卫宣公与夷姜私通所生)娶妻于齐,名叫宣姜,宣公见宣姜长的漂亮便占为己有了。等到宣公死后,宣公的长子公子顽又和宣姜私通,生下了齐子、宋桓夫人、戴公、文公、许穆夫人兄妹五人。在这样的国度里,许穆夫人难免不会受到社会风俗的影响。

第三,当时大的社会背景。《春秋谷梁传》庄公二年:“夫人既嫁,不逾境,逾境非礼也。”这一条明确地说明女子已经出嫁之后,就不得再走出国境,否则就是违礼了。但也有变通,《礼记·杂记下》:“夫人非三年之丧,不逾封而吊,如三年之丧,则君夫人归。”[5]三年之丧,是子女对父母的守制。许穆夫人的父母早已不在,她岂能万里迢迢,风尘仆仆的赶来卫国呢?通过以上三点的分析,无论如何她都没有回到卫国的可能。

再回到诗句:“百而所思,不如我所之”, “之”就不可能解释为“到,往”了,而应该释为一个代词,指许穆夫人所想的。诗人将自己的想法告诉卫国讣告国难的使者,并赋了《载驰》来表达她的爱国之情,然后派遣使者去齐国求救。这样一来,就不难理解第一章的内容了,许穆夫人听到国难之后,打算回国归唁卫侯,但遭到了许国君臣的反对,遭反对后她又心有不甘,于是做了如下设想:她想自己驱车去漕地吊唁卫侯,救宗国于危难之中。她也曾想到了去齐国求救的卫国大夫千里跋涉的艰辛,但能否得到齐侯的同意呢,这正是她所忧愁的,所以此章实际上是夫人遭反对的设想之辞,是许穆夫人内心的袒露,是虚写,属于倒叙。既然忧,那么忧从何来呢?第二章正面叙述了她被许拒绝不能反卫吊唁。从而引出第三章中她的郁闷、无奈和失落,以及对许大夫的批判。如果说许穆夫人已经“驱马归唁卫侯了”,那么她还用得着“陟丘采蝱”吗?第四章虚实结合,虚写了郊野生机蓬勃的麦田,但这一蓬勃生机背后的萧条,使得她不得不思考如何解决这一棘手的问题,那就是“控于大邦”,最后一章是对许国大夫的批判,你们纵有诸多意见,不付诸实际行动,还不如我所想的并将它付诸实际行动。这样层层而下,虚实结合,将夫人情感的跳跃表现得恰如其分。这样《左传.闵公二年》:“许穆夫人赋《载驰》”也就好解释了,许穆夫人赋《载驰》这首诗,然后交给卫国大夫去求救,齐侯看到此诗后,欣然出兵,这就显得合理多了,也不至于和《史记》中的记载相左了。

综上所述,《载驰》的作者许穆夫人是没有回到卫国吊唁的。从服虔开始,大多解诗者承袭了“夫人归卫吊唁”这一说,强解诗歌中的字词,使与之相合。这从本质上说就是一种错误的做法。“就诗论诗”是指从对诗歌的内容入手分析得出诗歌的结论与主旨,而不是套用某一结论、主旨去强解诗歌。另外,说诗必须结合诗歌产生的背景,以及相关状况,而不能脱离了这一条件去强解诗歌,历来解诗者正是忽略了史料而犯了这样的错误。本文通过对诗歌内容的分析,重新解释了诗歌中的部分词语,从而奠定了诗歌的感情基调。不仅这样,还引用了《左传》《史记》《列女传》中相关的文献,并联系了当时的历史背景,得出了:“许穆夫人并未回卫吊唁,《载驰》为设想之辞”这一说法是合理的。

[1][唐]孔颖达.毛诗正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2][宋]朱熹.诗集传 [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3][清]王先谦.诗三家义集疏[M].北京:中华书局,1987.

[4][汉]刘向.古列女传[M].黑龙江:哈尔滨出版社,2009.

[5][唐]孔颖达,正义. [汉]郑玄,注.礼记正义[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6][汉]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2010.

[7]程俊英,蒋见元.诗经注析[M].北京:中华书局,2010.

[8]杨伯峻.春秋左传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2.

猜你喜欢
许国卫国左传
按兵不动
《左传》“摄官承乏”新解
《左传》疑难考辨一则
《左传》“讥失教也”句献疑
精准扶贫
邓稼先 此身许国 再难许卿
“忠诚许国,老而弥笃”——“干事创业敢担当”评论之一
Torque Ripple Suppression Control Strategy for Brushless Integrated Starter/Generator Wound-Field Synchronous Motor
孙武何以不见名于《左传》
卫国入朝将士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