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译视角下的变译研究
——以纳博科夫的英-俄自译本Lolita为例

2014-03-31 11:30黄秋凤
关键词:洛丽塔译者译文

黄秋凤

(牡丹江师范学院 东方语言学院,黑龙江 牡丹江 157012)

时代的进步需要与时俱进的译论,变译理论脱颖而出,引发了新一轮的翻译探讨。自变译理论诞生以来,经历了草创和成熟阶段。众研究者初基于元理论的探讨:变译的名与实,变译体系等问题。随着变译理论的确立,研究角度呈多样化趋势,多以此理论为支撑来分析非文学翻译中的变译现象,少数以文学变译现象为例。亦有学者结合西方理论,如目的论、功能主义理论、女性主义理论等探讨变译现象,而从文学自译角度来探讨变译问题的学者不多,笔者拟以此为突破口进行研究。

一 变译概述

变译思想古来有之。西方古罗马时期翻译理论家西塞罗“演说家式”的翻译观,昆体良的“与原作竞争”说,国内道安的“五失本”等都体现了朴素的变译思想。18世纪中期在俄罗斯、法国改写、模仿风,国内严复、林纾等人的翻译作品正是变译思想的具体体现。现代翻译理论中奈达提出的动态等值概念以及“最切近的自然对等”, 楚科夫斯基、卡什金、加切奇拉泽的文学翻译观,国内著名文学家傅雷的“神似”论、钱钟书的“化境”论等都进一步发展了变译思想。当代西方翻译理论色彩纷呈,如阐释学派、功能学派、文化学派、解构学派、女性主义、后殖民的翻译理论等都体现了变译思想的逐步理论化。但作为理论术语,“变译”是由国内学者黄忠廉教授在大量的变译实践基础上提出的。他认为,变译是指译者根据特定条件下特定读者的特殊需求,采用增、减、编、述、缩、并、改、仿等变通手段摄取原作有关内容的翻译活动。八种变通手段构成十二种变译方法:摘译、编译、译述、缩译、综述、述评、译评、改译、阐译、参译、译写、仿作。(译的程度渐弱,创的程度渐强)

就本质来讲,变译的核心在于变通,是译者有条件看对象的变,满足多方需求,再次凸显了译者主体性和读者、赞助商等需求问题。所谓变不只是形式上的变,亦包括内容上的变,且此变为必要条件,这是变译与全译的本质区别。就研究范围来看,不仅涉及非文学翻译中的变译现象,也包括文学作品中的变译行为。就实效性来讲,变译省时、省力、针对性强。

二 自译中变译

1.自译实质。

关于自译是不是翻译这一论题在学界仍有争议,但大多数学者认为自译是翻译。在涅柳宾(Л.Л. Нелюбин)2003年版的《翻译详解词典》(《Толковый переводческий словарь》)中收录了有关自译的词条,该词条共有四个义项,都认为自译(автоперевод, авторский перевод)是一种特殊的翻译形式,是由源文本作者完成的翻译行为及其产生的结果。其中前三条义项都倾向于认为自译原则上是翻译的最可靠方式,因为没有人能够比作者自己更好地了解源文本,且自译者在自译过程中享有极大的创作自由度。然而这种真正的自译只可能在绝对的双语作者条件下实现,且发生频率不高。可以说,自译不仅是翻译的最可靠方式,而且是翻译的最高形式。本研究所探讨的自译通常是指文学作品的自译。

2.自译中变译动因。

(1)版权决定变译。

从上面的定义可以看出,文学自译的特殊性在于作者与译者的重合。译者因享有作者的版权,故而在自译过程中具有较大的创造性和自由度,往往更加灵活自如,可以对原作不满意的地方进行修改、编辑,使之更加优化。

(2)过程决定变译。

从自译过程来看,自译活动简化了阅读阶段,是创作主体在新的创作环境中对旧有事件的自主性回忆。故而在自译过程中会对违反译入语语言规范,行为习俗等地方进行更正。

(3)动机决定变译。

从自译研究文献来看,自译动机多样,但主要有两个:延续作品广度和完善作品。这就明确了自译者在自译过程中的总体原则,以译入语读者审美需求为导向对原作进行修改、调整和二度创作。

三 纳博科夫自译作品《洛丽塔》中的变译

1.作品选取的代表性。

研究以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Vladimir Nabokov)的英-俄自译小说Lolita(《洛丽塔》)为例来探讨自译中的变译问题。从译者翻译策略来看,创造性的叛逆是纳氏自译作品的主要方法,他在自译作品时始终将译入语读者和文化放在首位,并认为他的自译作品就是“最后修订稿”。因此,探讨《洛丽塔》中的变译现象对于深入理解变译本质,研究变译原则和方法具有一定可行性和可鉴性。同时,也为《洛丽塔》研究提供一个新的探讨视角。

2.《洛丽塔》中变译实例分析。

(1)增。

例3-1 I cannot be absolutely certain that in the course of the winter she did not manage to have, in a casual way, improper contacts with unknown young fellows;

Я не могу поклясться, что в течение той зимы (1948-1949 г.) Лолите не удалось войти мимоходом в непристойное соприкосновение с мальчишками.

此例中译者超越自身权限对译文本进行调整,加确了源文本的时间概念the winter(那个冬天),即1948-1949年,使译入语读者深刻体会到叙述者的学究性及其叙述的真实性。

(2)改。

例3-2 Drew his 32 automatic, I guess, and put a bullet through his moll's eye.

Выхватил, верно, небольшой кольт и всадил пулю крале в лоб.

此例中译者悖离了翻译忠实原则,充分考虑到译入语读者的审美需求,把源文本中32 automatic (口径32的自动手枪)(精确描述)改译为небольшой кольт(不大的柯尔特手枪)(模糊描述),实现功能对等。

(3)减。

例3-3 She had a Nansen, or better say Nonsense, passport which for some reason a share in her husband's solid Swiss citizenship could not easily transcend;

У неё оказался дурацкий Нансенский паспорт, и получению визы почему-то никак не способствовало швейцарское гражданство мужа.

文中Nansen(南森护照:二战前国际联盟颁发给欧洲流亡国外人士的特别护照)和nonsense(无意义,胡闹)具有相近发音,故而说南森护照即胡闹护照,具有一定讽刺意味,实现了对作品中除洛丽塔之外所有人的戏谑目的。由于语言体系差异,在译文本中无法再现游戏功能,故而只能舍弃传递主要语义,译为дурацкий Нансенский паспорт(胡闹的南森护照)。

(4)仿。

例3-4 O my Carmen, my little Carmen, something, something, those something nights, and the stars, and the cars, and the bars, and the barmen;

О Кармен, Карменситочка, вспомни-ка там,… и гитары, и бары, и фары, тратам.i

引例是亨·亨和洛在客厅单独相处时,因性感少女洛的魅力而欲火上升,为了掩饰自己的紧张状态而随口改编和哼唱了洛喜欢的一首流行歌曲。引例短小押韵,朗朗上口。译文应该同样短小押韵,适于哼唱。译者考虑到译入语特点及其读者审美需求,仿照源文本风格重塑译文本。

3.《洛丽塔》中变译实例启示。

(1)变译原则。

自译者常借助翻译对源文本进行解释、改写、完善甚至回答,有增,有减。从上面引例可见,纳氏主要采用增、改、减和仿等变译策略来阐释文本,重塑文本,完善文本和模仿文本。由于语言和文化的差异,译者常致力于译入语读者的审美需求阐释文本,使模糊的语义变得明晰。自译者在这方面占有一定优势,因为没有谁能比作者本人了解源文本。《洛丽塔》文本中“fan”(电风扇,电吹风)一词的翻译则是很好的说明。原句是亨·亨妻子的情人包起了她爸爸送给她的fan,无论是根据上下文,还是时代背景都无法得知该词所指。在译文本中纳氏对此做出了明示——электрическая сушилка для волос(电吹风)。 重塑和模仿文本以求得源文本和译文本在功能上的对等。完善文本是对源文本的调整,这种操作超越了译者权限,是传统全译所不允许的,但对这种变译现象的研究利于明确作者的意图性。完善文本需紧随源文本整体精神,考虑到译入语读者审美需求和阅读习惯等。

从上段论述可知,纳氏在自译中主要采用的变译原则有明晰化原则(增,减),功能对等原则(改,仿),和谐原则(以译入语语境和读者审美需求等为导向)和关联原则(增、减、改和仿都基于源文本的总体精神,并非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2)变译者素质。

变译文本成功与否关键取决于变译者。

著名翻译家傅雷曾在“《高老头》重译本序”中提出:“理想的译文仿佛是原作者的中文写作。那么原文的意义与精神,译文的流畅与完整,都可以兼筹并顾,不至于再有以辞害意,或以意害辞的弊病了。”茅盾说过:“翻译的过程是把译者和原作者合而为一,好像原作者用另外一国文字写自己的作品。”可见,自译者在众多翻译理论家眼里是理想的译者。而自译者在自译过程中,出于种种动机,常以变译者身份出现,即理想的变译者应具有自译者的素质。

四 结语

自译者动机、自译性质注定了自译者常悖离传统全译而在译文中采用变译策略,这为变译研究提供了一个新视角。从自译视角探讨变译问题利于深化变译和翻译实质,确立变译原则。变译是变译者根据特定读者的特殊需求采用变译策略摄取原作信息的过程及其产生的结果。变译与全译并立共存,变译中有全译,全译中有变译。变译者在变译过程中应遵循明晰化原则,功能对等原则,和谐原则和关联原则。理想变译者应具有自译者的素质,以原作为起点,以各方需求为准绳,以实效为目的,该删则删,当改则改,化复杂为简单,化模糊为清晰,边译边作。

注释

①该引例引自笔者博士论文。

[1]Набоков В.В. Лолита, СПб.: Азбука-классика, 2005.

[2]Alfred Applel, JR. The annotated Lolita[M]. New York: McGraw-Hill Book Company, 1970.

[3]陈吉荣.论基于自译视角的翻译策略[J].盐城师范学院学报,2010(3):86-90.

[4]傅雷.《高老头》重译本序[C].《翻译通讯》编辑部,编.翻译研究论文集(1949—1983)[C].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84: 80-81.

[5]黄忠廉.变译理论[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1:96.

[6]黄秋凤.文学作品中互文单位的翻译表征[D].上海:上海外国语大学,2013.

[7]黎昌抱.文学自译研究:回顾与展望[J].外国语,2011(3):89-96.

[8]宋飞. 变译理论应用研究[J].外语学刊,2012(2):126-129.

[9]许渊冲.翻译的艺术[M].北京:五洲传播出版社,2006:151-155.

猜你喜欢
洛丽塔译者译文
Stem cell-based 3D brain organoids for mimicking,investigating,and challenging Alzheimer’s diseases
洛丽塔裙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译者的适应与选择
译文摘要
论新闻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
《洛丽塔》与纳博科夫的“文学性”
迷失的美国丽人
——《洛丽塔》的成长小说解读
I Like Thinking
元话语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研究
从翻译的不确定性看译者主体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