喻晓静
(安徽工程大学 外国语学院, 安徽 芜湖 241000)
新时代人才培养的理念更加注重对人素质的全面开发和人才适应市场能力的培养。新时期复合型外语人才要获得市场的认可也必须具备多方面的特征:扎实的语言基本功、宽广的知识面、一定的专业知识、较强的能力和较好的素质等。目前,社会却普遍反映,大多数英语专业的学生知识面狭窄,人文素养欠缺,文化底蕴不足,思辨能力差,在人才市场上竞争力弱,事业发展空间狭窄,缺乏发展后劲,外语专业近年还因就业率低而一度被亮红牌。
那么,在巨大的市场挑战和时代的高要求下,外语专业要如何进行改革才能培养适应时代需要、具有创新精神以及综合素质的高层次人才?根据教育部1998年的《关于外语专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的文件精神,外语专业人才培养的力度应增强、加大,培养内容应多样化、宽领域,培养模式应复合化、应用型,在语言技能学习的基础上融合具体专业如外交、商贸、金融等内容,使对语言文化的学习着落在对其承载体的学习过程之中。显然,《意见》既指出了外语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又提供了可供遵循的对策。
总体而言,英语专业“大才难觅,小才拥挤”以及办学模式的“同质化”现象十分突出。这种结果使得教育学者们不得不思考原有外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所存在的问题,兴利除弊,与市场需求接轨,培养适应性强的复合型人才。但新型人才的培养在现有教育观念和教学模式下却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1.课程体系趋向老化。
过去几十年来,我国英语专业教育主要遵循了“以语言技能训练为导向”的教学理念及课程建设理念,重点关注学生的听、说、读、写、译等语言技能。虽然该理念对提高学生的语言技能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却不利于学生扩展专业知识面,不利于学生构建完整的专业知识结构,不利于学生提高专业修养和综合素质,也不适应市场对外语专业高端人才的需求。
随着我国外语教育的普及化,外语学习条件的极大改善,大学生的入学外语水平已逐年提高。相比之下,外语专业教学中语言教学与内容教学割裂、单纯语言技能训练过多、专业知识内容课程不足且系统性较差、高低年级内容课程安排失衡等问题已经日益突出,进而导致了学生知识面偏窄、知识结构欠佳、思辨能力偏弱、综合素质偏低等问题。现有的以输入技能训练为主的课程体系设置,既不能满足学生迫切应用外语交际的需要,又不利于灵活调用积累多年的知识,更不利于学生未来的就业(文秋芳,2008:4)。英语专业的吸引力在逐渐减弱,其潜在的优质生源不断流失,英语专业的发展面临着严峻挑战,亟待进行专业综合改革。
2. 教学模式相对滞后。
长期以来,我国的外语专业教学的主导模式已经造成“教学内容脱离真实的语言环境和实际意义,缺乏足够的语言输入,在教学过程中偏重语言知识的传授,忽视语言机能的培养,使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受到限制”(马树芳,2009:164)。这是因为在注重语言技能训练的传统外语教学模式下,语言的学习就是知识的传授和积累,受这一理念影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就是从书本上“传授知识”,学生所要做的就是“积累知识”。这些禁锢思维发展的教与学的方式使得师生思维僵化,不能及时主动扩展思维空间和知识空间,培养出来的人才缺乏批判性思维能力,缺乏运用知识、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可以看出,过分强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和书本的权威性的传统的外语教学模式在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等各方面都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这种滞后性深受教学思想、教学观念、教与学理论等的制约,是较深层次的弊端。
3.师资队伍比较薄弱。
外语专业师资队伍整体较薄弱表现在:
专业素质低,综合知识欠缺。外语教师出身于文科专业,对科学技术、工程实践等缺乏深入了解。综合知识欠缺,导致外语专业教师侧重语言知识的传授,忽略人文自然知识的交流与沟通,很难胜任复合型外语专业人才培养的领路人角色。
教学观念落后。新时期,为数众多的外语教师仍旧忽视对学生多元识读能力的培养。受此影响,教学内容上他们倚重教材,与市场需求脱节;“教学模式上多以教师、课堂、课本为中心”(韩芹,2006);教学方法上仍以“任务型教学法”为主;教学手段也较为单一。结果,“课堂气氛压抑、学生学习兴趣不高、教学满意度较低”是外语学习过程中的普遍现象(李艳叶,2009:29)。
科研能力较弱,教学方法缺乏创新。科研与教学理论上是相辅相成的。然而长期以来,外语专业教师的总体科研能力却相对较弱,这势必会导致他们在教学上墨守成规。
在岗培训、进修机会少。外语教师缺乏认识市场需求和更新知识储备的机会,难以出国进修亲身感知国外语言和文化(连建华,王丽,2011)。
4.重技能输入,轻能力输出。
文秋芳(2008)认为:“我国外语专业课程设置和教学实践多年来秉承重输入、轻输出的指导思想。”现实情况是,教师把课堂讲授作为促进输入的主要手段;学生把参加各类外语考试作为输出的主要路径,其实际应用语言的能力相当薄弱。
21世纪职场,特别是在国际的竞争中,对用人的需求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第一为基本技能,很大程度上就是语言的能力,即阅读、写作、数学、演说和倾听;第二是创造性思维、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习能力和推理能力;第三是个人的品质,责任感、自尊心与自信心、社交能力以及相关的个人基本素质(石坚,2013)。这几个方面的能力其实是技能与能力的相互结合凝练而成,对任何一方的偏颇都不会造就时代需求的可用人才。而现今我国外语专业的教育现状就是重以输入为主导的语言技能教学,轻视不同学生群体的语言程度不同、认知和情感的需要不同、未来职业需求和个人兴趣等的不同,故而教学中的话题、学科知识、语言材料及所组织的学习活动不能为不同学生群体能力的培养与锻炼提供优质平台。
2000年教育部《关于外语专业面向21世纪本科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指出,当前外语专业课程建设面临的主要任务之一是“探讨在专业课、专业倾向课或专业知识课中如何将专业知识的传播和语言技能训练有机地结合起来,提高课程的效益”。针对外语专业人才培养所面临的种种挑战,《意见》指出了可供参考的有效途径。具体对策如下:
1. 构建新的课程体系。
外语专业属于人文学科,而非纯粹的实用型、工具型学科,人文通识教育是英语专业教育的应有内容。英语专业不仅要培养学生英语语言能力,更是要通过英语来学习人文社科知识,进行人文通识教育,在提高学生英语语言能力的同时,开阔其人文视野,提高其人文修养,培养其思辨能力、跨文化能力和创新能力。外语专业教育有必要确立“内容与语言融合教学”的理念,构建以专业内容为依托的全新课程体系(常俊跃2013)。教学中,应从过去的语言技能培训转向人文综合素质和人文精神培养,改革过去以语言技能训练为目标的课程体系,提升英语教学的专业品质,增强课堂教学的人文内涵,将外语专业学生培养成语言基本功扎实、知识结构合理、跨文化沟通能力强、批判思维能力强、视野开阔、素质良好、专业优势突出的人才。
新的课程体系可以基于学分制来构建。“学分制是以选课自由为主要标志的一种教学管理制度和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手段” (刘东彪,2012:19-20)。外语专业学生可以基于选课机制构建个性化的以语言技能课为主、以其他专业知识课为辅的学习框架。基于学分制的外语专业课程体系有利于打破传统的教学内容,有利于实现跨专业、跨学科的开放的、个性化的教学模式,有利于语言技能训练和专业知识传播的有机地结合。但尤其值得提醒的是,学分制的实施需要保证学习者语言技能过硬的核心地位,“需要建立主辅修的培养模式” (刘东彪,2012),需要特别加强教学管理。
2. 应用开放的教学模式。
提及高校外语专业的教学模式时,研究界大致有两种观点:一是坚持以英语语言文学为本,通过讲授语言学和文学知识,提高学生的英语语言应用能力,以不变应万变;二是主张应该适应市场人才需求的变化,探求一种新型的英语+X(专业知识)的教学模式。这两种观点在教学理念上似乎是迥然不同,完全对立的,然而它们在思维模式的二元对立上又表现出一致性。高校外语专业的教学在思维上应该变二元为多元,变对立为互动,不再把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对立起来,改变传统的以传授知识为目的的教学理念,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维能力为主,帮助学生实现知识结构的交叉、复合,促使高校专业英语教学真正从二元对立走向多元互动(赵光慧,2005:140-142)。
全新的教学理念是开放的教学模式的前提。首先要完成从“以教师为中心”(teacher-centered)到“以学生为中心”(student-centered) 教学模式的转变,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指导作用。其次,教师要积极倡导民主开放的教学局面,侧重对学生多元识读能力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实现教学相长。最后,教师要改变单一的教学评价方式,采用发展性的教学评价观,在培养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多元性的评价。
3. 加强师资队伍素质建设。
作为教与学过程中的主导,外语教师的专业素质是培养复合型外语专业人才的基础,同时,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日新月异也要求外语教师的专业素养与时俱进。
加强师资队伍素质建设要特别重视教师发展建设。教师本人要充分利用多媒体和互联网及时更新、补充专业知识,要提高应用现代数字教育技术和教育软件的能力;教育部门要创造机会,使教师参加专业研讨和专业培训常态化,使教师认清专业发展的市场趋势。
加强师资队伍素质建设需加强学科之间、院校之间、校企之间、国际之间的合作。( 1) 外语学科与其他学科加强交流与协作,共同编写教学资料,共同进行教育教学研究,以取长补短。(2) 加强院校之间的合作,增强学术交流,扩大资源共享,以期双赢。(3)加强校企之间的合作,“走出课堂,深入实际。及时了解和掌握人才市场的需求信息和发展动态。积极鼓励教师去进出口贸易公司、海港、码头等单位进行实岗锻炼(韩芹,2006:74)。”( 4) 加强国际之间的合作,鼓励教师走出国门,在国际背景下感知学术发展前沿动态。
4. 以输出为驱动带动输入。
新时代的外语专业学生的整体语言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与国际接轨的现代生活环境无时无刻不在对他们进行有效输入。当前,我们迫切需要在教学上把输出的环节突显出来,使学生确实能够学以致用。基于对职场英语使用功能的分析和对二语习得输出心理机制的重新认识,文秋芳(2008)提出了“输出驱动假设”,其主要内容有三点:输出比输入对外语能力发展的驱动力更大;培养学生的说、写、译表达性技能比培养听、读接受性技能更具社会功能,尤其是口、笔译技能;以输出为导向的综合教学法比单项技能训练法更富成效,更符合学生未来就业需要(刘海燕,2010)。
要构建以输出为驱动的知识体系,首先要解决学生当前功利性的学生动机。在读、写、译的培养目标中与职场应用挂钩,选择结合实际的教材,满足学生目的性的学习意识。“输出驱动”的课程体系构建还要求在实训实践环节上有所设计。输出应用作为教学、训练的最终目的要求一切的教学输入活动都为之服务,教学输入活动是否得当应以输出应用是否符合相应的行业和企业为标准。 另外,以输出为导向,做到将输入和输出巧妙结合,在组织课堂教学上需要采纳“综合技能教学法”。因为“‘综合技能教学法’能有效地将技能训练、知识面拓宽、思维能力培养有机地融为一体”(李艳叶,2009:29)。
针对复合型外语人才的培养模式,我们认为外语语言只是外国社会文化的表象之一,对外语的教育和学习不能只停留在语言层面,要探寻语言使用的具体领域(如商贸、外交等)并结合这一领域的专业知识使语言的教与学更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然而,外语专业复合型人才的培养需要教育部门、教育者及学习者的共同努力,通过利用现代数字技术、提高师资力量、革新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与手段,最终实现较高语言技能和较强专业知识的完美融合,造就人才,服务市场。
[1]常俊跃. 英语专业教育改革与人才培养[EB/OL]. http://www.iresearch.ac.cn/hottopic/detail.php?PostID=3308//. 2013-06-03.
[2]陈静.关于普通高校外语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冷思考[J].兰州交通大学学报,2007(2).
[3]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英语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0.
[4]韩芹. 高校英语师资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教育与职业,2006(7).
[5]李艳叶. 大学英语师资队伍建设中存在问题及对策[J].中国成人教育,2009 (20).
[6]连建华,王 丽.高校英语师资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教育与职业,2011(5).
[7]刘东彪.学分制:外语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新途径[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12(2).
[8]刘海燕.基于输出驱动假设的高职商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改革[J]. 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11).
[8]马树芳. 英语专业教学模式的创新研究与实践探索[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高教版),2009(6).
[9]石坚. 英语专业教育改革与人才培养[EB/OL]. http://www.iresearch.ac.cn/hottopic/detail.php?=3308: 2013-06-03.
[10]文秋芳. 输出驱动假设与英语专业技能课程改革[J].外语界,2008(2).
[11]赵光慧. 从二元对立走向多元互动——高校英语专业教学模式再探索[J].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