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文慧,丁 伟
(1.安徽工商职业学院,合肥 230041;2.合肥工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合肥 230009)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了“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和“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新要求[1],安徽省提出了建设文化强省的战略。安徽高等教育已实现“双百工程”(百所高校、百万大学生)。其中,高职院校占半壁江山。高职院校通过文化育人,建设文化校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服务安徽文化强省建设的作用毋庸置疑。
高职院校缺乏文化育人的自觉。首先,高职院校虽然也姓“高”,但在文化建设方面远不如本科院校。安徽省有106所高等院校,其中高等职业院校有73所,另外,有23 所本科院校举办高职高专教育[2],占三分之二多。在校生占全省高校在校生近一半。但据笔者调查,全省的高职院校大多是在2000年左右由中专升格的,探索高等职业教育的时间大多只有十余年。由于建校历史较短,建校情况不同,有的院校在办学历史、行业特色、文化背景、社会影响力等方面差异性较大;有的高职院校是由一所中专独立升格的,中专文化痕迹比较深;有的是几所中专学校合并而成的,合并后,人员、资源、专业整合了,但文化既没有整合,也没有提升,共同的高职文化尚未形成。由于高职院校普遍建校历史较短,都比较重硬件建设,忽视或无暇顾及软件特别是文化校园的建设。还没有从理论和实践上自觉认识到建设文化校园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对学生培养往往过于注重单一的技术技能的培养,还没有真正把文化育人建设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其次,高等职业教育虽然是属于高等教育的一个类型,但事实上是处在高等教育的末端的“专科层次”,高考录取按分数,高职学生入校分数较低,高职院校在社会上缺乏吸引力,高职毕业生在社会上尚未形成较强的竞争力和影响力,大多公务员、事业单位等招录都将高职毕业生拒之门外,高职院校教师教书育人的成就感不足等等,这些在客观上造成了高职院校师生文化上的不自觉、不自信。再次,高职院校是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产物,正处于内涵发展、质量提升的关键时期,处于建立现代职教体系的大背景下,有的也开始重视校园文化建设了,但还没有从校园文化转入文化校园,文化建设的系统性不强,特色不突出,缺乏文化共识,师生对本校文化、社会对高职院校文化的认同感和认可度不太强烈等等。高校需要通过文化自觉,建设文化强校,成为文化育人的基地,服务文化强省建设。
高职院校兼有高等性、职业性的特点。因此,既有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的职能,也具有培养适应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职责,既要凸显“高”字,要求学生的高素质,也要凸显“职”字,要求学生成为技术技能型人才。首先要凸显“高”字。对于教师而言,要具备“双师”素质,既是会讲课的老师,又是会动手的师傅。同时也要像所有高校教师一样承担“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提高师德水平和业务能力”[2]。因为,高职院校对受教育者所提供的不仅仅是在校三年期间知识与技能的传授,更重要的还是文化的熏陶、滋养,让学生受益终生。全面提高师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1]。使每个学生不仅是知识人、工具人,成为企业、行业岗位的行家里手,更要成为文化人,具有一定的文化情操和人格魅力,使高职学生不仅要成才,而且要成人;不仅有职业能力,而且有职业素养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高职院校要彰显高职育人的职业特色,又要培育高等教育的大学精神,真正体现出高校应有的文化价值。
建设文化校园对于增强学校综合实力十分重要。文化兴校、文化强校是文化育人的基础,文化兴校、文化强校也是文化强省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院校培养人才主要是服务于区域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必须要适应区域和地方经济及社会发展需求。随着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安徽中小企业也将与发达城市企业一样走出产业链的低端,也将伴随着劳动力市场对常规认知和低技能劳动力的需求的下降和对高素质的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的不断增长,高端技术技能型人才正在逐步成为社会劳动力竞争的主体[3]。因此,作为高职院校应该要适应这个变化,在办学目标定位上,要统筹规划,理清思路,明确目标和任务,把文化育人作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把“文化强校”作为提升学院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方面,坚持育人为本,培养大批区域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高素质高技能、受欢迎的人才,并在办学过程中传承和创新地域文化,行业和企业文化,通过文化自觉,增强文化自信,实现文化自强。要结合办学特点,自觉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学校文化建设之中,自觉地推进职业道德教育,自觉地把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安徽独特的地域文化、优秀的企业文化融入学校自身的文化建设,融入教育教学过程之中,并努力加以传承、光大,提高高职院校师生的职业道德素质,提升师生文化素质和品质,为文化强省建设输送品德高尚、综合素质优良的文化专业人才和未来社会的好公民,使高职院校成为文化育人的高地,真正肩负起文化强省的责任。
安徽演艺集团总经理张居淮说“近年来,我们一直酝酿开拓市场。可一部好戏排出来,由于没有运营人才,死活推广不出去。追到根上,职业教育中表演技能型的专业设置过多,而群众文化、图书文博和文化营销等新专业设置不够”[4]。可见,高职院校在扩大规模的同时,还需兼顾结构问题。必须时刻关注经济转型升级和产业结构调整,关注安徽文化产业发展,要加强与行业、企业、区域的对接,增强科研成果的针对性和应用性。“要与文化企事业单位共建文化人才培养基地,共同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4]。使专业的设置和调整始终与之相适应,为社会输送符合产业需求的人才,提升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
数据显示:2012年高职院校与企业合作开发专业课程4万多门,比上年增长了26.5%。2012年高职院校校外实习基地13.4万个,比上年增长了6.8%;企业接受顶岗实习学生数达116.5万人次,比上年增长了12%[5]。可见,高职院校的职业性和实践性特点更加明显,对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提出更高要求。据笔者对安徽高职院校师资队伍调查,由于办学历史较短,高学历的年轻教师大多占80%以上,他们从校门到校门,缺少社会阅历和师傅经历。高职院校要通过“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与企业开展多方面多途径的结对共建,提供参谋咨询、人才支持、技术支援等。高职院校教师通过为企业培训员工、参与企业研发活动等,为企业营造学习型文化。同时,高职院校教师在为企业服务中不断提升自身的文化积淀和修养,促进文化育人。要有计划地把教师送到企业,要让教师跟进学生到企业实习实训,去感悟企业文化,把优秀的企业文化带回学校,释放在课堂中,发挥教师在文化育人中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促使教师在课程教学和实践教学活动中,将伦理、价值观因素作为重要技术因素加以分析,并通过教师个体独特的精神、气质、情感、态度加以演绎,使专业课程教学充满人文精神[6]。同时,要从企业和社会上引进有实践经验的师傅进课堂,不为我所有,但求为我所用。通过多种途径来促进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融合,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增强教师的职业性和人文性,提高师德水平和业务能力,增强教师教书育人的荣誉感和责任感,以更好地帮助学生成人、成才。
据笔者调查,安徽高职院校毕业生输出主要在省内大中城市和省外周边主要城市,因此,高职院校必须要加强对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泛长三角区域、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合肥经济圈等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和质量的调研,提升高职院校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贡献度和区域经济对人才需要的吻合度。在调研中我们感到普遍受用人单位欢迎的毕业生综合评价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坚持度”高,有目标,不朝思暮想;二是“耐挫性”好,能吃苦,不挑三拣四;三是有团结协作精神,人际关系好;四是爱学习、勤思考、求上进等等。可见,企业和用人单位对高职毕业生的要求是综合的、全面的,这些都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是相一致的。原国家教育部教育司司长、现教育部商业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常务副主任王晋卿认为:高职生离职率高于本科生,变动原因主要是对工资待遇不满意、人际环境不适应,毕业生不能客观地认识自己,缺乏诚信意识,职业生涯模糊等。他认为高职教育过度强调了高技能而忽略了高素质,即内在修养和发展潜能不太理想。因此,高职院校要利用学院优势人力、物力资源,与地方合作,服务地方经济发展;要增强人才培养的社会适应性。在把高职学生送到企业的顶岗实习中,不仅仅要求单一的专业技能的实践,更是要注重让他们真切了解企业文化,熟悉企业生产经营中的价值标准、道德规范、工作态度、行为取向和生活观念,增强职业素养、社会适应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高职院校还要加强对安徽优秀传统文化思想价值的发掘和阐发,充分发挥安徽地域和区域文化的教育资源的作用,对师生进行爱安徽、爱家乡的教育。笔者2013年寒假期间组织部分高职学生以《传承家乡文化,守护精神家园》为主题开展调研活动,青年教师给予指导。不少学生以家乡春节文化或年文化为题材写了调研报告,如《年情结的绵延——安庆地区年文化调查研究》、《安徽民俗文化探析——以春节为例》、《徽文化地区春节民俗考察报告》等,其中《年情结的绵延——安庆地区年文化调查研究》获得由团省委、省教育厅、省科协和省学联举办的《第五届“挑战杯·中国联通”安徽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三等奖。该作品通过安庆地区年文化调研,阐述了安庆地区年文化内涵:即“年文化所蕴涵的家观念、团圆观念、和谐观念”;“年文化所蕴涵的积极生活态度及乐观向上精神”;“年文化所蕴涵的祭祖感恩意识”等,并深刻体会到:“年情结绵延几千年,代代相传且历久弥新,其勃勃生命力是以深厚的传统文化为依托的,失去了文化内涵,年意年味就无从谈起。而年文化的魅力就在于它是一个民族长期约定俗成的民族情感的表达,是长期以来民族心理的积淀。从文化的视角审视“年”作为重要的传统节日的内涵,强化并张扬它的精神价值,对于保持民族特色、继承民族美德、增强民族凝聚力、展现民族文化魅力有其重要的现实意义”。还有的学生在调研报告中写道:“经过此次活动我对家乡的过年习俗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使我对家乡归属感更强了,更能深刻地体会到游子为什么会对家乡那么的眷恋!”高职师生应更多地了解地域和区域文化,感受地域和区域文化,培养师生爱省、爱校、爱家乡的情怀。
还要充分利用安徽的地域文化具有独特的教育功能。安徽地域文化由皖北道家文化、皖南新安文化和皖中佛教文化组成。这一特点既彰显了安徽地域文化的特色,也折射出了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基本脉络,是中华文化基本特征和历史走势的一个缩影[7]。然而,据调查,高职院校大多数青年教师和学生对安徽地域文化不太了解,对自己家乡的文化大多不知或知之甚少。还有徽文化和红色文化教育功能也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高职院校有必要在构建大学生科学素养教育和人文素养教育有机融合的专业体系和课程体系中,通过多种形式开展安徽地域和区域文化的传授和教育,挖掘安徽地域和区域文化及其现代价值,把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教育教学的重要任务,同时还要“围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调整专业设置,加强专业建设,更新课程内容,创新教学方式,实施对口培养,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创新、研究和管理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8]。高职院校应通过多种教育方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安徽经济社会发展和文化强省建设提供人才保障。
文化育人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也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要做好整体文化育人环境的设计;着眼于以物质文化为基础,以精神文化为核心,以校企文化融合为载体,融课堂教学、文化实践、社会拓展于一体的的具有鲜明高职特色的育人文化体系,服务于学生的成长成才和职业生涯的后续发展[8]。在办学目标定位上,体现文化强校的理念,把建设文化校园作为提升学校的综合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坚持科学发展观,遵循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相结合、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相融合、校园精神与职业素养相契合的原则,以学生为本,以育人为本,制定文化校园建设规划,并将其纳入学校整体发展规划之中。在高职院校内涵建设和示范高职院校建设中,要把有效开展文化育人作为重要内容,要制定文化育人评价标准和激励措施。要把文化育人纳入文明单位建设重要组成部分,并贯穿始终。要探索构建高职院校独特的文化育人体系,重点是探索构建以高等教育为基础、以职业目标的实现来促进受教育者人生价值、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全面实现的专业文化[6]。把“文化强校”融入“文化强省”建设之中,为文化强省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
在校风、教风、学风建设中,要体现追求真善美、传播正能量的文化。评选和宣传师生中的阳光、自信、达观、感恩、坚韧、自励等人和事,如我院“榜样风采展示栏”在师生中产生积极的反响;在校训、校徽、校歌中要体现学院精神。台湾的忠信高级工商学校,是一所享誉30年以道德教育为本的学校,学校门口有个标语:离开校门一步,肩负忠信荣辱,所有的师生员工都会自觉用此来规范自己的言行,从而保持了良好的校风、教风和学风;我省桐城中华职业学校以“金的人格,铁的纪律”的校训,在培养深受用人单位欢迎的毕业生和学生自身成长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还可根据各校办学特点,在校园内建一些文化设施。如我院作为商科院校,在校园内有两尊雕塑,一尊雕塑是“商”字,其字为“篆体”,其上有“马头墙”,其下的三足刻上了学校六个专业群图像,体现了徽州文化和专业文化;一尊雕塑刻上了徽商的商业道德突出表现的12个字:“以诚待人”、“以信接物”“以义取利”,对广大师生起着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教育作用。在校园文化氛围上形成传承“徽商精神”和“徽商文化”的精神追求,体现整个学校的文化品位和文化格调。学生班级和宿舍文化建设也是校园文化建设不可或缺的。如我院学生自创的班歌(已拍摄成MV)《相亲相爱一家人》、《年轻的战场》,自己设计的班徽和班服以及八字班级文化即“竞、静、净、进,悦、阅、乐、越”等均对形成团结向上、积极进取的班风和团队协作意识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还有草坪上的温馨提示牌,校报、校史的激励,具有专业特色的标语、名言、画像等均是文化育人环境的外显元素。要按照生态校园的要求,绿化、美化校园文化环境,形成具有特色的校园文化意境,给学生以美的熏陶和人性化的关照,激发学生热爱校园生活、奋发进取的热情。提升学生文明素养、促使学生追求优秀、高尚,浓郁文化育人的氛围。如果把每一个校园比作一个染缸,那么不同校园文化就是不同的颜色,毕业出来的学生会有不同的颜色特征,如果这种颜色特征受到社会欢迎,如果经过社会风吹雨打不变色,那么就能体现出过硬的人才培养质量。
文化是一个复杂整体,它所包括的内容遍及人类的每一个角落,但其实质内涵就是价值观问题。资料显示:超过九成的学生认为自己在校期间价值观得到提升,其中,学生认为价值观提升最多的方面为乐观态度(59%)和积极上进(57%)[5]。十八大报告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师德水平和业务能力,增强教师教书育人的荣誉感和责任感。”[1]文化育人要坚持“立德树人”“提高师德水平”的价值取向。要突出高职院校文化育人特色,做到既培育高等教育的大学精神,又彰显高职院校的职业特色,提升教育对象的文化素质和文明素质,增强其发展的潜能和可持续性;要充分利用好每一个学生学习成长的空间,使环境育人贯穿到课堂内外,贯穿到校园的每一个角落,把我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着“自强不息”的精神,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可持续发展之道,还有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等伦理规范等[9],通过不同的教育方式方法加以传递和渗透,如我院近年来开设的《工商大讲堂》和《道德大讲堂》,对于形成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培养学生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要内容的精神特质发挥着重要作用。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是“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文化育人需要实现学校文化与企业文化的融通,使高职院校既具有一般大学精神文化的共性,又具有职业文化上的特性,高职院校毕业后大多都是去企业工作的,一流的企业发展离不开优秀的企业文化,许多优秀企业文化都是建立在先进卓越的核心价值观之上的。辽宁抚顺供电公司把雷锋精神融入企业文化的做法很值得借鉴。该公司坚持“让雷锋精神成为企业文化的灵魂和血脉”[10],把雷锋精神融入企业文化建设,重点开展了“六个一”主题实践活动。即“一片情”的安全生产主题实践活动;“一缕风”的营销服务主题实践活动;“一把尺”的管理主题实践活动;“一颗钉”的学习主题实践活动;“一滴水”的团队主题实践活动;“一头牛”的廉洁主题实践活动。通过先进榜样的思想和行为的影响,既看到雷锋精神感受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真实存在,又能体会到雷锋精神对社会进步的价值所在,从而不断形成共识,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成为全社会共同的价值追求。企业能这么重视文化建设和文化育人,作为高职业院校更应该如此!校企文化结合是职业院校文化育人的重要特征,对提升学校文化内涵、推进校企合力育人具有重要作用。要把产业文化和优秀企业文化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在专业教学标准和课程教学标准的制订中,要注意体现职业道德、产业文化和优秀企业文化的有关内容要求;在教学管理、学生管理和教师管理中,要借鉴先进企业管理文化,如5S管理、ISO9000管理等,提升文化育人水平[11]。
蔡元培曾说过:“欲知明日之社会,须看今日之校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赋予高职教育新的使命,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建设赋予高职教育新的任务,高职院校高职教育面临着区域转型和产业提升的历史新机遇,高职院校肩负着培养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生产、管理、服务一线的高素质技术技能性人才的重任,理应建设好校园文化和文化校园,为大学生成长成才提供沃土和环境。把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优秀传统文化、优秀企业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建设和文化校园建设之中。把文化建设的过程和文化育人的过程有机结合起来,在有形的文化形态中表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无形的思想意识上体现高职院校的育人理念[12],通过“文化自强”,更好地服务“文化强省”。
[1]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编写组.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安徽高教网.2013年安徽省高职高专教育专业情况分析报告[EB/OL].(2013-07-26).http://www.ahgj.gov.cn/109/view/2110.
[3]皋玉蒂.办有文化根基的高职院校-上海思博职业技术学院“全面育人”教育模式的实践与探索[N].中国教育报,2013-10-28(4).
[4]张 婷.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助推器——职业教育助力现代服务业发展座谈会综述[N].中国教育报,2013-08-29(3).
[5]马树超,王伯庆.2013中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年度报告[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3:32.
[6]赵克理.从职业技术生存到职业文化生存的转向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3,27:32-34.
[7]李 霞.安徽地域文化中的儒佛道交融[J].江淮论坛,2012,3:109-113.
[8]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文化部国家民委关于推进职业院校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工作的意见[EB/OL].(2013-05-15)[2013-10-08].http://www.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7055/201306/152888.html.
[9]王 杰.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需牢牢把握三个重点环节[N].人民日报,2012-12-10(7).
[10]中国思想政治研究会、中宣部思想政治工作研究所调研组.让雷锋精神成为企业文化的灵魂和血脉[J].求是,2012,9:9-11.
[11]鲁 昕.发挥文化育人作用 推进职业院校德育创新[R].教育部副部长鲁昕在全国职业院校德育创新暨校园文化建设工作座谈会上的讲 话.[EB/OL].(2012-06-28).http://www.tech.net.cn/web/articleview.aspx?id=20121023163246818&cata_id=N002.
[12]韩宪洲.以文化建设推动高职院校发展[N].光明日报,2012-11-2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