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益洪,武国剑,宋之帅
(合肥工业大学a.党委组织部;b.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合肥 230009)
高校安全稳定既是高校自身改革和发展的前提,也是社会稳定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持高校安全稳定大局对于深化改革开放、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具有重要意义[1]。正确估计影响高校安全稳定的各种因素,设定科学合理的安全稳定工作评价指标,是建立有效维护高校安全稳定工作机制的重要依托,也是对高校安全稳定状态进行科学判断的基础。
有关高校安全稳定工作的评估,目前还是一个理论界关注不多的领域。从现有的研究成果来看,目前国内学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高校安全稳定的内涵、影响因素、对策机制等方面,只有少数学者对高校校园治安评估体系进行了探讨。但因评估主体和评估方法不同,结论之间往往存在差异,难以直接运用于高校安全稳定形势评估中[2]。本文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形式,采取定性与定量相结合方法设计高校安全稳定工作评价指标,并运用层次分析法进行了实证分析。
系统性原则、科学性原则、目标导向原则以及动态优化原则是高校安全稳定评价的基本原则,也是本文指标体系设计的指导性原则。首先,高校安全稳定工作评价是一个系统工程,指标体系的构建要考虑到关键指标和非关键指标、定量指标和定性指标之间的协调,互不交叉重叠,形成一定的逻辑关系,使之有机结合,才能全面系统地评价高校安全稳定工作[3]。
其次,高校安全稳定工作评价指标的选取和设计都要有科学的依据,指标应全面考虑高校安全稳定的各个因素,尽量使所有的指标形成一个有内在联系的有机整体。数据的收集、指标权重的确定和计算方法也应以科学的理论为依据,以保证评价结果的客观性和有效性[4]。
再次,指标体系的建立应该以科学合理地评价高校安全稳定状态、有效促进和维护高校安全稳定为目标,多角度、多方位地体现安全稳定工作的实施。同时,在日常工作中不应仅仅注重现实存在的危险因素,还要对异常事件的细微信息给予足够重视,注重潜在的危险问题,建立预警机制,以及时发现并处理问题。
最后,影响高校安全稳定工作的不确定性因素有很多,指标体系的制定应随着高等教育的改革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思想和社会环境的发展变化而变化,并在各个特殊时期制定相应的标准[5]。因此,指标的设置要具有高瞻远瞩的思维和开放性的战略眼光,对评价指标进行动态调整,使其保持最佳状态。
(1)关于评价指标的体系的层阶说明 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首先需抽象并细化出涉及高校安全稳定的各个要素,通过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做调查分析,形成一个初步的评价量表,依据各个评价要素制定调查问卷并实施问卷调查。
初选阶段,通过邮件、网络等途径发放问卷共3 000份,回收有效问卷2 760份。优选阶段,向有关专家发放问卷200份,回收有效问卷175份。通过对问卷的结果做统计分析,并结合专家意见,最终将评价指标设置为三级指标,统称为高校安全稳定工作评价指标。根据系统原则所阐述的理论依据和实际需求,确立为四个一级指标,包括组织体系、工作机制、条件保障和工作成效。依据一级指标中明确的内容,从逻辑层面进行逐条分解,形成二级指标。按照同样的方法,再对二级指标进行分解,形成三级指标,从而使指标体系保持完整性和可操作性。
(2)评价指标体系的具体内容 一级指标组织体系(M1)分解为领导重视(M11)、组织机构(M12)和工作部署(M13)三个二级指标。二级指标领导重视部分的内容分解为成立校级层面的安全稳定工作领导小组和校领导分管安全稳定工作两个三级指标;二级指标组织机构部分的内容分解为设立安全稳定教育管理机构和校内部门(院系)建立相应的组织体系两个三级指标;二级指标工作部署部分的内容分解为定期召开会议部署安全稳定工作和稳定工作有计划有总结两个三级指标。
一级指标工作机制(M2)分解为制度建设(M21)、宣传教育(M22)、日常管理(M23)和应急处理(M24)四个二级指标。二级指标制度建设部分的内容分解为治安消防制度、教学活动安全制度、学生社团管理制度、食品卫生安全制度、安全保密制度、网络安全监督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七个三级指标;二级指标宣传教育部分的内容分解为思想政治教育、安全稳定教育和法制教育三个三级指标;二级指标日常管理部分的内容分解为隐患排查、学生日常管理、教学实验管理、消防管理、卫生管理、交通管理和学校周边环境治理七个三级指标;二级指标应急处理部分的内容分解为突发事件预案、事故报告预警和危机事故应对三个三级指标。
一级指标条件保障(M3)分解为队伍保障(M31)、安全设施(M32)和经费保障(M33)三个二级指标。二级指标队伍保障部分的内容分解为保卫人员、后勤工作人员、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和信息员队伍四个三级指标;二级指标安全设施部分的内容分解为校园管理及应急系统指挥系统建设,人防、物防、技防建设和教学区、宿舍区、食堂区等重点部位安全设施三个三级指标;二级指标经费保障部分的内容分解为安全稳定工作经费列入年度预算和经费实行专款专用两个三级指标。
一级指标工作成效(M4)分解为运行效果(M41)、工作评价(M42)和工作创新(M43)三个二级指标。二级指标运行效果部分的内容分解为有无重大事故、治安状况和环境秩序三个三级指标;二级指标工作评价部分的内容分解为师生满意度、周边群众评价和属地公安及综合治理部门认可度三个三级指标;二级指标工作创新部分的内容分解为工作思路及方法创新、成功经验及做法和获奖情况三个三级指标。
本文采用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简称AHP),对高校的安全稳定工作进行评价,具体步骤如下:
Step1:根据高校安全稳定工作评价的内容,建立评价指标递阶层级结构;
Step2:构造判断矩阵,邀请相关领域专家,运用1-5级标度法对各层级指标进行比较和判断,分别构造各层级指标的判断矩阵;
Step3:求解各判断矩阵的特征向量,最大特征值λmax;
判断矩阵的构建由聘请专家采用德尔菲法获得。结合现阶段各高校安全稳定工作开展的具体情况,通过向专家多次征询、反复评估,最终使得结论趋于一致,分别构建一级指标(M1,M2,M3,M4)和二级指标(M11,M12,M13)、(M21,M22,M23,M24)、(M31,M32,M33)、(M41,M42,M43)的判断矩阵M、M1、M2、M3、M4如下:
通过求解,分别求得各判断矩阵的特征向量、最大特征值、一致性指标CI、一致性比例CR如下:
结果显示,判断矩阵M0、M1、M2、M3的CR 均小于0.1,通过一致性检验。由此,我们得知一级指标和二级指标的权重分别如下:
w0=(w1,w2,w3,w4)=(0.227,0.424,0.227,0.122)
w1=(w11,w12,w13)=(0.540,0.297,0.163)
w2=(w21,w22,w23,w24)=(0.189,0.351,0.109,0.351)
w3=(w31,w32,w33)=(0.163,0.297,0.540)
w4=(w41,w42,w43)=(0.163,0.297,0.540)
通过上述方法,可以得出高校安全稳定工作的评价体系一、二级指标权重。综合考虑后,四个一级指标分值比例为2∶4∶2∶2。一级指标组织体系对应的二级指标分值比例为5∶3∶2,一级指标工作机制对应的二级指标分值比例为2∶3∶2∶3,一级指标条件保障对应的二级指标分值比例为2∶3∶5,一级指标工作成效对应的二级指标体系分值比例为2∶3∶5。运用同样的方法,还可对三级指标的分值比例进行分配。
本文将所提方法应用于安徽省某高校的安全稳定工作综合评价工作,得到了合理的结果。应用过程如下:首先,对各要素进行综合评价,该环节采用专家评估法。聘请了10位专家,对该校的各子要素进行评判,对专家的评判结果采用概率论及数学期望的方法进行统计,形成安全稳定子因素的评价矩阵(见表1)。
表1 子要素的评价结果
经过计算,得到该校安全稳定工作评价中组织体系、工作机制、条件保障、工作效果的评价向量分别如下:
该校组织体系的综合评价为:
W1*F1=(0.1 0.4 0.2 0.2 0.1)
该校工作机制的综合评价为:
W2*F2=(0.2 0.3 0.3 0.1 0.1)
该校条件保障的综合评价为:
W3*F3=(0.2 0.3 0.2 0.2 0.1)
该校工作效果的综合评价为:
W4*F4=(0.2 0.3 0.2 0.2 0.1)
以上为各子要素层的综合评价结果,反映出专家组对该校在组织体系、工作机制、条件保障、工作效果方面的安全稳定工作评价。根据各子层要素的评价结果来构建对该校安全稳定工作的总体评价向量为:
W0*F=(0.2 0.4 0.2 0.1 0.1)
根据最大隶属度原则,该校在“很高、较高、中等、较低、很低”这五个评价等级中属于“较高”级别,评价结果与该校安全稳定工作的实际情况一致。
当前,中国教育正面临着新的形势,发展机遇和发展难题都前所未有,今后一个时期维护社会稳定面临的压力仍然很大,保持高校安全稳定、建设和谐校园的任务仍然很重。这就要求高校既要抓好基础工作和日常工作,又要推进校园安全管理创新,定期排查影响学校安全稳定的突出问题,维护学校及周边良好的教学、管理和生活秩序。
本文构建的高校安全稳定工作评价模型,目的是通过评估的方法全面反映校园安全稳定的状态,有效反馈安全稳定工作的实施效果。帮助高校查摆问题,发现薄弱环节,针对不足采取有效的措施,做到防患于未然,从而实现安全稳定工作的持续改进。所制定的高校稳定工作评价指标体系,由4个一级指标、13个二级指标和44个三级指标组成,是结合高校实际所进行的一种尝试。当然,指标划分归类是否合理、观测点设置是全面等问题有待于进一步探讨,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加以改进和完善。
[1]袁贵仁.在2013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EB/OL].(2013-07-01)[2013-01-09].http://www.moe.edu.cn.
[2]万 川.高校安全稳定形势评估方法运用初探[J].中国高等教育,2011,(24):52-53.
[3]郭亚军.综合评价理论与方法[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
[4]滕建勇.新形势下高校稳定工作长效机制及策略研究[J].思想理论研究,2010,(19):20-24.
[5]宋富军.当前高校稳定的影响因素及应对[J].思想教育研究,2011,(5):67-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