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常玉,王成霞
(华北科技学院外国语学院,北京东燕郊 101601)
翻译理论研究涉及人类文化、语言交际、言语行为、文字行为、语言应用以及译者的文化修养等问题。现代翻译理论与文学、逻辑学、哲学、语言学、符号学、语用学等学科及某些语言学边缘学科的比较语言学、社会语言学、认知语言学、心理语言学、社会语义学、篇章语言学、立体语言学等都有密切的关系。语际转换是指从一种语言转换到另一种语言,在符号学中成为“换码”或“解码”(decoding),语际转换实际上是语言符号之间的“换码”。对英汉两种语言不同之处的深刻认识,有助于提高语际转换的效率和质量。因此翻译研究应当建立在英汉对比研究的基础上,注重语际转换方面的问题,灵活应用直译兼意译等主要手段。
翻译的理论体系包括五个部分,即翻译基本理论、翻译方法论、翻译程序论、翻译风格论及翻译教学法研究,其中翻译基本理论是整个翻译理论的基础。翻译原理指的是翻译的基本作用机制,与翻译的方法论关系最密切。刘宓庆认为,翻译原理讨论的是语际转换的基本作用机制为题,其中包括语际转换与语言符号行为模式、语际转换与语言文字结构机制、语际转换与思维方式及语感问题、语际转换的社会功能机制以及语际转换的四种基本模式。因此,英汉翻译理论应该以英汉语言之间的转换规律为研究对象。
从翻译理论的要求来看,英汉两种语言对比研究应该是“多向度的”(multi-dimensional),不仅须重视和考虑分类学和语义学上的问题,而且更要重视和考虑表达法系统和思维方式上的问题。但是英汉翻译最终要体现在表达上,表达法是极其重要的研究实践课题。因此,在英汉翻译实践中,要对比分析语言层次的语法形式结构和语义结构。
刘宓庆认为,任何翻译理论都必须以某种特定的原语和译语(目的语)为研究对象、研究依据和依归,通用于任何语际转换的理论模式是不存在的。如英国的卡特福德(J.C.Catford)倡导的等值翻译模式和以美国著名的翻译理论家奈达为代表的倡导等效翻译模式。卡特福德认为翻译实践的中心任务是在译语中寻找等值体,等值机制的基本条件就是用译语的等值语法和词汇替换原语的语法和词汇。而语言是一种多动能符号体系,符号体系具有行为模式,承载文化信息、文体信息和审美信息等,翻译实践要在语法、词汇、文字结构、风格、语言文化、语义方面实现等值谈何容易。美国著名翻译理论家奈达的研究主要基于《圣经》的翻译,是二十世纪圣经翻译的巨人,他主张译文在译语读者中所引起的效果应该等同于原文在原语读者中所引起的效果。然而等效翻译模式忽视了语际转换中语言结构、译语读者层次、时空、民族意识、语言的模糊性等诸多可变因素(variables)。
例1:Things got so bad throughout South America the teams agreed to bring in impartial referees from Europe who were given three promises:good pay,good housing,and a decent burial.
学生译文:在整个南美,情况变得越来越糟糕,各队一致同意请来不持偏见的来自欧洲的被给三项保证:丰厚的报酬,舒适的住房,还有体面的葬礼的裁判。
参考译文:在整个南美,情况变得越来越糟糕,各球队只好一致同意请来不持偏见的欧洲裁判,并给他们三项保证:丰厚的报酬,舒适的住房,还有体面的葬礼。
学生译文看似采用了等效翻译模式,可忽略了原文定语从句和被动语态的翻译,忽视了语际转换中语言结构的调整。
例2:Friendship and play shorten the day.
参考译文:好朋友,共游玩,日子过得欢。
原文出自一首儿歌,为了容易为少年儿童所接受,译文以效果对等为翻译原则,不受原句形式上的束缚,打破原句的结构,创造性地将原句切分为三个部分,进行分别处理;针对原句中“play”同“day”押韵,选用韵母相同的两个字——“玩”和“欢”,读起来流利、上口,也便于读者记忆。
例3:She has beauty still,and if it be not in its heyday,it is not yet in its autumn.
学生译文1:她依然很美,如果它不是在它的全盛时期,它不是在秋天。
学生译文2:她依有美貌,如果这美貌已经不是最佳时期,也还未到秋季。
学生译文3:即使不是风华正茂,也不是风韵犹存,但是她芳颜依旧。
参考译文1:她依然很美,如果不是芳华正茂,也还不到迟暮之年。(黄邦杰译)
参考译文2:她依然很美,即使不是芳华正茂,也还未到人老珠黄。(作者译)
原文中“autumn”和用词翻译成风韵犹存有点不准确,这里原文作者运用暗喻的修饰手法,应该是形容女人成熟美,直接说成熟美有点俗;而且“heyday”也是比喻用法,原句后半部还有对仗,翻译时不能不考虑这些因素,参考译文1为黄邦杰译,参考译文2为作者翻译,这两个译文不论从语义、文字或对仗来比较,在很大程度上都可与原作旗鼓相当。黄邦杰认为翻译与演技颇相类似,演技精湛的演员绝不会照本宣科,简单地按着剧本去表现喜怒哀乐、坐立行止,而是巧妙地突出其个性,表现其内心世界。翻译亦是如此,高明的译者绝不会拘泥于原句的结构和原词的表面意义,而必然会悉心揣摩,字斟句酌,曲达原作的意境和风貌。
因此,英汉翻译实践中必须注意汉语的语序,考虑汉语句法层的语义结构功能,汉语的语法具有隐含性,语法功能不具有屈折型形态表现手段,汉语词义与思维方式比较执着、具体,有时过于明确、凝滞,也就是汉语采用重描写的语义——功能模式,形散而神不散,重内在的意念发展,形成意念主轴,而英语词义和思维方式比较灵活、抽象、含糊,英语重形态主轴。因此,翻译实践中需要重描写,重语义结构,重语义功能,才能确保语际转换中实现意义对应转换,实现语际交际功能和社会效用。
英汉翻译中语际转换必须通过语言文字的结构手段进行实现,也就是要从语言结构层次剖析语义结构,构成意义上的转换,需充分考虑词素形式、散点式语法以及语序规范性,从而分析语际转换中的可译性、不可译性、兼容性;英语以形态表意,而汉语则以词汇表意,需根据实际情况需注意语际转换的变通性。比如“美人计”不可译为“beauty trap”,可意译为“Romeo approach”、“honey trap”或“sex-trap”;“华而不实的东西”可意译为“white elephant”;“黄色书刊/影片”可意译为“blue book/press/film”、“pornographic books”或“filthy books”,而“yellow press”意思是“以耸人听闻的方式报道新闻”。又如英语中的动词“overpower”意思是“压倒;克服;使无法忍受”,但是在句子“He was overpowered by the enemy.”和“He was overpowered by the enemy.”中应该考虑语际转换问题,第一句可以译为“他在敌人的面前屈服了。”,而第二句可直译为“他屈服于她的美貌”,接受者可能理解其意,但不符合汉语的表达习惯,所以第二句可以意译为“他为她的美貌所倾倒。”下面以习语翻译和长句翻译实践为例分析英汉翻译中重视语际转换的语言文字结构。
例4:Every life has its roses and thorns.
参考译文:每个人的生活都有酸甜苦辣。
译文通过引伸法将“roses(玫瑰)”和“thorns(刺;荆棘)”这两个具有特征形象的词译成了该形象所代表的概念性的词“酸甜苦辣”。
例5:Every time I come back from a business trip the place makes a new man of me.
参考译文:我每到外面跑一趟生意回来,这个地方都让我耳目一新,精神焕发。
译文中对原文“makes a new man of me”翻译时作了引伸,进行了抽象的表达。
例6:One of the most effective ways to get promoted is to be loyal boot-licker of your seniors.
参考译文:提升的最好办法是巴结上司。
原文中“boot-licker”意思是“巴结,阿谀奉承,拍马屁”,不能译为“添某人的靴子”。
例7:Yesterday Bill was egged and tomatoed by some Gulf War veterans in the street.
参考译文:昨天大街上海湾战争的老兵们向比尔扔鸡蛋和西红柿,对他拉选票表示反对。
译文采用了增词法,因为众所周知,在美国大选时,公众常向他们不喜欢的巡回演讲拉选票的候选人扔鸡蛋和西红柿以表示反对。
例8:He was slightly struck by the cashier,a young and giggling girl with ankles.
参考译文:他有点被那个年轻漂亮咯咯笑的收款员所打动。
译文对原文“with ankles”进行了意译,因为在英美文化中把脚踝的好看与否作为评价女性漂亮与否的标准之一。
例9:Betty cooked her goose when she cheated in the exam.
参考译文:贝蒂因考试作弊而葬送了前途/自毁了前程。
原文中“cooked her goose”不能直译为“煮她的鹅”,意译为“葬送前途”或“自毁前程”才能做到传神达意。
例10:Both plants and animals may reach ages where they are no longer able to reproduce,but usually before old age is reached sickness,storm,and slowed reactions to danger will have eliminated many individuals.
学生译文:植物和动物都能达到不再繁殖的年龄,但通常在老年到来之前,疾病、风暴,对危险的反应迟钝都会淘汰许多个体。
参考译文:动植物均可活到不能繁殖的年龄,但由于疾病、暴风雨和对危险反应迟钝,它们往往未到老年就夭折了。
参考译文考虑了语态,转换了表达方式,采用了意译的方式。
例11:A grass-eating animal cannot exist without grass,a predator without prey,a plant without certain basic chemicals or certain kinds of soil.
学生译文:一只食草动物离开草不能生存,一只食肉动物不能离开它的捕猎物,一种植物不能离开某些化学元素或某几种土壤。
参考译文:食草动物没有草难以生存,食肉动物没有猎物难以存活,植物缺少某些化学物质或某种土壤也难以生长。
学生译文采用了直译导致译文机械、生硬,而参考译文从语言文字结构的角度充分理解了原文中的省略现象,采用重复法技巧使译文通顺,符合汉语的表达习惯。
例12:Interestingly,though the rise of the unattractive woman overnight success was attributed more to personal relationship and less to ability than was that of attractive overnight success.
学生译文:然而有趣的是长相平平的女士比长相漂亮的女士一夜之间得到提升,被归因于有更多的人际关系但能力差。
参考译文:有趣的是,尽管人们把长相一般的女士一夜之间得到提升归因于她们人际关系比长相漂亮的女士好,而不是归因于她们的能力比长相漂亮的女士强。
参考译文充分考虑了翻译中语际转换的变通性,分析了原文中的被动语态、比较结构和省略现象,采用重复法使译文做到了一定程度上的完全契合对应。
例13:The large cities absorb the wealth and fashion of the nation.
参考译文1:大都市是一国财富的集中之地,时髦风尚的观瞻所系。
参考译文2:大都市是一国财富的集中之地,风尚(或时尚)的汇聚之所。
译文中将原文动词“absorb”进行了词性转换,采用分译法,参考译文1译成了名词词组“集中之地”和“观瞻所系”,而参考译文2译成了名词词组“集中之地”和“汇聚之所”,从译句工整结构而言译文2优于译文1,“风尚(或时尚)”对应“财富”,“集中之地”对应“汇聚之所”。
因此,翻译中进行语际转换需力求实现构形意义的形式转换,需再现原文多层面的信息,需对原文词语的含义、引伸、褒贬、文化意蕴以及词语、语句在特定的语境中的寓意指向进行深入理解,需考虑语际转换的变通性,使语序规范,修辞规范,符合语感,语句工整,译文通顺、流畅。
三十、四十年代前西方翻译理论多以语言哲学为理论武器,翻译评论为美学思辨,外国翻译理论基本是翻译理论和文艺美学的结合,我国古代佛经翻译中提出所谓“美言不信,信言不美”的哲学——美学命题。玄奘的“求真喻俗”原则,马建忠的“善译”主张,严复的“信达雅”标准,傅雷的“神似”主张,钱钟书的“化境”学说等都在美学上提出了翻译理论标准。翻译美学就是运用现代美学的基本原理对语际转换中的美学问题进行分析和阐释,对原文、译者、接受者的关系进行研究,对翻译中审美体验规律进行研究,考虑语际转换中的社会功能。语际转换中不仅要考虑原文的美学表象要素——形态美,还要考虑非表象要素——意境、气势、韵味、神韵和情态等。因此,语际转换中应力求探寻对应式的形态美,并进行审慎的审美体验,一味追求译文的美只能是徒劳无益,哗众取宠。
比如有人将“to perpetrate untold atrocities”译为“犯下罄竹难书的暴行”,认为又贴切又流畅,颇为欣赏,可黄邦杰认为其实这种译法并不妥当,因为这“罄竹难书”的民族色彩太浓厚。其实欧洲人在懂得用纸之前不像中国用竹简纪事,他们用的是羊皮。如果改为‘罄皮难书’,倒还庶几近似。其实,译作“犯下数不清的罪行”,也一样贴切、流畅。翻译当然可以用成语,用得恰当,真是通篇生色,但成语用得过多反而容易损害原作的风格,尤其忌用民族色彩太浓的成语。譬如报上登过一篇埃及人写的文章,译文竟用了“王婆卖瓜——自卖自夸”这一俗语,好像埃及也跟中国一样有一位卖瓜的王婆,岂不可笑?就像林语堂把《卖花女》中的“阿弥陀佛”译为“Lord forbid!”,“观音菩萨”译为“God of Heaven!”,未免过于荒唐。
下面以济慈(John Keats)的诗歌《夜莺颂》(Ode to a Nightingale)诗句为例:
原文:
Away!away!for I will fly to thee,
Not charioted by Bacchus and hispards,
But on the viewless wings of Poesy,
Though the dull brain perplexes and retards
Already with thee!Tender is the night,
And haply the Queen-Moon is on her throne,
Cluster’d around by all her starry Fays;
but here there is no light,
Save what from heaven is with the breezes blown
Through verdurous glooms and winding mossy ways.
译文1:
去吧!去吧!我要飞向你,
不用酒神的车辗和他的随从,
乘着诗歌无形的翅膀,
尽管这混沌的头脑早已跟随你,
夜色温柔,而月后
正登上她的宝座,
周围是她所有的星星仙子,
但这处那处都没有光,
一些天光被微风吹入幽绿,
和青苔的曲径。
译文2:
去吧!去吧!我要向着你飞去,
不是伴酒神乘虎豹的车驾驰骋,
尽管迟钝的脑子困惑,犹豫,
我已凭诗神无形的羽翼登程:
已经跟你在一起了!夜这样柔美,
恰好月亮皇后登上了宝座,
群星仙子把她拥戴在中央;
但这里是一片幽晦,
只有微风吹过蒙的绿色
和曲折的苔径才带来一线天光。
译文3:
去吧!去吧!我要朝你飞去,
不与酒神的车辗和他的随从同行,
乘着诗歌无形的翅膀,
尽管头脑困顿疲乏,
今宵与你同往,共享夜色温柔;
而月亮皇后正登上宝座,
星星仙女簇拥在她身旁,
可无奈悠悠黑暗使人愁,
却见微风吹拂洒下缕缕天光,
流照苍苔曲径和那青翠花床。(作者编译)
译者在语际转换中形式美迁移的局限性,翻译的形式美应该统一于原文的形态美和原文的内容,应该考虑译者的审美意识和审美体验,以及接受者因素。有关诗歌《夜莺颂》的译文1和译文2在一定程度上追求了诗歌词语的对等,未能考虑到诗歌审美价值的对等,而译文3为作者进行了编译,考虑了翻译的可译性和不可译性限度问题,考虑了翻译审美的相对性和时代性,考虑了诗歌的韵律和意境,其译文更像是现代诗歌的味道。
英汉翻译实践中需要考虑翻译的“可译性(translatability)”和“不可译性(untranslatability)”,前者涉及到了不同语言的文字结构、语义结构、语言的模糊性、惯用法特征、思维表达方式、翻译方法论以及文化民族特性。翻译实践中往往会出现语际转换障碍,诸如语言文字结构障碍、语义结构障碍、语言惯用法障碍、语言表达法障碍、语义表达障碍以及语言文化信息障碍等,英汉翻译中探析语际转换的障碍问题就非常必要。比如“寻花问柳”翻译就不能停止在文字表面意义上的对等(equivalence),如果是形式对应,应该是“look for flowers and willows”,但这种形式对应虽是等值的,却忽略了功能意义,考虑到形象比喻,可以翻译为“womanizing”。因此,语际转换时应该考虑英汉语言的对比,考虑语际转换障碍,考虑到双语转换的可译性限度问题,了解文化的渗透性和民族局限性,考虑接受者因素和特点,以有利于语际转换可译性障碍的逾越。
[1]陈安定.英汉比较与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8.
[2]刘宓庆.汉英对比研究与翻译[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1.
[3]刘宓庆.新编当代翻译理论[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社,2005.
[4]柴娟.从语际转换障碍谈文学翻译的创作性[J].文学界,2012(6):80+82.
[5]陈淑仪,乔艳丽.翻译过程中模糊语言美的语际转换[J].作家,2009(4):14-15.
[6]张伟.翻译过程中语际转换的基本机制[J].海外英语,2012(10):1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