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操作性条件反射的激励型双语教学探讨

2014-03-31 10:19尚闯红徐智宏
华北科技学院学报 2014年7期
关键词:斯金纳操作性双语

尚闯红,徐智宏

(1.华北科技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北京 101601;2.中国社会科学院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北京 100007;3.华北科技学院建筑工程学院,北京东燕郊 101601)

0 引言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与各国相互依存度的提高,高等学校双语教学因在有效培养国际化复合型人才、改变教学理念等方面的重要作用而获得了社会、教育部门的空前重视。但是,双语教学面临的特殊挑战使得实际教学效果并没有达到预期的理想结果。当前,对双语教学的资金、师资、教材、理念等客观外在困难的过分关注,使人们忽略了对双语教学最终的实现者——学习主体(学生)的充分激励,导致双语教学效果从根本上不能保持或持久性不够。因此,从战略上重新审视对学生的激励或实现激励型双语教学,使学生保持持续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实现有效的自我管理、自我激励,最终实现快乐学习是双语教学能否成功的关键。

1 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

1.1 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的内容

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operant conditioning)是著名心理学家斯金纳(B.F.Skinner)在华生(J.B.Watson)等人的基础上,提出的有别于巴甫洛夫(Pavlov)的条件反射的另一种反射行为,并将二者做了区分,在此基础上提出条件反射行为,强调“及时强化”的概念以及强化的时间规律[1]。

所谓操作性条件反射,就是指一种在刺激控制下形成操作性反应的条件反射。通俗地讲,就是指通过对随意行为的强化使该行为出现的频率提高。操作性条件反射这一概念,是斯金纳新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核心。斯金纳把行为分成两类:一类是应答性行为,这是由已知的刺激引起的反应。如学生听到上课铃声后迅速坐好的行为。另一类是操作性行为,是有机体自身发出的反应,与任何已知刺激物无关。比如书写、讨论、演讲等。这种操作性行为的形成过程就是学习,其关键是强化的作用。

斯金纳据此进一步提出两种学习形式:一种是经典式条件反射学习,用以塑造有机体的应答行为;另一种是操作式条件反射学习,用以塑造有机体的操作行为。西方学者认为,这两种反射是两种不同的联结过程:第一种反射学习即经典性条件反射是S-R(stimulation-reaction)的联结过程;第二种反射学习即操作性条件反射是R-S(reaction-stimulation)的联结过程。

在斯金纳看来,学习的过程是一个强化的过程。这就是说,我们的行为习得,是通过强化来实现的。正强化使人为了再现好的刺激而增加某个特定行为出现的频率。而负强化作用使得人为避免不好的刺激而增加某特定行为的频率。惩罚是与某种特定行为相伴,使其出现的频率削减的令人厌恶的刺激,与负强化物有所不同。对于错误的行为,惩罚并不能真正解决问题,唯有伴以对理想行为的强化,才更有利于人习得正确的行为。

1.2 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的应用

心理学家华生坚持“没有刺激,就没有反应”的信条。而斯金纳却认为这种观点不尽全面,也不准确。斯金纳提出要注意区分“引发反应”与“自发反应”,即应答性行为和操作性行为。前者是指由特定的、可观察的刺激所引起的行为;后者是指在没有任何能观察的外部刺激的情境下的有机体行为,它似乎是自发的。应答性行为比较被动,由刺激控制;操作性行为代表着有机体对环境的主动适应,由行为的结果所控制。人类的大多数行为都是操作性行为。

斯金纳将自己的强化理论推广到教育心理学领域,他提出了一种新型的程序化教育模式,并研制设计出了新型的教学机器并设计了“程序教学”方案。在心理治疗领域,他提出了塑造行为的行为矫正技术,不断地利用奖惩来塑造人们的行为,促使人们做出好的行为,改变不良行为。现在行为主义学派的行为矫正技术仍然在心理治疗领域广为应用。

2 双语教学的属性

双语教学(Bilingual Teaching),即在学校里使用第二种语言或外语进行各门学科的教学,是用非母语进行部分或全部非语言学科的教学。本文探讨的高校双语教学是指用两种语言作为教学媒介语,并以英语为主要媒介语言学习掌握专业知识。开展双语教学,有利于学生了解世界先进科学知识和本学科的最新动态,培养学生的国际化思维能力[2],全面提升学生的核心竞争力,培养既精通外语又通晓专业知识的复合型人才。

从本质上讲,双语教学是教学主体即教师使用两种语言进行教学活动,学习主体即学生使用两种语言进行学习活动。按照教师与学生语言背景的不同,一般可以分为两种情况。一是教师与学生都有相同的母语与第二语言,如中国教师与中国学生。二是教师与学生具有不同的母语背景,却以相同的目标语言作为教学媒介,如外籍教师与中国学生或者中国教师与外国学生。从本质上来看,双语教学是教学主体教师与学习主体学生共同以一种非母语语言作为媒介语言完成教学与学习活动[3]。

3 高校双语教学的瓶颈与激励型双语教学的重要性

3.1 高校双语教学的瓶颈

目前,各高校的双语教学模式分为“外语教材,汉语教授”、“外语教材,部分外语部分汉语”以及“外语教材,外语授课”三个类型。其中最理想的应该是“外语教材,外语授课”,因为前面两种方式都会给双语教学的外语习得或者专业知识学习造成伤害或偏废。无论采用哪一种双语教学模式,保障教学质量都是第一要务。导致双语教学效果难以保障的最大瓶颈就是因为教学主体教师与学习主体学生,尤其是学生对于目标媒介语言水平的不足而带来的问题。探讨双语教学必须以媒介外语的学习与切实提高作为出发点。如果离开了学生英语语言水平的提高而妄谈教学理念、教学模式、教师、教材及教学手段等教学资源,就是舍本逐末。双语教学就会成为空中楼阁,无源之水[4]。

开展双语教学应该同时确保专业知识与外语学习的兼容性,二者不可偏废。其中,外语学习具有先决性的意义,在双语教学中居于中心地位,并直接决定了双语教学的效果。可以说,目标教学语言的习得水平高低是双语教学成效的关键。但是,目前我国高校大学生的外语,或者说英语水平总体来讲距离理想的双语教学要求还有一定的距离。而造成学生双语学习积极性不高、效果不理想、不稳定的根本原因在于双语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激励不够或者不适当,使学生对双语教学的兴趣与成就感不能得到适当及时的强化始终保持下去,或者因学习的成效不明显而带来挫败感[5]。因此,解决双语教学的瓶颈就取决于如何使学生的双语学习得到恰当及时的强化,并使学生的双语学习从应答性行为过渡到操作性行为,最大限度地激励学习主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使学生在自我激励中保持学习的强度与效度,从根本上提高学生双语学习效果。

3.2 激励型双语教学的重要性

斯金纳的R型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与强化原理指出,R型条件反射是强化与反应直接关联。斯金纳认为,人类行为主要是由操作性反射构成的操作性行为,操作性行为是作用于环境而产生结果的行为[6]。在学习情境中,操作性行为更有代表性。斯金纳很重视R型条件反射,因为这种反射可以塑造新行为,在学习过程中尤为重要。激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所产生的思想、行为个性等方面变化,给予的一种鼓励性反馈信息。它是一个教师的教学思想、教学作风、教学技巧的独特表现。管理心理学认为,通过激励,可以巧妙地给学生造成一种兴奋的心态和强烈氛围,从而诱发其内部“能源”。最大限度地调动和发挥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提高教学效果。

德国教育家第多斯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学生是具有可塑性的,关键看教者能否唤醒学生的思维,激励学生创造,鼓舞学生进步。

现代语言学研究表明,在外语习得过程中,对学生的心理激励对习得效果具有显著影响。激励水平的高低、激励效果的持久对于双语教学中学生外语学习效果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进而决定双语教学的成败。可以说,激励在双语教学中非常重要,有利于发掘学生潜能,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习惯,从根本上保证双语教学的效果。因此,在双语教学中如何激励学生的外语水平的稳定持续的提高就具有战略性价值。

4 激励型双语教学构建的途径

实施激励型双语教学是赏识型教育与人性化教学的基本要求。学生作为受教育者或者说学习的主体,应当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人”,这是决定双语教学效果的根本因素。根据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与强化原理,保障双语教学效果的激励,关键在于及时、恰当的强化学生的学习行为,并使学生的学习行为持久化、自主化。

4.1 制定科学的教学目标,实现有效的目标激励

在双语教学中设立合适的教学目标,会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7]。通过自我激励机制,对学习个体发生作用,实现自我强化。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不但给学生一些的抽象建议,而且应给学生提供明确而具体可行的目标,给予方法指导,使学生明白他们每堂课及至每门课的学习目标及其如何达到这个目标,并将这个目标转化为实际行动,使他们感到学有所获、学有所成,以逐步强化学生的成就感。在双语教学过程中的目标激励应注意:第一、设立的目标应该是“专业知识与语言技能”、“学习过程与学习方法”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教学目标。第二、设立的目标难度要适当,必须符合学生的基本要求,不能过高也不能过低。目标过高,容易造成学生的挫败感;目标过低,学生很容易就能实现,对学生来说缺乏挑战性,也不能实现有效的激励与自我强化。一个难度适中的目标能够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动机,激发持久的学习积极性,激励学生为实现该目标而不懈努力。第三、设立的目标应具有层次性和阶段性。目标的层次性使指目标应该指向不同水平的学生,从而对班级中所有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起到激励作用。目标的阶段性使得学生在实现某一阶段目标后,获得一次及时、积极的强化,在循序渐进中不断获得成功的体验,从而增强学生向更高目标进取的信心。第四、目标设立后,教师必须为这些目标的实现创造条件,引导和帮助学生去实现这个目标。通过教师的指导和帮助,学生达成目标、取得成功、获得成就感,从而增强和激发其后继学习的信心和动力。

4.2 保持强化力度,实行适度的奖励—惩罚激励

斯金纳通过实验发现,动物的学习行为是随着一个起强化作用的刺激而发生的。斯金纳把动物的学习行为推而广之到人类的学习行为上,他认为虽然人类学习行为的性质比动物复杂得多,但也要通过操作性条件反射。操作性条件反射的特点是,强化刺激既不与反应同时发生,也不先于反应,而是随着反应发生。有机体必须先做出所希望的反应,然后得到“报酬”,即强化刺激,使这种反应得到强化。学习的本质不是刺激的替代,而是反应的改变。斯金纳认为,人的一切行为几乎都是操作性强化的结果,人们有可能通过强化作用的影响去改变别人的反应。

在双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充当学生行为的设计师和建筑师,把学习目标分解成很多具体的任务并且一个一个地予以强化,学生通过操作性条件反射逐步完成学习任务。以正强化为主,负强化为辅,强化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增进学生的积极体验,尽量减少挫败感。尤其是对于学习成绩落后的学生最主要的还是应对其多进行鼓励和表扬,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发现落后学生的成功,不断鼓励激发,从而使其走上良性发展的道路。在进行奖励—惩罚激励过程中应注意以下两个方面:其一、奖励和惩罚不能滥用,都必须坚持实事求是、客观公正的态度,严格按照奖惩标准实施,这样才能起到激励作用,否则会对学生产生负面影响。其二、奖励—惩罚激励要及时,否则会失去强化的最佳作用。

4.3 及时进行沟通,保证反馈—评价激励

强化理论指出,对正确的行为之后紧跟着奖励,强化的效果最为明显。如果一种行为没有及时进行强化,则该行为重复出现的可能性会下降。在双语教学活动中,教师通过对学生的学习成效的反馈及相应评价,会激发学生重复将来的行为。当学生知道自己的学习成绩及其在实践中运用知识的成效时,可以激起其进一步学习的动机。通过反馈,学生可以清楚地知道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及时纠正和调整,并能激发起他们的上进心。在反馈的同时要给学生以适当的评价,评价的结果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产生相应的激励强化作用。如果学生得到了积极正面的评价,那么他就会感到他得到了外界的认可,学习重复出现的可能性会得到强化。如果得到了不良的评价,学生产生了一种失意的心理,但有可能其成就需要与价值承认的需要会更加强烈,他们就会以更加努力的姿态去获取成绩、赢得认可。在反馈—评价激励中应注意:一是反馈、评价应及时。及时的反馈和评价,有利于提高强化的力度与效果,便于学生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活动。二是反馈、评价的结果必须客观、准确,评价要多带鼓励性。三是反馈、评价时应指出其形成评价结果的原因,使学生能够正确归因,明确今后努力的方向[8]。

4.4 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实现有效的情感激励

为了实现有效的双语教学,教学过程必须打破传统的教师单项讲解、学生被动听课的局面,要真正实现理想的外语情境下的双向沟通。教学过程不仅是学生和教师共同参与的教学活动,也是特定情境中的人际交往活动。因此,在双语教学活动中师生不仅有认知方面的信息传递,而且有情感方面的信息交流。现代心理学的研究证明:情感不只是人类实践活动中所产生的一种态度体验,而且能对人类行为动力施以直接影响。所以在教学活动中,通过师生之间的相互作用、情感交流,能达到激励学生学习实现自我强化的目的。

第一、教师在双语教学过程中应提供给学生体验外语学习成功的机会,让学生得到成功的快乐双语学习体验。并且,教师应提高自己的教学艺术,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得到轻松、愉悦的体验,这样积极的情绪情感体验无疑会激发出学生无穷的学习动力。第二、要对学生饱含深情的期望。教学过程中的“期望激励效应””已被实验研究和教育实践所证实,应该成为教师对学生进行有效激励的重要激励与强化路径。学生会从教师对待自己的态度中理解教师的期望,从而感到自己的未来是有希望的,使他们更加自信、自强,激发出积极进取的内部动力。第三、教师应该尊重和信任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学生之间是一种民主平等的关系,充分地尊重和信任是对学生人格和能力的尊重和认可。这样,学生就会把教师的这种情感转化为学习的内部力量,学生就会以极大的积极性投入学习。对那些暂时处于后进的学生更要给予尊重和信任,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促进他们发生根本性的转变。

5 结论

双语教学的推进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应从学生的语言水平和实际教学效果实际出发,认真研究课程的性质、特点和教学规律。

1)根据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与强化原理,保障双语教学效果的关键在于及时、恰当的强化学生的学习行为,并使学生的学习行为持久化、自主化。必须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对学生进行科学有效的激励,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激励与学生自我强化,使学生形成持续的学习动力,最大限度地提高双语教学的效率与质量。

2)开展双语教学应该同时确保专业知识与外语学习的兼容性,二者不可偏废。专业知识与外语学习是内容与形式的关系。掌握学习内容是双语教学的最终目标;目标教学语言的习得水平高低是双语教学成效的关键。

[1]莫雷.西方两大派别学习理论发展过程的系统分析[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4):103-110.

[2]韩兆柱,高凌风.双语教学的价值历史现状与对策[J].教学研究,2004(9):417-419.

[3]吴 平,五年来的双语教学研究综述[J].中国大学教学,2007(1):37-44.

[4]蔡明山,姚春梅.正确认识和处理大学双语教学中的几个问题[J].当代教育论坛,2005(5):70-72.

[5]齐晶瑶,王文利.关于双语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大学教学,2005(3):40,45.

[6]林永惠.经典性条件反射同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异同[J].渤海学刊,1997(1):73-76.

[7]谢煜,周奕.高校双语教学目标体系的建立与规范化对策研究[J].2007(1):22-24.

[8]阔永红,石光明.双语教学考核方法的研究[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7(2):99-101.

猜你喜欢
斯金纳操作性双语
Dr. Skinner and Hungry Pigeon 斯金纳博士与 饥饿的鸽子
论社会保障绩效治理的操作性路径
杜威“反省思维”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操作性另解
基于斯金纳强化理论下的幼儿语言教育研究
陕西服装工程学院青少年拓展基地操作性研究
重思自由
快乐双语
快乐双语
快乐双语
双语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