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课考评直观性与学生思想品德隐蔽性矛盾研究

2014-03-31 04:14:59王红梅
关键词:隐蔽性品德思想品德

王红梅

(安徽警官职业学院政治理论部,合肥 230031)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以下简称“基础”课)是高校的一门必修课,它以“开展马克思主义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的教育,引导学生树立高尚的理想情操和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树立体现中华民族优秀传统和时代精神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为教育目标[1],强调的是对人的思想教育、道德教化和法律意识的培养,注重的是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养成教育。考评是教育中的重要环节,而当下的“基础”课考评体系重“知”缺“行”,考核的只是学生对道德品质知识了解程度,很少涉及学生实际生活中的道德修养状况和应对实际问题的能力,形成了课程考评的直观性与学生思想品德隐蔽性之间的矛盾,而解决好这一矛盾,是实现“基础”课教育目标的关键所在。

一、“基础”课考评方式直观性现状

(1)当前“基础”课考评的主要方式 当前“基础”课的考评普遍采用以教师为主体的书面考核方式。“基础”课教育的重点在于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在于引领大学生健康成长,帮助他们提升自身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素质,评价学生思想品德是课程考评的重要内容。考评结果是要通过一定形式来体现的,不同的考评形式也会产生不同的考评效果。对教师而言,学生作业、回答问题及书面考试是否符合标准答案,很容易掌握,将流程化的考核模式作为考评的依据直观且易操作。学生也很轻松,考前死记硬背书本知识,背熟划定的重点就能考得好成绩。但这样的考评只能说明学生接受过“基础课”知识的教育,考评的实质是学生对课本知识学习掌握的程度,并不是对学生思想品德真实状况的考量。

(2)“基础”课考评直观性对评价学生思想品德的影响 作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基础”课在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课程培养目标十分明确,但“基础”课普遍采用传统的课程考评方式,忽略了对学生的思想品德现实表现、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正确的价值观等的评价。一方面,学生考试成绩可能很好;另一方面,学生面对现实问题却常常缺乏正确的应对技能,其行为甚至还与道德规范相悖离。因此,这种考评模式容易造成学生成绩与其思想品德不相匹配,产生课程考评的直观性与学生思想品德隐蔽性之间的矛盾问题,使“基础”课这一思考性、实践性、综合性、应用性都很强的学科变成了单纯的理论知识的学业成绩测试,失去了“基础”课考评的现实意义。

二、学生思想品德具有隐蔽性

(1)思想品德的形成基础 品德是由多种心理成分共同构成的一个复杂整体,具体是指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思想品德是知、情、意、行和谐发展的结果,其形成基础决定了学生思想品德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品德的形成和发展很复杂,教育的直观灌输和引导是品德形成的重要途径。对大学生而言,思想品德的形成取决于多种因素,既包括学校教育也包括家庭、社会影响以及个人特质等方面,其中,学校教育的影响是极其重要和不可缺失的。品德形成和发展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客观上使学生思想品德的表现形式呈多元化,并具有不易被辨识的隐蔽性,也使得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及评价更加复杂。“基础”课作为大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主渠道,在其教学和考评中应将思想品德培育作为生命完善的主线,成为学生生活中必不可少的支点。

(2)现实利益的影响是思想品德具有隐蔽性的重要原因 思想品德对学生个人成长起到助推作用,而学生的思想品德表现往往会受现实利益的影响。我国思想品德教育中“模塑化”的教育机制使受教育者内在活力受到抑制,加之教育者受现实功利机制驱动、受教育者行为动机与“模塑化”机制相顺应等因素的影响,使教育实践在很大程度上偏离了既定目标[2]。学校、社会乃至家长,往往以成绩高低论优劣。这一现实利益往往让学生对“基础”课考评只是规规矩矩按标准答案答题,不敢或不愿表露真实的人生观、价值观。正是因为学生思想品德具有隐蔽性,要做到对其完全客观且又十分准确的测量与评价非常困难。对一部分学生来说,受现实利益影响,缺乏正确的理想信念,集体主义、爱国主义意识淡漠,不能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言行存在较大的反差,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出现背离,思想品德已经成为制约他们综合素质提高的重要原因。

(3)隐蔽性对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影响 思想品德的隐蔽性对学生品德的影响不容忽视。人的品德不是与生俱来,也不是由于身体发育而自然形成的,是要通过实践并经历一定的发展过程累积而来的。当前,大学生价值观念日益呈现出多元化和复杂化的趋势,他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也明显增强。同时,在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扩大的情况下,历史的和现实的、本土的和外来的、进步的和落后的、积极的和颓废的,各种思想文化相互交织碰撞,直接影响着大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加之道德内涵的丰富多样性,也使得当前“基础”课直观的考评方法很难完全反映出学生的思想品德状况,较为普遍地呈现出学生日常行为与课程教育、考评中对品德的认知相差甚远。学生受各种因素影响而形成的却又隐蔽在生活状态下被人忽视的价值取向,在面对突发事件时,会不由自主地成为主导其行动的内因。于是有大学生开车撞人之后,头脑浮现的是被害人无休止地纠缠的场景,却不是马上救人,而是再行碾压致人死亡,使一桩交通事故演变成不可挽回的犯罪案件。如果我们只是一味地强调显性的思想教育,忽视学生思想品德的隐蔽性带来的影响,缺乏对学生道德行为习惯和情感核心的关注,“基础”课的教育作用将只会停留在纯理论知识的表层。

三、考评直观性与学生思想品德隐蔽性之间的矛盾客观存在

(1)考评的局限性与学生思想品德隐蔽性之间的矛盾 当下,“基础”课考评方式的局限性是学生思想品德隐蔽性难以显现的重要原因。“基础”课融思想性、实践性于一体,对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意义在于传授和启迪人的思想和智慧。“基础”课教育的关键在于开启学生的心灵,让学生认识社会,领悟人生的艰难,体会人生的美好,积极主动思考人生中的一些重大问题,学会以合理的方式对待人生和社会。因此,“基础”课丰富的教学内容为当代大学生追求高尚人格、不断攀登人生至高境界指明了方向,其现实性和针对性都很强。然而思想品德不像自然科学那样可以有精准的衡量尺度,学生的思想品德是社会环境和多种教育因素交互影响作用的结果,“基础”课标准化的书面直观考评往往是凭一张试卷定成绩。凭着记忆死记硬背,学生在考卷上答出的都是符合书本知识要点要求的标准化答案,考试分数与学生实际思想品德并不完全相符,考核出的只是学生关于品德的学理性理解,而真实的思想品德却被隐藏起来难以发现,因而不能通过考评继而修正自身的品德行为,不利于学生思想品德的养成和发展。

(2)考评的复杂性与学生思想品德隐蔽性之间的矛盾 评价学生思想品德素质发展如果脱离整体去评价局部性指标会造成错误的导向,也不能全面真实地反映学生思想品德整体状况。人的品德是理性的而且是情感的,思想品德的形成不是若干次的理论教育和学习,是非常复杂的人生体验集合的归纳和升华,在人的生命中将一直延续着,是一生的德育过程。要做到对如此庞大体系中的每一种特征及每个行为都完全客观且又十分准确的测量与评价很困难。一方面“基础”课考核的成绩仅是显性教学的成果,学生按照课本,依照标准答案答题就能得到高分;另一方面,思想品德的隐蔽性又可能现实地呈现出高分同学在日常行为规范中表现出令社会失望的品格行为这一尴尬现状。因此,直观的考试分数只能反映学生学习思想品德修养课本知识这一局部指标,并不能全面反映出对学生思想品德的整体评价。

(3)考评直观性与思想品德隐蔽性之间矛盾对学生思想品德评价的影响 学业考评中被我们视为品学兼优的好学生往往在现实生活中做出不道德甚至是违法犯罪的行为,这一现实状况在不断地校验思政教育教学成效,也在考量“基础”课对学生思想品德考评的客观真实性。思想品德本身是软性的,没有硬性的考评标准,通常,评价学生的品德修养由教师来主导。受主客观条件的制约,教师对学生的了解是有局限的,能看到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和试卷上答题的好坏,却难以了解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的品德表现。因此,教师评价很难触及学生在隐性状态下的表现情况,大多只能是根据学习成绩和课堂表现来评定。这样的评价使得“知”与“行”脱节,弱化了“基础”课的考评功能,还可能起错误的导向作用,让学生认为只要“基础”课学习成绩好就代表了思想品德好,只要考得高分就能应对社会生活的各种问题。

四、解决“基础”课考评直观性与学生思想品德隐蔽性之间矛盾的途径

(1)凸显品德培育的课程教育本真理念 人类本身就是集理性与非理性于一体的。一方面,人类会遵从公理、规则等,理性地求得自身的生存与发展;另一方面,人又有情感、欲望的非理性一面。集理性与非理性于一体的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受社会各种因素的影响,常处在遵循基本的社会规范与个人的情感、欲望、冲动等相互博弈的境况。教育、引导、帮助大学生认识立志、树德和做人的道理,选择正确的成才之路正是“基础”课的教育目标。和其他传授一般知识、技能和技巧的课程不同,“基础”课教育的重心在于传播信仰、信念,培育大学生具有正确的人生态度,使其涵养精神,育成品格[3]。“基础”课考评目的在于帮助学生健康地成长为一个有德行、有益于人类发展、能融入社会的和谐之人。因此,“基础”课对学生思想品德的考评应当体现人的非理性本质特征,让学生主动关注生命的丰富精彩,在情感体验中升华情感,在学习中自觉遵守行为规则,在欲望冲突中凝练优秀品质。

(2)建立涵盖学生思想品德各个层面的考评体系 《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明确指出“要改进和完善考试方法。采取多种方式,综合考核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实际表现,力求全面、客观反映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和道德品质”。“基础”课考评要改变现行的考核方式,以“三贴近”为指导,将考评建立在有利于学生思想道德和法律素质的提高、个人行为规范的养成等健康成长的基础上,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标,建立起融于生活,能帮助成长又易于思考的涵盖学生思想品德各个层面的考评体系。考评中,以学生为主体,围绕其成长的具体问题和实际需求,拓展“基础”课考评覆盖面,有计划地将学生思想品德结合日常社会实践、校园文化建设中的表现等纳入“基础”课的形成性考核进行综合评价,作为“基础”课考评的重要依据。

(3)增强应对现实生活问题的能力考核 当代大学生正处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对外开放的历史时期,学生的思想品德面临着来自国际国内各种负面影响的挑战和考验。“基础”课教育是帮助大学生成长的一个重要环节,要符合大学生思想品德发展规律,培养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而“基础”课考评不能只是简单地给学生定个成绩等次,以此作为课程教育的一个终结环节,最重要的是要能够增强学生应对现实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育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因此,“基础”课的考评应当遵循个体品德形成的心理规律,用科学的方法准确地评价学生的思想品德状况,在内容上加大能力评价,考查学生在道德、心理、法律等各方面应具备的能力,通过真实生活还原或生活情境创设等,考查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应对生活的基本技能等。

(4)改革评价方式让“基础”课考评逐步贴近学生真实的思想品德 通过改革评价方式,在情境式的现场教学中让学生隐性的思想品德状况得以显现,有益于发现学生真实的思想品德。通过案例展演、现场教学、道德论坛等方式考核评价,对学生产生激励作用,使他们在相互学习中提高对自我品德养成的渴求,并从中发现自身的不足,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索,从而能够增强“基础”课教育教学的效果。

(5)将“基础”课考评融于实践教学中,立体考评学生思想品德真实状况 “基础”课考评学生思想品德状况应重点放在形成性考评环节,将考评融入实践教学中,“知”“行”合一,立体考评学生思想品德真实状况。“基础”课的实践教学就是要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发展能力,以学生为主体,让其主动参与课堂内外的教育教学活动。这一过程最能反映学生真实状况,也是容易考评学生思想品德的时机。将课程考评纳入主题实践、模拟教学、情境创设、征文评选、演讲比赛、警示教育、公益行动、社会调查等实践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在情境设置或真实生活场景再现的互动教学中,教师得以对学生的表现及其情感、认知的变化进行观察,对该场景中学生隐性思想品德的分析,考查学生观察、感受、体验、参与公共生活的能力,结合学生课后的小论文,对学生真实思想品德作出正确的考评,并在后续的教学中有的放矢地做出教学调整。在这一考核过程中,通过学生自评、互评等,改变学生纯粹的被考评者角色,成为既是被考评者又是主动的考评者,学会思考,学会反思,提高学生对自我思想品德的认知,认识自身知识、品质、能力的缺陷,提高自我调控的能力[4],坚定品德的锤炼,更理性地进行学习和生活。

[1] 教育部社会科学司.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文献选编(1949-2006)[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215.

[2] 邱 吉.思想品德教育目的再审视[J].教学与研究,2013,(4):93-101.

[3] 梁文慧.论安徽高职院校以文化育人服务文化强省[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109-114.

[4] 王红梅.高职院校“基础”课考评难点及解决途径[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2,(6):92-94.

猜你喜欢
隐蔽性品德思想品德
隐蔽性证据规则研究
抓细微之处 促品德养成
甘肃教育(2020年8期)2020-06-11 06:09:46
侦查阶段隐蔽性证据的识别获取及应用价值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融入法制教育的实践探索
新教育(2018年8期)2018-08-29 00:53:10
论电子证据特征 
法制博览(2017年2期)2017-03-13 19:03:00
新媒体自身特性与处理机制研究
人间(2016年33期)2017-03-04 12:53:08
初中思想品德翻转课堂教学的困惑与思考
新课程研究(2016年2期)2016-12-01 05:53:16
浅谈初中思想品德解题技巧
学周刊(2016年26期)2016-09-08 09:03:44
品德微视频评价的思考
新教育(2015年20期)2015-12-20 09:28:41
品德
读者(2015年7期)2015-04-01 12:28: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