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红艳
(安康学院 中文系,陕西 安康 725000)
在中国当代文坛中, 李春平是以小说家的文学身份而出现的,所以长期以来,学术界关注的焦点主要在他的小说创作上,尤其是官场小说。其实,他是一个多元的作家,不仅小说题材广泛,有官场小说、情感小说、还有农村小说等,而且创作体裁多样,有小说,还有散文。2011年作家李春平出版了他的第一本散文集《激动得很累》,此书内容丰富,包括个人的自述传,2008年观看北京奥运会的日记,写给其他作家作品的序以及一些生活随笔、评论等,其中有几篇游记文章甚是精彩,尤为喜欢,例如:《石泉燕子洞》《鸡心岭》《酒之旅》《紫阳的山水之美》。另外,在作者的博客中也有几篇游记文,《陕南风情——诗意平利》《探访漩涡古梯田》《西乡的神树》等篇篇清新,篇篇惹人。李春平虽然不是专业的散文写手,但散文是小说写作的基础,在小说里常伴有散文的元素,从散文中亦可看出一个作家的风格,修养。另外,也有评论家曾经得出结论:“许多时候,最好的散文都是“‘业余’的,‘无用’的”,“现在进入我视野的最好的当代散文家,绝大多数都不是专业意义上的,反而是客串和业余的身份,使他们写出了令人难忘的散文篇章。”[1]因为,散文的写作,是一种生命的写作,心灵的写作,它无需牵强、无需虚构、无需作态。只有在自然、真心、散漫和松弛的话语风度下,散文的精髓便在。我认为李春平的游记散文恰恰就是在这样一种自然、散漫的情境下完成的,他不是为散文而写,而是为心灵而写。作者以他特有的气质、个性、修养、情趣进入游记领域。在这些游记散文里,李春平时时以独特的审美视角,清新雅逸的文笔描绘自然山水,又凭其渊博学识, 在娓娓而谈中追寻一些地方的历史文化变迁,使文章既有感官之美,又不乏哲思之见解,使人赏心悦目,怡情养性,增长智慧。因此下面就李春平的数篇游记散文进行赏析,论述其审美特色。
感官之美是作品中处理感官经验的结果,要求在写景、叙事上能够把握感官经验而令读者如临其境,如历其事。中国散文家协会会长林非说:“作为散文中一种体裁的游记创作, 从第一人称——我——的视角写出来这些迥然相异的文字,既能够渲染出我眼中的风景,又可以描摹出我心中的风景。”[2]评论家谢有顺也说:“好的散文,往往能使我们感受到,作家的眼睛是睁着的,鼻子是灵敏的,耳朵是竖起来的,舌头也是生动的,所以,我们能在他们的作品中,看到花的开放,田野的颜色,听到鸟的鸣叫,人心的呢喃,甚至能够闻到气息,尝到味道。”[1]由此可见,好像大家形成一种共识:即对自然感官的书写在游记散文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关于这一点,李春平也认识到了。所以,他的游记不仅仅停留在对游览过程的记录, 而是更加注重对所观景物的描绘。
在对所观景物的描绘中,李春平善于抓住自然景物最具特征之处, 用行云流水般的清新文笔描绘其感官之美,将山川景物的动人之处淋漓尽致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给读者以美的感受。如在《探访漩涡古梯田》中,作者主要给读者介绍了漩涡的山,漩涡最具特色的油菜花及稻田,使读者感到眼前一片青山,一片金黄,清风拂起,稻花扑鼻香。视觉、触觉、味觉均处于艺术享受之中。“漩涡真是个好地方,目之所及,满眼是青山绿水,满眼是梯田压山,……稻田里油菜花开的时节,田野一片金黄,那是何等绚烂的景象。收获水稻的季节,稻花飘香,清风习习吹,稻波微微起。”[3]在《陕南风情——诗意平利》中,作者又用极富情感的话语给我们交代了平利山的柔美,水的清澈,整篇文章从头到尾,娓娓道来,使读者在阅读中感受平利的诗意,令人陶醉。但是,在《紫阳的山水之美》中,作者则抓住紫阳山的最大特点——雄奇磅礴——展开描述,并且在此基础上, 赋予景物以神韵、性灵, 将美点发挥至完美。
“钱穆先生认为,中国文化是一种向后型的文化,因此文化人‘很少向未来热恋,却多对过去深情。’”[1]我认为钱先生的这个判断是精准的。纵观中国文学,无论是散文、还是小说,大多都是关乎历史的。文人们在历史中寻找精神的根基,将挖掘历史变成一种知识的崇拜。但遗憾的是,他们往往忽视在历史下面隐藏的情怀、文化和思想,使历史仅仅成了作品的物质、材料外壳而已,缺乏了生命的味道。因此,最优秀的作品就是将历史、文化、情怀、思想相互融合,相互交错,在抒发情怀的过程中表现历史、文化、思想,在领略文化、历史、思想的时候感悟情怀。
读李春平的游记散文,就会明显地感悟到历史、文化、思想、情怀相互渗透,相互表现。所以,我认为李春平的游记散文,不是导游词,而是充满智慧的,有文化味、历史味、哲思感。如:在《酒之旅》中,作者凭其渊博学识, 在自然清新的记述中追寻安徽贡酒的来历。“原来,在公元196年的一次早朝,曹操将这种产自家乡的美酒进献给当时的皇帝——汉献帝刘协,并献上酿酒方法。”[4]在这里,讲到了曹操,说到了刘协,还论及了历代文人的饮酒文化,使文章有一种历史的纵深感。在《鸡心岭》一文里,作者谈到古老的“盐马古道”,联想到历史上的战火连绵。再如:在《石泉燕子洞》里,李春平首先探究了此洞的历史变迁,对其“燕子洞”名称进行详解、遐想,这无疑又增加文章的厚度与广度,令人咀嚼回味。除此之外,李春平在游记散文中还注重对文化、哲学的思考。如:《西乡的神树》一文,作者在给我们描述初春去陕西省汉中市西乡县太白洞游览时见到的一棵古老的楠木树,“它的上半段已经断掉了,无法知道它的真实高度。剩下一段高十米左右的树桩矗立在地面,须三人合围。树干已经完全被烧空了,只剩下一个空空如也的躯壳,……更令人惊愕的是,这副身躯并没有干枯,而是从躯壳上生长出很多树桠,郁郁葱葱,密如浓发,生机勃勃。”[5]值得称道的,不是作者对于这颗古楠木的描述,而是作者由此而阐释了海德格尔“向死而生”的生命哲学,使读者对于伟大的生命产生一种敬畏感,对于人生之路也有了深刻的见解。不知不觉中,作者通过智者的解析,显示出了其自身卓越的文化品位,是文章具有了历史文化的哲思之美。
西方二十世纪的语言学转向,引起了学术界对语言的研究。人们认识到语言不仅仅是文学的一种载体,也是文学的本体。尤其是散文,作为一种美文,它是一种具有无限艺术张力的文体。因此,语言美,对于散文的审美显得尤为重要。不过,散文的语言美是多种多样、富有个性的。有纯真质朴的美,如巴金先生的散文;有俊俏清新的美,如朱自清的散文;也有铺张华丽的美,如徐志摩的。不同的语言,彰显着作者不同的感受自然,感受人生,感受个体生命的不同。读李春平的游记散文,字字珠玑,彰显着一种雅逸清新的语言之美。
李春平游记散文的这种雅逸清新的语言之美,主要在于作者在语言的运用上的精炼与舒放.。他在游记散文中善于运用排比、偶句,注意长短句的交错运用, 词语的参差错落, 甚至还杂揉几句文言句式,读起来抑扬顿挫, 如贯珠倾泻, 滔滔不绝,形成一种和谐流畅的声音节奏, 既传达出一种情趣和神韵, 又产生了如诗如乐的美感。如《陕南风情——诗意平利》中对平利乡村的整体评价时,作者言:“信步游览,目之所至,足之所止,到处是现代乡村的新风新貌,到处是流行的时代元素。你说它俗,就是俗得平实,俗得质朴,俗得亲切可人。说它雅,它就雅得高贵,雅得清新,雅得有韵致。俗没有丢掉时代气息,雅没有脱尽人间烟火。所以,平利的乡村,是美丽的乡村,是好看的乡村,也是诱人的乡村。”[6]再如《探访漩涡古梯田》中作者开篇写道:“漩涡不在水中,而是在陆地上。漩涡不见波浪涟漪,只见层层梯田。漩涡不闻滚滚涛声,只闻阵阵稻花香。漩涡不是生活逆境,而是满目秀色。这里所说的漩涡,是指汉阴县漩涡镇——一个美丽而富饶的陕南小镇。在这个耐人寻味的名字里,含着诗意,含着悬念,也含着几分温婉的警示。”[3]作者用自然、真切、晓畅的文字给我们简单地介绍了这一江南小镇,但却清晰地描画着清澄的意境, 酿造着隽永的神韵,使地方山水气韵淋漓再现,构成了李春平游记散文的独特魅力。
[1]谢有顺.文学如何立心?[M].北京:昆仑出版社,2013:131;133;161.
[2]林非. 关于散文、游记和杂文的思考[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 2000(1):11.
[3]李春平.探访漩涡古梯田[N]. 陕西日报,2012-6-19.
[4]李春平.激动得很累[M].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2011:58.
[5]李春平.西乡的神树http://blog.sina.com.cn/s/blog_4dfbfe660102elhm.html.
[6]李春平. 陕南风情——诗意平利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dfbfe660102dyo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