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芬妮
(江苏师范大学 文学院,江苏 徐州 221116)
有关《岳阳楼记》这篇文章的研究一直以来都是研究学术界和教育实践工作者进行研究的热点问题,对这篇文章进行各方面的解读和分析对提升阅读者自身的文学素养以及对一线教育实践工作有极为重要的意义。本文梳理了1960年至今54年来220篇学术类研究文献以及一线教育实践工作者的教学文献,以期对这篇文章有细致深入的认识。
综观1960年至今54年的220篇研究文献,我们发现,学术界和实践者有关《岳阳楼记》的研究集中在字词含义辨析、文本比较、鉴赏和考据等四个方面,下面选取部分具有代表性的观点加以阐释。
有关字词含义辨析的文献检索到了59篇,准确、恰当地理解文章中关键字词的含义对我们理解文章内容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
首先,有关“越明年”解释的观点是众说纷纭的。陈昊的《“越明年”小考》中认为,“越”是句首助词,无意义,因此“越明年”即为“第二年”。唐忠民的《“越明年”考释》也同意上述解释。但是,张景山在《越明年之越的考证》中认为,应该将“越明年”解释为超过第二年即“庆历六年”,而非书本上所注释的“庆历五年”。莫爱琴、马铎、杨荣祥在各自的论文中也赞同“越明年”解释为“庆历六年”这个观点。而本人认为“越明年”应该解释为“到了第二年”。依据主要有以下三点:首先,根据《辞源》中的解释,认为“越日”应该解释为“明日”,因此“越明年”也应该解释为“到了第二年”是合乎情理的;其次,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认为“越,过也”,此处“越”解释为“度过,超过”;最后,结合对文章内容、结构的理解,并且联系上下文。
其次,各路研究者对于“长烟一空”的注释是持质疑的态度的。彭妙燕在《长烟一空注释浅见》中认为应该将其解释为“一丝丝的烟云(布)满天空。”而林晖在《也谈长烟一空的注释》中认为,应该将“长烟一空”解释为“大片烟雾全部消散”。在此之后,戴学敏在《岳阳楼记中的“长烟一空”注释疑》中对上述解释也进行了赞同。而朱希尧在《长烟一空试释》中认为根据文章内容,应将“长烟一空”解释为“大片烟雾布满了(洞庭湖)上空。”本人认为,诠释词语应该本着“字不离词,词不离句”的原则,不可孤立解说,应该联系上下文来注释,将“长烟一空”解释为“大片烟雾完全消散”。依据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首先,在《辞源》修订本“一空”条中,编者引用了《岳阳楼记》中的“长烟一空”一句作为“弥满天空”义项的书证;其次,联系文中大量出现对偶句这个特定的语言环境来看,“一空”解作“全部消散”,跟“长烟”组成主谓关系,这正符合“皓月千里”的主谓句式,符合对偶句的要求。
以上便是对《岳阳楼记》的研究中具有代表性的存在争议较大的几个关键字词的解释,其余不一一赘述。
此类文献本人共检索到10篇,主要是将《岳阳楼记》和《醉翁亭记》这两篇文章进行比较,研究二者的异同。以下便是本人对几篇较有代表性的文献的解读。
戚荣金的《忧乐似异,所虑实同——<岳阳楼记>与<醉翁亭记>对读》中认为,两篇文章创作背景存在相似之处,都在两位作者被贬谪的时候写成。在思想内容方面相同之处在于,两篇文章在深层次的思想都表达了忧国忧民和与民同乐的思想。而在表层方面,《岳阳楼记》侧重于对朋友进行婉言规劝以及对个人抱负的慷慨剖白,通篇隐含深深忧虑;《醉翁亭记》主要是表达作者游山玩水与民同乐的感情,全文洋溢着浓浓欢愉。其次,在艺术特色方面,两篇文章虽然都是有关景物描写的散文,但是《岳阳楼记》的表达方式是直抒胸臆,而《醉翁亭记》则是娓娓道来。
在黄苏玲的《<岳阳楼记>和<醉翁亭记>的比较赏析》中则表明以下观点:认为范仲淹和欧阳修两位作者当时都是一样的际遇和胸怀,两篇文章都曲尽了上水之妙。首先,二者均有精巧的结构,《岳阳楼记》开头扼要叙事,中间生动写情写景,最后精辟说理;《醉翁亭记》则是开篇移步换景,以一个“乐”字提挈全篇,层层推进,艺术结构严谨而完整。其次,两篇文章语言都极其优美。《岳阳楼记》散文语言骈散结合,琅琅上口。《醉翁亭记》在语言骈散结合的同时,兼具图画美和音乐美。最后,在情趣方面,《岳阳楼记》中展现了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磊落情怀;《醉翁亭记》则是含蓄深沉地表述了作者寄情山水,排遣谪居的苦闷情怀。
总之,《岳阳楼记》和《醉翁亭记》这两篇文章虽然有异有同,但是这两篇文章都表明了作者范仲淹和欧阳修两人深厚的写作功底和高尚的思想道德情操。
此类文献一共有45篇,学术界普遍认为,文学鉴赏是读者在阅读具体的文学作品时对作品中的艺术形象感受、体验以及想象的一种精神活动,是“属于认识活动,又是一种特殊的认识活动”,那是因为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独特的观点和思考,即所谓的“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大致有以下两种情况。
黄新根在《<岳阳楼记>的艺术特色》中认为这篇文章首先立意很是新颖,借写景之名行抒情之实。其次在文章中大量采用绘画手法进行写景,如“浩浩汤汤,横无际涯”等诗句。再次,作者范仲淹的文笔极为洗练酣畅。而文青在《记事、写景、议论有机结合的范例——<岳阳楼记>简析》中向我们阐述了记事、写景、议论有机结合是《岳阳楼记》写作上的显著特点。在具体写作这篇文章时,记事用散文,写景用骈文,骈散结合,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同时,又采用了对比手法、骈偶句法,使得本文成为一篇优美的抒情散文兼生动的写景散文。
庞天仪在《谈<岳阳楼记>的中心》中对《岳阳楼记》的主题进行了细致深刻的阐释。首先,在文章的叙事中就已经饱含了作者的忧乐观。其次,作者在写景方面,无论是常景还是变景均是为了表现自身“忧”和“乐”的思想感情。在议论这方面,《岳阳楼记》表现了作者崇高的思想境界,鞭策自身,进谏朝廷,批评迁客骚人,对朋友进行了婉言规劝。蔡毅在《<岳阳楼记>新探》中认为本文原先的写作目的是规劝滕子京,最终却达到言志、劝友、警示三者相结合的效果。
研究历史长河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古文献时,根据资料进行考核、证实和说明,即为考据。这类文献共检索到32篇,主要集中于范仲淹有没有去过洞庭湖和岳阳楼与滕子京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这两个问题的考察。
有关范仲淹究竟有无去过岳阳楼和洞庭湖,一直以来各位学者都各执一词。江立中在《范仲淹究竟到过洞庭湖和岳阳楼没有》中认为范仲淹有可能去过。原因有以下几个:首先,范仲淹青年时期曾经在安乡读书,而安乡离洞庭湖很近,因此在洞庭湖边生活长达四年左右是很有可能去过的;其次,无论是范仲淹的家庭背景仕宦门第还是当时的交通工具,范仲淹都是有很大可能去过岳州这座名城,到过岳阳楼。而王晓龙在《范仲淹作<岳阳楼记>时到过岳阳楼吗》中认为范仲淹并未去过岳阳楼以及洞庭湖。因为范仲淹当时正被贬于郑州,并且当时的范仲淹已年老,58岁高龄的身体实在是不太适宜出门远行。
而对于文章中所提到的作者的好友滕子京也是存在很大争议的。在陈小飞的《<岳阳楼记>对滕子京的赞扬》中表明,作者表面抒发理想,实为滕子京唱赞歌。首先,滕子京政绩显著,很有作为。在张亚达的《<岳阳楼记>与滕子京》一文中也展现了滕子京的赫赫政绩,有修筑偃虹堤、兴办郡学以及重修岳阳楼这三件事;其次,他心胸宽广,为人坦荡;最后,范仲淹认为滕子京胸怀天下,心系苍生。但是在刘宇辉的《范仲淹与滕子京的仕途人生》中却认为滕子京重修岳阳楼这件事就存在较大争议,很多人认为这仅是政绩工程,而且滕子京本人在其中也为自己谋取了较多钱财。而且滕子京这个人虽然洒脱不羁,好施与,但是性格上却存在完美主义的缺陷,且刚愎自用。
综观54年来学术界有关《岳阳楼记》的研究,成果固然喜人,问题还是存在的。比如,论著的雷同,论文更换刊物重复发表等。再如,对他这篇文章中的政论性观点几乎无人关注,也几乎看不到有从本体论角度探讨对《岳阳楼记》的研究。可见,范仲淹《岳阳楼记》这篇文章研究的学术空间还是广阔的。
[1]黄书熊.文学鉴赏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2]李祚唐,陈昊.“越明年”小考[J].徐州师范学院学报,1983(2).
[3]李晓华.《岳阳楼记》注释商补[J].语文教学之友,2006(6).
[4]唐忠民.“越明年”考释[J].中学语文,1985(8).
[5]饶自斌.《岳阳楼记》“长烟一空”辨[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04(9).
[6]朱希尧.长烟一空试释[J].小作家选刊,2002(7).
[7]戚荣金.忧乐似异,所虑实同—《岳阳楼记》与《醉翁亭记》对读[J].中学语文,2002(5).
[8]孙绍振.情理交融,骈散结合—解读《岳阳楼记》[J].语文学习,2009(9).
[9]黄苏玲.《岳阳楼记》和《醉翁亭记》的比较赏析[J].新课程(中学),2010(9).
[10]刘宇辉.范仲淹与滕子京的仕途人生[J].文学教育,2010(3).
[11]娄凤月.《岳阳楼记》与《醉翁亭记》艺术特色的探究[J].华章,2011(6).
[12]吴建华.《岳阳楼记》VS《醉翁亭记》[J].初中生辅导,2013(32).
[13]戚荣金. 从《岳阳楼记》和《醉翁亭记》看范、欧二人的人格与个性[J].濮阳教育学院学报,2002(1).
[14]陈小飞.《岳阳楼记》对滕子京的赞扬[J].课文教学探究,2013(12).
[15]黄韵.谈范仲淹对滕子京的态度[J].语文教学之友,2013(3).
[16]陈国安.两字关情—《岳阳楼记》重读[J].教师博览,2013(2).
[17]刘福新.《岳阳楼记》规劝艺术读解[J].语文天地,20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