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务驱动式教学法在免疫学与病原生物学综合性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2014-03-31 08:39:00王文佳何光志范万阳
卫生职业教育 2014年7期
关键词:免疫学综合性病原

王文佳,何光志,范万阳

(贵阳中医学院,贵州 贵阳 550002)

任务驱动式教学法在免疫学与病原生物学综合性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王文佳,何光志,范万阳

(贵阳中医学院,贵州 贵阳 550002)

目的 探讨任务驱动式教学法在免疫学与病原生物学综合性实验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对实验组与对照组学生分别采用任务驱动式教学法和传统教学法进行综合性实验教学,并对比教学效果。结果 实验组的教学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 任务驱动式教学法在免疫学与病原生物学综合性实验教学中具有明显的优势,值得推广。

任务驱动式教学法;免疫学与病原生物学;综合性实验

1 应用任务驱动式教学法的意义

任务驱动式教学法以任务为驱动、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1],是学生在教师创建的真实任务中积极主动地完成知识的学习、综合与运用的新型学习模式,内容主要包括创设情境—确定任务—分析、完成任务—效果评价。此教学法非常适用于知识性和技能性相结合的免疫学与病原生物学综合性实验,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彻底摒弃以教师为中心、把学生当作灌输对象的传统观念。实验不再是先给学生讲解实验原理、所需材料和具体步骤,而是给学生提出任务,让学生自己解析任务,进而完成任务,教师在旁边指导。任务与临床实际挂钩,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创设一种全新的认知环境和认知方式,促使学生带着任务,从实验各具体环节入手进行实验设计,查找资料,认真操作,获得结果,完成任务。在任务完成过程中,提高了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掌握了相关病原微生物学检查的操作技能。

2 应用任务驱动式教学法的实例

任务驱动式教学法在综合性实验“脓汁标本中病原性球菌的鉴别诊断”中的具体应用:选择同时开课的2011级两个中医学专业本科班作为研究对象,1班(共50人)作为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法;2班(共49人)作为实验组,采用任务驱动式教学法。两组学生均经过全国高等院校考试入学,随机分班,且两组的主要医学基础课成绩经统计学检验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实验组教学过程如下。

2.1 创设情境

给出临床实际病例:杨某,男,2岁。因“发热、皮疹3日”入院。体温39.5℃,头面部及颈部皮肤遍布细小脓疱疹,皮疹高于皮面,中心可见细小灰黄色脓点,其他部位皮肤明显充血潮红,压之褪色。查血常规示,白细胞计数20.1×109/L(正常值为4× 109/L~10×109/L),中性粒细胞百分率 84.7%(正常值为50%~70%)。入院第2日,各脓点相互融合成一个巨大脓疱,其间有可随体位在颈前及颈侧区皮下流动的黄色脓液。

2.2 确定任务

任务一:确定病例中化脓疱疹患者感染何种病原菌?任务二:确定病例中患者需应用何种抗菌药物?

2.3 分析、完成任务

学生以8~10人为1个小组进行讨论、合作和操作。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讨论,将总任务细分成若干个小任务再一一解决。任务一“确定病例中化脓疱疹患者感染何种病原菌?”可分解为“化脓疱疹患者的检验标本采集”“标本中病原菌的培养”“病原菌的生化反应”“病原菌的免疫学检测”等任务。任务二“确定病例中患者需应用何种抗菌药物?”可解析为“患者所感染病原菌的药物敏感度的测定”。想要完成这些任务,各组学生必须运用免疫学与病原生物学中“细菌的培养技术”“革兰氏染色技术”“免疫血清诊断技术”“药敏试验”等已学的基础知识和已掌握的实验技术,一步步完成小任务,进而完成总任务,得到结果并分析结果,将综合性实验以任务方式完成。实验最终出现两种结果:一是任务成功,通过实验确诊疱疹患者感染的病原菌,并成功找到其敏感抗菌药物;二是任务失败,没有找到病原菌和(或)敏感抗菌药物。第一种结果能让学生获得成就感,进而对实验充满兴趣,总结实验成功的经验;第二种结果能激发学生的斗志,促使其思考整个过程可能出现的失误环节,纠正并重新实验以完成任务。无论成功与否,在任务完成过程中,均能提高学生运用免疫学与病原生物学知识的能力,掌握相关病原微生物学检查的操作技能。在学生实验过程中教师和实验师在旁边进行指导和解疑,当学生之间出现不同观点时,及时修正、补充每个学生对当前问题的解决方案。

2.4 效果评价

2.4.1 问卷调查 课程结束后,对实验组学生进行实验教学效果无记名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激发学习兴趣、增强团队协作能力、提高综合分析及理解能力、提高临床实践能力等方面。问卷回收率为100%。学生对采用任务驱动式教学法进行免疫学与病原生物学综合性实验教学的满意度为94%。

2.4.2 实验考试成绩 实验考试成绩由4部分构成,其中实验过程占30%(实验操作是否规范,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大小);实验结果及分析占30%(实验结果是否详实,是否能正确进行分析);实验报告质量占30%(报告格式是否规范,条理是否清晰,表达是否准确流畅,讨论问题是否全面、深入);综合表现占10%(实验过程中是否积极主动,是否善于和老师、同学交流协调)。两组实验考试成绩比较使用SPSS软件,采用t检验。具体见表1。

表1 两组实验考试成绩比较(±s,分)

表1 两组实验考试成绩比较(±s,分)

组别 成绩 P实验组对照组人数(n)t值49 50 85.29±5.53 74.32±7.75 -8.120<0.001

表1显示,实验组实验考试平均成绩明显高于对照组,且有显著性差异(P<0.001)。与传统教学法相比,在免疫学与病原生物学综合性实验教学中采用任务驱动式教学法,无论在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方面,还是在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方面都具有明显优势。

3 讨论

目前,高校免疫学与病原生物学实验教学基本遵循“教师宣讲实验内容—教师演示实验操作—学生模仿实验操作—教师总结”的模式[2],容易导致学生缺乏兴趣,产生“要我学”的抵触心理。临床实习生也反映无法主动运用学过的免疫学与病原生物学实验操作技能辅助相关疾病的诊断。

任务驱动式教学法运用于免疫学与病原生物学综合性实验,紧扣免疫学与病原生物学基础理论和基本操作,贴近临床实际工作,通过精心设计综合性实验任务,利用学生完成任务的成就感,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该教学法将免疫学与病原生物学实验教学内容隐含在一个或几个有代表性的任务中,将完成任务作为教学活动的中心。学生在任务的驱使下,通过对任务进行分析、解析和讨论,明确完成任务涉及哪些免疫学与病原生物学知识,需要解决哪些问题,运用已掌握的知识学习未掌握的知识,在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下,通过主动应用学习资源,在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的过程中,找出完成任务的方法,与同学相互配合,通过任务的完成实现免疫学与病原生物学知识的建构。同时,在任务完成过程中,可锻炼学生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从中获取更多免疫学与病原生物学的临床知识,真正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并应用于实践。

[1]祁云嵩,华伟.任务驱动式教学方法应用研究[J].当代教育论坛,2008(12):119-121.

[2]彭辉,张春艳,宁波,等.改革医学免疫学实验教学的一些体会[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2,22(6):268-269.

G424.1

B

1671-1246(2014)07-0117-02免疫学与病原生物学的实验涉及医学免疫学、医学微生物学和医学寄生虫学3门课程的实验内容。结合临床实际,开展免疫学与病原生物学综合性实验,有利于3门课程理论知识的相互衔接和综合运用,既有利于学生掌握基本操作技能,又能锻炼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和临床思维能力。优化及改革实验教学方法是实验教学改革与发展的需要。我们从2011年3月开始在综合性实验教学中采用任务驱动式教学法,提高了实验教学效果。

注:本文系贵阳中医学院2012年度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立项项目(中医教发[2012]94号)

猜你喜欢
免疫学综合性病原
长丝鲈溃烂症病原分离鉴定和耐药性分析
当代水产(2021年8期)2021-11-04 08:48:54
《现代免疫学》稿约
现代免疫学(2021年5期)2021-10-11 00:30:24
《现代免疫学》稿约
现代免疫学(2021年2期)2021-04-01 03:08:56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原流行病学调查
猪业科学(2018年4期)2018-05-19 02:04:50
定制铺丝新工艺降低成本提高综合性能
《中国免疫学杂志》征稿、征订启事
《中国免疫学杂志》征稿、征订启事
鹅病毒性传染病病原的采集和分离
兽医导刊(2016年6期)2016-05-17 03:50:12
食源性病原微生物的危害
现代食品(2016年24期)2016-04-28 08:11:54
模糊PID在离合器综合性能实验台中的应用
工业设计(2016年11期)2016-04-16 02:48: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