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展星
青少年精神卫生问题日益受到社会关注,焦虑和抑郁是青少年常见的情绪障碍,起病多有诱因,伴有生物学症状[1]。社会支持(social support)是指人们在生活中得到家庭、社会所给予的物质或精神支持。研究表明社会支持与心身健康密切相关[2]。社会支持由于其对应激因素的缓冲作用,而对心身健康有显著影响,因而探讨青少年社会支持状况,对于存在焦虑抑郁不良情绪的青少年进行有效地社会干预有着积极的意义。本文作者通过对780例中学生的抑郁、焦虑情绪症状及其与应对方式、社会支持的关系的调查结果进行分析,从社会支持程度的角度了解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为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及心理疾病防治提供理论依据和帮助。
1.1 对象 通过整群抽样抽2008年取宝山区宝山中学高一、高二两个班级及淞谊中学初一、初二两个班级共860人,因填写资料不全、离校、转班、不配合剔除80例,有效问卷780例,有效率91%,其中男396例,平均年龄(14.6±1.6);女384例,平均年龄(14.8±1.6);初中组415例,平均年龄(13.4±0.9)岁,高中组365例,平均年龄(16.2±0.7)岁。
1.2 方法 以班为单位,在医师的指导下自填,量表及问卷统一解释及指导语,完成后当场回收。
1.2.1 一般情况调查表:自编一般情况调查表,主要内容包括:性格、学习情况、父母职业、家庭经济收入、父母关系、居住情况等。
1.2.2 量表:应用肖水源编制的社会支持评定量表[3],焦虑自评量表(SAS),流调用抑郁自评量表(CES-D)。
1.3 统计学分析 应用SPSS 13.0统计软件,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相关性分析采用Pearsm相关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一般情况 初中组415例,高中组365例;内向型性格300例,外向型性格480例;自认为学习成绩较好的231例,一般451例,不理想的98例;父母职业中均以工人及职员占有较大比例;父母关系和谐的占72%,不和睦亦占3%;居住人口以3人为多,占75%;大多数中学生都有独立的房间占84%。
2.2 心理问题的发生率 以SAS量表总分﹥40分认为存在一定的焦虑情绪,发生92例(11.8%),CES-D总分≥16分可能存在一定的抑郁症状,总分﹥20分肯定有抑郁,共发生288例(36.9%),焦虑、抑郁总分均高于正常上限的有70例(9.0%)。
2.3 不同性别与年级学生的负性情绪发生人数比较。见表1。
2.4 焦虑抑郁的相关因素 社会支持与学生心理问题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116和0.131,P<0.01)。见表2。
表1 不同性别和年级负性情绪发生情况比较 例(%)
表2 焦虑抑郁相关因素分析
2.5 遇到急难情况时得到安慰和关心的来源情况青少年在社会支持成员排序方面,家庭支持比朋友和他人支持的水平要高,选择“父母”项均排在首位,但初中组母亲列首位,而高中组为父亲列首位,存在差异。初中组仅有3人选择教师,高中组无人选择教师。见表3。
表3 社会支持成员排序情况 人
2.6 初高中组在得到同学关心方面比较 初中青少年能够得到大多数同学的关心,而高中组得到同学关心相对较少,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初中组与高中组得到同学关心方面比较 人(%)
2.7 初高中组遇到烦恼时求助方式比较 初中组青少年有困难时能向家人或他人求援,而高中组青少年很少请求别人帮助,两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5。
表5 初中组与高中组求助方式比较 人(%)
2.8 社会支持各维度与抑郁、焦虑均呈负相关性,表现为社会支持各维度得分越高,青少年的抑郁、焦虑得分越低。见表6。
表6 焦虑抑郁与社会支持的相关分析
由于中学生正处于情绪、情感丰富但不稳定,人格逐渐成熟、意志发展迅速的青春期,面对的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压力更大,遇到挫折时,如果得不到有效的社会系统的支持时,可能更易产生负性归因方式而表现出焦虑和抑郁情绪。研究认为,当青少年面临压力而焦虑时,有了社会支持,可以使他们应对压力的勇气和信心倍增,并阻断焦虑向抑郁转化,最终降低抑郁水平[3]。
本文通过对初、高中两个阶段的部分学生调查发现,中学生的社会支持状况不能忽视,青少年普遍认为自己获得来自社会方面的支持还是较弱的。从得到的社会支持来看,家人或家庭的支持水平依然是最高的,而朋友的支持次之,家长在青少年的人际支持或社会网络中的重要地位并没有被取代。青少年来自教师的支持并不是很多,初中组仅为3人(0.72%),高中组则无一人。同时研究发现,社会支持存在年级差异,随年龄增长社会支持有降低的趋势,高中组明显低于初中组,与辛自强等[4]研究结果相一致。青少年随着年龄的增长,独立性和自主性渐增,希望受到别人尊重,对他人的支持和评价较为敏感,心理发展易受外界因素的影响[5-7]。从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的相关分析可以看出,社会支持是心理健康的保护因素,与抑郁、焦虑有很强的相关性,提示面对承受着心理压力或有心理疾病的青少年,应给予更多的关爱和支持,使他们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帮助他们从心理障碍中走出来。
综上所述,在知识教育的同时,应加强心理卫生知识的教育,对部分已存在焦虑、抑郁的人群应予重点干预,可采取个体化的指导、集体心理治疗等方式,以提高他们应对挫折的免疫力,教会他们正确表达情绪和调节情绪的方法。
1 唐小丽,钱梅,盛萍.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职业与健康,2005,9:1367.
2 肖水源,杨德森.社会支持对心身健康的影响.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87,1:184-187.
3 肖水源.社会支持评定量表.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9,12:127-131.
4 辛自强,池丽萍,耿柳娜,等.青少年社会支持评价量表的修订与应用.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7,6:379-381.
5 Sjoberg RL,Nilsson KW,Leppert J.Obesity,shame,and depression in school-aged children:a population-based study.Pediatrics,2005,116:389-392.
6 Huang JS,Norman GJ,Zabinski MF,et al.Body image and self-es-teem among adolescents undergoing an intervention targeting dietary and physical activity behaviors.J Adolesc Health,2007,40:245-251.
7 Goodman E,Slap GB,Huang B.The public health impact of socioe-conomic status on adolescent depression and obesity.Am J Public Health,2003,93:1844-18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