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文学起点探寻——从维新变法看中国现代文学变革的趋势

2014-03-30 22:04祁志龙
关键词:现代文学变法起点

祁志龙

(广西师范大学 文学院,广西 桂林 541006)

【艺文寻珠】

中国现代文学起点探寻——从维新变法看中国现代文学变革的趋势

祁志龙

(广西师范大学 文学院,广西 桂林 541006)

中国现代文学的起点,学界普遍认为始于五四文学革命,但是近年来国内外有关学者通过多方面研究,提出了不同的见解。纵观19世纪末至20世纪20年代的历史进程,处在世纪之交的戊戌变法运动有鲜明的时代意义,它的出现对于文学的变革亦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探究这一时期文学变革中所蕴含的现代因素不难发现,将现代文学的起点前移至维新变法是有依据的,并且能更进一步拓展现代文学的研究范围。

现代文学;维新变法;文学变革

现代文学的起点到底应该追溯到何时,关系到现代文学史的书写、现代文学传统的构建以及现代文学地位的确立等问题。这是一个值得深入探究的问题,也是一项复杂的学术工作。关于现代文学的“边界”研究,不同学者持有的观点存在差异。丁帆主张把1912年至1919年间的文学纳入中国现代文学史的范畴;“20世纪中国文学”理论的研究者们则试图将晚清至民初这一阶段融入现代文学研究的视野之中,从海外学者李欧梵、王德威到国内的章培恒、范伯群、孔范今、栾梅健等人都主张将中国现代文学史的上限前移至“清末民初”。李怡在谈到“新文学”之新时也论述道:“在鸦片战争以后中国进入一个‘求新逐异’的时代,新的魅力、新的氛围和新的思维都前所未有地得到扩张,及至五四时期,新文学运动和新文化运动轰然登场。”[1]在从近代到现代过渡的过程中,变革是主要趋势,界线并不十分明显,学者们将晚清纳入现代文学的研究视野也是合理的。

文学的历史是伴随社会政治变革而演进的历史,无论哪一种叙述模式或者写史标准,都应当立足于一定的社会背景下对作家、作品、文学思潮及现象的评论和分析。考察维新变法时期文坛变革的趋势,我们有必要找出其中所蕴含的变革的要素(实际上是变革的表现)。通过对史料的分析归纳,我们有理由认为,现代文学的起点并非通常意义上的五四文学革命及白话文运动,它可以往前推,把1898年的维新变法作为现代文学鲜明的界标。

一、维新变法作为鲜明的界标

因为维新变法发生在19世纪末(公元1898年),将其视为现代文学的界标,就必然会涉及对“20世纪中国文学”这一概念的讨论。中国文学的现代性的转型和起源问题也必将引起学术界的关注。祝晓风在《近二十年中国文学现代性概念的整体建构》中有这样一段论述:“栾梅健发表一组文章,论证1892年发表的韩邦庆的长篇小说《海上花列传》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开山之作。郭延礼把1898年到五四以后称为中国文学从古典到现代的转型阶段。陈平原把中国小说叙事模式转变的上下限时间确定为1898年至1927年。他们都把戊戌变法作为划分文学史阶段的基本根据。”[2]这些论点为现代文学的起点上移至维新变法提供了理论支撑。

美国华裔汉学家王德威提出了“没有晚清,何来五四”的著名论断。他力图从现代性的视角对晚清文学重新解读,提高人们对晚清文学的重视程度,弱化从晚清到“五四”的历史界线。他的论断对长期以来流行的中国现代文学“五四起源说”形成了较大冲击,推动众多的研究者开始把现代文学的研究视野前移。“通过他的分析解读,晚清文学现代性也确实是呼之欲出。但王德威的目的似乎还不仅于此,他还要从多元现代性、审美现代性出发,否定掉文学单一的、启蒙的现代性。”[3]显然这不仅颠覆了人们对传统五四文学革命作为起点的认识,而且促使研究者从多元的角度去重新勘定现代文学的起点。栾梅健以《海上花列传》为蓝本进行考察,他认为“《海上花列传》在中国文学史中最先实现了异于前人的历史转折……不仅终结了我国传统文学中绵远久长的‘救风尘’的主题,而且使文学史露出了人性觉醒的曙光”。[4]论者从具体的文本入手,发现了这部小说具备断代价值,蕴含着人性解放和社会转型等因素。

此外,为把维新变法作为现代文学起点提供佐证的,还有1985年黄子平、陈平原、钱理群提出的“20世纪中国文学”概念,把维新变法至五四新文化运动这一历史阶段放在20世纪整体视野中考察。“在钱理群等人看来,‘鸦片战争’从文学的角度来看,显然构不成转折的意义。戊戌变法后文学才开始了与古典的全面的、深刻的‘断裂’,而这种断裂一直到1919年的五四运动才最终完成。”[5]这里明显强调了维新变法在文学领域所具备的鲜明的转折意义。基于以上理论的支持,我们更有理由认为将维新变法视为现代文学的起点是合理的。

二、戊戌变法前后的文学变革

考察这一时期文学变革的趋势,理应从具体的社会背景入手。晚清以降,伴随着资本主义思潮的汹涌来袭,从社会机制、文化观念到物质形态等方面都发生着巨大的转变,这为中国文学的现代化进程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加上西学东渐带来的翻译文学兴盛,西方文学作品、文学理念大量进入中国人的视野,文学领域内求新求变已然成为一种潮流。及至甲午战争失败,民族危机空前加剧,正是在这种急遽复杂的社会趋势中,出现了康有为、严复、梁启超等人主导的维新派。他们敢于批判封建君主专制,大力提倡新学,要求进行社会改革。虽然持续时间短暂,但其营造的现代氛围足以为古典文学向现代文学转换提供“现代中国”的社会语境。

(一)思想启蒙

探究文学是否具备现代性,很大程度上要看其是否具有思想启蒙的意义。维新变法首先是一次政治改革运动,它反对君主专制,提倡民主,主张言论自由。其次它是一次思想解放运动,主张“新学”,反对“旧学”,提出了诸多思想启蒙的理念,使当时的知识分子乃至普通民众更加关心国家命运和民族存亡。这在以往任何时期是不曾有过的。维新变法虽然没有像五四新文化运动那样开天辟地般的影响力,但它对中国现代启蒙思想的开拓意义不可否认。维新变法失败,康、梁等认为原因在于民众的愚昧、不觉醒,“要变法维新,必先‘新民’,必先开启民智,进行思想启蒙,否则难以成功。而要‘新民’,必先新文学。因此提倡文学革新,就成为资产阶级维新派思想启蒙十分重要的一环”。[6]可以看出,当时在文学领域发生的变革是应时而生的,同时又伴随着思想的启蒙和现代性的转变。在随后近20年的发展中,文学变革日益加深,这样一个逐渐量变的过程,对新文学革命的发生起到关键作用。

现代文学起始阶段,“启智”“新民”是文学变革的重要主题,启蒙的价值也体现在对封建传统的反驳上。维新变法之后兴起的思潮“蔚成了中国历史上自春秋战国时代的‘百家争鸣’之后的又一场声势浩大空前激烈的思想解放运动……促成了一种区别于中国传统文学现象的文学新潮流(即五四前二十年中国文学潮流)的涌现”。[7]论者鲜明地强调了思想启蒙对文学变革的推动作用。

(二)语言及文体革新

维新变法前后语言的革新也就是白话文受到重视,晚清白话文运动是五四运动白话文勃兴的前驱。众多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叙述时常因五四运动的影响而遮蔽了晚清这段时期文学语言建构的意义。维新变法的思想先驱黄遵宪,早在1887年就主张语言和文字的合一;1898年6月,戊戌变法拉开序幕,顺应改良革新启蒙思潮的浩荡声势。裘廷梁在《无锡白话报》发表《论白话为维新之本》,第一次明确提出“崇白话废文言”的口号,“将文体革新问题与思想启蒙这两个层面紧密结合到一起”。[8]语言革新取得一些实绩,四大谴责小说相继刊行,以黄遵宪为代表的“新派诗”崛起,新杂剧、新传奇及报章文体先后出现,显示出在现代思想启蒙下文言向白话的过渡。

这种从维新变法开始逐渐形成的语言革新,对五四白话文运动产生了重要影响,加速了五四新文学变革。在“言文一致”的方向下,白话文和欧化语言倾向受到普遍提倡,逐步完成了五四时代文学语言的实践,进而以此建立了中国现代文学语言。

与语言革新相伴而生的是“新文体”的出现。以梁启超为首兴起了一场资产阶级文学革新运动,包括“诗界革命”“文界革命”“小说界革命”和“戏剧改良”。严复、夏曾佑于1897年发表的《本馆附印说部缘起》,强调“小说者又为正史之根矣”;[9]梁启超在1902年《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一文开头就振聋发聩地提出:“欲新一国之民,不可不先新一国之小说。故欲新道德,必新小说;欲新宗教,必新小说;欲新风俗,必新小说;欲新学艺,必新小说;乃至欲新人心,欲新人格,必新小说……”[10]对于文体革新,朱德发认为:“维新变法前后的中国文学创作形态最能显示文学改良的实绩……在文学改良运动中确立了小说、诗歌、散文、戏剧这四大文体组成的中国现代文学格局,至今也没有发生结构性的变化。”[11]这是相当全面地论述了维新变法对文体革新的实际意义,进一步强调了维新变法所具有的开创性。

(三)文化机制转变及报刊出版业繁荣

文化机制涉及到文学市场的方方面面,最为鲜明的是近代报刊出现和稿费制度确立,这有助于职业作家的出现。晚清科举取士日益衰微,知识分子虽无法进入仕途实现抱负,但可以通过自由写作来施展才华,这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文学的变革。

早在1872年,近代中国第一份报纸《申报》在上海创刊,开启了中国一种全新的传媒方式。维新变法之前已有《中外纪闻》《时务报》《知新报》《湘学报》等报刊鼓吹变法维新。政变发生后,梁启超又在日本主办发行《清议报》《新民丛报》等刊物,在文化界颇具影响力。此外,上海还出现了一批以娱乐、消闲为主的小报,如李伯元创办的《游戏报》《世界繁华报》以及吴趼人主办的《消闲报》等。这类小报刊载诗词、小说之类作品,受到市民阶层的广泛欢迎。报刊对社会舆论具有强大的引导力,因此文学改良运动通过报刊发行推波助澜,必然影响整个社会。

新的传媒方式加速了文学的变革。在维新变法前后,报刊发行逐渐步入现代范畴,它鼓励更多的知识分子参与创作,不仅活跃了文学市场,更造就了一批作家。与此同时,报纸副刊与专门性文学杂志出现,进一步加速近代出版印刷业的发展。从知识分子的理念革新、传媒方式现代化和市民大众广泛参与度等方面来看,这一切准备条件都为中国文学的现代化发展提供了不可或缺的物质条件,为新文学革命的发生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四)翻译文学兴盛

现代文学变革在一定程度上受益于西方思潮的影响。实际上在戊戌变法之前,中国就已经出现了翻译作品,比如1872年5月连载于《申报》的翻译小说《谈瀛小录》即英国作家斯威夫特的《格列佛游记》第一部分内容的改写本,它的影响很广泛。维新变法失败后,部分进步的知识分子认为,国民的文化心理素质不足也是造成变法失败的原因。为了恢复文化的自尊与自信,他们决心引进西方先进文化知识,以求改造国民文化心理。于是,翻译文学开始成为一种独立的文学潮流。1898年,严复开始系统地向国人翻译介绍西方学术思想,包括西洋哲学、西方古典政治经济学和自然科学。林纾自1899年出版《巴黎茶花女遗事》开始共译著达170多部,为中国近代翻译界所仅见。梁启超同样热衷于文学译介工作,1898年,他在《清议报》第一册上发表了《译印政治小说序》,翻译了《佳人奇遇》等日本政治小说。据阿英《晚清戏曲小说目》的统计,“翻译之部”共收目628种,从数量上证实了这一时期翻译文学的繁荣。

翻译文学带来新奇的西方文艺观念,必然会推动古典文学向现代文学的转变。比如小说创作摆脱传统单一的“聊斋体”样式,开始吸收借鉴西方小说的经验。小说中白话文大量使用,古典诗词的堆砌被有意避免,旧有的才子佳人、公案模式也被突破,出现了侦探、科幻小说等新的主题。维新变法之后兴盛的翻译文学,不仅影响了中国普通民众的生存理念,而且影响和推进了世纪之交中国文学的历史性进程。这种开创性意义受到鲁迅、周作人等众多五四文学革命领导者以及现代著名作家的充分肯定。可以说翻译文学兴盛成为文学变革的节点,中国文学的现代性趋势逐渐明晰。

文学的历史是丰富且复杂的。通过分析我们发现,维新变法前后发生的文学变革已经蕴含了现代性因素,所取得的实绩很大程度上成为五四文学的先导。因此,我们有理由认为将现代文学的起点前移至维新变法是合情合理的。当然,关于现代文学起点的讨论应具备更多的可能性,选择维新变法作为鲜明界标只是其中之一,仅仅为众多的现代文学研究者提供了一个思考的角度,为中国现代文学史的书写提供了一种参照。

[1]李怡.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叙述范式[J].中国社会科学,2012,(2):164-180.

[2]祝晓风.近二十年中国文学现代性概念的整体建构[M]//祝晓风.有声与无声之间.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267.

[3]刘成勇.没有晚清,何来五四与中国现代文学起点问题[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6):64-68.

[4]栾梅健.1892:中国现代文学的起源——论《海上花列传》的断代价值[J].文艺争鸣,2009,(3):60-65.

[5]赵黎波.启蒙文学史研究范式的确立——“二十世纪中国文学”概念的文学史意义研究[J].文艺争鸣,2013,(6): 17-23.

[6]郭延礼.在中国近代文学学会第九届年会暨纪念戊戌变法100周年学术研讨会上的讲话(摘要)[J].岱宗学刊,1998,(3):50-51.

[7]朱文华.中国近代文学潮流——从戊戌前后到五四文学革命[M].贵阳:贵州教育出版社,2004:57-58.

[8]李征兵.略论戊戌变法和近代白活文运动[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1998,(1): 40-44.

[9]严复,夏曾佑.本馆附印说得起[M]//黄霖,蒋凡.新编中国历代文论选:晚清卷.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8:169.

[10]梁启超.梁启超文集[M].北京:线装书局,2009:150.

[11]朱德发.维新变法:中国文学转换的现代性特征及其规律[J].河北学刊,2011,(5): 69-75.

StartingPointofModernChineseLiterature——The Tendency Based on Reformation Movement of 1898

QI Zhi-long

(CollegeofLiberalArts,GuangxiNormalUniversity,Guilin541006,China)

Tracing back the starting point of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scholars generally believe that it started from May Fourth Literary Revolution,but in recent years scholars at home and abroad,based on various researches,put forward their different opinions. The Reformation Movement of 1898 having distinctive significance at the turn of the century,from the end of 19th century to the 1920s,played a crucial role in literature revolution. Exploring modern factors of the transformation in this period,it isn’t hard to find there is some evidence available to move the starting point of modern literature to the Reformation Movement of 1898,which can further expand the scope of studying modern literature.

modern literature; Reformation Movement of 1898; literature revolution

2014-03-02

祁志龙(1988- ),男,河南信阳人,硕士生,主要从事现代文学史学研究。

I209

:A

1672-3910(2014)06-0055-04

猜你喜欢
现代文学变法起点
徙木立信
Brass tacks on iron: Ferrous metallurgy in Science and Civilisation in China
研究中国现代文学的第三只眼——评季进、余夏云《英语世界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综论》
基桩检测中的静载试验法与高应变法的应用探讨
弄清楚“起点”前面有多少
起点
我的“新”起点
商鞅变法的是与非
论中国现代文学多重视角下的乡土叙事
新年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