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高校大学生沟通能力的培养及启示*

2014-03-30 20:36刘雪峰
当代教育科学 2014年19期
关键词:大学生能力课程

●刘雪峰

美国高校大学生沟通能力的培养及启示*

●刘雪峰

大学生的沟通能力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其人生价值的实现程度,故大学教育阶段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非常重要且必要。美国高校对大学生沟通能力的培养,无论是在文化背景的影响上,还是在培养理念和培养模式上,都与我国高校存在着较大的差异。通过对中美两国高校培养大学生沟通能力的分析,探讨美国高校带给我们的启示,为国内高校大学生沟通能力培养模式的建立和完善提供参考。

美国;大学生;沟通能力;培养模式

在美国的各类招聘广告上,经常有这样一条要求,就是要有“娴熟的沟通技巧”(Strong Communication Skills),这条要求有时被列为第一位。能及时、准确、得体、有效地进行沟通,进而建立融洽的人际关系,已成为美国对人才乃至对任何一个从业者的基本要求。沟通能力,是指一个人与他人有效交流信息的能力,它不仅包括表达能力、倾听能力,还包含了思维能力、知识储备及心理素质等因素。这种能力的取得,虽然与个人生活与成长环境有关,但更主要的是源于学校教育。美国的各级学校教育,无疑承担起了这项职责。从小学到中学,从大学到研究生阶段,无论何类学校何种专业,都不同程度地致力于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而高校对人的沟通能力的培养与训练则更加有效,因为大学生的心智更加成熟,知识储备更加丰厚,思维能力与表达能力也更加完善。

反观我国的教育,中小学教育始终处于应试教育模式之中,对学生沟通能力的培养少之又少,而在大学及研究生阶段,也主要重视学生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培养,从而忽略了沟通能力的培养。在美国访学的一年中,笔者看到了许多中国留学生尽管有较强的专业能力,但缺乏清晰、有效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及良好的倾听能力。我们的沟通能力确实还存在着许多不足,这当然与我们的教育模式有关。不得不承认,美国高校在培养大学生的沟通能力方面确实比我们有成效。

笔者通过对美国德克萨斯州的几所高校进行考察发现,美国高校从课内到课外、从校内到校外无不渗透着培养大学生良好沟通能力的理念,并且有着成熟而健全的培养模式。本文从文化背景、培养理念、培养方式等方面,对中美两国高校在大学生沟通能力培养方面做一个比较全面的分析与对比,并据此提出一些建议。

一、文化背景

美国高校之所以如此重视大学生沟通能力的培养,与其文化背景是分不开的。

第一,美国社会是一个注重沟通的社会,无论何种行业、何种工作、何种环境都特别强调沟通。首先,美国是一个第三产业特别发达的国家,在这样一个以服务业为主的资本主义社会经济体制下,用沟通使人对自己的服务感到满意从而得到相应丰厚的报酬,已形成了社会习惯;其次,个体要想获得工作,就要学会推销自己,以过人的口才及沟通能力打败竞争对手;再次,美国人与中国人在人才培养理念方面最大的不同点是,美国人倡导领导主义(Leadership),从小就培养孩子们的“leadership”,培养个人影响力和号召力,因此更需要强大的沟通能力。据笔者调查,在初中阶段,学生们便通过印制宣传单、发表演说来竞选各种学生干部。我们常说美国人很“张扬”甚至“野性”,其实也就是其“leadership”以及强大沟通能力的体现。

第二,美国是一个充分尊重个人的社会,奉行人人平等,人与人之间彼此尊重。在合法的框架内,人人都有话语权,这也是人与人能顺利沟通的基础。得体的表达,耐心的倾听,都是这种尊重他人的表现,正如伏尔泰所说的:“我不同意你说的话,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力”。“沟通技巧”在英语中不只是“communication skill”,也常被译为“interpersonal skill”。由此可见,“沟通技巧”更加注重沟通中“人”的因素。

第三,美国的教育深受西方教育史上的“七艺”(文法、修辞、逻辑、音乐、数学、几何、天文)教育体系影响,而该教育体系起源于古希腊时期,是应自由民们发表演说与表达政见之需求而建立与发展的。[1]因此,美国的教育无论从理念上,还是从学科、课程设立上,都显示出美国的教育是一种鼓励沟通的教育,从小学到大学乃至研究生教育阶段,都在以多种方式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

我国传统儒家文化崇尚“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论语·里仁》),反感巧言令色,以含蓄讷言为美德,视能言善辩为油滑。“祸从口出”、“言多必失”的观念使人们奉行遇事三缄其口、沉默是金的原则,并将“笑而不语”视为智慧。这些因素限制了人们开口说话的欲望,阻碍了沟通能力的培育。

我国的教育体制基本上还是应试教育,中小学的填鸭式教育自不必说,在高校也是普遍存在着重知识、轻能力(尤其是轻视沟通能力)的现象。很多大学生认为,掌握书本和专业知识及考试成绩高才是最重要的,至于沟通能力则是次要的。令人担忧的是,许多高校领导与教师也有类似观点。学生们不愿意在公众场所发表演讲,不注重表达自己,不具备通过演讲与表达来说明自己的观点、协调关系、解决困难的意识,即使有机会表达自己,其语言组织能力与逻辑性方面也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欠缺。大学生不敢向老师提出质疑,羞于提出问题,而老师也习惯于“一言堂”教学,不习惯或反感学生提出质疑。难怪斯坦福大学校长约翰·汉尼斯在第四届中外大学校长论坛上指出:“中国学生讨论少、提问少、质疑少。”

二、培养理念

美国高校已将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作为通识教育的目标之一。他们认为,沟通能力不再是学生从事某些专业所需的职业能力,而是各个专业都需要培养的通用能力。因为在美国,人们认为几乎任何事情都需要沟通:无论是政客们的演讲,还是面试求职;无论是商业销售,还是社会服务;无论是人们的日常社交,还是解决任何问题;无论何种职业与何种工作岗位,也无论是在社会,还是在学校与在家庭,一个人的沟通能力都非常重要。

笔者因腰伤曾就诊于一家骨科诊所,主治医生Corbin博士第一次见笔者,竟然花了20分钟与笔者沟通,他表达清晰有条理,通俗易懂,配之以生动的表情和手势,加上他耐心地倾听及关切友好的表情,使医患之间很快拉近了距离。在我接触的美国人当中,具有出色沟通能力的人不仅仅是这位医生,还有许多,比如教师、汽车推销员、银行工作人员、建筑公司施工监理、草坪杀虫公司工人、AT&T电话公司售后服务人员,等等。他们有着共同的特点,那就是表达清晰、有条理、富逻辑,耐心倾听,理解准确,积极反馈,眼神关注,面带微笑,善用手势,以及仪容整洁等等。

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对1万份人事档案进行分析后发现,其中“专业技术”和“经验”只占成功的25%,其余75%决定于良好的人际沟通。[2]这验证了教育家卡耐基所说的:“一个人事业上的成功,只有15%是由于他的专业技术,另外的85%要靠人际关系、处世技巧。”而人际关系和处世技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沟通能力。

美国人的擅长沟通与他们受到过良好的沟通教育与训练是分不开的。几乎所有的美国高校都将“Public Speaking”(演讲)及“Communication”(交流)作为必修课或选修课,包括专业性很强的医科院校、工科院校。作为一名大学生,无论其处于哪个学习阶段(本科、研究生),无论其处于何种专业领域,都在接受着这种系统、规范的培养与训练。当然,美国高校对大学生沟通能力的培养,绝不仅限于开设演讲与沟通课,而是全方位、多角度地渗透在每一门课程当中,渗透在每一次学生们的社会实践当中。

国内高校对于大学生沟通能力的培养并未得到足够的重视,国内比较专注于专业知识与专业能力的培养。虽然一些高校也认识到大学生沟通能力培养的重要性,但多停留在开设诸如口才、演讲、沟通与礼仪等几门课程上,以及举办一些演讲、辩论比赛的层面上,对大学生沟通能力的培养尚未形成科学系统的模式。口才、礼仪等课程的内容也多偏重于表达技巧与人际关系处理技巧,缺乏沟通的最基本要素(语言组织、心理素质、听众分析、倾听反馈等)的培养,这从目前各高校所编制或使用的教材即可看出。甚至有个别的高校将培养沟通能力的课人为地异化,教导学生如何在职场、官场上逢迎,玩文字游戏,说话圆滑。戴尔·卡耐基在他的《语言的突破》一书中说过:“学着在个人面前、在人群当中、在大众面前清晰地传达自己的思想和意念给别人,在你这样努力去做而不断进步时,你便会发觉,你——你真正的自我——正在人们心目中塑造一种前所未有的形象,产生前所未有的击……你学着对别人讲话时,你的自信心也会随之增强,而你整个人的性格也会愈来越温煦,愈来愈美好”、“清晰地表达自己”是多么重要!它与自信甚至与人格魅力相关。无疑,我们的做法与之背道而驰。

三、培养模式

从笔者对美国高校的调查来看,美国高校已形成了系统的、分层次的、多元化的培养模式,这种成熟的培养模式,可以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全面开设“公共演讲”课

笔者通过考察美国多所高校的课程目录,发现相当多的美国大学都开设有“公共演讲”(Public Speaking)课程,有些学校的某些专业甚至将其列为必选课,如德克萨斯州立大学奥斯汀分校的药学院即是其中之一。笔者接触的几个专业人士如医生、药剂师、石油工程师都表示他们在大学阶段必修或选修过演讲课。很多学校某些专业还在开设公共演讲课的基础上,进一步开设人际沟通等课程,如德克萨斯州立大学圣安东尼奥分校的商学院及传播学院。

公众演讲作为一种战略性沟通方式,不仅需要演讲者具备扎实的语言功底和良好的心理素质,还需要演讲者能够独立思考,随机应变。[3]美国大学的公众演讲课,主要是培养学生的演讲能力,让学生能够在任何时候任何场合清晰地表达自己,准确地传达信息,有逻辑地富有感情地说服他人,不仅提高了大学生清晰而富有感情的述说能力,锻炼了大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也培养了大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与良好的倾听能力。公共演讲不仅是为了说服别人,更是注重对同一知识领域的交流沟通,从而在思想上与听众达到一致。在美国人眼里,“即使你的专业水平比周围人都高,但是你无法运用沟通使周围的人理解你的意思,你的沟通能力就限制了你,使你不具备相应能力来担当你的职业。”[4]

我国高校中,演讲与口才这类课程,往往是可开可不开,即使开,也是零星地出现在公选课中。一些高校虽然也开设了口才课、演讲课,但多停留在表达技巧的培养与训练上,即重技巧、重艺术的“说话术”上;而美国的这类课程,则重逻辑,重结构,重表达清晰,重说服力。

(二)将沟通教育渗透到全部课程教学之中

在美国高校中,大学生人际沟通能力培养不是局限在某个阶段,或依靠某几门课程(如公共演讲及人际沟通),而是贯穿于整个大学课程的始终。在美国,每一位高校教师在其所承担的课程教学当中,都在关注并实践着大学生沟通表达能力的培养。这种关注也许不是刻意的,但美国的教学方式确实体现出了这种关注。

在专业教学环节,美国高校大量地运用课堂问答、小组讨论与交流(小组内及小组之间)、方案陈述、作业成果汇报等形式,这些教学形式在培养大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演讲能力及群体沟通能力等方面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美国教师鼓励学生发言,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观点。学生可以随时提问,不用起立,坐在座位上即可,气氛轻松。为鼓励学生发言,哈佛大学制定了一套严格的评分办法,在学生成绩中,课堂发言占总分的25%~50%,因此,为了争得发言机会,学生们往往唇枪舌剑,竞争激烈。[5]

学生讨论则是美国教学的一个显著特点。课堂讨论,针对老师给出的讨论题目,按小组进行讨论,要求每一位学生不仅要在讨论中表达自己的观点,还要认真聆听其他同学的观点,并对他人观点提出自己的态度与看法。如果一个学生不会倾听、不善思考、不积极表达自己的观点,那么,他的成绩将大受影响。耶鲁大学的教授甚至要求,如果一个学生在开课前还未加入到一个讨论小组,那他就不需要选这门课了。课后讨论,学生们会按照老师所布置的任务,组成3-5人的学习小组进行讨论。学校图书馆里设有专门的讨论大厅与专门供学生小组讨论使用的小房间。不仅如此,在学校的教学网络平台上,也有讨论区(类似网络聊天室),供学生们在线讨论。

除发言与讨论外,还经常有课堂展示,也称课堂演讲。学生们经常被要求到讲台上去,对众演讲,展示自己的作业及成果,有时候也会是多人演讲,学生们分工合作,共同完成一份演讲任务。演讲完毕,还要面临老师和同学们的提问与质疑,类似于答辩。学生们的作业经常是这样被讲出来的,这也就是所谓的“说作业”(经常配以PPT)。“说作业”其实更能体现出学生的水平,有助于检查学习效果与学习态度,也给学生一个锻炼自己、展示自我的机会,这种由“写作业”进而“说作业”的方式,对锻炼学生们的思维能力、表达能力、沟通能力有很大的帮助。

此外,美国的教学组织方式客观上也为学生增加了沟通机会。由于在美国高校没有固定的班级与年级,每个学生选课都不一样,所以,同一个教室里的学生必修和选修都有,各个年级各个专业的都有,这种教学组织方式,使得学生们自由组合,每个人都经常处于与陌生同学打交道的过程中,无形之中也培养了学生们的沟通能力。

我国课堂教学长期存在着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非听即记的教学模式,学生在课堂上讨论少、提问少、质疑少。我国的高校学生学习,基本上还是老师教,学生自己学。学习多为个体行为,很少进行小组讨论与合作。在课堂上,学生的角色主要是作为听者、记录者、问题回答者,而不是交流者和表达者。[6]教师不能给予学生们足够的发言机会及足够的课堂讨论时间,这些都限制和影响了学生沟通能力的培养。这与我们长期以来的应试教育模式有关,也与中国高校学生人数多及教师授课自由度等有关。

(三)课外实践活动成为培养大学生沟通能力的平台

大量的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是美国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措施,也成为培养大学生沟通能力的又一良好平台。课外活动内容丰富,各种学生组织及社团活跃在学校内外,如麻省理工学院有600多个课外组织和学术团体。[7]所有社团活动完全由学生策划、组织、实施。很多活动内容大胆创新,比如关爱女性生理健康,拒绝艾滋病,反对政府增加学业补助标准,说服同学在给议员的请愿书上签名等。学生们采取散发宣传单、宣讲与演说、沟通与说服等多种方式,来宣传自己的主张,同时也锻炼了自己的演讲与沟通才能。校外实践,主要是以大学生义工为主。以一位营养学专业学生的义工为例,他要定期去超市给顾客讲解营养学知识与科学地选购食品的方法,不仅要讲45分钟,而且还要回答顾客的各种提问。除义工外,校企合作也给大学生培养沟通能力提供了平台。学生们进入企业势必要与企业各类人员沟通交流,在专业实践的同时,沟通能力也得到了提高。如斯坦福大学非常鼓励低年级学生进入企业实践学习,硅谷很多企业就是斯坦福的毕业生们创建的,如惠普公司。创业者们受益于校企合作,他们也以此种方式来回报母校。

(四)先进的教学手段为培养学生沟通能力提供了辅助条件

美国高校注重多媒体技术和网络辅助教学技术的运用。笔者看到,在大教室或阶梯教室的每张课桌上都有对讲器,供课堂上提问与交流使用,主课堂与远程课堂、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沟通无障碍。这是一个非常活跃的课堂,不是简单的被动的你教我学,你讲我听,你考我答,而是教的主动,学的主动,师生互动,教学相长。先进的教学手段也为课外交流提供条件。课外交流主要是指网上交流,美国高校具有完备的“Blackboard”教学系统,不仅具备了网上课堂的功能,而且还具备了完善的沟通功能。美国高校有个理念,即教师对学生经常性的辅导是保证教学质量的一项重要措施,所以,每个教师除了网上与学生沟通辅导之外,还都有明确的办公时间及联系方式,以接待学生们的来访。教师善于倾听学生的反馈,重视与学生的沟通,这无疑对于提高教学质量起到了重要作用。

而我国高校的教学手段主要还是课堂上的电脑、投影与互联网。课后联系多使用EMAIL及QQ限时联系,但多限于一对一,而且联系也不紧密。虽然一些高校已开始使用“blackboard”系统,但教师们习惯了黑板及课堂多媒体教学方式,对于这个新系统的使用还不到位,没有发挥出它应有的作用。

四、对我国的启示

从对美国高校大学生沟通能力培养的诸多方面分析得出,美国高校有着较科学、完善的大学生沟通能力培养模式,这种模式是基于美国文化、美国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与理念、美国的素质教育体系及先进的教育技术手段而建立的,它从学校课程设立,到教师教学方式,到学生自主学习与锻炼,分层次全方位地实施着对大学生沟通能力的培养,很值得我们借鉴。

(一)要吸取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正能量并发扬光大

我国历史上不乏“苏秦三寸不烂之舌强于百万之师”与“诸葛亮舌战群儒”之佳话。21世纪的今天,更是政治、经济、科学等高速发展的时代,它强调合作、协调、沟通、交流,大到国际事务、国家事务、政府运转,小到社会各组织、家庭、职场,都需要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与沟通。人人学会沟通,便可减少内耗,提高合作效率,让沟通成为社会发展的润滑剂。为此,高校应积极吸取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正能量并发扬光大,为大学生沟通能力的培养提供源源不断的有益资源。

(二)树立正确的培养理念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沟通能力是现代人的基本素质和综合能力之一。沟通能力的培养可使一个人获得认知自我、理解和调节他人情绪以及与他人合作的能力。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不仅要有深厚的基础理论知识、过硬的专业技术知识,更要有较强的沟通能力,这也是衡量大学能否为社会培养有用人才的重要尺度,同时也决定着大学生自我价值实现的程度。中国工程院院士朱高峰在2007年末的《中国高等教育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专家论坛上说:“现在不少新毕业的大学生沟通能力比较欠缺……在表达能力上,不是很善于把自己的思想比较清楚地表达出来。”他呼吁教育界应重视对大学生表达能力的培养。因此,我国高校应该把培养大学生的沟通能力作为高等教育必备内容之一。

(三)建立科学完善的大学生沟通能力培养模式

通过改革教育体制,推行素质教育,提高教育技术与手段的基础上,建立科学完善的大学生沟通能力培养模式。这个模式的建构主要体现在学校、教师、学生三个维度。

1.学校方面。历任美国哈佛大学20年校长的德雷克·博克先生认为:“所有的本科生都需要提高各种形式的表达能力,其中最广为人知的是精确而优美的书面表达能力,其次是清晰而有说服力的口头表达能力。这些是学生在大学期间和毕业之后都会广泛运用的能力,也是作为公民和一切从业人员所应具备的能力。……培养本科生准确、清晰、优美的口头和文字表达能力是大学义不容辞的责任”。[8]所以,笔者认为,培养大学生沟通能力,学校应肩负起应有的责任:一是开设并完善专门的沟通教育类课程,培育学生沟通意识,给学生最基础的沟通知识与训练。在大学的各个阶段都应该设有不同的沟通类课程。比如可以依次开设自我沟通、人际沟通、社交礼仪及演讲与口才等课程。自我沟通是人际沟通的基础,演讲又是沟通的基本手段。这些课程可以列为选修课,必要时可确定为必修课;二是改革大班授课制,改变大学课堂教学的“一言堂”教学模式,让所有学生都有登台演讲与自我展示的机会,真正地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体;三是鼓励教师把沟通教育渗透到所有专业课程教学当中去,并纳入教师考评体系中去;四是完善科学的教学技术与手段,完善校园网络,推广使用“blackboard”系统,培训教师熟练使用,从而提供一个课后的教师与学生的交流,学生与学生的交流平台;五是严格规范学生从事课外社会实践,制定科学的考核制度;六是建立校企合作,给学生创造步入社会与进入企业的机会,拓展大学生人际交流与沟通的空间,使大学生通过与不同层面、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打交道,学习与实践人际交流与沟通的方法与技巧,从而培养沟通能力。

2.教师方面。一是沟通类课程教师要建立科学的教学内容。在内容设计上,突出话题组织、思维能力、听众分析、语言的逻辑性与艺术性等方面内容。鼓励学生关注实事,关注生活,体悟生活,发表演说;二是教师自己要有较强的口才与沟通能力,成为学生的典范。同时教师肢体语言不要过于僵硬,过于死板僵硬的肢体语言会让学生昏昏欲睡,让课堂气氛变得死板;三是专业课教师应建立起重视培养学生沟通能力的意识,并把沟通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教学活动中。

3.大学生方面。每一位大学生都应该清楚地知道,沟通能力是一个人的核心竞争力所在,培养沟通能力首先应该从自身努力做起。对于大学生个人而言,一是要在大庭广众之下敢说敢讲,特别是要抓住课堂内外的各种自由表达机会,展示独特的语言风格和语言魅力,为沟通能力的培养打好基础;二是要积极参加学生社团,这是培养沟通能力的最佳舞台。社团不仅在校内要组织各种各样的活动,还需经常和校外的企业或其他社会机构联合组织活动,比如,演讲比赛、辩论比赛、礼仪大赛、广告宣传、品牌推广、义卖等活动,这些活动为大学生提供了跨班级、跨年级、跨学校的人际交往平台;三是大学生要利用寒暑假及学习空闲时间,到社会上参加志愿者活动,或做义工,或到企业实习,从而培养自己的沟通能力。

[1]沈文钦.论“七艺”之流变[J].复旦教育论坛,2007,(5).

[2]Eugenie P.Almeida,A discourse analysis of student perceptions of their communication competence,Communication Education[M]. Volume 53,Issue 4,2009,357-364.

[3]王梦景.英语公众演讲中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J].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9).

[4]Rebecca B.Rubina&Elizabeth E.Grahamb,Communication correlates of college success:An exploratory investigation,Communication Education[M].Volume 37,Issue 1,2008,14-27.

[5]肖向东.浅谈美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特点[J].大学(研究与评价),2008,(2).

[6]梁颂华.在中美课堂教学的比较中探寻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思路[J].教育教学论坛,2010,(27).

[7]聂冬,支希哲.中美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比较分析[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9)

[8][美]德雷克·博克,侯定凯等译.回归大学之道——对美国大学本科教育的反思与展望[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40-46.

(责任编辑:冯永刚)

浙江省教育厅科研项目(项目编号:Y201223684)的研究成果之一。

刘雪峰/浙江工商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副教授,硕士,美国University of Taxes at San Antonio访问学者,研究方向为沟通与礼仪、演讲与口才、应用写作教学与研究

猜你喜欢
大学生能力课程
消防安全四个能力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兴学习之风 提升履职能力
你的换位思考能力如何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大学生之歌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