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哲学高度审视教育

2014-03-30 18:39赵凤平
大连教育学院学报 2014年2期
关键词:哲学主体教育

赵凤平

(大连教育学院,辽宁 大连116021)

理论总是灰色的,只有生活之树长青。历史是发展的,教育是变化的,思想是流动的,我们唯有不断与时俱进,紧跟时代步伐,依据时代特点,基于时代要求,高扬时代精神,不断调整我们的思想,发展我们的观点,才能成为推动教育改革和创新的“思想者”和实践者。

一、审视和思考教育问题需要哲学思维

要从时代发展的高度洞察教育的昨天、今天和明天,把握世界教育发展的趋势和潮流,以推动我国教育理性、健康发展,必须发挥理论思维的作用。恩格斯说:“一个民族想要站在科学的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1]467而要锻炼和提高理论思维能力,“除了学习以往的哲学,直到现在还没有别的手段。”[1]465因为,“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并将发展成为‘文明的活的灵魂’。”[2]121教育是生命的火炬,是智慧的桥梁,是通向文明的阶梯;教育是思想与思想的碰撞,是心灵与心灵的沟通,是生命与生命的对话;教育不仅是技能、是职业,也是事业、是科学、是艺术,更是哲学。为此,我们不仅要从历史、现实和未来的纵度,从区域、国家和世界的广度,更要从哲学的高度来审视、思考和规划教育。 美国当代教育哲学家乔治·F·奈勒认为:“个人的哲学信念是认清自己的生活方向的唯一有效的手段。如果我是一个教师或教育领导人,而没有系统的教育哲学,并且没有理智上的信念的话,那么我们就会茫茫然无所适从。”“哲学解放了教师的想象力,同时又指导着他的理智。教师追溯各种教育问题的哲学根源,从而以比较广阔的眼界来看待这些问题。教师通过哲理的思考,致力于系统地解决人们已经认识清楚并提炼出来的各种重大的问题。那些不应用哲学去思考问题的教育工作者必然是肤浅的。一个肤浅的教育工作者,可能是好的教育工作者,也可能是坏的教育工作者——但是好也好得有限,而坏则每况愈下。”[3]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我们“时代精神的精华”,它为我们提供了正确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是我们观察和处理一切问题的望远镜和显微镜。

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整个马克思主义学说的理论基础,从内容上讲,它是包括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在内的完整的科学体系;从研究对象来讲,它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从功能上来讲,它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指导人民群众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从本质特征上讲,它是以实践为基础的革命性和科学性相统一的哲学学说。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有助于我们确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有助于我们提高理论思维水平和掌握正确思维方法,有助于我们提升自身的整体素质,有助于我们科学地研究和解决教育教学存在的现实问题。恩格斯有句名言,“蔑视辩证法是不能不受惩罚的”。从某种意义上讲,我们在改革创新时代所出现的“本领恐慌”,首先就是“哲学的贫困”。毛泽东同志曾要求把哲学从哲学家的课堂上和书本里解放出来,变为群众手里的武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学哲学、用哲学,是我们党的一个好传统。”要“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自己的看家本领”。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确实应该用哲学武装自己的头脑,使之成为研究和解决教育教学中各种问题的思想武器。

二、教育的立足点——以人为本

教育是亘古的事业,有了人类就有了教育;教育又是未来的事业,是为未来社会培养人才的实践。从广义来讲,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活动,都可以称为教育。但是从狭义来看,教育主要是指学校教育,它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活动。无论是从广义的教育还是从狭义的教育来理解,也不管教育如何变化,有一点是永远也无法改变的,那就是人是教育的主体,教育必须以人为归依。教育是人的教育,教育必须目中有人。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在教师的劳动中,最核心的是把自己的学生视为活生生的人。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教育所面对的人不是抽象的,不是一般人的概念,而是现实的、具体的、活生生的人。现实的、具体的、活生生的人同时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所谓自然属性是指人的肉体存在及其特性;所谓社会属性是指在实践活动中人与人之间发生的各种关系。应当说,自然属性是人存在的基础,没有自然属性人就不是现实的、具体的、活生生的人,但从根本上讲,人之所以是人,不在于人的自然属性,而在于人的社会属性。人的本质不是由人的自然属性决定的,而是由人的社会属性决定的。马克思说:“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2]71-72就是说,一个人是什么样的,具有什么样的本质、品性,从根本上讲,不取决于人的机体状况,而取决于人的社会关系、社会特质。人是“社会化了的人类”。

我们经常强调教育要遵循两大基本规律:一是人的身心发展规律;二是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第一个规律主要是基于人的自然属性,第二个规律主要是基于人的社会属性。其实,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把自然人培养成社会人。教育必须以引导学生成人为第一要务,以发展人性、培养人格、改善人生为根本目的,最大程度地促进学生人性美好、人格健全、人生幸福。这是教育的价值所在,也是教育的本质所在。

我们现在重视和强调生命教育,就是因为每个学生都是鲜活的生命,一段教育历程就是一段生命历程。教育必须建立在敬重生命、珍爱生命的基础之上,唤醒学生的生命意识,发掘学生的生命潜能,激发学生的生命活力,拓展学生的生命宽度,从而使学生追求生命的意义,实现生命的价值。没有教育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人。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是:“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方针的核心理念和根本点就集中在教育如何培养和造就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并对社会发展有用的“人”上。

因此,每位教育工作者都必须以对国家、民族、历史和未来高度负责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来从事好“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当好“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实现自身价值。要把教育当作事业——事业的意义在于献身;要把教育当作科学——科学的价值在于求真;要把教育当作艺术——艺术的生命在于创新。

三、以人为本的教育是主体间的指导学习

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丛书《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把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包括学会做人)、学会生存作为教育的四大支柱。从根本上说,教育实践就是教与学密切结合的培养和造就“人”的实践。教育过程是“双边”活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主导功能和学生的主体地位交互作用。

1.现代教育是主体间的系统指导学习

教育的最本质特征是不断满足社会和个人对指导学习的需要,这是教育发展的根本动力和最终目的。指导学习是教育最基本的同一性和共同特征——教育本质。现代学校必须把教育的对象变成自己教育的主体。受教育的人必须成为教育他自己的人;别人的教育必须成为这个人自己的教育。教育必然是从学习者本人出发的。

从哲学角度分析人的实践活动过程,它是实践主体依据一定的实践目的,运用必要的实践手段,作用于特定的实践客体,形成客观的实践结果(“物化”实践目的)的过程。由于教育实践是人培养和改造人的活动,它的主客体间的相互作用实质是一种主体间的交互作用。我们可以分别从两个角度来观察和分析。

从教育者教育实践角度看,它是教育者(主体)依据一定的教育目的,运用必要的教育手段,作用于特定的受教育者(客体),形成既定的教育结果(教育目的的“物化”)的过程。很明显从这个角度看,在整个教育实践活动中,教育者是教育实践的主体,是人的培养者,受教育者是被培养者。

再从受教育者学习实践角度看,它是学习者(主体)依据一定的学习目的,运用必要的学习手段,作用于自我客体(学习者自身),形成既定的学习结果(学习目的的“物化”)的过程。所以,教育是教育者指导下受教育者的学习活动和认识自然、社会、人自身的认识活动,也是教育者自我改造的实践活动。受教育者是学习者,是学习的主体,教育者是被学习者,是学习者学习的指导者。

教育既离不开教育者的教,也离不开受教育者的学;既离不开作为教育者这个教育实践主体,也离不开受教育者这个学习实践主体。它是主体间的系统指导学习,即教育者实践主体指导受教育者学习主体的一种指导学习活动。

2.主体间的指导学习是民主教育

教育的本质是主体间的指导学习,为此,必须坚持教育民主。教育民主和民主教育的定义是一致的,都是运用民主方式提高民主素质的教育,是具有当代人期望和追求的一切好的教育基本特征的教育。民主教育是培养学生创造精神和提高学生创造能力的教育,也是平等和自由的教育。坚持和实施民主教育或教育民主,至少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自我确认原则。它要求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要确认自己的主体地位和作用,都应努力做具有较高主体性的主体。也就是在整个教育实践活动中,教师和学生都要充分发挥“主人翁”责任感,充分调动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教师做到由“要我教好”向“我要教好”转变,学生做到由“要我学好”向“我要学好”转变,使教和学的两个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都得到最大化、最佳化发挥。

平等性原则。平等不等于等同。一般来讲,教师“闻道在先”“术业有专功”,所以一名合格的教师在知识、能力、思想、品德方面应该是高于和先于学生的,师生间的知识、能力、思想、品德是有差别的,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一桶水和一碗水”的关系。但是,教师和学生都是人,作为教育和学习主体的人格尊严应当且必须是平等的。

双向性原则。如前所述,在教育活动中教师与学生都是全方位的主体,既是自己想成为的主体,也是对方希望成为的主体。因此,师生主体间的交往和理解应当是双向的、交互的,是心灵的沟通、情感的共鸣、知识的交流、能力的相长、思想的碰撞、智慧的体悟、人格的敬仰,即平等的、双向的、主动的、自由的、共有的,而不是霸道的、单向的、被动的、强制的、占有的。

指导学习原则。教师作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在学生的学习和成长过程中,应当是学生的“导师”、指导者和引领者。教育的存在条件是学习,教育的发展过程是学习,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学习。教育作为主体间系统指导学习的活动,要求教育者根据社会与人的发展规律和需要、目的,系统指导学生自觉主动学习知识,发展能力、体力,形成技能和良好的思想品德。

人文关怀原则。以人为本,注重发挥人的潜能是现代教育的最高目标。人本主义认为人的潜能目前只发现和发挥了不到10%。人的潜能的发挥既要靠自己的努力,也要有社会和他人的教育和鼓励。人类发展历史和现实观察证明,每个正常的人都具有很大的发展可能性,如果一个人能自尊、自爱、自立、自主、自强,也能受到别人的尊重、信任、关爱、理解、支持和鼓励,其潜能就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变成现实能力,反之则不然。

3.主体间的指导学习是幸福教育

人的一切活动的目的都是幸福,教育的目的当然也是幸福。教育有许多具体目的,但终极目的是使人幸福。幸福和快乐与人的需要有直接关系,人的需要得到满足就是快乐和幸福。教育需要是人的基本需要,人不受教育很难幸福。教育是人存在的基础,没有教育就没有人;教育是幸福的基础,没有教育就没有幸福。对于学生的生命成长和教师的专业成长来说,提高教育的幸福指数是一种社会责任。

幸福教育应当体现在以下三个向度:让教师幸福,让学生快乐,让家长满意。

让教师有职业的幸福感,使教师准确、深刻地认识教师的职业价值和责任,体会到教师职业的神圣与幸福,安教乐教,爱业敬业。应该使教育过程成为师生共同实现和提升生命价值的过程。在教育过程中,教师通过激发学生的生活热情、挖掘学生的巨大潜能、塑造学生的高尚人格,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丰富自己的思想情感,放射自己的智慧光辉,实现自己的理想追求。这是一种真正的教师的境界,在这样的境界下,教师是幸福的,学生也是幸福的。教师缺乏知识、能力和良好德性是不能胜任的,不胜任者不会幸福;教师有丰富的知识、较高的能力和良好的德性,而没有相应的社会政治地位和经济收入也不可能幸福。

让学生有成长的快乐感,使学生享受教育的快乐,感受成长的幸福。努力教会学生寻找幸福的方法,了解幸福的真谛,拥有幸福的能力,走向幸福的人生。教育过程既有快乐也有痛苦,其快乐和痛苦是相对的:相对于渴望学习、通过学习改变命运的人来说,受教育是幸福的;相对于受教育要克服学习中的困难来说,受教育又是痛苦的。但无论从哪个角度说,教育的快乐和痛苦都是苦中有乐的痛苦和乐中有苦的快乐,今天的痛苦恰恰孕育着明天的快乐和幸福。

让家长有对教育的满意感。教育是民生之首。老百姓对教育尤其是良好教育的需求是合理的,是应该得到满足的。为老百姓提供优质的满意的教育是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教育承载着老百姓对幸福美好生活的期盼,承载着学生的未来,我们的教育没有理由不让家长放心、百姓满意。我们理所应当地提供更安全的教育环境、更优秀的师资、更规范的办学行为、更好的教育质量,让学生更好地成长成才,让人民群众放心、满意。

幸福教育是一种理念,是一种目标,更是一种实践,是一种结果。

四、以人为本的教育蕴含着教师的专业发展

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职业是一种专业,它是一种在社会上得到高度评价的具有明显专业性的职业。它有自己的理想追求,有自身的理论武装,有自觉的职业规范,有高度成熟的技能技巧,具有不可替代的独立特性。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递者,而且是道德的引领者,是思想的启迪者,是心灵世界的开拓者,是情感、意志、信念的塑造师;教师不仅需要知道传授什么知识,而且需要知道怎样传授知识,知道针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

教师绝不是教书匠,而应该是具有教育思想、教育风格、教育能力的教育家,应该对教育活动有自己独立的见解,有自己独特的追求,有独立进行教育科研的意识和能力。教师职业的专业化既是一种认识,更是一个发展过程;既是一种职业资格的标准认定,更是一个终身学习、不断提升和完善的自觉追求。

教师专业发展的具体途径可能有很多,但主要的基本的途径不外乎两个方面:一是参加各种类型、各种形式的培训;二是立足工作岗位,坚持自主学习。从哲学角度来看,前者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外因,后者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内因。其实,任何事物的变化发展都是内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外因必须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同理,教师的专业发展也必须依赖这两方面因素。

1.充分利用促进自身专业发展的良好外因条件——积极参加各种类型、各种形式的培训

教师培训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环节,是推进素质教育、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保证。教师培训是一种人力资源的开发活动,本质上是获取高素质的人力资源。大连教育学院在构建现代教育服务体系的过程中,凸显教师教育的主业地位,把加强中小学教师培训作为重中之重。学院从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出发,围绕教育改革发展的中心任务,紧扣培养造就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的战略目标,以提高教师师德素养和业务水平为核心,以提升培训质量为主线,以农村教师为重点,向城区薄弱学校倾斜,开展中小学教师全员培训,全面提高教师素质,为推进区域教育现代化和建设富庶文明美丽大连提供师资保障。

学院不断推进教师教育的改革和创新。在教师教育体制上,实施“研训一体”,把“教研问题化、问题课题化、课题课程化、课程培训化、培训实践化”作为基本路径,实现了教研和培训的有机结合、优势互补,大大提高了培训的质量和效益。在教师教育模式上,坚持以“校本研修”为主要形式,通过采取“自主学习、同伴互助、专家引领”的研修方式,切实增强了培训和学习的实效性。在培训手段上,重点依靠“网络支撑”,创建了“大连教师网”,为区域教师培训搭建了快捷高效的“管理平台、指导平台、资源平台、交流平台”等等。在教师教育实践方面,着力推行了一系列“计划和行动”:“原野行动”——重点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师的素质和能力;“绿洲行动”——重点提高城区薄弱学校教师的素质和能力;“鲁班行动”——重点提高农村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的素质和能力;“春园行动”——重点提高农村幼儿园教师的素质和能力;“燎原计划”——重点提高农村乡镇职业学校教师的素质和能力;“火车头计划”——重点提高中小学校长和骨干教师的素质和能力,打造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领军人物。教师教育体制、模式、手段和实践创新,为区域初、中等学校教师的素质提升和专业发展提供了优质服务,人力资源在广大教师享受这种优质服务的过程中得到了有效开发。

2.调动自身的内部动力机制,发挥内因的作用——立足本职工作岗位自主学习

如果说各种类型和形式的培训对于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属于外因条件,还带有“要我学”的色彩的话,那么,立足本职工作岗位自主学习则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在根据和内部动力,它凸显的是“我要学”。教师要克服职业倦怠,实现自我提升、自我发展、自我完善,关键的关键是完成“要我学”向“我要学”的转化,外因必须也只能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学习是一切进步的基础。学以明理,学以养德,学以增智。有人说,在信息社会,核心竞争力是学习力。专业能力决定了职业生存力,学习能力决定了职场竞争力。人生是场马拉松,只有坚持不断学习的人,才能赢得最终的胜利。列宁说过:“我们一定要给自己提出这样的任务:第一是学习,第二是学习,第三还是学习。”毛泽东在延安时也曾说:“我如果再过10年死了,那么就要学9年零359天。”广大教师不仅要对学生诲人不倦,对自己更要学而不厌,做学习型教师。把学习作为一种政治责任、一种工作需要、一种价值追求、一种生活习惯,用工作带动学习,用学习促进工作,使二者相得益彰。

学习要以立志为首。诸葛亮讲,“夫学须志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法布尔说,“学习这件事不在乎有没有人教你,最重要的是在于你自己有没有觉悟和恒心”。

学习要以刻苦为要。毛泽东曾教导全党同志:“我们要振作精神,下苦功学习。下苦功三个字,一个叫下,一个叫苦,一个叫功,一定要振作精神,下苦功。”习近平总书记在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指出:“无数人生成功的事实表明,青年时代,选择吃苦也就选择了收获,选择奉献也就选择了高尚。”

学习要以勤奋为径。“功崇惟志,业广惟勤。”“一勤天下无难事。”“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知名学者高放教授总结自己的治学之道就是“五勤”:勤学习、勤积累、勤思考、勤讲课、勤写作。

学习要以读书为主。实现梦想必须读书。古今中外,凡成大事者,无不腹有诗书气自华。从哲学角度来看,一是读有字之书,即间接经验、书本知识。莎士比亚说,“书籍是人类知识的总结”。雨果说,“书籍是造就灵魂的工具”。列宁说,书籍是巨大的力量。高尔基说,“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臧克家说,“读一本好书,就像交了一个益友”,笔者就其补充一句,“读一本好书,就像拜了一位良师”,它可以使读书者站在别人、前人甚至是巨人的肩膀上。二是读无字之书,即直接经验、实践知识。其实,一切知识都是从直接经验发源的,实践出真知。毛泽东一再要求我们,不但要向书本学习,更要向实践学习,要“在游泳中学会游泳,在战争中学会战争。”同理,广大教师也要在教育教学“摸爬滚打”的实践中,提高本领、增长才干、强化素质、提升能力。

学习要以应用为本。司马光说过:“学者贵于行之,而不贵于知之。”毛泽东也多次强调: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学习的目的全在于应用”。“如果有了正确的理论,只是把它空谈一阵,束之高阁,并不实行,那么这种理论再好也是没有意义的。”学习贵之“内化”,要善于把学到的经验、知识、理论“内化”为个人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积淀和“媾合”为自身的素质和能力;学习重在“指导”,要努力运用所学到的经验、知识、理论指导自己的工作实践,解决在实践中遇到的各种现实问题,提高工作的质量和效益。

成为教育家是每位教师经过努力都可能实现的目标,不想成为教育家的教师不是有梦想的教师。教师要有成为教育家的理想和持久追求,有对教育独立且深邃的理解,并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教育风格。“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只要坚持学习和实践就有机会,善于学习和砥砺就能成功。让教育的沃土孕育更多的教育家吧。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陈友松.当代西方教育哲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2:135.

猜你喜欢
哲学主体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论自然人破产法的适用主体
菱的哲学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技术创新体系的5个主体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大健康观的哲学思考
关于遗产保护主体的思考
翻译“主体间性”的辩证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