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海燕,山 岚,罗 伟
(北京化工大学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北京 100029)
研究生网络素质分析与对策研究①
吴海燕,山 岚,罗 伟
(北京化工大学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北京 100029)
通过有针对性的设计调查问卷对研究生网络素质现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总结特点,提出了目前存在的显著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提高研究生网络素质对策。
研究生;网路素质;调查
网络技术的发展拓展了信息传播手段,加快了信息传播速度,是促成人们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变革的一项重要科学技术成就[1]。目前关于网络对青少年影响的研究是德育教育研究领域的重要课题之一,主要研究如何抑制网络成瘾、防止网络上的负面信息侵蚀青少年思想以及如何利用网络扩大德育宣教渠道等[2-3],专门针对研究生群体的并不多见。研究生相对于其他青少年群体,学历层次更高,能力更强,对互联网的主动性影响范围更大,使得对研究生网络行为进行分析调查与教育引导成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需要注意研究和解决的问题。本研究通过调查问卷与个别访谈相结合的方式,对研究生网络行为进行调查分析,总结研究生网络素质的特点、成因并提出相应对策。
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1 200份,面向6所高校在读的硕士、博士研究生。回收有效问卷1 142份,合格率达95.2%。其中硕士研究生1 044人占91.4%,博士研究生86人占8.6%。性别比例为:男生640名占56%,女生502人占44%。中共党员471人占41.2%,团员596人占52.2%,民主党派16人占1.4%,群众59人占5.2%。
网络素质可定义为在基本身体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使用网络时的技术水平和道德修养。研究生网络素质指的是研究生在使用网络时的技术水平和道德修养。
(1)研究生网络日平均使用网络时间较长。调查发现,超过90%的学生具有4年以上网龄。日使用网络时间超过1小时的学生占全体学生的96%以上,每周上网时间超过30小时的学生比例超过30%。根据CNNIC对网民的界定[4],认为每周使用网络高于(含)1小时以上的就可以定义为网民,调查数据显示全体研究生已经成为“网民”,说明网络已经与研究生生活密不可分,息息相关。
(2)研究生对网络基础功能的使用深入且全面。在各种互联网基础功能的使用中,研究生对即时通讯类工具使用比例最高,71%的研究生经常使用即时通讯。电子邮件、即时通讯、浏览新闻和专业文献搜索是研究生使用网络的最主要目的。
(3)研究生重视网络安全,解决网络安全问题能力较强。通过调查发现83.3%的学生在面对电脑病毒侵害时愿意通过自己努力解决问题,90%以上的学生电脑上装有杀毒软件且定期更新病毒库。可见,研究生网络安全意识较强,且具备较熟练的计算机操作能力。
(1)研究生对网络法律法规了解不够。对我国几个重要互联网法律法规的调查发现,有一定了解的学生比例不到30%,40%左右的学生表示没有听说过。
(2)常见不良网络行为中,曾经有过下载使用盗版软件、视频音频资料的学生比例最高,这与我国互联网使用现状有密切关系。除此之外,其他网络不良行为中,经常在网上讲脏话的学生比例为5.5%,经常利用网络剽窃的学生比例为2.5%。
(3)对“黑客”看法存在争议。同样是破坏互联网数据,对黑客和红客(攻击某些对中国不友好的国际机构网站的人群),研究生的看法有一定不同,反对黑客的学生比例高于70%,而反对红客的学生比例不到40%。这说明研究生的网络是非判断能力容易受到舆论导向和情绪影响,漠视网络法律法规。
(4)缺乏知识产权保护意识。调查发现曾经有过使用盗版软件等的学生比例有近80%,有83.4%的学生没有使用正版软件,对mp3带来的侵权问题则有45%的学生认为应该鼓励。可见,研究生对知识产权的保护意识亟需加强。
(1)关注校园网,尤其关注与自身学业发展直接相关的内容。调查显示70%以上的学生会经常登录校园网,平时住在校外的学生登陆校园网的比例也与校内学生基本相同。通过对校园网内的信息关注度分析发现大部分学生对校园网各项信息的关注度较高,其中以对事务性内容的关注度最高,其次是与科研息息相关的最新学术信息类内容,而与思政教育相关的内容学生关注度最小,这是思政教育工作者需要正视和必须解决的问题。
(2)具备较强的自制能力,能够避免沉迷于网络游戏。随着年龄的增长,研究生沉迷于网络的比例逐次减少,26岁以上的学生沉迷于网络的比例只有0.6%。与其他相似调查相比[1],研究生沉迷网络特别是网络游戏的比例较少。
根据上文分析可以认为,研究生普遍具备较强的网络使用能力,在上网时表现出来的道德修养水平较高。同时需要看到,目前研究生在网络使用方面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表现在互联网法律法规知识缺乏、缺少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思想行为易受他人影响等。
(1)发挥研究生网络应用水平高的优势,进一步开发研究生德育管理信息平台,构建网络服务体系,开辟研究生德育工作网络阵地。当前,基于网络技术开发的管理信息系统在研究生的学籍管理和培养环节中得到了很好的应用,但在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中尚未有系统的使用范例。考虑到基于校园网的管理信息系统具有导向性、互动性、公开性等特征,一方面可以规范德育工作的流程,另一方面可以科学地记录和量化德育工作。
(2)建设研究生德育主题网站,用丰富多彩和生动贴切的内容吸引和凝聚研究生,引导健康、积极的网络行为。建立研究生德育主题网站,把积极的思想教育内容渗透到网站内容中,通过主题网站内容的针对性、理论性、客观性、服务性来吸引和凝聚研究生,使网络德育有明确的抓手。德育主题网站和研究生德育管理信息平台的建设和实践,将及时为研究生提供科研、学习、生活等方面的资料和信息,引导研究生正确利用网络上的丰富资源,切实凝聚研究生。
(3)重视对研究生在BBS、微博、微信等公共信息网络中的舆论引导,建立完善的全方位网络预警机制,掌握研究生思想热点,因势利导,及时解决问题。采取及时回复、柔性处理引导学生利用校院学生组织作为沟通桥梁有序参与学校管理,更多体现研究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主体性。对出现的不良网络行为,坚持正面引导的原则,注重引导网络活跃群体在网上理性的网络行为。同时通过权威对话、召开座谈会和主题教育等多种形式,畅通沟通渠道,引导研究生正确对待各种社会思潮。对网络上不同的群体采取有针对性的教育工作,高度关注那些在网上异常活跃的少数人,把他们作为网络德育工作的重点对象。注意网络上研究生思想热点的产生和具体的实际问题,要求网络德育工作队伍及时发现不良倾向并建立预警机制,确保各部门能够了解并及时处理。运用技术、行政和法律手段,加强校园网的管理,消除不稳定的因素,严防各种有害信息在网上扩散传播。
(4)加强队伍建设,提高研究生德育工作者和骨干的网络应用水平,引导他们通过博客、电子书等新型网络工具,占领网络新阵地。德育工作的新形式也对德育工作者的计算机和网络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德育工作者能够具备一定的网络知识,掌握目前在研究生中广泛使用的网络工具,并能够利用这些工具与学生交流并开展工作,如即时通讯软件、Email、博客、电子书等。还能够有效使用网络数据强大的统计和记录功能进一步提高工作效率。
(5)加强网络道德和网络法律教育,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教学活动,全面提高研究生的网络素质。良好的研究生网络素质应该是研究生在适应网络环境和网络社会生活的基础上,具备健康的网络心理,自觉抵制不良信息;同时具备较强的网络应用能力,为自己的学习和科研工作服务。具体表现在具有良好的网络认知能力和网络交往能力,具有健全的意志,能够对自己进行恰当的自我评价;同时,能够熟练应用网络工具检索并合法使用海量信息资源,为自己的学习和科研工作服务。通过形式多样的教育教学活动,使研究生认知网络道德和法律戒令,避免研究生由于好奇心驱使利用专业知识去充当黑客等不当行为。
[1]赵 敏,王 瑞.新媒体传播环境下的德性建构[J].当代教育科学,2010(23):55-58.
[2]张海涛.网络时代德育工作的几点思考[J].才智,2011(11):278.
[3]李光伟.网络环境下学校德育的变革与创新[J].中国德育,2011(1):26-27.
[4]刘新杰.互联网条件下高等院校德育理念之探讨[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3,464(9):34 -37.
(责任校对 莫秀珍)
G641
A
1674-5884(2014)06-0109-02
2014-02-24
吴海燕(1980-),女,内蒙古赤峰人,讲师,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