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丁亚金
学术资本主义一词概括了自20世纪中后期以来,面临高等教育外部社会环境的变化,世界各国大学组织及其教学科研人员的回应方式,即运用学术资本通过市场活动或具有市场特点的活动来获取除日益紧缩的政府拨款以外的外部资金来确保组织活动与教学科研工作的正常运行和稳定发展。在可以看见和体察的范围内,学术资本主义在以下方面对大学组织及其教学科研人员产生了显著的影响,并将促使高等教育系统进行变革与转型。
随着学术资本主义、知识经济等理念在世界各大学的全面渗透,以学科知识生产为目标指向、以“学院”为组织建制的知识生产模式(模式Ⅰ)正面临着向以问题解决为目标指向、以大学拥有跨学科与交叉学科的优势与企业共建协同创新平台为途径的知识生产模式(模式Ⅱ)转换。模式Ⅱ的出现预示着现代大学必须改变长期以来形成的封闭式办学模式,转型为开放的、互动的、与外界密切合作的办学模式,它还深刻影响着建立在模式Ⅰ基础上的现行大学的生活方式、制度基础和结构框架。在学术资本主义理念下,大学与市场之间的边界越来越模糊,至少已经不那么明显,但需要大学在学科组织、活动边界和价值取向等诸方面进行着改革调适,以有效应对新的知识生产方式对现代大学制度的要求,[1]才能在不断变化的国家、社会和市场环境中找到自己的位置。随着知识生产模式的转型,基于“闲逸的好奇”追求普世价值、知识本身就是目的的传统理念受到挑战,在模式Ⅱ中,大学的知识生产强调科学的应用性和知识的情意化。[2]对知识的评价更多依赖于具体的目的指向和特定的社会情境,[3]大学及其科研人员的知识生产行为和内容承担了更多社会责任,来自外界对应用性和技术性知识的需求得到更进一步的强化。
我国长期以来优先重视学术型、理论型人才培养,其培养特点是遵行学科自身发展逻辑的需要,强调向学生传授理论知识,而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不够。在学术资本主义理念下,国家及其各级政府越来越强调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比如湖北省教育厅2012年发布 “湖北省普通高等学校战略性新兴 (支柱)产业人才培养计划”,在该项目的申报通知中指出优先支持本省的十个主导优势产业以及七个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专业,专业负责人和专任教师近三年参加行业企业实践、开展产学研合作情况以及与行业企业联合制定的产业人才培养方案是申报表的主体也是最重要的内容,并要求附上校企合作协议书和专业建设方案等支撑材料,也就是说,人才培养必须是走校企合作的模式。同年,湖北省教育厅发布关于开展湖北省普通本科高校“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申报工作的通知,其目的是“为引导高校适应我省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和区域产业结构调整的需求,优化专业结构,加强专业内涵建设,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大力提升人才培养水平和服务湖北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可见,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希望通过政策管理来引导高等学校培养区域经济发展所紧缺的应用型高级人才。
政府一直以来是各国大学科学研究活动最重要的资助者,作为公共财政和公共产品的“守门人”,政府供给的制度激励(如政府的优先资助项目)会直接影响科学研究“局内人”的职业行为,换言之,政府行为影响着由科学家、科学组织、科学文化所构成的系统与社会环境因相互作用而结成的关系。政策的颁布或废止,或迟或早会影响到组织内部的制度和文化,进而影响到人的行动选择和行为方式的调节。[4]传统上大学是基础研究的主要阵地,应用研究主要在大学之外的企业实验室或研发中心。而现今各国为了在全球化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通过调整科技政策,引导大学接受学术资本主义,促使大学及其科研人员从基础或好奇心驱动的研究转向更紧密地与以增加工业竞争力为目的的国家行为联系在一起的研究。[5]大学的科研活动由此发生了显著而深刻的变革:为了应用,自然科学趋向技术化;为了应用,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被政府政策化。大学从昔日致力于“人类完整性目标”到今天致力于“技术知识”的转型。[6]
不管是国家科技规划纲要还是国家教育规划纲要都提出要着力发展以技术科学为导向的应用研究,都强调要促进产学研的进一步发展与整合,亦即我国在各个方面都制定了学术资本主义价值取向的科技政策。从国家投入研究经费的旨趣以及大学与企业合作开展研究领域的活跃程度排列,都能看出政府、企业和大学的研究兴趣都转向了可以较快带来回报的应用开发研究领域。解决国家急需、科研成果向生产力转化、创造商业价值和经济财富是这些研究最具吸引力的地方。比如,2008-2012年我国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R&D)除2012年以外均以20%以上的幅度快速增长。2012年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10240亿元,比上年增长17.9%,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97%,其中基础研究经费498亿元。全年共签订技术合同28.2万项,技术合同成交金额6437.1亿元,比上年增长35.1%。[7]
从世界范围来看,各国政府大量的科技政策的一个中心思想就是鼓励和支持教学科研人员去创收,教学科研人员和院校被政策指令和资源组合的变化推向学术资本主义,国家把推动学术资本主义作为刺激国民经济增长的手段。这些政策转变产生了配给机制的作用,把高等教育经费从固定拨款转向特定目标,即符合使产业在全球市场中更具竞争力的新的正统做法的目标。[8]
传统上社会服务职能被认为是人才培养职能和科学研究职能的合理延伸,因此,大学主要采取间接的方式向社会提供服务。在强调高等教育对国家社会经济发展产生直接效用的学术资本主义理念影响下,政府现在特别关注的是大学的科研成果如何更快更好地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以及大学对国家经济发展的支撑力度。政府也试图通过政策和制度途径加强大学、产业和政府之间的密切联系,希望大学能为社会发展提供直接的服务,如技术科学给企业提供技术咨询,帮助企业实现工艺改进、产业升级;社会科学针对社会发展过程中的某些具体问题为政府充当顾问或“智囊团”;还有些大学甚至会创办新公司,将科学成果通过相关机制直接转化。正如此,有学者认为现在大学已成为社会上的一个体系庞大、肩负大量公共服务的重要机构,无视社会发展需要的态度,即使不是自我放纵,也是自私自利。[9]在我国有些地区已经出台高校教师“下海”的鼓励性规定,如成都规定,在蓉高校及科研院所高层次人才,以及外地来蓉的市域外的高层次人才在蓉创办企业并担任企业主要负责人,且企业注册资本不少于100万元,有机会一次性获得100万元研发经费资助。[10]
政府、大学与企业三个主体在学术资本主义下对大学的角色定位发生了变化:政府对待大学的方式越来越接近于政府对待企业的方式;大学也越来越像企业一样为“赚钱”而从事各种研究活动;企业为了获取在市场的竞争力和保持组织创新的活力而频繁地向大学订购知识、购买服务等。国家目前正推动的“协同创新中心”(“2011计划”)工作,目标是“面向需求、推动改革、探索模式、提升能力”,协同创新已成为科学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大学服务社会发展的重要途径。这样的思想可以代表一部分教授对学术资本主义的态度:我国要想真正做到原始创新,就必须更多注意将基础研究的成果在技术中的应用,哪怕是潜在的应用,而这正是高校的责任和强项,“2011计划”也将促进这个方向发展。我们高校不但应当是基础研究的主力军,还应当在解决国家急需中发挥重要作用,并通过将研究成果与教学结合起来,加强实践,培养出优秀学生。[11]因此,孤立于社会现实发展需要,无视政产学研多方协同合作常态化的必然趋势,仅按大学组织的兴趣倾向来从事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将使自己置身于不利境地。学术资本主义理念所到之处都需要大学—产业—政府多方协同合作、产学研用的四位一体不仅限于大学的科研活动,也扩展到人才培养的过程;不仅是阶段性、短期的协同合作,而且是长期性、常态的互动融合。
大学教师受学术资本主义的影响是深刻而巨大的。一方面,大学教师教学与科研相统一的职能出现分化。自洪堡将科学研究引入大学职能以来,大学教师的职责被认为是教学与科研的统一,两者都必须兼顾,不过随着研究对于一个大学的声誉和地位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教师越来越强调科研工作,出现轻教学、重科研的趋势。在学术资本主义下,这种趋势更加明显,由于大学及其科研人员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通过科研活动获取外部经费,所以,现在的大学有越来越多的不从事教学工作的人员。这类人员往往能够为所在大学带来数额巨大的合同经费,在学校看来,他们为大学做了不可替代的贡献,也为大学争了光,因此,他们受到大学的高度重视,也非常受欢迎,成为大学竞相争取的超级明星和精英;对这些教师的职责定位也随着发生改变,一位大学的学院院长直言:“如果现在你有一个空缺的职位,你会说:‘让我们找一个能建立一个好的研究中心的人,希望他也能教好书。’但既然研究带来钱,教学就不重要了。”[12]另一方面,在大学内部不同学科教师之间的收入差距不断拉大。那些贴近市场的学科专业里的教师将做更少的教学工作,更多地将时间和精力放在可以带来外部经费的研究合同、技术咨询等活动上;远离市场的学科专业里的教师则要承担更多的教学工作,较少时间或较少机会得到研究合同和经费。学科领域的不同,导致教师运用学术资本争取外部经费机会和能力的不同日渐由有差别的工资待遇表现出来。显然,贴近市场领域的教学科研人员在这个过程中会显现出越来越大的优势。因此,不同学科的教师对学术资本主义的态度可能是完全相反的。
现在大学似乎已经完成了向公司经营思想的转变,其中最显著的变化是市场营销行为在大学的兴起。[13]大学管理也在向公司化方向发展。作为知识型企业,在学术资本主义下,为顺应学术体系变革的大趋势,未来大学治理采用企业化的框架和观念将会司空见惯。大学的治理越来越像企业的治理,大学的校长与公司的CEO相类似。在学术资本主义制度下,大学既是大学又是企业,学术既是知识又是资本,知识既是权力又是财富,大学教师既是一种学术职业也是潜在的学术资本家。[14]
正如对政府官员考核的重要指标是 “招商引资”的力度和成效一样,学校对教师的一个考核指标是研究合同,只不过这个政策现在是以鼓励的政策形式呈现出来的。因此,他们对外界市场的变化必须更加敏感,不仅从身体上要走出象牙塔的有形之门,还要在心理上跨越象牙塔的无形之门,以一个销售人员的形象呈现在学术研究的资助者面前。当然,已经功成名就的专家学者也会得到外界纷纷抛来的橄榄枝。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大学教师有如身在娱乐圈的演艺人员一样,行内新人必须跑场子招揽业务,而大腕明星却可以在家里挑选外界通过各种途径放在案前的 “活儿”。学术共同体真的越来越像学术圈了,既然是一个圈,除了专业能力,社会资本就显得更重要了,大学教师就不能只在书斋和实验室埋头苦干了,必要的人际交往能力成为学术职场生存的必要技能。现在的大学教师们必须要将成功学大师卡耐基名言“一个人事业的成功,15%是靠专业技术,85%是靠人际沟通”贯彻到其职业生涯中。由此,我们就不难理解现今社会悄然兴起的新业务——人际沟通班、酒桌实用技巧班中出现大学教师的身影。[15]
[1]陈亚玲.浅析模式Ⅱ知识生产与当代大学的变革[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77-81.
[2]Gibbons, et al.,(1994), The New Production of Knowledge:The Dynamics of Science and Research in Contemporary Societies.London:Sage.
[3][英]迈克尔·吉本斯等.知识生产的新模式[M].陈洪捷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4]周作宇.协同创新政策的理论分析[J].高教发展与评估,2013,(1):1-17.
[5][8][12][美]希拉·斯劳特,拉里·莱斯特.学术资本主义政治、政策和创业型大学[M].梁骁,黎丽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36,56-57,212.
[6][14]王建华.学术-产业链与大学的公共性[J].高等教育研究,2012,(6):6-13.
[7]中华人民共和国201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http://www.stats.gov.cn/tjgb/ndtjgb/qgndtjgb/t20130221_402874525.htm.
[9]威廉·梅洛迪.大学与公共政策[A].[英]安东尼·史密斯,弗兰克·韦伯斯特.后现代大学来临?[C].侯定凯,赵叶珠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130.
[10]席秦岭.成都鼓励高校老师“下海”最高资助20万[N].华西都市报,2013-4-3.
[11]葛墨林.协同创新是高校改革的必经之路[J].中国高等教育,2013,(10):26.
[13]Smith, D., Scott, P.and Lynch, J.(1995) The Role of Marketing in the University and College Sector.Leeds:Higher Education Information Services Trust(HEIST)Publications.
[15]谁在上哈尔滨“酒桌技巧培训班”[EB/OL].http://www.infzm.com/content/900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