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东洁,谷 岩
(河北农业大学,河北 保定071001)
2013年7月17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3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3年6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5.91亿,较2012年底增加2 656万人。我国微博网民规模为3.31亿,较2012年底增长了2 216万,增长率为7.2%,其中,学生群体是规模最大的网民群体[1]。可见,以微博为代表传播媒介,以短小精炼为传播特征的微时代已深入大学校园。微时代促进了大学生生活和思维的微化,他们重微观世界,轻社会担当;多盲目接受,少追根溯源;重感性直观,轻理性深刻;多随波逐流,少反思批判。而这些与建设创新型国家所需要的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相去甚远。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中提出的创新教育方式,突出培养学生科学精神、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的精神,本文尝试从微时代大学生创新精神现状入手,探索有效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对策,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
为掌握微时代大学生创新精神现状的一手资料,课题组于2013年6月先后在河北省范围内七所学校进行了微时代大学生创新精神现状调查。调查采用问卷调查、座谈会、个别访谈等形式,调查对象涉及一本、二本、三本、专科等4个层次学生,专业涵盖文科、理科、工科、医科、农科、艺术与体育。共发放问卷2 200份,收回有效问卷2 194份(其中大一680份,大二713份,大三524份,大四277份)。经过对有效问卷进行数据处理,依据相关数据,从“责任担当精神”、“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大胆怀疑的批判精神”和“敢为人先的开拓精神”4个维度对微时代大学生创新精神的现状及成因进行了深入剖析。
习近平总书记在同全国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指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2]社会责任感是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动力源泉。调查显示,大学生最关注的微博热点中,选择时政新闻的达36.2%,这充分说明一部分学生关注国家发展,但多数学生在认识个人发展与国家、民族利益的关系问题上不能充分把握个人的社会历史使命。原因有二:一方面,父辈的奋斗为其创造了尽可能优越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条件,导致他们很少考虑社会责任;另一方面,微时代、微思维促使大学生更多关注自我的微观世界,较少关注国家政治,缺乏社会责任感。
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创新作为一项实践活动,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为指导。离开了实事求是,创新就会异化为盲目的、不符合客观实际的“标新立异”行为。针对微博有争议的话题,选择理性推断的25.9%,选择经验判断的31.3%,依据专家观点做出判断的35.4%,根据支持或反对多少做出选择的7.4%。不难看出,微时代的大多数学生缺少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只有25.9%的学生能够坚持理性思维,实事求是,探寻真相。导致微时代大学生科学精神缺失的主要原因在于网络信息呈现的去中心化、组织化和迅即性特点,使倾向于轻松娱乐和休闲生活的大学生意愿表达呈现非理性,对于网络信息,只是去看、去听、去感觉,不去考证其真伪。
怀疑批判精神是创新精神的动力,是进行创新活动的前提和基础。对如何对待网上发布的各类信息的真实性问题,深信不疑的37.3%,怀疑但不去探究的51.5%,怀疑并探究的11.2%。可见,大部分学生缺乏怀疑批判精神,只有很少的学生敢于怀疑并探寻真相。致使微时代大学生怀疑批判精神缺失的主要原因在于微信息的短、快、精,导致学生被动地接受信息,不对相关信息做出理性的怀疑和批判。盲目跟帖、转发会使部分大学生失去自我判断力,被错误思想迷惑,严重者甚至走上违法犯罪道路。
开拓精神就是开拓进取、勇于创新的精神,是坚韧不拔的品格、敢为人先的气魄和开拓创新的才识的有机统一体。调查显示,大部分学生了解4G网络的基本概念、发展状况及其优越性。不少学生还做志愿者走进社区和街道进行4G网络的宣传,推动信息化的普及。这充分说明大部分学生思维活跃,对新事物具有强烈的探索欲望,创新意识较强。这是因为微时代“90后”大学生接受新事物、新知识、新观念能力较以往大学生更强;竞争意识比以往大学生更强,更愿意迎接挑战。
十八大报告指出,教育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然而,在微时代这一特定的历史时期,思想政治理论课从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上表现出对大学生创新精神培养的不适应,不利于素质教育的深入展开和大学生全面发展。
当前,人们走在信息发展的高速路上。在微时代,网络已成为大学生学习、工作和生活的重要平台。网络文化的共享性特点使大学生在拓展视野的同时激发了创新意识;网络文化的高科技特点使大学生在深刻意识到创新劳动重要性的同时增强了培养创新能力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要求教师具有创新精神。然而,有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跟不上信息发展的步伐,不了解当前高新信息技术发展的最新成果,不愿意将这些成果转化为新的教学手段及时、有效地渗透到教学过程中,在教学中固守传统的教育观,以教师为主体、以知识传授为中心,忽略了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
微时代以其传播载体的流动性、内容的迷你性、活动的瞬时性等特点使大学生成为微博的重要主体。微时代虽拓宽了大学生获取信息和针砭时弊的渠道,但鱼龙混杂的各种信息也冲击着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形成挑战。为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2013年中宣部、教育部组织编写组专家对教材进行全面修订,以求适合实际教学需要。然而仍存在以下问题:忽视教学主体的内在需求,与学生现实生活联系不够,不利于激发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热情;现成结论太多,给学生思考探索的东西太少,不利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微博官方发布每条微博只能容纳140个字,超出字数不予上传发送。140个字虽能把事情说明白,却使人们的认识停留在表层,缺乏理性思考。大学生为追求高效、简便、快捷的微生活,试图用最少的时间、最快的速度浏览更多的信息,如此快餐式的阅读习惯、碎片化语言的长期摄入致使其思维微化,难以接受思想政治理论课所传播的深刻的理性认识。加之部分思政课教师没有从学生生活实际和思想实际出发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开展教学,而是把思想政治理论课变成政治宣讲课,使其被学生戏称为“洗脑课”。可见,这种“单向度”的知识灌输式教学法极容易使学生丧失学习兴趣。
微时代改变了大学生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各种微载体在无形中与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争夺话语权,影响着大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3]。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和主渠道,只有与时俱进,才能改变微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大学生创新精神培养的不适应性,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
中国传统教育理念在于培养人、扶持人,而新微时代的教育理念还需加上尊重人、引导人。飞速发展的信息社会给大学生提供了诸多新媒体来获取知识和信息,使得身处微时代的大学生眼界更宽,信息来源更广。当代大学生的认知呈现以下特点:认知的敏锐性、灵活性增强,深入分析的能力弱化;认知方式从以往的外部权威为主转向以内部理性为主;认知行为的目的性、功利性增强,精神层面的追求弱化。鉴于上述特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亟需转变教育理念,充分把握微时代大学生的认知特点,用真诚的态度对待他们,用与时俱进的眼光看待他们,用启发的方法引导他们深入分析,鼓励和肯定他们的理性精神,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和凝聚力,使外在的教育过程内化为学生自身的思想和信仰,进而外化为行为,达到教育“立德树人”的根本目的。
一方面,充分利用微时代各种微传播载体,发挥其快、易、广的指尖传播特点和传播影响力大的功效,让党的创新理论、形势政策“走进”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依托思想政治理论课,把党的创新理论贯穿于相应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渗透到政治理论教育的各方面,夯实大学生的政治理论根基。利用形势与政策课,将国内外重大事件、党和国家路线方针政策、教育改革措施等内容及时传达给学生,组织学习教育,明确形势任务,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另一方面,将优良的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中的怀疑和批判传统、理性主义等人文知识纳入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通过举办文化艺术节等活动,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感染力,培养大学生高雅的审美情趣,增强其鉴赏能力,以丰富大学生创新精神培养的文化积淀。
马克思指出,“新思潮的优点就恰恰在于我们不想教条式地预料未来,而只是希望在批判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4]创新教育虽然离不开必要的知识灌输,但大部分特质体现在教育方法的选择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在合理确定教育内容的基础上,结合微时代大学生的认知特点,灵活选用不同的方法,尝试以思想政治理论课课题为依托,设计贴近时代、贴近生活的如《微时代大学生价值观研究》、《当代大学生微生活现状调查》、《微时代大学生创新精神培养研究》、《大一新生的理想信念研究》等课题,组织学生深入调查研究,不仅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而且有利于增强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探索精神。
调查发现,微时代大学生的竞争意识较以往大学生的竞争意识更强,他们更愿意迎接挑战、面对竞争环境。为落实《纲要》和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从微时代大学生的思想实际和生活实际出发,结合微时代大学生的这一特点,积极开展课内外创新实践活动,将竞争引入到创新实践中,积极开展创新竞赛,如“创新思想大讨论”、“创新成果交流会和表彰会”等活动,通过表彰创新典型,营造创新氛围,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培养学生健康的竞争心态,培养和形成学生对知识运用的创新能力,最大程度地开发与强化大学生的开拓精神,培养其创新素质,充分发展大学生创新精神中的非智力因素,以弥补课堂教学之不足。
为迎接微时代的挑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唯有从时代发展着眼,从学生健康成长着手,不断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和方法,才能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时效性和实效性,引导学生成为创新型国家建设所需要的创新人才。
[1] 殷雨婷.中国网民规模达5.91亿 手机网民4.64亿[EB/OL].http://tech.hexun.com/2013-07-17/156236430.html,2013-07-17.
[2] 周雪.习近平在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的讲话[EB/OL].http://www.gz.xinhuanet.com/2013-05/05/c_115639725.htm,2013-05-05.
[3] 李梅,孙丽娜.“微时代”中国大学生群体思想政治教育应对之策[J].河北学刊,2012(3):237.
[4]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