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医文献角度考证“脚气”的内涵
——兼谈中医术语的规范性

2014-03-30 18:05:20邢永革
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4年6期
关键词:脚癣脚气病点校

杨 玉,邢永革*

(1.天津中医药大学研究生院,天津 300073;2.天津中医药大学语言文化学院,天津 300073)

从中医文献角度考证“脚气”的内涵
——兼谈中医术语的规范性

杨 玉1,邢永革2*

(1.天津中医药大学研究生院,天津 300073;2.天津中医药大学语言文化学院,天津 300073)

〕“脚气”是当今日常生活中人们对一种常见的足部疾病的称呼。一般人认为“脚气”即足癣,其实二者有混用之嫌。本文从中医文献角度考证了“脚气”的内涵,意在阐述规范中医术语的重要性。

中医文献;脚气;中医术语

“脚气”是日常生活中人们对一种常见的足部疾病的称呼,一般认为脚气即足(脚)癣,其实二者概念并不相同。《汉语大词典》对“脚气”的解释如下:“脚癣的通称;由于缺乏维生素B1而引起的疾病。患者的症状是疲劳软弱,小腿沉重,肌肉疼痛萎缩,手足痉挛,头痛,失眠,下肢水肿,心力衰竭等。中医指两脚软弱无力的病。”[1]可见,“脚气”并不仅指脚癣。那么中医所说的“脚气”又是什么内涵呢?

1 “脚气”内涵探源

参考中医文献可知,“脚气”一词最早出现在东汉张仲景著的《金匮要略·中风历节》中:“乌头汤方,治脚气疼痛不可屈伸。”[2]这里提到了脚气的症状:腿疼痛不可屈伸。较早对“脚气”症状进行详细描述的是东晋·葛洪的《肘后备急方》:“脚气之病先起岭南,稍来江东,得之无渐,或微觉疼痺,或两胫小满,或行起忽弱,或小腹不仁,或时冷时热,皆其症也。”[3]从葛洪的论述来看,得此病伊始,患者并无多大感觉,但胫部、小腹已有不适,并且行走也偶感无力。从晋朝开始,关于脚气的论述开始增加,尤以唐、宋、明时期为最甚。从文献记载看,虽然同为“脚气”,但症状描述却不尽相同:隋·巢元方等奉敕所撰《诸病源候论》中说:“凡脚气病,皆有感风毒所致,得此病,多不即觉,或先无他疾,而忽得之,或因众病后得之。初甚微,饮食嬉戏,气力如故。当熟察之。其状:自膝至脚有不仁,或若痹,或淫淫如虫所缘,或脚趾及膝胫洒洒尔,或脚屈弱不能行,或微肿,或酷冷,或痛疼,或缓纵不随,或挛急,或至困能饮食者,或有不能者,……。”[4]先论述了脚气病的病因,接着描述了其具体的病症表现,但也说明得此病者初始并无多大感觉。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关于脚气症状的论述如下:“夫有脚未觉异,而头项臂膊已有所苦;有诸处皆悉未知,而心腹五内已有所困。……,或小腹不仁,此皆脚气状貌也。”[5]在孙思邈的描述中可知,脚气病并不仅仅有下肢的不适,同时臂膊也有“苦”感。从宋朝以后有关的著述里,脚气病的不适范围已扩展到全身。北宋张君方《云笈七笺》描述为:“疗脚气疼闷、腰肾冷气冷痹及膝冷,并著之。”[6]《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述:“脚气上冲,腰背倦痛,夜梦鬼交,觉来盗汗,胃冷心疼。”[7]明·王肯堂《证治准绳》则从经络的角度对脚气的症状作了更具体的描述:“太阳经脚气病者,头痛目眩,项强……;阳明经脚气病者,翕翕寒热呻欠,口鼻干,腹胀……;少阳经脚气病者,口苦,上喘,肋痛,……;太阴经脚气病者,腹满夹咽……;少阴经脚气病者,腰脊痛……;厥阴经脚气病者,腰肋偏疼。”[8]

从以上描述来看,脚气起病之初主要表现在下肢的肿痛、麻木,接着是头部、项部、肋、臂膊、腰、腹等部位也都受其影响而出现不适症状。

那么此类病症是否还有别的称谓呢?

唐《备急千金要方》中也说道:“魏周之代盖无此病(脚弱)”,“此病发初得先从脚起,因即胫腫,时人号为脚气,深师云:‘脚弱者即其义也’”。[5]唐《外台秘要方》曰:考诸经方往往有脚弱之论,而古人少有此疾。自永嘉南渡,衣缨士人多有遭者。”“晋来以前名为缓风,古来无脚气名,后以病从脚起,初发因腫满,故名脚气也。又有不腫而缓弱行,卒屈倒,渐至不仁”。[9]明《景岳全书》也谈到:“脚气之说,古所无也,自晋·苏敬始有此名。然其腫痛麻顽即《经》之所谓痹也,其纵缓不收即《经》之所谓痿也,其甚而上冲即经之所谓厥逆也。”[10]可见,脚气病的诸多症状在《黄帝内经》中已有记载。

以上论述可知,古代对脚气另有“痹”、“痿”、“厥逆”、“缓风”、“脚弱”、“脚气”的称谓。 “脚气”在这里包含了下肢、上肢、肋、臂膊、腰等部位的不适症状,不单单是现在日常所指的足部症状,而是指全身性的不适症状。

2 “脚”的词义变化对“脚气”内涵的影响

日常所知,“脚气”仅仅指的是足部的一种疾病,这与“脚”的词义缩小有关系。王力先生在《汉语史稿》中将汉语史做了分期:“三世纪以前(五胡乱华以前)为上古期。公元四世纪到十二世纪(南宋前半)为中古期。”[11]“上古‘足’有广、狭两种意义。广义包括股、胫、蹠,是下肢的总称;狭义只指胫下接触地面的部分。魏晋南北朝隋唐时,‘脚’才专指胫以下的部分,与上古狭义的‘足’同义”[12]。汪维辉对“脚”与“足”的替换进行了较深入分析,他指出“据我们推测,‘脚’取代‘足’可能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代替了‘足’统指腿和特指脚掌的用法,在六朝完成。这里的关键是‘足’确实具有这两种功能。现代方言口语不说‘足’而只说‘脚’,不管是整个下肢还是脚丫子,都可以用“脚”一个词来指称,这说明统指的“脚”完全可以取代‘足’。第二阶段‘脚’再缩小范围专指脚掌,而其他部位由‘腿’(大腿、小腿)来指称。这就是现代汉语普通话和大部分方言今天所具有的情形。”[13]了解了“脚”和“足”的词义演变,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后来“脚气”仅仅指足部的一种疾病。

中医文献中使用的术语,其词义变化往往滞后于词义本身的变化,虽然尚无法确定最早“脚气”指称“脚癣”的具体时间,但从唐宋一些文献中发现的“脚气”之“脚”已有指“足”的,如段成式《酉阳杂俎》:“南中多食其巢,味如木芝,窠表可为履屉,治脚气。”[14]因此可能最早在唐代“脚气”已指脚癣。宋《重修政和经史证类本草》:“天罗勒,生江南平地,毛蓼,主痈肿、疸、瘘、瘰疬,杵碎,内疮中,引脓血,生肌。亦作汤,洗疮兼濯足,治脚气。生山,足似乌蓼,叶上有毛;冬,根不死也。”[15]由前面的洗疮、濯足可以推断,这里的“脚气”应该就是脚癣之义。

可以看出,日常生活中,我们把“脚气”等同于“脚癣”,而忽略了“脚气”的另一层含义,即前面提到的中医中的脚气病。

3 由“脚气”一词谈中医术语的规范性

中医历史悠久,早在秦汉时期,反映中医理论的术语体系已经初步形成[16]。随着历史的发展,中医也开始被作为专门学科来研究。但是中医术语与其他学科的术语体系比较有较大差异,主要表现为中医术语中的古义比较多,因此在现代社会中经常使用的一些术语的内涵就显得很混乱。而一门学科的理论是建立在有关的概念体系之上的,名词术语则是科学概念的语言符号。名词术语统一与规范能便利文献的检索,知识的传播与交流。而在中医药现代化、国际化的今天,这样的规范与统一更显得重要与迫切。伴随中医国际化的热潮,如何使中医得到最大限度的传播是中医国际化需要不断思考的问题,而其中术语的规范与统一就是不容忽视的一环,也是交流的前提。

以本文所论述的“脚气”为例,中医文献中“脚气”的内涵与人们日常生活中所谓“脚气”相去甚远,当今作为中医术语“脚气”仍沿用脚气病的内涵。术语与生活的脱节很容易造成交流上的困惑、误解甚至医学上的误诊,这对中医学的传播也是不利的。因此在英译过程中就需要考虑其中的差异。而在汉译英过程中 “脚气”表述主要有以下几种:beri-beri;inchacao;barbiers;beriber;perneiras;loempe;hinchazon;asjike;kakke;athlete's foot[16]和flaccidity of lower limbs[18],并没有统一的称呼,“脚癣”在某些双语词典中也有着athlete's foot[19]的表述,这和“脚气”有重叠。另外,对于普通大众来说,脚气作为脚癣之义更为熟悉,当某些中医术语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内涵发生变化时,有必要考虑对其进行规范,厘清术语的概念和范围,如确有必要,也应该考虑重新命名。如“脚气病”是否可根据其不同症状进行病名分解?建议用“脚气”一词专指具有传染性的脚癣;为了避免混淆,根据不同的致病原因把不具传染性的“脚气病”改称“维生素B1缺乏症”。

[1]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687.

[2]陈纪藩.金匮要略(第2版)[M]//中医药学高级丛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172.

[3]吴润秋.中华医书集成[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1997:3 795.

[4]诸病源候论[M].鲁兆麟等点校.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72.

[5]孙思邈.千金方[M].刘更生,张瑞贤,等.点校.北京:华夏出版社,1993:10.

[6] 北宋·张君方.云笈七笺[M].李永晟点校.北京:中华书局,2003:439.

[7]宋·太平惠民和剂局编.太平惠民和剂局方[M].刘景源.点校.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5:43.

[8]明·王肯堂.证治准绳[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164.

[9]唐·王焘.外台秘要方[M].高文铸校注.北京:华夏出版社出版,1993:333.

[10]王大淳.景岳全书译注[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1 275.

[11]王 力.汉语史稿[M].北京:科学出版社,1957:35.

[12]王 力.王力古汉语字典[M].北京:中华书局,2000:1 351.

[13]汪维辉.东汉——隋常用词演变研究[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56.

[14]唐·段成式.酉阳杂俎[M].方南生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1:144.

[15]宋·唐慎微.证类本草:重修政和经史证类备用本草[M].尚志钧.点校.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302.

[16]朱建平.中医药名词术语规范化的历史[J].科技术语研究,2001,3(2):28-30.

[17]吴光华,王太林,刘明维,等.汉英大辞典[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1999:856.

[18]李照国.简明汉英中医词典[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81.

[19]汪翠珍,肖翠华.英汉双向生物化学词典[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9.

(本文编辑 李路丹)

Study on Beriberi's Connotation from Perspectiv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al Literature——Discussion about the Importance of Making Terms Standard

YANG Yu1,XING Yongge2*
(1.School of Graduate Studies,Tianjin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Tianjin 300073,China;2.School of Language and Culture,Tianjin University of CM,Tianjin 300073,China)

Athlete's foot is a common call for a foot disease.It is generally considered that beriberi is the athlete's foot,but actually they are two different concepts.This paper analyzed the connotations of beriberi from perspectiv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al literature,and stressed the importance of making terms standard.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literature;beriberi;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al terms

R277

A

10.3969/j.issn.1674-070X.2014.06.015.049.03

2013-11-26

杨 玉,女,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古典文献学。

* 刑永革,女,副教授,E-mail:xyg6808@163.com。

·文献综述·

猜你喜欢
脚癣脚气病点校
古籍文献点校成果的著作权问题研究
服药以攻疾
中医“脚气病”初步探析
告别脚癣,一身轻松
基层中医药(2020年7期)2020-09-11 06:37:52
《尔雅注疏》点校零识
天一阁文丛(2018年0期)2018-11-29 07:48:28
韭菜汤治脚癣
特别健康(2017年9期)2017-03-14 03:25:43
治脚癣验方1则
天热又发病:脚癣难治原因解密
大众医学(2014年8期)2015-01-08 01:49:33
清代台湾研究资料整理的新成果:评刘荣平、江卉点校《黄鹤龄集》
论卢文弨之学术、生平及其他——《仪礼注疏详校(外三种)》点校前言
天一阁文丛(2011年1期)2011-10-23 01:4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