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 音
(华北科技学院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北京东燕郊 101601)
高校教育阶段,对每个学生而言,都是人生最重要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中,学生将第一次离开“原生家庭”①家庭有原生家庭和新生家庭之分。原生家庭和新生家庭是一组相对的概念。原生家庭即指父母的家庭,儿子或女儿并没有组成新的家庭,这样的家庭泛指原生家庭。新生家庭就是夫妻自己组建的家庭,这样的家庭不包括夫妻双方父母。,以个人为单位,独立参与社会生活;第一次明确自己的专业与未来人生的奋斗领域,以自己对未来蓝图的规划,展开自主、自愿、自觉的学习;第一次以主人翁的身份,享受社团、学生会等团队协作带来的成就感。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通过与同辈的相处与磨合,充分体验集体生活和之前的“个人中心生活”之间的冲突,在这个磨合的过程中长大成人。所以高校的思想教育观念至关重要,关系到我们的学生,在走入社会之前将构建怎样的人格、形成怎样的思维定势、拥有怎样的能力、成为怎样的“人”。
当下的大学生主要以90后为主,2014级的学生已经基本是95后,这一代又被称为“垮掉的一代”,这么说虽然有些言过其实,但是90后学生的确体现出自我意识强、团队精神弱、缺乏集体荣誉感、抗挫折能力低、是非观念模糊等特点,这是经济飞速发展、信息爆炸、独生环境和离异率高的家庭原因共同导致的结果。
本文将主要针对90后大学生,从教育理念、教育方式和教育目标三个方面着手,对当下的高校思想教育观念进行阐述。
在高校教育中,已经没有了应试的压力,作为高校教师,最重要的责任是为学生打开人生的第一扇窗,让学生能够透过这个窗口管窥自己的未来,照见自己的内心。从这个角度上来说,集体说教型的大班教育已经不能满足当代社会的需求,因地制宜、因人而异的教育理念,更能适应时代的需要。
从这个观点出发,将教育和教学区别对待,在传授知识的同时,给同学们无微不至的关怀和因人而异的帮扶,是一个合格的老师在业余时间的必修课。沟通-发掘-区别-鼓励,是一个完整的链条,虽然从教师的角度来看,只是举手之劳,但是对学生来说,却是甘之如饴,几乎决定了他们未来的人生方向。
国内某著名艺术院校有一个班,大部分同学都立志未来成为编剧,或者成为作家,甚至有同学希望自己未来可以成为导演。本科大一的时候,学校开设了一门课程叫做“电视制作技术”,其内容无非是熟悉摄影机的使用方法和原理,对镜头有初步的认识和体验,结课作业是拍摄一段MV。大部分同学从叙事着手,有的使用声画分离的思路,抓住情绪加以呈现,有的使用声画同步的方式,用画面来诠释歌词的故事,但是有一个同学使用滤镜来拍摄MV,在追求美感和形式的角度上做出了一定的尝试和努力,他的作品被老师在全班放映,许多同学都忘记了大一的这次小小展映,而这一次,却成为改写他人生的分水岭。这名同学从此对视频后期和包装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不断的历练和明确的方向中,本科就开始给冯小宁的电影作品做片头,最终在毕业的时候走上了真正的技术道路,他回忆自己大一那次尝试,非常感激老师的鼓励。
这名同学是一个例子,充分证明了教师的鼓励对学生的重要作用,然而鼓励是整个环节中的最后一步,要想进入这个环节,离不开之前的三个步骤。
在大学教育中,每个老师面对几十个,甚至几百个学生,很多仅是脸熟,叫不上名字,倘若要求老师们与每个学生都熟识,都知根知底,恐怕太不切实际。但是在上课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充分把握课堂休息时间,以及课上的互动过程,对每个班的面貌有一定程度的了解。每个班级的每位同学不一样,内心的成熟度和求知欲也有所不同,根据基本沟通可以局部捕捉到同学们对课堂和老师的反应。
沟通的方式多种多样,包括私下沙龙,网上讨论,学术交流等多种方式。作为教师,应该给学生更多的实践锻炼机会,在学术实践和锻炼中,与学生进行有效的沟通,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和生活中的需要以及困惑,并帮助解答。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不只是在学习方面,做人方面也同样如此。
“寸有所长,尺有所短”。每个学生身上或多或少都有闪光点的存在,这就需要老师有一双慧眼,在充分交流沟通的基础上将它提炼出来,并且告知学生,也许这能为学生开启一盏明灯,指引未来的方向。
事实上,作为教师,并不能拘泥于“符合要求”与“不符合要求”这两个简单的二元对立关系,而应该更进一步问“如果学生做不到,那他能做到什么?”又或者“如果学生做不到,那么在这个过程中,他暴露出了哪些优点和缺点”。有的老师认为学生做事情比较拖沓,又或者事无巨细,总要问个明白,缺乏探索精神,总需要过多的关注与培养。事实上,这一类学生也确实有这样的缺点,但是从反面来关照,这类学生比那些凡事大胆、风格鲜明、外向多言的学生更加仔细、缜密、值得信赖。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缺乏创造力的学生可能不适合求新,但是他们总能更好地完成基础和辅助的行政工作。
如果此时老师批评他们,“你不应该做事情这么瞻前顾后,应当勇敢一点,你看XXX,这一点就比你做的更好”,这时学生会倍受打击、一蹶不振,但是如果此时老师说,“你是我见过的做事情最仔细的同学,非常认真,把工作交给你,我非常放心”,相信这位同学会下次更加认真仔细,将这个优点继续发扬。
面对众多学生,“不一视同仁”是非常正确的教育理念,因为每一个学生的需求不同。给学生他所需要的,让学生来主动索取,事实上是更明智的方式。正如一个人口渴,我们却坚持认为他肚子饿,给了他一个馒头,他非但不会感激,反而会更加迷惘。
学习成绩优异的同学,更需要科研上的指点,在本科阶段即可参与一些资料查找的工作,帮助老师完成一些科研课题,尝试发表论文,关注学术动态,但是我们也要提醒这类同学,适当参与社会工作和社会锻炼,对自己的其他能力有一定的提升。而对热衷学生会工作或者是社团活动的同学,我们或许可以给他们更多自由的空间,在遵守学校纪律的前提下,力所能及地配合学生的工作,帮助他们解决问题,或许是他们更需要的方式。
在充分沟通的基础上,发掘学生的优点和缺点,给予针对个体的帮助和疏导,都是为了在学生擅长的领域,或者在学生闪光的环节,给学生鼓励,帮助他们成长。在鼓励中成长的学生,会更加自信阳光,积极面对生活。
在正确的教育理念下,老师们还应当采取正确的教育方式,才能够收到更加良好的效果。教育方式要因场合而不同,具体可以分为教学环境中的教育方式和非教学环境中的教育方式。
在教学环境中,我们要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需要更全面地考虑当下的教学语境。我们的时代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每一个个体都在时代的洪流中,所以如何让自己一直保持年轻心态,不被新文化新产品淘汰,与学生有共同语言,能够平等交流,是每一个老师应当注意的重要环节,所以我们在教学环境中对学生的教育,要讲究寓教于乐、与时俱进和增强互动三个部分。
课堂是享受的,不仅老师是享受的,同学们也应当享受这个过程。现在的课堂,对许多同学来说,不仅不是享受,反而是煎熬。很多老师都在反思,认为自己应该动用更加现代的技术手段,使用最新的技巧来制作PPT,给学生看视频,为学生放电影,然而我们并没有对课堂进行有机的组织和构建,最重要的是,我们上课的内容仍旧是老生常谈,我们对课堂的组织仍旧是陈旧繁冗,所以效果还是不甚理想。
课堂是一场精密的策划,在课堂的组织和构建中,老师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将课堂内容,以同学们喜闻乐见的方式,以能够见诸时代的课堂主题传达给学生,留给学生一定的表现和探索空间。
在一些民营教育机构中,许多老师将课堂打造成“脱口秀”,或者是“体验式”的课堂,同学们在老师激情飞扬、充满时代气息的演讲中,将知识一点一滴地学会,这对老师是极高的要求,但也是每一位老师努力的方向,因为它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在这个基础上,学生可以和老师进行更有成效的沟通。
课堂具有时空的局限性,课堂上与每一个同学互动的设想,在大课班级不具备实践性。这就需要与学生的课外互动。
课外辅导是学生与教师课堂沟通的延展。教师除了传统的与学生进行面对面的传授之外,还可以利用新媒体等同学们喜闻乐见的手段,例如公众微信号的运营,组织同学们排练短剧、拍摄与课堂相关的微视频,以校广播台、电视台为平台,进行全校范围内的推广与宣传。一方面构建学生学以致用的方法论,另一方面培养学生脚踏实地的行动力。以此类“行动式”课外互动,匹配传统的“书单式”课外互动,可以给学生更多的帮助和施展才华的天地。
“与时俱进”的理念由来已久,1910年初,蔡元培撰写《中国伦理学史》。针对清朝末年中国思想文化界抱残守缺、固步自封的局面,蔡元培通过中西文化对比,指出“故西洋学说则与时俱进”。
时至今日,与时俱进的思想在教育界有更广阔的应用范围。因为我们的知识每天都在更新,仅以传播学来说,传统的传播学的“媒体”概念便无法满足当下社会中的“新媒体”甚至是点对点的“自媒体”传播方式,如果老师的理论研究与生活体验无法与当下年轻人的生活方式和新出现的学术现象契合,传授知识的效果便会大打折扣。
互动是课堂的生命,一个只有讲授没有响应的课堂,并不是成功的课堂。在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的自主性是教学环节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增强互动有许多方式,最简单的诸如“提问”,提问在大学课堂中并不常见,但事实上,在课堂上提问的效果非常好。
在我研究生的学习生涯中,有一门课叫“专业英语”,许多同学对这门课讳莫如深,可是到了毕业的时候,也有许多同学反映,这是唯一一门让学生在毕业之后还能感到学到了知识的课程。原因就是,这门课的上课方式非常简单,每位参与课堂的同学都要站起来翻译句子,人挨人地翻译,而翻译的内容又非常艰涩,对同学们来说是非常大的挑战。
除了提问,还有作业评奖,分角色朗诵,表演等多种形式和手段,总的说来是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自主性,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除了教学环境中教育方式应当加强之外,在非教学环境中,教育方式同样非常重要。但也要分场合而定,视情况而定。
多数情况下,教师同学生之间的沟通方式应当奉行“和善坚定”的原则,我们的学生,特别是刚进入大学的学生,还处于叛逆期,很多学生对老师的说教并不买账,上课愤然离开的同学、睡觉的同学、玩手机的同学、交头接耳的同学,屡见不鲜。这种情况下,老师首先应当以和善的方式对同学进行提点,这里的“和善”基本的原则,就是我们面对朋友说话的方式。有很多老师都能够做到这点,但是大部分老师在和善的批评一次两次之后,便不再有下文,只为给学生留足面子,事实上这种方式是大可不必的。第二个关键的方式是“坚定”,所谓“坚定”便是不厌其烦地和善批评,很多老师一旦批评学生的次数增加,便情绪激动,但如果我们能够理智对待情绪,可能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在一些特定的场合中,我们要收起“和善”的面孔,对学生进行直接严肃的批评和教育,甚至是警告。这种方式往往涉及到学生的人品危机、人身安全、财产安全等。例如当我们的学生之间发生了肢体冲突,或者是盗窃行为,甚至是与传销、邪教、恐怖主义发生了一定的联系的时候,我们作为教师,有责任对学生进行正面的管教和严肃认真的批评。
无论是何种教育理念,或者是何种教育方式,最终都要殊途同归,达到成功教育的目标。我们的目标首先是将学生培养成为心智健全的人,这就要求我们的学生不仅要自信快乐,而且要坚持不懈、并具备团队协作能力,既能服从领导,又具备领导力。
其次,我们要让学生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这一方面要求他们有一定的职业技能,更多的则是要成为有素质的高等教育人才,对祖国、对社会、对企业、对单位、对同事、对同学产生正能量的影响。
让我们通过先进的教育理念,运用适当的个性化教育方式,实现最终的目标——让我们的学生从一个刚刚成年的孩子,成长为班集体中的积极分子,成长为能与工作伙伴和睦共处、团结协作的优秀同事,成长为能够用青春和活力在单位书写行业高歌的栋梁之才,成长为企业中无法替代的技术骨干,成长为社会中善良与温暖的发热原点,成长为祖国未来的明天,这或许就是我们教育界的“人才梦”。
[1] 张宝君.90后大学生心理特点解析与对策[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4):111.
[2] 卢浩浩,周子葳,张琳.2008年.90后大学生调查:个性独立 思想早熟 自信张扬[N].杨子晚报,2008-08-27.
[3] 戴长澜.中国首份“90后”大学生调查报告:心理抗挫能力弱[N].中国青年报,2008-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