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红英
浅析电影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有效应用
●于红英
作为语境教学的手段,电影欣赏为英语教学多样化提供了优质的平台。但实际教学中,电影欣赏的教学效果却差强人意,根据鲍里奇的理论,“任务导向、引导学生投入学习和确保学生成功率”是电影作为有效教学手段的关键。
电影;大学英语教学;任务导向
作为语境教学的手段,电影欣赏被应用于大学英语教学由来已久。电化教学设备普及之初,一些教师就开始了将英文电影引入课堂的初探。由于当时可用的电影资料大部分是译制片,不是英文原版,所以电影只能作为西方文化的导入媒介应用在教学中。随着数字技术的日臻完善和互联网的普及,教师可以轻松地获取各种电影信息,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为英语教学多样化提供了优质的平台。
然而,到底什么样的电影才适用于教学?像《魂断蓝桥》、《乱世佳人》、《音乐之声》这样的经典是否就是最合适的教学材料?此外,找到好的电影素材仅仅是第一步,是否将其简单地放映给学生就大功告成?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有必要探讨一下电影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有效”应用。
美国著名教育家加里·D·鲍里奇在《有效教学方法》一书中提到“有效教学”的概念。促成有效教学的五种关键行为是“清晰授课、多样化教学、任务导向、引导学生投入学习和确保学生成功率”。[1]电影满足了多样化教学的需要,而清晰授课则是任何课堂教学能够成功的最基本因素。因此,“任务导向、引导学生投入学习和确保学生成功率”成为电影作为有效教学手段被成功应用的关键。
任何学习活动都应该以任务导向为核心。没有目标就没有动力。认知理论认为,“动机有助于指引注意的方向,影响信息的加工方式”,“通过诸如目标设置、自我效能感和结果期待等对学习进行调节。”[2]有了任务导向,电影不再仅仅是一种单一的、提高英语学习兴趣或者练习听力的手段,而成为一种有效的综合性学习。那么怎样的任务才算合理、有效的任务呢?
(一)任务应该围绕课程要求而定
电影只是提高英语教学效果的一种辅助手段,如果偏离课程要求搞纯粹的电影欣赏就本末倒置了。反之,如果能够围绕课程要求合理地利用电影欣赏,则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新编大学英语》(第二版)Book2中,第四单元“PsychologyinOurDailyLife”谈到安慰剂作为“asugarpill,aharmlessshot,oran emptycapsule”[3]是如何因为人类心理的自我暗示而对身体起作用。课文导入的Preparation部分,笔者没有让学生做课本自带的看图说话,而是看电影《火柴人》(MatchstickMen)并完成以下任务:1.归纳出电影中精神强迫症患者的症状,并能够用英语描述;2.找出“matchstickmen”的意义,并学习与之相关的词汇和习语,如“骗局”,“鱼上钩了”;3.着重在意有关安慰剂的内容,看看在影片中它是如何发挥作用的。《火柴人》讲述了一个患精神强迫症的骗子如何被自己行骗的搭档所骗的故事。尼古拉斯·凯奇惟妙惟肖地塑造了那个精神病患者。他吃了医生开给他的维生素,病症一度减轻很多。而当他知道那些根本不是真正的药物时,病情又急剧恶化。这些情节使学生对安慰剂的功效有了直观的认识。学习课文时,每当讲到晦涩的心理学知识时笔者都会提醒学生回忆与电影相关的内容,从而将一篇纯心理学的科普文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完。而课前明确的任务布置使学生看电影时不是只看热闹,而是真正学习知识。同时,也为后面课文的学习做好了准备。
(二)学生的兴趣是任务选择的一个重要标准
教师应该专门留出一些机会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自主选择电影进行学习,并在此基础上布置一个共性的任务,比如,学会一些极具特色的词汇、词组或是句子、习语。兴趣能够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动性,增强学生完成任务的自信心。大部分学生认为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更能发挥出自己的潜能。事实也确实如此,很多学生通过看自己喜欢的电影学会了诸如“Youarelikepeasandcarrots”,“Heisoverhis head”,“Everydoghashisday.”这些地道的英语。甚至有的学生专门上网查询“Youarelikepeasand carrots”,搞清楚为什么用豆子和胡萝卜来形容人们形影不离。由此可见,兴趣在学习中的作用的确非同寻常。
对于任何教学活动来说教师的积极引导都是必要的。那么,为了使电影能有效地应用于教学,教师应该怎么做呢?
(一)要对电影教学进行客观的定位
学生从课本上学到的是标准英语,主要用于书面语和比较正式的口语交流。这种英语强调语法的正确性、重视词汇和发音的规范使用。而电影语言主要属于生活用语、非正式用语。人们使用本族语进行交流时,为了更快捷地交换信息常常会忽视部分语法规则、提高语速,语音语调也因人而异。某些特定行业的人还会用“行话”进行交流,一些反映黑社会的电影中还会出现所谓的“黑话”。这些不确定因素加大了电影语言的理解难度。在开展电影学习活动之初,学生惊讶地发现,如果不看字幕很难听懂电影中的人物在谈些什么。他们的自信心一度很受打击。这时候教师一定要及时对他们进行正确的引导。让他们明白,听不懂是很正常的,将电影引入英语教学的目的正是为了用特定的语境来训练他们的英语实际应用能力。通过欣赏英文原版电影,学生可以学习某些特定场合下的特定用语;还可以慢慢适应人的情绪对语速的影响。需要强调的是,虽然学习电影语言非常重要,书面语、正式语的学习也同样不能放松,因为标准英语属于主流英语,是对外交际中使用频率最高的语言类型。此外,我国现行的教育体制下,评定学生英语水平的高低也主要依赖其对正式英语的掌握。
(二)采取学生课外自主学习和课堂集中学习结合的方式
由于电影教学的特点,在实际教学中,可以课外学生自主学习为主,课堂集中学习为辅。学生的学习能力具有个体差异性,自主学习“可以让学生主动地进入学习过程,取得行为复杂层次更高的成果”。[4]此外,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也符合我国实施素质教育所提倡的“让学生主动发展”。学生的课外自主学习依托任务导向展开,每周一次任务,每次一部电影。学生可以自由选择电影,每周留出一节课的时间做反馈活动。课堂集中学习主要在听说课上进行,通常也是一节课的时间,放映和讲解交替进行。因为时间的局限,只能选择一些非常精彩的片段作示范。课堂集中学习在初期次数多一些,主要是为了带动学生的自主学习,帮助他们尽快适应新的学习方法。
(三)教学活动应该有计划分步骤地展开
笔者采取了任务布置“五步走”策略:第一步,学会至少三个能反映电影语言特点和英美国家特色的词汇或者短语。这个任务持续三周,每周一部电影。第二步,学会三个有英语特色的用词和至少两句习语。这个任务持续两周,每周一部电影。第三步,模仿两句比较经典的句子。这个任务持续两周,每周一部电影。第四步,用英语讲述电影故事。这个任务持续两周,每周一部电影。第五步,根据电影的某个片段编排一个英语短剧,与小组成员(笔者的英语课堂教学采取分组制)合作上台演出。这个任务只进行一次。“五步走”结束后,学生自由选择学习方式。“五步走”策略帮助学生逐渐适应了“看电影、学英语”的学习方法,循序渐进地提高了他们的听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第一点提到的“任务导向”和第二点“引导学生投入学习”都是保证教学活动顺利进行的重要因素。除此之外,教师还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习惯
看电影不仅仅是看热闹,还要有学习意识。“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虽然我们不是培养电影专业的学生,可是也不能停留在“外行看热闹”的层次上。那么,到底应该看些什么“门道”呢?在英语学习中,观看电影更应该注意的是电影中人物交流所使用的语言。“注意是学习必不可少的前提条件”,[5]将人物语言进行筛选,把重要的、“地道的”语言片段作为信息存储进大脑,在需要时加以利用。久而久之,当信息存储的技能变成了习惯,信息加工就会成为一种自觉的行为。
(二)选择最具英语教育价值的影片
大多数学生误以为“好电影”就是“好看的电影”。然而,仅仅“好看”还不够,还应该具有英语学习的价值。我在选择影片时,主要注意了以下几个问题:
1.选择带字幕的电影。没有字幕的英文原版电影难度太大,并不适用于非英语专业的大学英语教学。就字幕的语言种类而言,英文的最好,学生可以完全沉浸在英语的氛围中,听英语、看英语、学英语。笔者曾经用过《罗马假日》的纯英文字幕版本作为课堂集中学习的范例,效果很不错。只不过这种电影资源比较难找,所以退而求其次,可以选择中文字幕的电影。但是,必须提醒学生看电影时中文字幕只是辅助,在听不懂的地方再看,不能依赖中文。
2.选择年代较近的电影。众所周知,语言会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发展。比如,“呆板”一词,旧字典中读音标注为“aiban”,但是新字典中却变成了“daiban”。为了方便大众交流,国家对一些曾经晦涩的发音作了相应的调整。汉语如此,英语亦然。通过欣赏一些热门电影,学生不仅可以感受时代主题的变换,更能够接触最新的英语。以前面提到的《火柴人》为例,电影中“骗局”一词是“con”。在一些简单的词典中,“con”根本没有“欺骗”之意;而比较权威的牛津词典对它的解释是:俚语中有“骗局”的意思。实际上,在其他多部电影中我们都可以发现“con”作“骗局”使用的踪迹。可见,一些原本使用范围较小的俚语已经慢慢为大多数人所接受。再如,教科书中,“Thankyou.”的回答是“Youarewelcome.”然而,很多情况下,电影人物用来作答的是一个我们意想不到的词“Sure”。当用“Sure”回答“Thankyou.”时,它的意思是“(我)应该的(做的)”。比起“Youarewelcome”,“Sure”显得更随和,更有安慰对方的意味。
3.选择主题较为轻松的电影。电影的主题决定其语言的风格,一般情况下,主题较严肃的电影,故事情节发展的节奏感比较强,人物用词比较难懂,常出现我们所说的“行话”、“黑话”,语速通常较快。比如,《美国往事》、《纽约黑帮》。反之,主题比较轻松的电影,叙事比较舒缓,语言比较简单,一些动画片,如《狮子王》、《怪物史莱克》、《功夫熊猫》等都是很好的范例。
(三)及时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反馈
反馈是教师对学生自主学习的监督,教师可以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动态,适时给予必要的指导。反馈还是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性的有效途径。为了在课堂反馈中有良好的表现,学生通常会做很充分的准备,例如把看电影时学到的知识点整理、分类,对不理解的用法专门上网查询,等等。课堂反馈为学生提供了对所学知识进行复习、总结、利用、交流的机会。实际上,电影学习活动属于“交互式”教学模式。活动之初,教师制定任务并通过课堂集中学习的方式引导学生慢慢适应新的学习方法;接着逐步实现任务转移,将任务从教师转向学习者;最后,通过以讨论、交流为主的反馈活动实现学习者之间的相互支持和促进。最后一步的反馈是确保活动效果、真正实现交互式教学的关键。
总之,在数字技术和互联网非常普及的今天,电影已经成为一种拓展实用英语、了解英美文化的重要媒介。教师合理、科学地将电影引入大学英语教育,能够真正实现媒体与课程的结合,建构良好的交互学习环境,实现学生英语素养的全面提升。
[1][4]加里·D·鲍里奇.有效教学方法(第四版)[M].易东平译.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8.241.
[2][5]戴尔·H·申克.学习理论:教育的视角(第三版)[M].韦小满等译.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13.124.
[3]浙江大学编著.新编大学英语(第二版)[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110.
(责任编辑:孙宽宁)
于红英/山东建筑大学外国语学院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