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郁芬
大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策略与模式*
●吴郁芬
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策略有四类,即专题培养、渗透培养、整合培养和基础培养。高校应该以渗透培养为重点,以专题培养或整合培养为补充,通过开设对应专业岗位的专题课程或者整合课程有针对性地培养大学生专业能力之外的竞岗、适岗、换岗的职场竞争力,以实现课程设置与能力训练相融通、课堂教学与能力开发相融通、课外实践与能力内化相融通。
大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
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转型和经济的持续发展,产业结构更替,技术周期减短,就业者的职业变换和岗位流动日趋频繁,用人单位不仅要求求职者有岗位胜任能力,还要求具备良好的岗位适应和岗位迁移能力。在这一社会背景下,职业教育正在由“就业导向”向“生涯发展导向”转型,这意味着未来的职业教育将由“关注学生就业”过渡到“关注学生的职业发展”,更关注学生对岗位变化和职业转变的适应性,这不但要求即将步入职场的学生具备扎实的专业技术能力,还要具备跨专业、会迁移、可转换的职业适应力和职场竞争力。因而,培养伴随职业生涯发展的、适用于各种职业岗位的、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变岗换岗需要的职业核心能力日趋成为高职教育的普遍共识和内在要求。基于此,高职院校教学改革的核心目标和必然归宿是职业核心能力培养。
职业核心能力,也被称为“关键能力”、“基本能力”、“软技能”、“基础技能”、“通用能力”、“共同能力”等,最早由德国学者D·Mertens于1972年提出。职业核心能力“是可迁移的技能,促进性的技能,通用性的技能”,[1]“是除专业能力之外的基本能力,适用于各种职业,在职业活动中起支配和主导作用的能力,是伴随人终身的可持续发展能力”,[2]具备以下七大特征:“(1)普适性——普遍适用于一定范围的岗位群;(2)可迁移性——可以扩展到相关的新的工作领域;(3)工具性——实用,与职业密切联系;(4)持久性——一旦获得,伴随终生;(5)价值性——是人力资本价值的体现;(6)难以模仿性——通过学习过程获得,他人难以模仿;(7)整合性——多种能力和技巧的综合”。[3]
事实上,各个国家对职业核心能力的具体界定仍存在分歧。英国着重强调“与人交流、信息处理、数字应用、与人合作、解决问题、自我提高”[4]等6种职业核心能力;美国着重强调“合理利用与支配各类资源、处理人际关系、获取信息并利用信息、系统的分析、运用多种技术”[5]等5项职业核心能力;澳大利亚着重培养“收集、分析、整理思想与信息的能力、交流思想和分享信息的能力、筹划和组织活动的能力、与他人或团队合作的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运用数学概念和方法的能力、运用技术手段的能力”[6]等7项职业核心能力;新加坡着重培养“工作读写和计算能力、信息交流技术、解决问题与决策、积极进取与创业、与人沟通与人际关系管理、终身学习、全球化意识、自我管理、心理平衡技能、健康与安全工作能力”[7]等10种职业核心能力,等等。
在我国,职业核心能力一般是指“与人交流、与人合作、解决问题、信息处理、数字应用、自我提高、创新革新、外语应用”[8]等8项能力,并可以简明区分为职业方法能力和职业社会能力。职业方法能力是指“基于个人的、从事职业活动所需要的工作方法和学习方法,是独立学习、获取新知识技能、处理信息的能力,是在职业生涯中不断获取新的知识、信息、技能和掌握新方法的重要手段。职业社会能力是指与他人交往、合作、共同生活和工作的能力”。[9]按照这一分类标准,信息处理能力、数字应用能力和自我提高能力可以基本归属为职业方法能力;与人交流能力、与人合作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创新革新能力以及外语应用能力可以基本归属为职业社会能力。为适应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以上8种职业核心能力逐渐成为用人单位选人、用人、培养人的重要标准,也日趋成为高职教育的重要培养目标。
(一)专题培养策略
专题培养策略是指从整体上改革课程体系,在原有课程的基础上增加专门培养职业核心能力的课程,一门课程与一项(或多项)能力相对应,突出一项(或多项)核心能力的培养,做到专项能力专题培养。也就是说,围绕职业核心能力的八项内容,分项开设专题性课程。如表1所示,“与人交流能力”对应开设“沟通能力训练”课程,“与人合作能力”对应开设“合作能力训练”课程,“自我提高能力”对应开设“自我管理能力训练”课程,“创新革新能力”对应开设“创新能力开发”课程,等等。
表1 职业核心能力专题培养策略
(二)渗透培养策略
渗透培养策略是在不打破现有课程体系的前提下,将职业核心能力培养课程与其他课程相互融合、相互渗透、互相补充。渗透培养只需对现有课程进行改革,不需开设专门的课程。如表2所示,充分利用现有的课程资源如《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渗透“与人交流、与人合作、数字应用、信息处理、自我提高、解决问题”等多项核心能力,通过设立职业情境或实施项目任务,达到培养职业核心能力的目的。
表2 职业核心能力渗透培养策略
(三)整合培养策略
整合培养策略是在整体改革课程体系的基础上,将职业核心能力的教学内容按一定的逻辑顺序整合为若干个专题,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开设,以此体现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综合性。如表3所示,在现有课程体系的基础上增设“职业核心能力”课程,将“职业核心能力”看作不可分割的整体,整合8项职业核心能力的具体内容,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单独设置。
表3 职业核心能力整合培养策略
(四)基础培养策略
基础培养策略主要是加强课程内容中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为职业核心能力培养奠定良好基础。如表4所示,可以将职业核心能力课程转化为公共基础课程,将职业核心能力的相关知识转化为职业核心能力的专项训练,通过“活模块”的能力培养达成提高能力的教学目的。
表4 职业核心能力基础培养策略
综上,专题培养策略针对性强,能够保证内容的深度和广度;渗透培养策略有利于全员全程培养,能够兼顾培养过程的持续性;整合培养策略采用综合课程模式,培养内容的全面性得到保障;基础培养策略注重基础,很好地兼顾了内容上的循序渐进和过程上的前后衔接。高职院校应该重视职业核心能力的基础培养,加大协调能力培养的广度与深度,以渗透培养为重点,以专题培养或整合培养为补充,通过开设对应专业岗位的专题课程或整合课程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专业能力之外的竞岗、适岗、换岗的职场竞争力。
“三融通”是指“课程设置与能力训练相融通、课堂教学与能力开发相融通、实践平台与能力内化相融通”,换句话说,通过融合递进的课程体系训练职业核心能力、通过螺旋递升的情境教学开发职业核心能力、通过梯次渐增的课外实践内化职业核心能力。
(一)开发融合递进的课程体系训练职业核心能力
通过公共课夯实基础能力、通过专业课渗透方法能力、通过实践课嵌入社会能力,专题培养与渗透培养相结合,点拨与提高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第一、第二课堂与第三课堂相结合,8项能力相互融合,3个年级依次递进,能够充分满足学生成功求职、顺利入职和迅速升职的需要。
公共课包括渗透培养课程和专题培养课程,例如,《新职业英语》(外语应用能力)、《计算机信息技术》(信息处理能力)、《高职数学》(数字应用能力)、《职业生涯与发展规划》(解决问题能力)、《职场体验》(自我提高能力)、《沟通能力训练》(与人交流能力)、《合作能力训练》(与人合作能力)、《创新能力训练》(创新革新能力),确保可以实现职业核心能力的分层培养。
专业课包括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方向课,通过渗透项目任务加强对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在专业课程教学中,教师结合不同行业岗位的不同要求,自主开发项目任务,通过设置相对独立的项目教学任务,向学生渗透职业方法能力。例如,在电子商务等专业课程中设置“创业策划”项目任务,着重渗透信息处理能力;在旅游管理等专业课程中设置“旅游线路策划”项目任务,着重渗透数字应用能力;在计算机信息技术等专业课程中设置“网页设计与制作”项目任务,使学生的自我提高能力得到显著提升。
实践课帮助学生在实际项目的工作情境下学习,充分运用所学知识与技能完成独立的工作任务,从而获得职场必备的岗位适应能力、自我提高能力、解决问题能力以及与人交流、与人合作能力等职业社会能力,以满足竞岗、适岗、换岗的职业要求。
为了保持学习领域与工作领域的一致,以行业企业用人要求调研为基础,以岗位任职标准为依据,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自始至终贯穿职业核心能力培养。“公共课→专业课→实践课”融合递进的课程体系贯穿于高职三年全程,分年级、有重点的梯度培养学生的职业方法能力和职业社会能力。将职业核心能力融入公共领域、专业领域以及综合实践课程,或专题培养或渗透培养,搭建起融合递进的课程体系,实现了课程与能力训练相融通。
(二)开展螺旋递升的情境教学开发职业核心能力
情境教学分为三个层次:虚拟职场情境、仿真职场情境、真实职场情境,多师共育,设置情境,安排活动,逐步建构主动探究、自主参与、讨论交流、动手操作的自主学习方式,在实境训练中开发能力,在动态评价中测评能力。
情境教学强调在虚拟、仿真或真实的环境中,以典型工作任务或项目为载体,开展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实现教学做评合一。在系统化的任务训练中提高职业核心能力,能力培养实现了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的联动,第一课堂、第二课堂与第三课堂的联动。在第一课堂,如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方向课的课堂上,主要创设虚拟职场情境,将能力要素贯穿在情境化的学习活动中,强化亲身参与和动手实践,切实提升职业核心能力。在第二课堂,如校园活动、技能竞赛、创业实战等平台,主要创设仿真职场情境,以职业活动为契机,通过模拟职业活动过程的训练,获得真实职业岗位所需要的职业核心能力。在第三课堂,如顶岗实习过程中,主要通过真实的职场情境开展实训或实习,帮助学生升华并应用职业核心能力。
情境教学以职业能力成长为主线,以职业环境资源引入教学进程为重点,融入产业、行业、职业、企业和实践要素精选序化学习内容,以真实的工作任务或产品为载体设计教学过程,提倡在真实职业情境中实施教学,开发职业核心能力。“虚拟职场情境、仿真职场情境、真实职场情境”始终贯穿于高职三年的人才培养过程,通过第一课堂创设虚拟职场情境、通过第二课堂创设仿真职场情境、通过第三课堂创设真实职场情境,在情境中对学生进行训练,在训练中提升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按教学任务设计情境,在虚拟或仿真或真实情境中进行训练,实现了教学与能力开发相融通。
(三)开拓梯次渐增的课外实践内化职业核心能力
校园活动展示能力、技能竞赛测评能力、创业实战开发能力、顶岗实习升华能力,四类实践平台按梯次渐增、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校园活动促使学生在亲身参与和职场实操中掌握核心能力,在丰富多彩的学生活动中提高就业竞争力。技能竞赛突出技能操作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在组织工作岗位典型工作任务的职业技能竞赛中,让学生在真刀实枪中不断提高岗位适应力。创业实战借助真实的创业项目,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在实际工作中熟练地运用各种职业核心能力。顶岗实习将以课堂教学为主的学校教育和直接获取实际经验的校外工作相结合,为学生提供真实的职场环境,得到实际的工作锻炼。第一课堂、第二课堂、第三课堂的实践活动因为企业行业的积极参与使学生潜移默化地感悟职场氛围,进行职业熏染,促使其积极主动地将所学的知识内化为行动,转化为职业能力。
围绕职业核心能力培养,通过校园活动、技能竞赛、创业实践以及顶岗实习四个平台,搭建起一个层层递进、环环相扣、前后衔接的课外实践平台,实时联动,渐次递升,将实践平台与能力内化相融通。
以“融合递进”的课程体系为能力培养基础,以“螺旋递升”的情境教学为主要教学手段,以“渐次递增”的课外实践为实战平台,全过程(3个年级)、全角度(3种职业情境)、全方位(4类实践平台)地提升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以职业能力成长为主线,按照8种职业核心能力的难易梯次开发3个学习领域课程。一年级主要开设公共学习领域课程,强化培养职业通用能力;二年级主要开设专业学习领域课程,突出培养职业方法能力;三年级主要开设综合实践课程,着重培养职业社会能力,融合递进的课程体系彰显了能力培养的层次性。以职业活动为契机,创设多样化的职场情境,用虚拟、仿真或真实等典型职业情境开发学生职业能力,通过第一课堂创设虚拟职场情境、通过第二课堂创设仿真职场情境、通过第三课堂创设真实职场情境,在情境中对学生进行训练,在训练中提升能力,螺旋递升的教学情境强化了能力开发的职业性。以校园文化建设为基础,通过校园活动展示能力,技能竞赛测评能力,创业实战开发能力,顶岗实习内化能力。4个梯次渐增的职业核心能力培养主战场,实时联动,层层递进,从课内到课外,从校内到校外,从第一、第二课堂拓展到第三课堂,突出了职业能力开发的实战性。
综上,高职院校职业核心能力首先应该将专题培养策略与基础培养策略相结合。以第一课堂为主阵地,基础培养课程和专题培养课程相互结合,为职业方法能力和职业社会能力培养做好准备。其次要做到渗透培养策略与专题、基础培养策略衔接。以第二课堂为重点,向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方向课渗透职业核心能力,对应不同岗位不同专业的不同需求,并与专题培养、基础培养接轨,重点培养职业方法能力。以第三课堂为平台,充分运用顶岗实习、社会实践环节,通过项目驱动、任务引领实施整合培养策略,彰显高职特色。
[1]石伟平.比较职业技术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296.
[2]童山东.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探索[J].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3).
[3]尹金金.基于企业需求的关键能力开发[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07,8-9.
[4][5][6]罗荣丰.职业教育发达国家的关键能力培养及策略的启迪[J].职业教育研究,2009,(11).
[7]陈宇.走向世界技能强国[M].北京:长城出版社,2001,543.
[8]汤霓,石伟平.我国通用技能研究的回顾与思考[J].职教论坛,2011,(19).
[9]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职业技能鉴定中心组编.职业核心能力培训测评标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3.
(责任编辑:孙宽宁)
*本文是2012年度山东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项目“高职院校职业核心能力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的阶段性成果。
吴郁芬/日照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主要从事教育政策与法律、高职课程与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