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文化育人”理念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2014-03-30 06:10:01宋晓燕
当代教育科学 2014年15期
关键词:文化育人校企育人

●宋晓燕

基于“文化育人”理念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宋晓燕

我国高等职业院校现有人才培养模式应紧跟行业的发展,将“文化育人”理念融入各专业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这不仅可以实现学生技能水平的提高,更能促进其文化修养与职业素养的提升。

文化育人;高职;人才培养;创新

当前我国各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模式上以职业教育为基础,关注各行业岗位实际需求,所培养的学生普遍具有较高的实践操作水平。但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现代企业对专业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高职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应仅着眼于学生技能水平的提高,更应关注其文化修养与职业素养的提升。因此各高职院校应从不同专业的实际需求出发,关注人文素养教育,将“文化育人”理念融入其人才培养工作的全过程。

一、“文化育人”理念浅析

“文化”,《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为“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一般从狭义上理解为:文化是人类所创造的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等精神层面的成果。“文化育人”理念,其核心是以文化教育人,以文化影响人,从精神上塑造人,最终达到个人及团体整体素质的提升。我国新时代教育的“文化育人”理念,就是在教育过程中融入古今结合、中外结合的优质精神元素,不断整合发挥作用,形成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最终达到培养对象“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

二、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现状与问题

目前,我国高等职业院校虽然开设专业各不相同,但在人才培养方面均源自普通高职办学的基本理念,概括讲就是:以就业为导向,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校企合作、工学结合。

(一)以就业为导向

高等职业院校的培养目标是能直接满足社会各行业需要的应用型高技能人才。这就要求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必须紧跟市场,关注各行业各岗位的实际需求,将学生就业作为人才培养工作的“风向标”,将就业率作为衡量人才培养与办学水平优劣的关键因素。因此,高职院校学生相对普通高校学生来讲,就业压力较小,更能适应各行业尤其是一线工作的需要,这也正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优势所在。

但从近年来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实践看,以就业为导向往往形成一种片面追求高就业率的人才培养误区。学院只关注用人单位的岗位需求,追求人才培养的“短、平、快”,有些高等职业院校学生只在校学习一年,甚至不到一年的时间,就应企业需要,被推荐到了工作岗位,“解决”了就业。显然这类学生只能成为重复某项工作的“机器人”,很难有良好的职业发展前景。从这个角度看,部分高职院校的一些做法已经背离了高等教育的办学初衷。

(二)规范教学过程,严格学生管理

“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主要体现在高职院校教学组织与学生管理上。我国高职院校多起步于早期的中等专业学校或职业技术学校,教学组织与学生管理的基础较好。升入高职院校后,一般能做到教学组织方面规范有序,学生管理方面严格高效。但从学生素质培养的角度看,尚存在突出问题:教学组织方面,由于高职学生在校时间较短,各种课程较多,学生的学习压力普遍较大,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较少。高职院校在教学组织上一般采用知识讲授、严格考核的模式,保证学生各类知识的快速掌握,教学方法往往缺少创新,教学效果受限。学生管理方面,高职院校一般较为严格,强调组织纪律性与服从意识的养成,但对学生的个性发展与创新能力的培养有限。

(三)校企合作,工学结合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直接服务于企业一线工作的需要,因此国内外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方面普遍强调企业与学校的紧密合作,学生理论学习与实践工作的密切结合。高职院校与企业合作的主要形式有:第一,企业短期实训。学生在校学习期间,根据教学进度安排赴企业岗位实训,时间在一个月左右;第二,设立实习基地。学生在校内学习两年后进入企业上岗实习,时间在一年左右;第三,开展订单培养。学校与企业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组建定向班,学生毕业时直接进入定向企业就业。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经实践证明的高职院校进行人才培养的通用模式,正因为有了大量实践课程的学习与锻炼,学生实际操作技能水平得以快速提升。但从当前各高职院校与企业合作的情况看,不论工科、理科生产性行业,还是服务性行业,“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着眼点还是完成用人企业预设的工作,很多情况下学生的实际工作难以与所学理论相结合,实践教学不再以学生为主体,学生的收获只能停留在操作熟练、技能水平提高的较低层面上。

三、融入“文化育人”理念的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几点创新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我国高职院校目前的人才培养模式实用高效,但尚需完善。随着现代企业用人要求的不断提高,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不应只注重实践技能水平的提高,更应实现学生文化修养、职业素养的全面提升。应将“文化育人”的理念充分融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全过程,紧跟市场需求,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一)关注就业,以学生职业素养提升为导向

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应紧跟市场需求,关注学生就业。但要明确我们提升的是学生的就业竞争力,而不是仅将一次就业行为作为人才培养的唯一目标。目前社会各行业普遍存在高竞争,多变化,人才流动性较大等特点,对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要求较高,学生一次就业成功并不能保证其具有良好的职业发展前景,一劳永逸。企业与学生间会不断进行双向选择,很多学生在有了一定社会阅历后,会选择离开最初的单位,甚至离开所学专业,这时他的文化底蕴与综合素养会上升成为其核心竞争力。因此,各高等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应融入“文化育人”的理念,除了学生技能水平的提高外,更应注重其文化修养和职业素养的全面提升。

(二)将“文化育人”理念融入教学组织、学生管理的全过程

高等职业院校在专业人才培养上,规范教学过程、严格学生管理的同时,应将“文化育人”的理念融入其中,用精神感召学生,用文化塑造学生。

1.构建良好的校园文化

对一所高校来讲,校园文化是学校育人理念、先进思想、优秀传统等一切精神财富的集中体现,潜移默化的影响着每一名教师、每一名同学。相对于普通高校来讲,高职院校尤其应当注重良好校园文化的构建,一方面突出教育理念,增强学生的责任感、进取心;另一方面突出专业文化与氛围,将专业特质与理念融入校园建设之中,通过校园自然环境的保护、人文环境的打造,增进学生对本专业的认识与情感,为其将来的职业发展积累必要的精神资本。

2.注重情商培养,用文化充实教学过程

现代企业对从业人员的情商要求越来越高,高等职业院校应注重学生的情商培养。每一名教师都应明确:教学决不仅仅只是讲课,更是与学生进行思想、情感的交流与沟通,一方面要将人类的文明结晶与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融入授课过程中,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另一方面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动向,及时加以引导,帮助学生塑造坚定、乐观、自信、进取的优秀人格。同时,现代企业要求从业人员知识面要宽,知识量要大。高等职业院校应根据各行业的实际需要,针对不同专业灵活进行课程设置,将各种人文的、自然的文化知识有机整合并充实到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构建起专业发展所需的基本知识体系,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3.学生管理以人为本,树立“人文化”理念

现代企业要求从业人员具有较强的服务意识与集体主义精神,高等职业院校在对学生严格要求、规范管理的基础上,应以人为本,树立“人文化”管理理念。高职院校的学生管理工作不能仅体现为对学生的约束、服从意识的培养,更应针对不同学生的实际,引导学生融入集体、学会共处、认识自我,并通过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提高学生的团队意识,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有计划的指导学生塑造职业个性,提高职业素养。

(三)校企合作,注重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高等职业院校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应达到学生技能水平的提高,更应实现学生职业素养的提升,这就要求院校与企业的合作不仅是工作上的相互支持,更应有彼此文化、理念的交流与融合,并共同作用于本专业人才培养的实践。

一是应将优秀的企业文化、管理理念融入学生学习与工作的全过程。不论是安排实训岗位、设立实训基地,还是订单培养,企业应对学生进行专门的关于企业文化、经营理念的培训,让学生不仅能从事专业工作,更能紧跟时代潮流,把握专业发展动向,树立正确的服务理念与经营管理理念。

二是校企合作过程中学生的工作安排应以其职业素养提升为目的,校企双方共同进行精心设计。工学结合、在岗实践不仅是学生提高专业技能的过程,更是学生了解本行业、领会企业文化、接触管理实践的平台,是其职业发展过程中精神财富积累的重要阶段。

综上所述,现代企业的发展需要大量具有较高文化修养与职业素养的从业人员,高等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有必要将“文化育人”的理念融入其中,在不断的总结探索中形成高职人才培养的新模式,使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发挥更大作用。

[1]胡键.文化软实力研究[J].社会科学,2011,(5).

[2]袁祖社.中国精神的文化—实践自觉[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5).

[3]张羽.中国高校班集体制度对学生成绩影响的实证研究[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5).

[4]刘雯婷.高职院校教师队伍建设:理论与实践研究[D].复旦大学,2009.

[5]特格希,李岩.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思考[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11).

(责任编辑:孙宽宁)

宋晓燕/山东旅游职业学院休闲产业管理系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

猜你喜欢
文化育人校企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中国德育(2022年12期)2022-08-22 06:16:28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教育家(2022年18期)2022-05-13 15:42:15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上海包装(2019年2期)2019-05-20 09:11:04
校企联合对人才培养的作用
电镀与环保(2016年3期)2017-01-20 08:15:33
基于“文化育人”的校服研发与品牌建设
浅析大学文化育人与人才培养质量提升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
新课程研究(2016年1期)2016-12-01 05:52:15
技术文化
职教论坛(2016年24期)2016-11-14 08:41:13
基于文化育人视域的艺术专业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分析
戏剧之家(2016年11期)2016-06-22 12:59:57
校企合作五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