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循环写作模式的实践与研究

2014-03-30 05:37王洪利
当代教育科学 2014年4期
关键词:写作能力习作作文

● 王洪利

一、循环写作教学模式产生的背景

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写作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中老大难问题。教师教得累,学生写得更累,写了10多年作文,高考时优秀作文却很少见,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思考,作文教学难道真的这么难吗?

(一)小学作文教学的困境呼唤写作方式的改革

学生缺乏写作兴趣。现实中很多教师没有掌握系统的作文教学规律,对习作教学的整体要求不明确,不能按照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进行循序渐进的习作训练,往往对学生的要求过于片面,过高、过严,不切合实际。

写作教学方式单调。当前,小学作文教学模式总体上还是“教师命题—学生起草—教师批改—教师评讲”,缺乏重点训练目标和写作系统性,有的教师简单地将作文知识和写作方法讲给学生听,甚至让学生死记硬背所谓的“范文”。这种公式化的训练,导致学生个性得不到释放,缺乏主见,习作模式单一,空话连篇。

(二)新课标倡导作文批改方式的改革

“改作文”以往在人们潜意识中认为完全是教师的职责,随着教育理念的转变,要让学生游泳、必须让学生下水的观念得到普遍认可。《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到:“重视引导学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养成修改自己作文的习惯,修改时能借助语感和语法修辞常识,做到文从字顺。能与他人交流写作心得,互相评改作文,以分享感受,沟通见解。重视对作文修改的评价。要注意考察学生修改作文的态度、过程、内容和方法。通过学生的自改和互改,取长补短,促进相互了解和合作,共同提高写作水平。”这里既阐述了学生“修改”在写作中的必要性,又要求教师把“修改”的训练落实到日常教学中,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改革传统的作文教学模式。

二、循环写作的实施策略

(一)科学分组

循环写作分组要按照“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根据男女性别、个体差异、写作能力强弱等状况进行合理地搭配分组。现行教材每个单元一次写作,写作周期约2个星期,一般情况下一个学生写作时间为2天,因此每组人数以不超过5人为宜。

(二)合理分工

在写作起始阶段,小组内部就要树立团队意识。组长是整个写作过程的策划者和组织者,因此,组长的选择也是循环写作的关键。循环写作初期一般选择组织能力强、写作水平高的学生任组长,随着循环次数的增加,学生熟悉了写作流程之后,组长可采用轮换制,让小组成员轮流担任,给与每个学生锻炼的机会。每次习作过程也是对学生策划、组织能力的训练。组长首先要与组员商定一个体现小组特点的名字,以振奋小组精神;然后小组成员分工,有装饰写作封面的、写前言的、写后记的、整理写作材料的,等等。

(三)拟定序列

由写作小组长与组员一起,根据写作要求和组员的个性特点安排写作流程。每个小组的1号为写作能力和组织能力较强的孩子,根据习作内容和教师明确的习作要求,提出简单有效的评价策略,然后开始写作。接着2号同学写,在写之前,他一定要用心阅读1号同学的作品,对其做出评价,才能开始写自己的作文。以此类推,等到5号同学写时,就可以读到前边4位同学的作品。最后一名学生写完后交回首位,首位评价,交与教师,教师进行综合点评。

(四)互改互评

这一步主要从三方面入手:一评用词是否恰当;二评语句是否精彩;三评文章是否符合写作要求。每次写作教师都会把改作文的方法和评改要领以纸质形式交给学生,学生贴在循环作文本前面,轮到自己写时,就要以此为依据对前面同学的作文进行改评。“改与评”的责任驱使学生必须逐字逐句阅读前面的作文,必须带着问题思考同伴的文章:哪些有必要去写,哪些可以省略,哪些先写,哪些后写……

阅读学生的文章与读经典美文不同,学生作文里可能错误百出,而这些错误正是训练学生应用语言文字的最好资源,这种阅读在日常阅读材料中很难体验到,对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培养大有益处。在“改与评”过程中,每个学生既要把自己改的理由和评的依据叙述、讲解给写作的同学听,又要征求其他同学意见,有不同意见还要寻求其他小组成员的建议。

(五)展示交流

展示交流环节是循环写作能否有效持续的关键。每次写作结束后,要拿出专门的时间让学生展示他们的学习成果。展示要分两个层面,一个层面是学生个体的展示,主要展示在这次写作过程中自己对写作要求的理解,自己在“改、评”过程中的思考,自己对这次写作的认识和感觉到的不足之处及今后努力的方向。另一个层面是小组之间展示,小组成员根据分工的不同,集体展示一下完整的写作过程(包括写作起始分工,作业本的设计,写作流程,改、评主要内容以及作业中的收获等),特别要介绍本次写作小组的亮点和特色。

每次循环写作均由学生自行设计封面、前言、目录、小组口号、成员介绍、成员文章、各层面的评价和后记,久而久之,形成的资料就像一本刚完成初稿的书籍,既有保存价值又有欣赏价值,学生在班级里互相阅读欣赏同伴的作品,鼓励学生进行个人作品收藏,将作品集结成册积累下来。对于质量较高的习作,鼓励向学校广播站、黑板报、各地报刊投稿,积极参加各级各类征文比赛。通过这样的展示交流,更让学生体验到共享成功的乐趣。

三、循环写作的实践效能

(一)调动了学生积极性,激发了学习内驱力

循环写作改变了传统的学生写、教师改的写作方式,把写作教学以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转化为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活动,这在相当程度上满足了儿童自己做主的心理需求,同时为学生写作创设了一个轻松愉悦的环境,学生同伴之间的互动交流使学生写作心理压力大大减轻,学生写前不再惧怕写作文、不用担心写不好被教师批。“循环作文”也是有“读者”的作文,这个读者除了学生自身、身边伙伴,还有家长和老师。自己的作品在交流中被他人赏评,能较好地满足学生“表现欲”,促使他们尽最大努力完成作品,不愿写作的学生在小组学习氛围中也不得不参与进来,这种动力使循环作文得以长期、有序、有效地循环下去。

为验证实验效果,我们对四年级的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数据显示:喜欢写作文的学生由27.5%上升到78%,学生半年的阅读量由20万字上升到40万字,家长对学生的作文关注度由61%上升到92%,教师批改时间由原来的8小时减少到1.5小时。

(二)有利于写作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的同步提升

由于在循环写作过程中学生对他人的习作改评时,既要考虑写作要求,又要从选材立意、布局谋篇、遣词造句等方面进行评析,吸收优点,摈弃缺点,这种带着思维的写作训练是其他形式难以实现的。有了这种写作思维,学生的个性化体验就可能越来越深,空话套话就可能越来越少,学生感到了学习写作的乐趣,鉴赏水平和写作能力也会逐步提高。

在交流展示中,学生把自己的作品和收获介绍给同学,面对同学的质疑询问,还要有理有据地作出解释,而学生在倾听时既要及时发现他人的写作亮点,还要找出不足,提出改进的意见建议,这一过程将听、说、读、写、评、思融为一体,不仅训练了学生口语表达能力,更是学生思维的碰撞、智慧的展现。

(三)让学生体验团结互助的快乐,感受合作共赢的成功

一个流动的作文本,把小组内每个同学紧紧连在一起。循环写作的评价是建立在小组合作学习基础上的,是小组成员集体智慧的结晶。写作过程类似田径场上的接力赛,每个小组成员既是写作过程的参与者又是管理者,任何一个环节出了问题都会影响到小组整体评价。集体成员之间互帮互助才能共同进步。与此同时,在循环写作中,学生还要学会“挑毛病”并善于“挑毛病”,伙伴之间要乐于接受“互挑毛病”,这种氛围利于学生相互取长补短,虚心听取别人意见。同学们在这种共同的学习与交往中,有助于消除隔阂与冷漠,在潜移默化中提高自身与人共事的合作能力。

猜你喜欢
写作能力习作作文
挖掘创造潜能,提高写作能力
加强互动交流,提升写作能力
如何有效提高中小学生的写作能力
培养学生写作能力的理论思考
习作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