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校本土化政治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2014-03-30 02:59周晓焱郑克岭颜冰
大庆师范学院学报 2014年5期
关键词:政治学经济社会课程体系

周晓焱,郑克岭,颜冰

地方高校本土化政治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周晓焱,郑克岭,颜冰

(东北石油大学人文科学学院,黑龙江大庆,163318)

随着时代的发展,各个行业对于具有宽厚理论基础和扎实实践技能的“应用型人才”需求量日益加大,如何针对现有培养模式进行调整,完善及优化以形成区域特色的培养模式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地方高校应满足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结合自身发展战略,从培养定位、学科建设、培养条件、导师等方面出发,并结合自身特点,对地方高校政治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实现培养政治学应用型人才的目的。

地方高校;本土化;政治学;人才培养模式

对地方高校政治学专业而言,该学科的理论教学惯性和资源分配的不平衡,使得对该学科的人才培养不够重视。在就业市场对政治学专业人才要求日益多样化和实务化的情况下,剖析地方高校政治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难点问题和障碍性因素,对于构建适应学生需求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本土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十分必要。

一、人才培养模式和本土化的政治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一)人才培养模式的含义

“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的现代教育理论和教育思想指导下,按照特定的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以相对稳定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管理制度和评估方式,实施人才教育过程的总和,其核心内容就是回答“培养什么样人才”和“怎样培养人才”这两个根本性的问题。[1]6-7

(二)本土化的政治学人才培养模式及其基本内容

本土化又称为本地化,是指将某一事物转换成符合本地特定要求的过程。地方高校(尤其是理工科地方高校)进行文科类教育比较晚,人才培养模式基本上是模仿综合性院校,难以与本地区的实际需求相适应。因此,本土化的政治学人才培养模式就是指地方高校根据政治学人才培养的一般规律,结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政治学人才的需求状况,培养地方急需的中高级行政管理和社会服务人才,有针对性地为学生提供理论知识学习、实务工作能力训练和综合素质养成的一系列教学实践活动的总称。从人才培养模式的含义中,可以发现本土化政治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应该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

1.培养目标,即“培养什么样的政治学专业人才”。人才培养目标应该是地方高校根据自身发展规划和所在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情况,对学生的知识水平、能力培养和素质养成等方面提出的系统性要求,它决定了政治学专业人才的培养类型和培养质量。[2]190-191

2.课程体系,即“用什么来培养政治学专业人才”。就是依照高校的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的规律,如何安排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学分的分配,以及以什么样的顺序和形式对各种课程开设的统一设计,使之适应就业市场和学生本人多样化的发展需求,尤其是要加强学生适应社会需求的实践教学和实务工作训练方面的设计。

3.教学方式、方法和手段,即“怎样来培养政治学专业人才”。就是要求地方高校突破传统课堂教学和“理论优先”的教学思路,实现教师对多样化教学方式、方法和手段的有机组合,以及如何使学生能够适应这些教学方式、方法和手段。

4.评价体系,即“如何评价政治学专业人才培养”。人才培养模式是否合理和成功,关键是要得到就业市场、学生和教师等多方面公正、客观的反馈。因此,既要避免功利主义的实用倾向(“什么有用”就“教什么、学什么”),也要避免“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书斋主义,这就需要制定出一个合理的人才培养评价体系。

总而言之,本土化的政治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就是由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方式、方法和手段,评价体系等四个方面共同组成一个相互联系并制约的有机整体,对学生的成长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尤其对地方高校的政治学专业而言,如何构建一个适合本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出大量的、合格的、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中高级行政管理和社会服务人才是非常值得研究的。

二、现有地方高校政治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缺陷

长期以来,我国地方高校政治学专业学生培养模式是仿照综合性大学的培养模式,以培养理论研究人才为主要培养目标,在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和实习实践等方面亦步亦趋,使得地方高校政治学专业人才培养往往脱离了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存在较多问题。笔者所在的东北石油大学在政治学专业学生的培养中就存在类似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准

我国政治学专业的培养目标分为学术型和专业型两类[3]95-96,学术型重在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为学校和科研院所培养理论研究人才;专业型则重视培养学生解决实现问题的实务能力,就是为公共部门培养中高级行政管理和社会服务人才。因此,二者在培养过程中应有一定区别,尤其是在实务工作能力培养方面。但由于地方高校开展政治学专业教育时间相对较短,对人才培养的内涵和规律认识不足,因而对如何培养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人才,如何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性和工作适应性等问题缺乏足够清醒的认识。政治学专业教学也长期模仿综合性大学的培养模式,在“重理论教学、轻人才培养”的惯性下,过于强调理论知识的学习,缺乏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动力,也就阻碍了学生实务工作能力的培养,无法直接参与到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实际工作中去。

(二)课程体系设置上缺乏本土化特色

我国地方高校文科教育在总体上依然处于模仿先进地区和综合性高校文科教育的阶段,就东北石油大学而言,对政治学专业学生的培养还停留在培养学术型人才的阶段,对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政治学人才的新要求还不理解。目前,我国多数地方高校的政治学专业课程设置往往受到较大的限制,其课程和学分设置往往参照相关教育指导委员会和综合性高校的课程来设置(笔者对多所地方高校的政治学专业学生培养方案进行了调研,发现这是一个普遍问题)。在有限的课程中,一方面,缺乏有关本地区经济社会基本情况的课程,使得学生对本地区的社情民意缺乏有针对性的了解,难以搞清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尤其是政治学类人才)的需求;另一方面,培养学生实务工作能力的课程占总课程数的比重较低,相应的学分分配也很少,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参与实践的机会较少,难以掌握足够的实务工作能力。

(三)人才培养的教学方式、方法和手段单一

我国地方高校因为其学科特点,缺少为政治学专业学生提供的人才培养的机会,尤其是参与高水平的社会实践和校外实践基地的机会就更少,[4]31-32且多流于形式。就笔者所在的东北石油大学而言,一方面,我校地处资源性城市——大庆,使得教学科研长期围绕着石油企业的需求而展开。对于政治学专业而言,无论是师资队伍素质上的限制(学缘和学历结构差),还是教学资源分配的传统惯性(优势学科与弱势学科分配不均),均存在劣势,从而限制了先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使用。理论教学还可以勉强维持,但是锻炼学生实务工作能力的实践类教学就难以进行了,缺乏足够的专业实验室和实习实践基地,这不利于学生实务工作能力的形成。[3]95-96另一方面,地方高等学校(尤其是理工科地方高校)的文科还处于发展初期,过于注重管理的规范化和制度化建设,对教育过程和教学内容的灵活度和弹性认识不足,对教材,教学方法和手段,考核方式等方面的管理过于精细化,客观上忽视了教师的主动性和学生的多样化需求,难以保证不同层次和不同需求的学生对专业学习的特殊要求,尤其不利于较高层次的应用性管理人才的培养。

(四)现有人才培养模式缺乏客观合理的人才评价体系

到目前为止,我国地方高校的教育活动中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一方面,主要还是使用考试(尤其是闭卷考试)的手段,这仅仅考核了学生对所学理论知识的把握程度,难以考核学生在实践中应用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这显然存在着巨大缺陷;另一方面,除了学校的校内评价以外,校外评价的作用被忽视,尤其是学生参与实践教学的过程中,实践单位对学生实际工作能力的评价往往不受重视。此外,学校对用人单位和就业市场对政治学专业学生的反馈也缺乏明确认知,没有实现按用人单位和就业市场的需求来修改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人才培养与需求的有机结合。因此,不形成客观合理、科学的人才评价标准体系就难以培养出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人才。

综上所述,政治学专业是十分强调实践和理论性结合的专业,强调学生要掌握专业的工作方法和精确的判断分析能力,而这种能力的培养必须要通过合理的培养目标定位、符合需要的课程体系、科学的教育方法手段和合理客观的评价标准来起作用。因此,对政治学专业学生教育而言人才培养模式的完善是极其紧迫的问题。

三、构建地方高校政治学专业本土化人才培养模式的对策措施

改革开放以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政治学专业人才的培养提出越来越多的新要求,要求学生毕业进入单位后就要承担繁重的实务工作。这就要求培养出来的学生不仅必须具备一般性的社会适应能力,还要具备作为中高级公共管理人才所要具备的较高层次的能力。比如说,政策分析过程和技巧、行政决策及行政流程等方面的内容都需要加以实际演练,而这些能力的培养必然要依靠高水平的人才培养模式才能完成。因而,政治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完善也成为高校政治学专业教学研究的主要领域。笔者结合对东北石油大学政治学研究人才培养过程中的经验教训进行了以下思考:

(一)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明确培养目标

对地方高校而言,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应该是主要的培养目标,所以地方高校对政治学专业学生的培养不应该偏离这个目标。像大庆这样的资源性城市和其他城市必然存在不同,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公共管理问题和社会矛盾也有自身的独特性。地方高校必然要针对这些独特性问题,以培养地方急需的中高级行政管理和公共服务人才为目标,在夯实学生理论知识基础后,把教学科研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结合起来。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要从学校实际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学生的需求出发,结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以案例教学、实验室实验和实习基地顶岗实习的方式进行人才培养。

(二)建立符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应用型课程体系

在培养目标重新定位的前提下,为了加大人才培养的力度,需要在培养方案方面做些改变,以提高所学理论课程的实用性,实现学以致用。

首先,应着力于课程体系的本土化建设,要使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更切合本地区对文科(尤其是政治学)人才的培养需要。一方面,可以在培养方案中增设社会调查、公共事务情景模拟、电子政务、公文写作等学生在进入工作岗位后要直接应用的事务性课程。另一方面,可以在理论课程中加大案例教学和课内实践的学时,在课程总门数和学时不变的前提下,达到提高人才培养水平的目的。可以说,加入课内实践学时可以使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后,立刻以实践的形式加深对理论的掌握,但缺点是实践困难不够系统,实际工作经验缺乏的学生可能难以对理论知识有整体上的把握。

其次,在课程体系中要坚持正式课程与非正式课程、课堂教学与校外自主学习相结合(见图1),在总体课程门数和学分有限的前提下,充分利用多种非正式的教育资源和教育途径,使学生参与到实践活动中,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调查、分析和研究能力。

再次,在培养方案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发展期望,针对学生的职业规划有针对性地进行人才培养。随着扩招,大量在职人员进入政治学专业学生的行列中,他们选择这个专业往往有着非常具体的、与其职业发展密切相关的学习目标,尤其重视各自单位对本专业人才的需求,特别是对实际工作能力的需求,所以培养方案应该具有一定的弹性。从图1中可以看到,应该从学生的工作经历和学习偏好出发,尊重学生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在任选课中开设较高层次的、专门性的实践课程,使学生可以依据自身的学习目的有选择地参与人才培养,可以形成满足学生多样化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

(三)完善教学方式、方法和手段,注重强化实务工作能力培养

首先,完善教学方式、方法和手段,必须要把教师能力完善作为首要任务。教师作为教学的主要参与者和指导者,对教学方式、方法和手段的选择和使用发挥重要的作用。因此,为满足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中高级公共行政和公共服务人才的急需,应该坚持专业教师与非专业教师相结合。专业教师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能够解决学生在实践中面临的理论困扰,而非专业教师往往是本地区具体实践领域中经验丰富的工作人员,对于现实问题的解决是轻车熟路的,尤其是在具体事务性工作上可以直接为学生提供指导和帮助。

其次,要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充分利用专业实验室的有利条件,结合案例教学法、电子政务软件和多媒体调研设备的使用,通过精心编写和科学设计的案例,以角色扮演的形式让学生模拟实际行政管理和公共服务工作能够涉及的具体工作,以锻炼学生的沟通技巧和应急应变能力,这些可以在实验室可控的环境下实现对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

再次,要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应该加强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政治学专业人才更容易和本地方的政、企、事业单位的需求实现对接,可以结合本地区的公共管理领域的实际需求,根据政、企、事业单位的不同工作性质,保证每个学生都有参与社会调查、实地调研的机会。通过顶岗实习,学生可以直接接收到实际工作的经验教训,并可以有效地使用与掌握电子政务设备和软件。同时,学生如果能够直接接触或参与较高层级的公共管理部门的实际活动,可以在宏观层面上使用政策分析等宏观技术手段。[4]31-32可见,建设好校外实践基地对学生的发展非常重要,可以在微观和宏观两个层面上有效地促进人才培养的发展。

(四)完善人才培养评价体系

政治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建设过程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要建立一个系统科学的考核方法。政治学专业人才培养的考核,既不能单纯依靠闭卷考试来直观判断,也不是依据单次的模拟实验和社会实践可以评判的。因此,人才培养效果的考核,要区分不同环境、不同情况,采取多样化的评价方式和方法。一方面,在理论课程教学中应该以校内评价为主,坚持平时考核与期末结业考核相结合的评价方式,甚至以平时考核为主。另一方面,在实践课程的顶岗实习和社会调研等人才培养环节,因为学生往往分散在整个行政流程的各个岗位,相互配合完成同一个工作任务,所以,难以有统一的考核标准。因此,更应该重视实习单位(尤其是潜在就业单位)的评价,可以根据学生团队合作等方面的情况,坚持团队评价,记集体成绩的方法来客观评价学生。

综上所述,通过对培养目标的重新定位、课程体系的调整、教学方式方法、评价体系等几个方面的改革,提出与地方高校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政治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有利于发挥政治学专业的优势和长处,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该学科的发展和学生发展目标的实现打下良好基础。

[1]郭铭.地方院校文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学位论文,2011.

[2]张少杰.论地方高等学校文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J].黑龙江社会科学,2009(1).

[3]李桂英.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J].长春大学学报,2011(1).

[4]李佳.地方高校文科硕士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研究——以三峡大学为例[D].宜昌:三峡大学,2012.

[责任编辑:陆静]

G64

A

2095-0063(2014)05-0158-04

2014-03-02

周晓焱(1978-),男,黑龙江讷河人,东北石油大学人文科学学院副教授,从事政治学、社会立法史与公共政策分析研究。

东北石油大学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政治学类研究生实践教学改革研究”(JGXM_NEPU_ 201308);2012年度黑龙江省高教综合改革试点专项项目“公共管理类专业校地深度合作办学机制研究”。

DOI 10.13356/j.cnki.jdnu.2095-0063.2014.05.042

猜你喜欢
政治学经济社会课程体系
70年中国政治学议题变迁与转向
居住的政治学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以创新课程体系引领学生发展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奋发有为 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弯道超车
微信中的政治学资源及其利用
“互联网+”对经济社会的影响
劳动报酬偏低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负面影响
加强青少年中医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及其课程体系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