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晓渝
(南开大学 文学院,天津 300071)
《切韵》音系知庄章三组声母在现代官话方言中的读音情况,不仅反映其当代方音的声母特点,也在一定程度上关系到其历史来源问题。
熊正辉(1990)[1]根据知庄章组字的读音差异,把官话区分ts-tʂ-的方言归纳为三种类型:(1)济南型,全读卷舌声母;(2)昌徐型,大多读平舌声母,知(三)章(三)部分卷舌;(3)南京型,庄(三)读平舌(止摄合口和宕摄除外),知章庄(二)读卷舌(梗摄二等除外)。基于这种分类,学者们在论及云南官话知庄章读音特点时有各自的看法。
李蓝(1995,[2]2010[3])将西南官话中知庄章三组声母的演变类型分为川黔型(知庄章合并,大多全读平舌ts组,少数点全读卷舌组),湖广型(知庄章按开合或等摄分化为ts和组),和云南型,“云南型就是南京型”。
Simmon(史皓元2012)[4]认为昆明话的知庄章读音类型与南京—合肥话代表的明清南方系官话相对应,这与移民有关。
岩田礼(2014)[5]提出设想:“‘南京型’在以南京为中心的江淮地区产生,后来沿着长江往上游地区传播,最终到达云南。”
以上各学者都提及云南官话知庄章的读音与“南京型”相关,但事实上云南官话内部知庄章的读音并非一致。另外,究竟为什么云南官话知庄章读音类似“南京型”,学者们的论证亦尚显粗略,有待坐实。再者,笔者注意到《云南方言调查报告》(杨时逢1969[1940])[6]与近30年来记录的《云南省志·汉语方言志》(吴积才1989)[7]差异不少,而《汉语方言地图集·语音卷》(曹志耘2008)[8][p.71-79]中所标注的云南官话知庄章声母的读音大多与西南官话主流的“川黔型”基本一致,这也需要以发展的眼光来进行分析。
因此,关于云南官话知庄章声母读音的类型及其来源问题,笔者认为很有必要再作深入探究,故写此小文。
云南官话属于西南官话,但在声母的平翘之分方面则与四川、贵州、湖北西南官话的主流特点相异(本文方言材料主要引自杨时逢1969、1984,赵元任等1948,吴积才1989,四川方言调查工作组1960,陈章太、李行健1996,包玉玲1997,贵州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1998,等等),如下图所示(本文采用南开大学与天津信会网络技术服务中心合作研制的语言地图绘制软件System of Geolinguistics):
图1 云南官话平翘声母分布比较图
显然,云南官话大部分都分平翘,而四川、贵州、湖北西南官话的主流地区则平翘不分。不过,四川、湖北也有零星分平翘声母的方言点,这些点的知庄章声母读音与云南官话的是否有差异呢?
这里主要选取云南官话中的20个代表点(引自杨时逢1969[1940][6]),与分平翘声母的四川(引自杨时逢1984[1940][9])和湖北(引自赵元任等1948[10])境内的西南官话方言点对比;同时,也加上南京话(刘丹青1997[11])、合肥(李金陵1997[12])的江淮官话读音作比较。
表1符号说明:(1)知庄章组声母字不少,但常用字并不多,选字原则是既具有音类代表性,又便于在各方言材料中查到;(2)为了清晰可辨,表中用“+”代表卷舌声母[hʂ],用“-”代表平舌声母[ts tshs];(3)斜线“/”前面的表示70多年前丁声树、董同龢等先生的记音(杨时逢1969[1940][6],1984[1940][9]),“/”后面的表示后来的记音(参照吴积才1989[7],陈晓2011[13],陈希2013[14],四川方言调查工作组1960[15],周及徐[16]);(4)若遇其他特殊情况则直接标注音标。
表1 云南官话知庄章读音比较表
根据前节表1所示,云南官话知庄章声母读音的类型归纳比较如表2:
表2 云南官话知庄章读音分类表
以上5种类型中“昆明型”即是“南京型”云南官话知庄章读音类型的主流,若根据70年前的记音(杨时逢1969[1940]),[6]20个代表点中15个点同“南京型”,占75%;再看50年之后的记录(吴积才1989)[7]15个点中已有4个正脱离“南京型”,由此可见云南官话在知庄章读音方面的演变速度是比较快的。
根据前节表1、表2所示,云南官话知庄章声母读音的主流类型是“南京型”,四川、湖北代表点的亦然,均与合肥、南京的读音一致。这里用地图来直观展示其分布情况:
图2 云南官话知庄章读音类型分布比较图
李兆同(1999)[17]认为:“明代云南汉族移民大增、汉语地位始上升,汉语官话于明中叶始演变为云南方言。云南方言是以南京话为代表的江淮官话为基础形成的。”
笔者(曾晓渝2013)[18]在《中国明代档案总汇》(2001)第58、59册里查找到了明代嘉靖末年(1560年左右)云南16卫所中的8个卫所自洪武年间世袭军官名册,除去其中195位籍贯未明的军官,总共875位军官的籍贯情况统计结果是:42%的军官来自南直隶(即明代的南京,辖今安徽、江苏),由于明代的军户制,从军官籍可知士兵籍、家属籍,因此可以说,明代入滇移民中来自南直隶的几乎近一半。这一统计结果不仅为李兆同先生的观点提供了确凿证据,同时也是对云南官话知庄章读音的“南京型”缘由的有说服力的解释。
岩田礼(2014)[5]提出:“云南(知庄章读音)的‘南京型’一部分是由明初以来的移民带去的,但事实是‘南京型’也出现在安徽、湖北、陕南、湖南以及四川,总体来看形成连续性分布。提出移民说的论者必须要说明这种分布格局是如何形成的。我们认为,促进‘南京型’传播的主要媒体是长江(即船运式传播)。”岩田先生认为云南官话知庄章读音的“南京型”还有一条途径是通过长江传播而来的。笔者认为这种可能性有,但这不是主要途径。理由是:
1.曹树基《中国移民史》(1997)[19][p.306-309]叙述:“洪武二十六年云南卫所共有士卒约12万人,与家属合计,总人口为36万。……如果将卫所带管的州县人口也计入统计,则属于军籍系统的人口可达45万以上,比民籍人口多出20万。”如此大规模的以南京籍为主体的军屯移民直接入滇,是形成云南官话知庄章读音“南京型”的主要途径。
2.根据本文表1、图2及其他材料,四川、湖北境内长江及支流周边确实也分布有“南京型”知庄章读音的方言点,但是,这些方言点的音系及语法、词汇等方面与云南官话有诸多差异,其形成或来源途径与云南官话很可能是不同的。
老派丽江话知庄章读音特殊,自成一类(参见表1),不仅如此,老派丽江话音系的特殊之处还有:(1)声调阴平、上声合流,有入声调;(2)四个调类中有三个的调值(31、55、13)与当地纳西语重合;(3)没有鼻韵尾(现在有的发音人带有少量鼻音尾),这也与当地纳西语音系无鼻音尾一致(陈希2013)。[20]
丽江老派汉语受纳西语影响很深,这特殊性使我们不得不思考,它的历史应该比源自明代军屯移民语言的云南官话更长。据吴积才(1989)[7][p.2-3]考证:“自唐至德始,南诏派遣大批贵族子弟到成都等地学习儒学,前后长达五十多年。南诏的文化获得高度发展,《德化碑》是南诏深厚汉文学功底的标志。” 鉴于此,设想丽江老派汉语可能是唐宋时期从四川进入云南的,是当时南诏贵族学习的目标语,受到母语负迁移影响,在十分有限的使用环境中逐渐形成并流传下来。云南大理、洱海也零星发现有类似丽江老派汉语的特殊汉语(黄宗谷1983,[21]吴积才1989,[7][p.515]毛玉玲1997,[22][p.39]薛才德1992[23]、2013[24]),其分布点历史上都曾经有过强大的少数民族贵族势力。
云南官话知庄章声母读音有“昆明型”“蒙自型”“宜良型”“文山型”“丽江型”5种类型,其中以“昆明型”为代表的“南京型”是主体,“宜良型”“文山型”“蒙自型”反映了主题类型朝着川黔鄂西南官话主流读音类型演变的不同阶段。
透过“丽江型”特殊现象可以看到云南官话的层次性。虽然老派丽江话可能早在唐宋时进入云南的,但它并非云南官话的源头。
云南官话的主要源头是明代南直隶官话,如今知庄章声母读音的“南京型”可以为证。其实,不仅如此,云南官话中许多异于川黔鄂西南官话主流的语音、语法、词汇的特殊现象亦能证明,笔者将另文详述。
[1] 熊正辉.官话方言分ts-、t-的类型[J].方言,1990,(1).
[2] 李蓝.西南官话内部声调与声母的异同[D].中国社科院博士学位论文,1995.
[3] 李蓝.西南官话[A].钱曾怡.汉语官话方言研究[M].济南:齐鲁书社,2010.
[4] 史皓元.从语音史的角度看官话方言的地理分布:以知庄章三组声母的历史演变为例[A]. 第二届中国地理语言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C].南京大学,2012.
[5] 岩田礼.大河在语言传播上的作用[A].第三届中国地理语言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C].暨南大学,2014.
[6] 杨时逢.云南方言调查报告[M].台北: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9.
[7] 吴积才.云南省志·汉语方言志[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9.
[8] 曹志耘.汉语方言地图集[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
[9] 杨时逢.四川方言调查报告[M].台北:“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84.
[10] 赵元任,丁声树,杨时逢,吴宗济,董同龢.湖北方言调查报告[M].台北:“国立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印行,1948.
[11] 刘丹青.南京话音档[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
[12] 李金陵.合肥话音档[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
[13] 陈晓.腾冲话音系调查材料[Z].未刊稿,2011.
[14] 陈希.云南官话音系源流研究[D].南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3.
[15] 四川方言调查工作组.四川方言音系[J].四川大学学报,1960,(3).
[16] 周及徐.从语音特征看四川重庆“湖广话”的来源[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
[17] 李兆同.云南方言的形成[J].思想战线,1999,(1).
[18] 曾晓渝.明代南直隶辖区官话方言考察分析[J].古汉语研究,2013,(4).
[19] 曹树基.中国移民史(第五卷)[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7.
[20] 陈希.丽江老派汉语方音的历史来源及其演变考释[J].南开语言学刊,2013,(2).
[21] 黄宗谷.洱海地区入声考[J].大理学院学报,1983,(1).
[22] 毛玉玲.昆明话音档[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
[23] 薛才德.从云南汉语方言阳声韵的演变看少数民族语言对汉语的影响[J].思想战线,1992,(2).
[24] 薛才德.西双版纳勐海汉语谓词的后附成分——接触变异的一个例证[A].刘丹青.汉语方言语法研究的新视角[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