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县域经济格局及其产业机理

2014-03-30 07:44王宏科樊新生孟德友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 2014年6期
关键词:县域河南省经济

王宏科,樊新生,孟德友

(1.河南财经政法大学 经济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2;2.河南财经政法大学 区域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河南 郑州 450002;3.中原经济区“三化”协调发展河南省协同创新中心,河南 郑州 450046)

一、引 言

区域经济差异性研究一直是学术界研究热点[1]。研究区域经济差异不仅对于促进区域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而且是制定区域协调发展政策的重要依据[2]。区域经济差异研究尺度从全国[3-5]、三大经济地带[5-6]、省域[7]等较大尺度向县域这类小尺度变化[8-12];区域经济差异的研究指标由单一指标[3]向综合指标体系[4][11]转变;区域经济差异的研究方法由传统的变异系数[3]、泰尔指数[2]、锡尔系数[5]、时间序列分析[4]等传统的分析统计方法向与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ESDA)[9]相结合的方向发展。

河南省位于中国中部地区,管辖18个省辖市以及108个县。由于县域自然环境以及经济社会发展条件的不同,河南省县域经济发展呈现不均衡的状态,也使得河南省县域经济成为学术界研究的一个热点。现阶段河南省县域经济差异研究侧重于分析县域经济差异的地域构成、时空演变、空间格局等方面特征[10-12],而从产业结构类型角度研究河南省县域经济差异形成的原因的文献较少。本文运用主成分分析法与ESDA的方法,先揭示了河南省县域经济发展格局差异,后研究县域经济格局差异背后的产业机理,并据此为河南省不同产业类型的县域提供发展建议。

二、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1.研究对象及数据来源

本文将河南省108个县级县域单元与18个省辖市市区(济源市为整个市)合并,组成126个县域单元作为研究对象。研究数据主要采用各县域2012年经济数据,来源于2013年《河南统计年鉴》及相关县市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等。

2.研究方法

(1)主成分分析法[13]。首先,标准化处理指标数据;其次,按照特征值大于1或方差累计贡献率大于85%的原则确定特征值λj以及主成分的个数j;然后,确定各主成分表达式Fj;最后,得出加权综合评价模型,Wj为权重,计算综合评价值。

三、河南县域经济格局

1.综合指标体系构建

遵循指标体系构建的全面性、典型性、可比性和可操作性等原则,从经济规模、经济结构、经济效益、人民生活4个方面选择16个指标[15],构成河南省县域经济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见表1)。

表1 河南县域经济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2.河南县域经济综合实力计算及结果

本文首先用KMO检验与巴特利特球形检验法检验所选指标数据是否适合做主成分分析。2012年县域指标数据的KMO值为0.738,而且采用巴特利特球形检验法检验相伴概率为0.000,根据统计学家Kaiser给出的标准,KMO值大于0.6便适合进行主成分分析,并且相伴概率小于显著性水平0.05,拒绝零假设,因此所选数据适合做主成分分析。

利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主成分分析,按照特征值大于1的选择原则,2012年选入特征值分别为8.847、3.914、1.182,累积方差贡献率达到87.144%,能够涵盖大部分信息,可以对河南省县域经济进行综合评价。计算3个主成分的得分,并分别依据主成分对应特征值占所提取特征值之和的比例作为权重,加权求和得出各县域经济发展综合指数。综合指数越高表明县域经济发展水平越高,反之则说明该县域经济发展水平越低。

县域经济综合指数结果表明,最高的综合指数为郑州市区9.624,最低的综合指数为封丘县-2.265。然后,本文采用自然断裂点法将县域经济综合指数划分为四类,分别为-2.265~-1.307、-1.308~0.068、0.069~1.988、1.989~9.624,据此可将河南省县域经济发展水平依次划分为落后县域、欠发达县域、次发达县域、发达县域四种类型,各发展类型县域的个数依次为39个、37个、32个、18个。

3.河南县域经济空间格局

如图1所示,发达县域、次发达县域、欠发达县域、落后县域总体呈现出“中心—外围”的结构,发达县域是最核心区域,落后县域是最外围区域。

发达县域集中连片分布于豫中以及豫西北地区,零星分布在许昌市区、平顶山市区、濮阳市区等5个地级市市区,需要说明的是郑州市除中牟县外其他县域均是发达县域;次发达县域主要沿发达县域边缘在豫西北地区及豫中地区集中分布,零星分布于南阳市区、信阳市区、周口市区这3个市辖区以及栾川县、西峡县。总体上,发达县域与次发达县域在豫中地区以及豫西地区集中分布,形成“T”字形的布局,“T”字形的布局内分布的发达县域与次发达县域数量高达43个,占发达县域与次发达县域总数的86%;欠发达县域主要沿发达县域以及次发达县域外围区分布,具体集中分布在豫西南地区,少部分分布在豫东地区,需要注意的是驻马店市区、商丘市区这两个地级市市区也位于这个等级,究其原因在于这两个地级市区经济缺乏显著竞争力的优势产业作支撑;落后县域主要分布在欠发达县域的外围地区,具体集中分布在豫东地区,少量落后县域分布在豫西南地区,零星分布在郏县、舞阳以及卢氏3个县域。

图1 河南县域经济发展水平及热点分布格局

河南省县域经济发展水平分布图显示出发展水平高的县域主要分布在豫西北以及豫中地区,其他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仍较低;河南省县域经济冷热点分布图则从局部自相关度的角度清晰地显示出郑州市为核心的“中心—外围”的空间格局。

四、河南省县域经济格局的产业机理

生产要素在不同部门和不同地区间的配置以及流动方向是导致地区经济增长和不同地区之间经济发展不均衡的重要因素,也就是说区域产业门类或产业结构的等级层次是导致不同地区经济增长水平和速度的重要因素。从产业结构的类型和层次来看,河南县域经济大致可分为工业与服务业综合型、特色制造业主导型、资源开发利用型、农业依托发展型四种类型,县域产业结构和层级的差异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表征县域经济的基本格局。

1.工业与服务业综合型县域是河南县域经济的核心

工业与服务业综合型的县域有郑州市区、洛阳市区、许昌市区等17个地级市市区,呈点状分布(见图2),县域经济综合指数均值为2.31,综合发展水平最高,定为I类县域。这类县域生产总值总量大,三大产业所占比例为6%、55%、39%,第二产业、第三产业为主导产业且两者占比相差最小,而且有关第三产业的一系列指标均明显高于其他类型县域(见图3)。

这类产业类型县域位于17个地级市的市区,工业基础好,交通设施完善,经济区位优势明显;城市建成区与在建区面积大,而且积极建设新区,市区发展空间广阔,对于不同类型的工业部门具有强大的吸引力,促使不同产业在此聚集;招商引资能力强,省内的大型企业总部以及其主要生产基地、技术密集型的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一般都位于这类县域;现代物流业、金融业等生产与生活服务业也较为发达,既促进各种产业部门的发展,又提高产业层次并优化产业结构。总体上,这类县域在产业结构优化程度以及产业层次方面明显高于其他类型县域,产业关联效应以及产业集聚效应也最为明显,经济综合发展水平最高,处于河南省县域经济的核心地带。

图2 河南省县域产业类型分布

图3 河南六种产业类型县域产业结构以及经济实力

2.资源开发利用型县域在河南县域经济中处于中坚层次

河南省蕴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既是全国矿产资源大省也是全国重要的能源基地,但矿产资源分布不均衡,主要分布于豫西地区。考虑到县域矿产资源禀赋种类,这类县域笔者又细分为煤铝复合利用型、煤炭利用型、有色矿产利用型三种类型。

(1)煤铝复合利用型。煤铝复合利用型县域有荥阳、巩义、新密、登封等10个县域,空间布局上集中连片分布于豫西北地区(见图2),定为II类县域。这类县域三大产业结构比例为6%、69%、26%,工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例为65%(见图3)。这类县域有着丰富的煤铝资源(煤炭可采储量在1亿吨以上,铝土可采储量在1 000万吨以上),促使煤铝复合利用型产业不断发展,产生煤电铝一体化的产业链,形成电力、铝制品加工业、水泥为支柱产业的产业体系。

(2)煤炭利用型。煤炭利用型县域有义马、渑池、辉县、襄城等8个县域,呈点状分布于豫西北地区,定为Ⅲ类县域。这类县域三大产业结构比例为11%、67%、22%,工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例为63%。这类县域煤炭可采储量在1亿吨以上,经济的发展主要得益于当地的煤炭资源,形成以电力产业为主导的产业体系。

(3)有色矿产利用型。这类县域有济源、栾川、灵宝、林州等7个县域,呈现点状分布,定为Ⅳ类县域。这类县域三大产业比例为8%、71%、21%,工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例为67%。这类县域依托有色矿产优势,建立起相应的金属冶炼以及化工产业,形成有色金属冶炼产业以及化工产业为主导的产业体系。

综上,资源开发利用型县域共同点在于依托县域内充足的矿产资源,建立相应资源开发利用型产业,形成重工业主导的工业结构。近年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大幅增加对各种资源及其工业制成品的需求,恰好有效地拉动了资源型产业的发展,从而促使这类县域的工业化水平不断提高。这类县域经济综合指数均值为1.59,发展水平仅次于工业与服务业综合型县域,工业化程度较高,是河南县域经济的中坚力量。

3.特色制造业主导型县域将逐步成为河南县域经济的主导

这类县域有新郑、沁阳、孟州、新乡县、长葛、中牟等17个县域,主要分布在市区的周围,零星分布在西峡、临颍、长垣三个县域,称为Ⅴ类县域。这类县域经济综合指数均值为0.95,三大产业的结构占比为11%、68%、21%,工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例为64%,总体处于次发达水平。

这种类型县域交通区位好,临近区域性中心城市,经济发展过程中由于偶然因素、历史因素或政策因素形成具有比较优势的特色制造业。产品的生产从家庭作坊式的传统手工加工发展到产业集群标准化、特色化运营。特色产业集群的发展进一步促进产品的生产技术以及品种的创新,提高特色产品的质量与竞争力,奠定特色产业在省内及全国市场的地位,如长葛有亚洲规模最大的金刚石制造与生产基地、新乡县有全国最大的县级医药产业生产基地、长垣的起重装备生产和卫生材料产业占据全国重要位置。此外,这类县域的农业也具有一定的特色,如新郑的大枣、鄢陵的花木业[16]、中牟的西瓜等属于特色农产品。考虑到这类县域产业可持续性较强,经济发展具有后劲,因此这类县域将逐步成为河南县域经济的主导。

4.农业依托发展型县域在河南县域经济中的边缘化状态较为突出

农业依托发展型县域有正阳、宁陵、柘城、上蔡、卢氏、封丘等67个县域,数量最多,占河南省县域总数的53%,主要分布在缺乏矿产资源的豫西山区以及豫东的传统农区,称为VI类县域。这类县域三大产业占生产总值比例为26%、47%、27%,农业占比明显高于其他类型县域。此外,这类县域工业多属于轻工业且与当地农业有着密切的关联,使得食品加工业、木材加工业等轻工业成为这类县域的支柱产业,产品附加值及产业层级较低。总体上,这类县域经济综合指数均值为-1.44,经济水平呈现一种不发达的状态,位于河南省县域经济的边缘。

五、结论与建议

河南省县域经济在发展水平上具有明显的差异性,空间分布上具有较为显著的正相关性,发达县域与不发达县域均呈集聚分布;河南省县域经济的产业层次及类型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县域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笔者根据不同产业类型县域经济发展特点,提出以下建议。

第一,工业与服务业综合型县域发展时,首先应充分利用其优越的经济发展条件以及产业层次高的优势,继续发挥对河南省县域经济的统帅、引领作用。其次,由于这类县域处于河南省县域经济的核心地带,且为区域性的中心城市,其经济发展时一方面需要向高技术、高附加值、低碳环保方向发展,逐步形成以现代服务业为主的产业格局;另一方面又要采取措施促使低技术水平、低附加值的传统产业进行产业转移或技术升级,从而提高各种生产要素的综合生产能力。

第二,资源开发利用型县域的发展受制于当地的资源,并且传统资源型产品并不顺应节能环保的趋势,这使得这类县域未来经济发展将面临较大的不确定性。这类县域在发展经济时,一是增强资源型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与环保意识,提高产品的附加值以及资源的综合利用效率,减轻对环境的污染;二是注重保护矿产资源,利用本地工业基础好的优势及早发展其他类型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三是这类县域多位于林业、水力资源丰富的山地、丘陵地带,且有着悠久的历史,自然与人文旅游资源丰富,可发展新型休闲产业。

第三,特色制造业型县域基本上形成了较有竞争力的制造业产业集群,且在农业上根据本地区实际发展起特色农业。这类县域发展经济时,第一,需要充分发挥产业集群所带来的正面经济效应,进行技术创新。第二,利用产业集群之间的产品差异性,进行产业集群之间交流,特别是加强有产业关联性的产业集群的合作。如西峡的中药种植业可与新乡县的医药制造业结成联盟,从而增强产品的区域竞争力,而且有利于集群进一步发展。

第四,农业依托发展型县域多位于缺乏资源的平原地区,有着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便捷的交通以及国家政策的重点支持,经济发展潜力较大。这类县域发展经济时一方面应积极承接东部劳动密集型制造业,促进当地产业的转型与升级;另一方面在承接产业转移的基础上,通过学习先进的技术与管理经验,因地制宜地发展现代农业以及特色制造业,不断提升自身可持续发展能力。

参考文献:

[1]胡鞍钢,邹 平.社会与发展:中国社会发展地区差异研究[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0.

[2]陈培阳,朱喜钢.福建省县域经济差异及其空间格局演化[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9,(2):53-57.

[3]杨开忠.中国区域经济差异变动研究[J].经济研究,1994,(12):12,28-33.

[4]管卫华,林振山,顾朝林.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及其原因的多尺度分析[J].经济研究,2006,(7):117-125.

[5]徐建华,鲁 凤,苏方林,等.中国区域经济差异的时空尺度分析[J].地理研究,2005,(1):57-68.

[6]吴殿廷.中国三大地带经济增长差异的系统分析[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1,(2):10-15.

[7]樊 杰.近期我国省域经济增长的基本态势分析[J].地理科学进展,1997,(3):8-15.

[8]李小建,乔家君.20世纪90年代中国县际经济差异的空间分析[J].地理学报,2001,(2):136-145.

[9]蔡芳芳,濮励杰,张 健,等.基于ESDA的江苏省县域经济发展空间模式解析[J].经济地理,2012,(3):22-28.

[10]李小建,樊新生.欠发达地区经济空间结构及其经济溢出效应的实证研究——以河南省为例[J].地理科学,2006,(1):1-6.

[11]彭宝玉,覃成林,阎 艳.河南县域经济发展分析[J].经济地理,2007,(3):409-412.

[12]雒海潮,苗长虹.河南省区域经济差异及时空特征分析[J].云南地理环境研究, 2006, 18 (4):62- 68.

[13]张文霖.主成分分析在SPSS中的操作应用[J].市场研究,2005,(12):31-34.

[14]文玉钊,钟业喜,熊文平.江西省农村居民收入时空差异及其影响因素[J].经济地理,2012,(5):133-139.

[15]赵文亮,陈文峰,孟德友.中原经济区经济发展水平综合评价及时空格局演变[J].经济地理,2011,(10):1585-1591.

[16]苗长虹,魏也华.分工深化、知识创造与产业集群成长——河南鄢陵县花木产业的案例研究[J].地理研究,2009,(4):853-864.

猜你喜欢
县域河南省经济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河南省树人教育交流中心
河南省树人教育交流中心
河南省树人教育交流中心
河南省树人教育交流中心
县域消防专项规划研究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山东县域GDP排名出炉
对县域卫生管理要特别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