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企业“用工荒”问题解析
——基于福建省泉州市的问卷调查

2014-03-30 07:35苏毅清林东坚王志刚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 2014年5期
关键词:待遇用工劳动力

苏毅清,林东坚,王志刚

(中国人民大学 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北京 100872)

一、引 言

改革开放以来,农民工为我国许多地区的经济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随着20世纪80年代我国开始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很多农村富余的劳动力便由农村转移到城市,成为户口在农村,工作在城市的“农民工”。到20世纪90年代,农民工进城就业达到了白热化的程度,劳动力大规模的转移产生了“民工潮”。民工潮的出现,给很多发达城市带来了充足的劳动力,众多劳动密集型企业也由此纷纷崛起,进而又吸引更多的农民工向城市转移。这种现象一度让企业家和经济学家认为在中国不可能出现劳动力短缺的现象。

但是,2003年末到2004年初,珠三角、福建等东南沿海地区的企业相继出现招不到工人的窘境,“用工荒”这一现象顿时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随后,“用工荒”迅速地在各个发达地区蔓延开来。2004年初,仅珠三角地区用缺工缺口就将近两百万人,缺工的比例将近10%。其中,深圳缺工40万人,福建泉州缺工约10万人。2005年春节过后,浙江、湖北等一些城市也开始出现“用工荒”的现象。据调查,浙江的外来工比之前减少10%~20%,这是浙江省近20年来第一次出现招工不足的现象。2011年9月,深圳市缺工达到了12万,而同年8月在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的3 000个岗位的招聘会上,前去应征的只有寥寥数百人。

严重的“用工荒”现象,极大地影响了我国各个地区的经济发展,因此也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许多学者对此开展了有针对性的研究。在“用工荒”的成因方面,学者们的观点分为以下三种:首先,“用工荒”是农民工对预期的收益和成本进行比较后做出的选择,外出务工收益的下降是产生“民工荒”问题的原因。这其中包括务工工资低、务工成本上升、务工风险增大等具体因素(吕小燕等,2006;刘根荣,2006;王仕豪等,2006)。其次,对农民工权益保护不利也是出现“用工荒”的原因。其中,工资集体谈判制度的无效率、权利分配不平等、社会保障制度的缺乏、社会治理的缺失是使得农民工合法权益无法得到保障的主要因素(叶华靓,2006;陈艳,2007;李巧波,2009)。再次,农民工心理感受与思想认知的变化造成了“用工荒”。新一代农民工与老一代农民的诉求不同,他们不是把挣钱当成唯一的目的,而是更加注重生活的质量,如果工作条件不好,就会选择放弃工作(王正中,2006;康艺芝,2007)。在如何解决“用工荒”的对策建议方面,学者们的结论分为以下三种:第一,认为要解决“用工荒”问题,用工方必须对劳动者承担责任,最主要就是要营造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给员工定期的培训,而且企业应该承担社会和道义方面的责任,即企业善待员工是根本(李玮,2007;陈艳,2007)。其次,依法保障农民工合法权益是解决“用工荒”问题的重要途径。必须严格执行《劳动法》,清除造成“用工荒”的不合理的制度,确保农民工的权益得到保障,才可以解决民工荒现象(刘尔铎,2006;简新华等,2005;李长健等;2007)。再次,必须加强对农民工自身的教育,从而使得农民工更能适应企业的用工需求(曾荣青,2007)。

“用工荒”不单纯是一个用工短缺问题,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对“用工荒”涉及的众多问题进行分析探讨,这给后来的学者进一步深入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是,这些研究中也存在着不足与缺陷:首先,有些观点过于片面,只是着重从某一个方面去研究用工荒原因或是对策。用工荒的出现是农民工行为选择的结果,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不单单是某一个因素的影响,因此片面的研究说服力不强。其次,很多研究只是从宏观视角对“用工荒”问题进行分析,没有具体到城市、企业等微观层面研究“用工荒”现象。因此,本文选取缺工比较严重的泉州市中小企业进行问卷调查,通过实证分析,研究企业、农民工自身特征与政府政策方面的因素与“用工荒”之间的关系,并根据实证结果提出可行性的措施与建议。

二、数据与样本特征

本文的问卷调查以泉州市中小企业为对象,主要涉及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本次发放问卷共计500份,其中有效问卷421份,有效率84.20%。问卷主要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涉及个人及企业情况,包括被调查者的年龄、性别、学历、收入、工作性质、工作时间等情况以及所处企业的规模和行业等;第二部分,是“用工荒”问题相关因素的调查,包括企业、劳动者、政府三个方面的因素。通过表1,我们可以看到本次调查的样本具有以下六个特征:首先,从被调查者年龄来看,“80后”逐渐成为当前劳动力市场供应的主力军。样本中,除“60后”以外,“70后”、“80后”、“90后”劳动者人数到近占九成,而其中“80后”、“90后”的劳动者人数占到近六成。其次,从被调查者的性别来看,相关工作岗位已经不存在男女差别。样本中男女之间的比例较为接近,表明随着机械化生产的普及,越来越多的岗位并不存在明显的男女之分。再次,从被调查者的文化程度来看,技术型员工的比例有所上升。样本中高中及以下学历水平的人数占到七成,表明现在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中,劳动力供给主要来自那些没有接受过大中专教育的外来务工人群,同时大专学历水平的人数占到四分之一,这体现了企业对技术人才需求的不断增加。第四,从企业员工的月收入情况来看,有超过九成的被调查者月收入在1 500元到4 000元之间,而且一般的受访者收入在2 500元到4 000元区间,处于福建省的平均水平。第五,从工作时间上看,受访者的工作强度相对较大。近六成的员工平均周工作时间为40小时~50小时,按一天8小时工作时间计算,有一半的受访者一周只有一天的休息时间,这反映了受访者在工作时间上面临巨大压力的现状。第六,从企业员工的技术等级看,分布较为广泛和均匀。

表1 样本特征描述

被调查者所在企业特征如表2所示。第一,从企业所处行业来看,纺织鞋服最多,占样本总数的五分之二,陶瓷水暖次之,其他性质的企业最少。第二,从企业劳动者人数来看,300~3000人的中小企业居多,比率为近六成;3000人以上的中型企业居中,比率为二成;300人以下的小型劳动力密集企业最少。总的来说,样本企业从行业性质、规模两方面分布比较广泛,获得的数据具有代表性。

表2 样本企业特征描述

三、变量的选取与计量模型的构建

本文认为,造成泉州市中小企业“用工荒”的因素包括企业、劳动者、政府三个方面。企业因素的细分指标包括:薪酬待遇、工作环境、发展前景;劳动者因素的细分指标包括:生活成本、技能等级;政府因素的细分指标为保障力度。这些因素对“用工荒”问题产生影响。因此,本文根据以上因素对自变量进行选取,并建立相关假说。

(一)因变量的选择

“用工荒”即用工短缺,是劳动力供给不足的表现。因此,本文用劳动力供应作为因变量来代表“用工荒”问题的程度。

劳动力供应程度从三个方面进行衡量:一是企业员工的流失比率;二是企业在劳动力市场招聘到员工和管理人员的难易程度;三是企业目前工人的短缺程度。本文的问卷分别对这三个方面按照难易程度进行了1分~5分的等级划分,最终反映劳动供应程度的数值,由三个方面的得分加总来确定。

(二)自变量选取及相关假说

自变量的选取如表3所示。在自变量选定及合理赋值的基础上,本文围绕企业因素、劳动者因素与政府因素及其细分指标对劳动力供应的影响提出相关假说,以深入研究这三大因素对“用工荒”问题的影响。

1.企业因素

农民工在企业就业,企业对于农民工的好坏,决定了农民工的去留。所以企业的影响因素是最直接、最关键的。本文认为企业对于农民工的好坏,即对“用工荒”程度的影响,主要表现在薪酬待遇、工作环境、发展前景三个方面。

(1)薪酬待遇

薪酬待遇是企业或者公司给员工发放的报酬,以及对有贡献的员工的奖励。薪酬待遇是每个员工都关注的问题,也是提升员工满意度的关键因素。薪酬待遇是一个员工工作最主要的目的,薪酬待遇越高对于员工的吸引力就越大;相反,员工则会出现离职跳槽等现象。泉州市很多中小企业都存在用工难的现象,而且薪酬待遇越低的企业,缺工现象就越严重。因此,本文提出以下假说:

H1:薪酬待遇的好坏与“用工荒”问题程度呈正比,即薪酬待遇越好,劳动力供应越充足。

薪酬待遇从两个方面进行衡量:一是对企业目前给予的薪酬待遇的满意程度;二是企业为员工办理社保的支持力度。本文的问卷分别对这两个方面按照程度进行了1分~5分的等级划分,最终反映薪酬待遇现状的数值,由两个方面的得分加总来确定。

(2)工作环境

工作环境直接影响着员工的身体健康、工作状态及生活的质量。身体健康是一个人最基本的要求,因此恶劣的工作环境往往留不住员工。而在一个舒适的环境下工作的欲望肯定比在一个糟糕的环境下要大很多。因此,本文提出以下假说:

H2:工作环境的好坏与“用工荒”问题程度呈正比,即工作环境越好,劳动力供应越充足。

工作环境从三个方面进行衡量:一是企业提供的工作环境与工作时间的理想程度;二是企业提供的工作环境的安全程度;三是企业提供的业余文化生活的丰富程度。本文的问卷分别对这三个方面按照程度进行了1分~5分的等级划分,最终反映工作环境现状的数值,由三个方面的得分加总来确定。

(3)发展前景

目前的农民工群体主要是由20世纪80年代出生的新一代农民工组成,新一代的农民工不再像先前的农民工,他们的就业价值观已经发生了改变。他们认为挣钱不是外出务工的唯一目的,而自己在企业未来的发展才是最重要的。如果仅仅是在流水线上做没有任何技术含量的工作,更多的新生代农民工最终会选择回到自己的家乡就业。假如企业有相关的晋升机制及培训机会,会让农民工看到发展前景,他们对企业的忠诚度就会提高。因此,本文提出以下假说:

H3:企业是否提供员工成长、成才机会,与“用工荒”问题程度呈正比,发展机会越多,劳动力供应越充足。

发展前景从两个方面进行衡量:一是企业提供劳动技能与管理知识培训的频繁程度;二是在企业内晋升的难易程度。本文的问卷分别对这两个方面按照程度进行了1分~5分的等级划分,最终反映发展前景的数值,由两个方面的得分加总来确定。

表3 自变量的设定及说明

2.劳动者因素

农民工的流失原因大部分取决于他们自己的意愿与能力,所以在“用工荒”问题中,劳动者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本文从两个方面介绍劳动者的意愿,分别为生活成本和技能等级。

(1)生活成本

2008年金融危机过后,我国的经济出现通货膨胀现象,物价急速上涨,这无疑加重了人们的生活成本。而农民工基本上是外来人口,生活成本会比家乡高。如果他们工作的企业所在地区属于物价高的地区,那么就加重了农民工的生活成本,这样在外打工获得的价值将会低于在家就业,所以农民工就会选择回家就业。因此,本文提出以下假说:

H4:农民工生活成本与“用工荒”问题程度呈反比,即生活成本越低,劳动力供应越充足。

生活成本从两个方面进行衡量:一是受访者认为在泉州生活成本的高低;二是受访者目前的工资是否能够满足当前的生活需求。本文的问卷分别对这两个方面按照难易程度进行了1分~5分的等级划分,最终反映生活成本情况的数值,由两个方面的得分加总来确定。

(2)职业技能

用工荒现象一部分是由于农民工自己的需求发生变化而选择离职,还有一部分则是因为企业需求与劳动者本身具有的技能不符造成的。在招聘现场往往可以看到一个企业需要招聘很多人,但最后却没有招满员工,原因就在于很多农民工不具备企业所需要的技能。所以如果农民工整体的素质较高,掌握了企业需要的相关技能就不会出现这种现象。因此,本文提出以下假说:

H5:农民工技能等级与“用工荒”问题程度呈反比,即技能等级越高,劳动力供应越充足。

职业技能从两个方面进行衡量:一是目前企业对员工技能要求的高低;二是员工主动提高工作技能愿望的强烈程度。本文的问卷分别对这两个方面按照程度进行了1分~5分的等级划分,最终反映职业技能情况的数值,由两个方面的得分加总来确定。

3.政府因素

对于大多数农民工来说,《劳动法》的权益保护规定有些难以真正得到落实。很多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都在侵犯农民工的合法权益,拖欠工资、歧视、随意延长劳动时间、不签订劳动合同以及不缴纳社会保险等都是侵犯农民工合法权益的行为。与此同时,政府也没有为农民工提供良好的生活保障,比如农民工子女读书问题、城市户籍等问题。都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所以这些造成了大量农民工的流失,造成了企业“用工荒”。本文从保障力度来阐述政府的原因。

很多农民工在外地打工几年后最终还是会回到自己的家乡,原因在于其在城市就业并没有得到相关的社会保障,造成他们即使在一个城市很多年,也没有家的感觉。人们都追求安全感、归属感,而目前的制度根本无法满足农民工的这种心理需求,所以造成了大量的农民工流失。因此,本文提出以下假说:

H6:政府保障力度与用工荒问题程度呈正比,即保障力度越强,劳动力供应越充足。

保障力度从三个方面进行衡量:一是政府解决农民工子女教育入学问题的努力程度;二是政府对劳动者合法权益的保障力度;三是农民工获得培训与就业信息的难易程度。本文的问卷调查分别对这三个方面按照程度进行了1分~5分的等级划分,最终反映保障力度的数值,由两个方面的得分加总来确定。

综合以上分析,本文选定的泉州市中小企业“用工荒”问题的影响因素及提出的相应的假说,如表4所示。

表4 泉州市中小企业“用工荒”问题影响因素及研究假说

(三)计量模型

根据前文对自变量与因变量的选取,构建如下计量模型:

y=β0+α1Ω1+α2Ω2+α3Ω3+α4Ω4+α5Ω5+α6Ω6+α7Ω7+α8Ω8+α9Ω9+α10Ω10+α11Ω11+α12Ω12+β1x1+β2x2+β3x3+β4x4+β5x5+β6x6+μ

本文将根据问卷调查所得数据,运用OLS回归对模型中的参数进行估计,在控制其他条件的情况下,着重探讨薪酬待遇、工作环境、发展前景、生活成本、职业技能和保障力度对劳动力供应的影响,以期对“用工荒”问题有更具体深刻的认识。

四、回归分析

(一)回归结果

本文采用Stata13.0对数据进行回归,得到表5所示的回归结果。

表5 回归结果

(二)研究假说的检验

1.企业因素与“用工荒”问题的关系

回归结果显示,薪酬待遇、工作环境和发展前景与劳动力供应有较强的正相关关系,且估计结果均在1%的统计水平上显著。薪酬待遇越优厚、工作环境越好、发展前景越明朗,则劳动力供应越充足,证明了假说H1、H2与H3。因此企业方面的三个细分指标薪酬待遇、工作环境和发展前景均是影响泉州市中小企业“用工荒”问题的重要因素。

2.劳动者因素与“用工荒”问题的关系

生活成本、职业技能与因变量劳动力供应呈强的负相关关系,且估计结果均在1%的统计水平上显著。生活成本越高、职业技能要求越高,则劳动力供应越不充足,证明了假说H4和H5。因此生活成本和职业技能是影响泉州市中小企业“用工荒”问题的重要因素。

3.政府因素与“用工荒”问题的关系

回归结果表明,在1%的统计水平上,保障力度指标与劳动力供应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证明了假说H6。政府的保障力度越大,劳动力供应就越充足,因此保障力度是影响泉州市中小企业“用工荒”问题的重要因素。

综合以上分析,研究提出假说的检验结果如表6所示。

表6 研究假说的检验结果

五、结论与政策建议

本文通过对泉州市中小企业进行问卷调查,对影响中小企业劳动力供给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研究,得到如下四点结论:首先,影响“用工荒”问题的企业方面的要素中,薪酬待遇、工作环境、发展前景与劳动力供应具有正相关关系,即薪酬待遇越好、工作环境越舒适、发展前景越明朗,“用工荒”问题程度将会降低。其次,在劳动者方面,生活成本、职业技能与劳动力供应存在着负相关关系,即生活成本越低、技能等级越高,“用工荒”问题程度将会降低。再次,政府方面,保障力度因素与因变量劳动力供应也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即保障力度越强用工荒问题严重程度将会趋缓。第四,薪酬待遇、工作环境、发展前景、生活成本、职业技能和保障力度对劳动力供应具有显著的线性关系,是影响泉州市中小企业劳动力供应的重要因素。

根据以上结论,本文对如何有效解决“用工荒”问题提出以下四点建议:第一,建立多渠道的职业教育培训体系。良好的职业教育能够提高务工者适应市场变化的能力,同时,要改进教育系统的实用性,以节省企业的成本和精力。第二,提高劳动者工资水平。要切实采取措施提高民工的工资待遇,营造一种以待遇吸引农民工、争取农民工、留住农民工的良好氛围。从长期看,企业可以通过采用新的技术替代部分劳动力,使企业技术水平得以升级,同时通过企业内部经营管理结构的优化来降低成本,提高企业的竞争力。第三,企业通过改善劳动者的工作环境,树立“以人为本”的企业发展理念,不断健全企业的管理机制,同时适时适度提高员工工资和福利待遇,促使企业在人力资源开发与企业发展及经济增长之间建立良性循环。第四,发挥政府的职能作用,改善就业环境。面对用工荒问题,政府应当冷静对待,坚持市场导向就业机制,谨慎进行行政干预,同时应发挥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加强对农民工的信息引导,积极开展就业服务和培训,加强劳工权益保护。

参考文献:

[1]陈 艳.从公平视角看我国的“民工荒”现象[J].商场现代化(下旬刊),2007,(12):350-351.

[2]简新华,张建伟.从“民工潮”到“民工荒”——农村剩余劳动力有效转移的制度分析[J].人口研究,2005,(2):49-55.

[3]康艺芝.从心理契约视角分析民工荒问题及其化解逻辑[J].广东农业科学,2007,(12):116-118.

[4]李长健,辛 晨.基于“制度荒”和“权益荒”的“民工荒”研究[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2007,(4):7-10.

[5]李巧波.农民工住房保障制度探讨[J].北方经贸,2009,(9):25-26.

[6]李 玮.从“民工荒”现象看企业对员工的责任[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7,(2):64-68.

[7]刘尔铎.城市劳动力市场结构性短缺与“民工荒”[J].人口学刊,2006,(1):3-6.

[8]刘根荣.“民工荒”的成因及其治理:一个微观经济学的分析框架[J].人口研究,2006,(6):47-54.

[9]吕小燕,杨文选.“民工荒”的成因及对策分析[J].西安财经学院学报,2006,(2):66-69.

[10]王仕豪,张智勇.制造业中农民工用工短缺:基于粘性工资的一种解释[J].中国人口科学,2006,(2):58-64.

[11]王正中. “民工荒”现象与新生代农民工的理性选择[J].理论学刊,2006,(9):75-76.

[12]叶华靓. “民工荒”的政治经济学思考[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60-65.

[13]曾荣青,王慧眼,罗 芳,郭卫娜.发展职业和成人教育是化解“民工荒”的有效途径[J].中国成人教育,2007,(4):21-22.

猜你喜欢
待遇用工劳动力
“信息超市”精准破解用工“两头难”
不讲待遇 不计得失
2020年河南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45.81万人
广东:实现贫困劳动力未就业动态清零
HAVAL F5 “帝王”般的待遇
“用工难”困扰西部地区:费力气招人 干一个月走人
优先待遇
国王的待遇 ———原载“伊朗漫画网” ▲
独联体各国的劳动力成本
政企联手应对“用工荒”困境 推进中小企业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