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的诸葛亮评价与理学内部纷争

2014-03-29 18:59陈昌云张迪迪
东方论坛 2014年1期
关键词:抗金理学学派

陈昌云 张迪迪

(蚌埠学院 文学与教育系,安徽 蚌埠 233030)

南宋的诸葛亮评价与理学内部纷争

陈昌云 张迪迪

(蚌埠学院 文学与教育系,安徽 蚌埠 233030)

出于宣扬各派学术和抗金大业需要,南宋理学各派名家纷纷借诸葛亮说理论事,南宋前期的诸葛亮评价多称赞其集“仁人君子、英雄豪杰、忠臣义士”于一身,很少人批判其法家治术,评价之高远超北宋。南宋后期,诸葛亮赢得朱子后学和失意文人的一致称颂,成为道德完人和精神偶像。南宋诸葛亮评价的思维走向与理学内部纷争演变关联密切,前期强势的湖湘学派、浙东学派强调经世务实,盛赞诸葛亮躬行儒家济世情怀、践行人臣之道,而弱势的陆朱学人则痛心其运用申韩霸术。发展至后期,独尊天下的朱学后人主张穷理尽性,一致标榜其道德风范,诸葛亮良将、忠臣、圣人形象最终确立。

南宋;诸葛亮评价;理学论争

宋代是中国儒学发展史上的重要转型期,面对汉唐佛道盛行﹑儒学式微的困境,宋儒不得不重新改造儒学,北宋儒学完成了以王学﹑苏学﹑程系道学为主的新儒学体系构建,随着国事沉浮和政治风云变幻,南宋时期,新儒学又演变成湖湘学派﹑浙东学派﹑陆朱学派三大派系,理学内部纷争不断,最后以朱子学说独尊天下而告终。像北宋时期一样,诸葛亮倍受关注,成为理学各派论证自家修身治国理论的公共性人物,期间的诸葛亮评价成为展示时代主流文化和学术思潮演进的一个重要窗口。南宋是诸葛亮道德化评价最浓的时期,直接影响了诸葛亮形象的最终定型,本文考察南宋文人的诸葛亮评价,借此透视南宋理学内部的纷争状况,并了解理学对诸葛亮文学形象生成产生的重要影响。

1127年,宋高宗在北宋灭亡后建立南宋小朝廷,此后宋金对峙多年,直到1234年,才与蒙古联合灭金,前后百余年,史称南宋前期。南宋前期政治对道学的干扰最大,此前最为强势的荆公新学被认为是北宋灭亡的罪魁祸首,最先在朝廷遭遇清算,逐渐退出历史舞台。“苏学”一派在高宗朝得势,一度被推至“宋一经”地位。乾﹑淳两朝,以朱熹为首的程系学人对苏学展开批判,苏学开始出现向洛学转化倾向,洛学势力随之大增,影响力遍及东南沿海,理学内部各派纷争激烈。数十年后,影响最大的朱子学派招致主战的“苏学”派反攻倒算,遂有“庆元党禁”之祸,苏学与程系道学的纷争成为南宋道学演变的主流。另一方面,南宋前期始终处于金人的巨大威胁之下,国家形势形同汉末蜀魏之争,《钦定四库全书总目》云:“高宗以后偏安江左近于蜀,而中原魏地全入于金,故南宋诸儒乃纷纷起而帝蜀。”[1](P622)出于宣扬各派学术主张和抗金救国大业需要,文人士大夫纷纷借诸葛亮说理论事,南宋前期理学各派名家的诸葛亮评价因其学派理论主张和政治倾向不同而各具特色。

南宋初期,朝廷主战,喜论兵法的“苏学”盛行一时,民族英雄李纲﹑宗泽﹑岳飞等人得到重用,抗金形势一度好转,“绍兴和议”后,国事又陷入风雨飘摇之中。受儒家济世救民思想影响,期间主战派文人武将多怀有爱国情怀,基于宣扬抗金救国大业需要,他们热捧诸葛亮,效仿诸葛亮。《出师表》“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豪言壮语激起无数志士仁人的共鸣,李纲写有《论诸葛孔明六事与今日同》等文,并多次以诸葛亮于危难中扶汉兴蜀的事迹鼓舞﹑进谏高宗:“蜀先主得诸葛孔明,如鱼之有水,不如是不能感会风云,以成王霸之业。今陛下选于众,以图任股肱之臣,遂能捍御大敌,可谓得人矣。”[2](P798)“方艰难时,非有卓荦不群之材,乌足与论非常之功哉!”[2](P1398)“抗大敌,建大事,而志不立,规模不先定者,未有能成功者也。”[2](P1392)“虽曰天数,亦人为也。一夫发志,其烈如此,傥辨诸心,必有以合天人之愿者矣。”[2](P1051)爱国英雄岳飞则夜书《出师表》,以明抗金报国之志。文人李季可盛赞诸葛亮一生做了15件非常人能及之事,并感叹:“有一焉,足以垂令名耀后世,号为间出而雍容,兼及绰有余,于是钦之慕之,独髙公于古人。”[3](P19)四川抚谕官喻汝砺《谒诸葛庙》云:“孤云何其高,眀月不可系,灼灼抱此心,与世自泾渭,……清义动幽邃,天心固难亮,吾独信所履。”[4](P347)著名词人朱敦儒感慨:“奇谋报国,可怜无用”,以至于“悲吟梁父,泪流如雨。”[5](P30)抗金名士王十朋不仅赞同李季可的评价,其《呈同官》也云:“细看八阵图犹在,欲问三分迹已非。”[6](卷十二)共同表达了对诸葛亮的景仰之情。

孝宗是南宋中期执政能力最强的皇帝,国家出现过短暂的“乾淳盛世”,期间宋金势力均衡。随后的光宗软弱,宁宗被外戚专政,国势渐颓。南宋中期的三次北伐均告失败,主和派当道,抗金志士多受排挤,而金朝也遭遇新崛起的蒙古打击,于1234年灭亡。南宋中期是宋代理学最为活跃的时期,派别众多,成就也最大。在“收复中原”的时代强音下,诸葛亮益发成为人们心中的偶像,理学各派纷纷论说诸葛亮。

湖湘学派是南宋前期最大的儒家学派,代表人物主要有胡安国﹑胡宏﹑胡寅三父子及其后劲张栻,该派在乾﹑淳年间势力最大,以湖南为中心,影响波及全国。以性为本体的理学思想和重践履的经世务实学风是湖湘学派的主要特征,它源自“濂学”一脉,受“苏学”影响最深,也具有“程学”色彩,体现出南宋理学的强大影响力。湖湘学者主张“天理”与“人欲”同体,具有人本主义情怀和爱国主义精神,坚决主张抗金北伐,因此他们都颂扬诸葛亮。胡安国“论古人则以诸葛武侯为首,于本朝卿相则以韩忠献公为冠。”[7](第449册,第750页)其长子胡宏也盛赞诸葛亮治世﹑治国﹑治军有方:“诸葛孔明执蜀政柄,……然孔明尽礼,后主听信无所嫌忤,圆融仪﹑延,使各展其才力,结好江东而不明其称帝之罪,志在北征,亦必闭关息民,然后用之,其志大,其量弘。”[7](第1137册,第228页)“其为政于蜀,军旅数兴而赦不妄下,蜀人久而歌思,犹周人之思召公也,斯得春秋之旨矣。”[8](卷九)次子胡寅也云:“彼刘禅凡庸,何足以当元臣如此其敬,而孔明事之,靡不尽道。握国魁柄,总御六师,而无专意恣行毫末可指者,非盛德孰能臻此! 使曹操而闻孔明事幼主之规,得不羞愧而入地乎! ”[9](卷六)三人都一致称赞诸葛亮是忠心事主﹑恪守臣道的大忠臣。

后学张栻是湖湘学派的集大成者,他在苏学向洛学转向的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像湖湘前辈们一样,他也对诸葛亮推崇备至,其为之著《诸葛武侯传》云:“予每恨陈寿私且陋,凡侯经略次第与夫烛微消患﹑治国用人﹑驭军行师之要,悉黯而不彰,幸杂乃见于他传及裴松之所注,因裒而集之。”[10](《诸葛武侯传》)全书详细叙述诸葛亮的立身行事风范,称赞诸葛亮“真豪杰之士,无文王犹兴者耶!”“其扶皇极﹑正人心﹑挽回先王仁义之风,垂之万世,与日月同其光明可也。”[10](《诸葛武侯传》)他同意朱熹评诸葛亮“所学未免乎驳杂”之语, 但云:“予固谓使武侯得游于洙﹑泗之门,讲学以终之,则所至又非予所知”,认为正是学识博杂成就了诸葛亮的功业。书中还删去“每自比于管仲乐毅”一事,认为“侯胸中所存,诚非三代以下人可睥睨,岂管﹑乐之流哉! ”其“当齐桓之时,必能率天下明尊王之义,协相王室,期复西周”,“使侯当燕昭之时,必能正名定国,抚其民。”[10](《诸葛武侯传》)高度赞扬诸葛亮的儒家正统忠君思想。

南宋中期,浙江地区理学昌明,以金华学派﹑永康学派﹑永嘉学派所组成的浙东学派是足与陆朱学派相抗衡的一大流派,此派是理学的分支,但仍保留有“苏学”传统。吕祖谦是金华学派的代表人物,金华学派注重史学,为学提倡“明理躬行”,认为治经史的目的是“致用”,反对空谈性理,学人对外“力主抗金”,对内倡导改革弊政。吕祖谦夸赞诸葛亮居功不自傲﹑高位能自守:“身为将相,手握重兵,亦何求不得,何欲不遂,却与后主言成都有桑八百株,田十五顷,子孙衣食自有余饶,臣身在外,别无调度,不别治生,以长尺寸,若死之日不使廪有余粟,库有余财,以负陛下,及卒,果如其言,如此辈人,真可谓大丈夫矣。”[11](卷上)认为诸葛亮的高风亮节实非凡人可比。

以陈亮为代表的永康学派是唯物主义学派,认为“道”存在于实事实物之中,道义不能脱离功利,因而反对道学家空谈义理,陈亮﹑戴少望等人尤喜“谈兵说剑,耻为无用之学”,因而十分崇拜诸葛亮。陈亮认为诸葛亮远胜司马懿:“仲达以奸,孔明以忠;仲达以私,孔明以公;仲达以残,孔明以仁;仲达以诈,孔明以信。兵未至而仲达之气己沮矣。”[12](P61-62)如果诸葛亮不死,蜀国就会实现“仲达败﹑关中平﹑魏可举﹑吴可并﹑礼乐可兴”的统一大业。因此诸葛亮北伐失败真是上天不公:“诸葛亮以大公之道,一整纲纪,明白洞达,民用其情,……论者称其兵出之日,天下震动而人心不忧,死生成败,要何足论,王者之不作,天犹以为未疏哉。”[12](P184)他发自肺腑地为诸葛亮唱赞歌﹑鸣不平。

陈亮的好友戴少望对诸葛亮评价更高:“有仁人君子之心者,未必有英雄豪杰之才;有英雄豪杰之才者,未必有忠臣义士之节;三者,世人之所难全也。全之者,其惟诸葛亮乎!”“宜其擅美当年,仰高后代,古今一词,称为王佐之才而不可加也。”[13](卷五)认为诸葛亮“以节制治兵,以信义行师,以汉室兴复为己任,以生民涂炭为己责”,为政公平,“用法明允”,“鞠躬尽力,以死勤事”,真正做到了仁人君子﹑英雄豪杰和忠臣义士的完美统一,所以是王佐之才中的“全人”。

南宋渐东学派中还有以叶适﹑陈傅良为代表的永嘉学派,其派与永康学派学术主张基本相同,叶适的经制之学重典章﹑重经济﹑重致用,但提倡功利与义理的结合,相对永康学派专言事功,又显得温和正统一些,永嘉学派兼融二程的洛学和张载的关学两大学系。陈傅良称赞诸葛亮是忠君节义之士,云:“汉自元成以来,士习偷堕,……其不忍舍汉者,诸葛亮数人而已,是何节义!成俗而识所向者滋寡也。”[14](P546)他对诸葛亮的八卦阵也十分赞赏:“愚以为八阵之施非徒教战而已,文中子曰‘诸葛亮而无死,礼乐其兴乎?’非虚言也。”[15](卷三)叶适则认为诸葛亮治国行事多有不妥之处:“荆益虽可取,然假力于孙权,则借贷督索;会盟于刘璋,则欺侮攘夺,计亮之始终,存心行事不宜有此,而号其名曰‘兴汉’,则可悲也。故余以为君子之于天下,必使之无一不正而后从其君,自伊吕不兴,而管﹑乐久亡,无复可为之时也。”[16](P400)他实际认为诸葛亮比不上伊吕,甚至也难与管﹑乐并列,由此感慨:“三代以下,道远世降,本王心行霸政,以儒道挟权术,为申商韩非而不自知,以亮始末考之,历历可见;所以使其功烈不能究者,皆末俗余论误之也。”[16](P402)他认为诸葛亮行事标准与儒家仁义道德风范不符,由此影响其历史功绩。他还批评诸葛亮明知“鞠躬尽力,死而后已。至于成败利钝,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但欲以身死为恭,则何用劳师残民,为此不可知之举?髙不足为仁而下不足为智?况三代之君臣未尝有此法乎?”[16](P402-403)“而今年出师,明年出师,驱其民于必死之地以求不可必之功,此何为者耶?”[17](P739)此论在南宋盛行的诸葛亮赞歌中,当属异调,然也可自圆其说。

心学是南宋道学的另一分支,创始人陆九渊主要活动在湖北﹑江西两地,其唯心主义哲学认为“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主张学以致道。他欣赏刘备能听徐庶之言,屈尊枉驾三顾“南阳耕,偃蹇为大者”[18](P222)的诸葛亮, 并“关张之爱将不能间”,终有“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18](P296)之获,并感慨:“人主诚能知人,则天下无余事矣。”[18](P222)他还称赞:“蜀诸葛孔明,……当时不过自比管乐,孔门之童子,岂皆度越孔明者乎!”[18](P384)是谦谦君子﹑道德楷模,连儒学中人难与比肩。

程系道学在南宋有两大传人,一是东南学者推之为“程学正宗”﹑“闽学鼻祖”的杨时,他深得二程真传。杨时非常钦佩诸葛亮的品行高洁,云:“盖孔明自非篡弑之人,其素行足信也,若如司马懿,其谁信之。伊尹之事,自后世观之,以为异其实,亦所谓中道。”[20](1125册,P216)称赞诸葛亮居高位而不擅权独断,远胜乱臣贼子司马懿,有伊尹之风,充分践行了儒家道德规范。二是濂学与洛学的集大成者朱熹,朱子学说代表宋代理学的最高成就,其心性道德论主张“存天理,灭人欲”,强调个人对集体的绝对服从,成圣成贤是他们追求的最高人格理想,其“格物致知”论则含有穷理认知的实践精神。朱熹抗金愿望强烈,积极维护蜀汉集团的正统地位,不过朱子学说更关注人的道德修养,他从道德完人的高度,对诸葛亮提出更高的要求,因而褒贬不一:一方面他称赞诸葛亮“有儒者气象,后世诚无他比”[21](P3235),“义利大分,武侯知之,有非他人所及者,亦其天资有过人处。”[20](卷六十一)但他认为诸葛亮并非纯儒:“诸葛孔明大纲资质好,但病于粗疏。孟子以后人物,只有子房与孔明。子房之学出于黃老;孔明出于申韩。”[19](第1125册,P216)“若其规模,并写《申子》之类,则其学只是伯。程先生云:‘孔明有王佐之心,然其道则未尽。’其论极当。”[20](P3235)“所学不尽纯正,故亦不能尽善,取刘璋一事,或以为先主之谋,亦必是孔明之意。”[20](P3236)“亮大纲却好,只为如此,便有斑驳处。”[20](P3235)他还认为:“若更从魏延间道出关中,……是甚声势,如拉朽然,侯竟不肯为之。”[20](P3235)他对“孔明兴礼乐”的观点也并不十分认同:“也不见得,孔明都是礼乐中人,也只是粗底礼乐。”[20](P3235)朱子以“圣人”的标准衡量﹑评判诸葛亮,所以他认为诸葛亮道德方面有缺陷,在所编《近思录》中,他同意北宋四子认为诸葛亮非圣人的观点。但总体来看,朱子还是十分推崇诸葛亮的,比之二程更甚,其“近王佐才”﹑“明义利之分”﹑“有儒者气象”之语,都是对诸葛亮才德的称赞。

南宋著名文学家陆游少时即接受临川学“经世致用”思想的熏陶,怀有强烈的儒家济世思想和功名意识,他志在抗金报国,却终生失意,因而常引诸葛亮为人生知己。陆游写了大量歌咏诸葛亮的诗文,“《出师表》”一词在陆游诗中频繁出现:“《出世》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出师》一表千载无,远比管乐盖有余”,“《出师》一表通今古,夜半挑灯更细看”, 借此表达自己的忠君报国情怀。同样一生坎坷﹑却难抑功名之心的著名词人辛弃疾也有《贺新郎》﹑《满江红·贺王宣子平湖南寇》﹑《满江红·送李正之提刑入蜀》等词,共同表达对诸葛亮的敬佩之情。

南宋前期是新儒学内部纷争最为激烈的时期,各派学人经常聚会讲习,诘理辨难,湖湘学派﹑浙东学派﹑抗金文学家都或多或少受苏学﹑王学影响,大体走的是经世致用一路,属“功利一派”,他们热衷评价诸葛亮的治世才能和兵法优劣,大多出于宣扬抗金救国大业的需要,怀有强烈的政治目的,他们盛赞诸葛亮为“千古第一人臣”,就是规导时臣要以诸葛亮为楷模,明君臣大义,行抗金大业。而陆氏心学和朱子学承自濂洛之学,偏重道德性命之论,因而更加关注诸葛亮的道德修养,在颂扬其忠君爱国﹑公正廉明之余,指出由于其学博杂,兼取儒法,实非儒家圣人之道。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宋宁宗时,主战的韩侘胄当政, 为打击反战派,斥道学为“伪学”,开列“伪学逆党”党籍,朱熹﹑周必大﹑陈傅良﹑叶适等理学中人纷纷被贬被杀,理学一度受到沉重打击,直到理宗朝才重新得势,这与朱子派好道德性命之论,消解人们抗金北伐意志大有关联,他们的诸葛亮评价理性十足,褒中稍贬,不似陆游﹑辛弃疾等人的满怀激情,视诸葛亮为人生知已﹑精神偶像。

1233年,宋理宗亲政,他早期颇有中兴之志,晚年却昏庸乱政。随后的宋度宗即位后沉迷酒色,权臣贾似道专权,对蒙古大军入侵,一味妥协退让。1279年,大臣陆秀夫身负末代皇帝跳崖,南宋彻底灭亡。南宋后期的程朱理学在经历前期低潮后,经宋理宗的扶持,重新得势,独领风骚,并最终确立了一统天下的地位,人们的诸葛亮批评也随着国事的沉浮和朱子学的得势,一路颂歌不断。

理宗朝尚思对抗蒙元,理宗亲政后,起用深孚众望的理学家真德秀和魏了翁,朝廷风气为之一变,程朱理学逐渐赢得帝王之心。理学家真德秀对朱熹极为推崇,尊之为“百代宗师”,并自谓对朱学“尝私涉而有所得”,他用大半生时间积极鼓吹理学,在庆元党禁后,与魏了翁一起为理学的重新确立做出重要贡献。这时的理学家和文人对富国强兵﹑对抗蒙元仍怀期望,他们热衷于诸葛亮评价,借此表达抗战强国之心。

真德秀的诸葛亮评价最多,其文集提及诸葛亮20多次。他称赞诸葛亮的治世才能:“诸葛武侯尝言,治世以大徳,不以小惠,得孟子之意矣”[22](第200册,P306),“昔诸葛武侯开府作牧首,以集众思﹑广忠益为先。”[23](P705)还赞扬诸葛亮的道德修养:“诸葛武侯平生立事业奇伟,然求其所以,则惟开诚心﹑布公道﹑集众思﹑广忠益,盖此四者,乃武侯事业之本,而诚之与公,又其本也。”[23](P678)甚而夸赞诸葛亮文采出众:“诸葛武侯文采不艳然,其出师二表,与开府作牧教,至今为学者脍炙,有志之士击节,读之有至吁歔流涕者。”[23](P658)理学家钱时也称赞诸葛亮是识见超群的大忠臣,其云:“臣子之节莫大于公﹑忠。不公,则无以服天下之心,不忠则不足以任天下之事。出师一表,武侯所以光辅少主,经略中原者。于是乎,在可以为后世之法矣。”[24](第686册,P569)因而称赞诸葛亮:“三代而下,识见超卓,忠贯天地,如诸葛孔明者,盖寡,敢轻訾之哉。……孔明之功,固多可纪春秋,责贤者备。”[24](第686册,P566)可见,南宋后期朱子学后人一改前人对诸葛亮道德修养和治世策略的挑剔,一致盛赞他是道德完人和治世能臣。

此时的文人也对诸葛亮高唱赞歌。文学家罗大经云:“诸葛孔明议论见识﹑力量规模,亦真豪杰。”[25](P278)称其“吾心如秤,不能为人作轻重”之语是“至哉言乎!”[25](P154)“所以绳束左右者,非不甚严也,而当时曾无一人敢兴单辞之谤,后主倚信,亦卒无纤芥之疑,何哉?只缘平时心事暴白,足以取信上下故也。”[25](P204)他反对唐薛能“当时诸葛成何事,只合终身作卧龙”的观点,认为:“孔明之出,虽不能扫清中原,吹火德之灰,然伸讨贼之义,尽托孤之责,以教万世之为人臣者,安得谓之成何事哉,荆公诵此,盖以自喻,然孔明开诚心﹑布公道﹑集谋虑﹑广忠益,其存心无愧伊﹑吕,出师未捷身先死,此天也!”而王安石是多行不义,咎由自取,岂能与孔明相提并论,“自古隐士出山,第一个是伊尹,……,第五个是孔明。”[25](P272-273)他还称赞诸葛亮文章:“为文但取其明白,……只如诸葛孔明前后出师表,何尝费词。”[25](P133)但对诸葛亮处死马谡之事持异议:“蜀势日倾,蜀才日少,而及流涕斩谡,过矣。”[25](P68)

宋度宗以后,内忧外患,南宋灭亡形势不可逆转。在民族危亡的最关键时刻,文人士大夫又把“出师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泪满襟”的诸葛亮当作失意英雄的代表,寄托自己无力回天的哀叹。文人郑思肖感慨诸葛亮的抱负成空,其《孔明·出师表》云:“落得两篇《出师表》,至今只是汉文章。”[26]民族英雄文天祥《怀孔明》云:“斜谷事不济,将星殒营中,至今出师表,读之泪沾胸,汉贼明大义,赤心贯苍穹,世以成败论,操懿真英雄。”[27](P310)他责怪上苍不公让诸葛早死,世俗竟以曹操为英雄。词人汪元量也赞叹:“惜哉军务劳,一心死无私。出师一表如皎日,千秋万古鸿名垂。”[28](卷三六六七)诗人陈古云:“材并管萧非亚匹,气吞曹马直庸奴,……天欲鼎分终割据,可怜忧国竟捐躯。”[29](第1354册,P347)刘克庄晚年趋奉贾似道,为人所讥,但他对诸葛亮也称赞不已:“渭滨一表,三代文章。绝笑渠侬,平生奸伪,死未忘情履与香。筹笔处,遣子丹引去,仲达奔忙。”[30](卷一百八十七)可见诸葛亮在宋末文人心中的偶像地位。

南宋后期,理学经过前期的磨合论争,已臻完善,作为集大成者的朱子学说最终成为官方哲学,占据统治地位。朱子学偏重性命义理之学,于是,此间的诸葛亮评价也多集中于道德修养方面,“公﹑忠﹑信”成为评价的重点。另一方面,国事沦丧,北伐中原的梦想已经不可能实现,人们不再拘泥于诸葛亮富国强兵之策的是非对错,因为它已失去了适用环境,但他的道德风范和精神激励依然感召后世。朱子后学们称赞他的道德风范,宋末文人感叹其是“出师未捷身先死”的失意真英雄,作为人生知已﹑精神偶像,他们自然回避其缺点,美化其人格,颂扬其精神。

北宋时期,围绕着变法的对错行废,新儒学三大派系对诸葛亮的评价可谓褒贬参半,他们称赞诸葛亮的儒家济世情怀和治国才能,却对其不谙兵法谋略﹑行法家权术提出明确批评。至南宋前期,国势更加危急,但“北伐中原”仍是时代强音,诸葛亮的“忠心事主”﹑“千古名臣”成为时代的道德楷模,抗金名将﹑湖湘学人和浙东学派等多称赞他是集“仁人君子﹑英雄豪杰﹑忠臣义士”于一身的“大丈夫”,而叶适﹑朱熹还是痛心疾首于诸葛亮的“本王心行霸政,以儒道挟权术”,但已是想方设法为之辩解,竭力维护其崇高完美形象,南宋前期的诸葛亮评价明显以褒奖为主,评价之高也远远超出北宋。

南宋后期,三次北伐失败,国势不可挽回,当富国强兵﹑北伐中原的愿望不可实现的时候,人们不再斤斤计较于诸葛亮的非纯儒之失,其 “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儒家济世情怀和“死而后已”的献身精神又成为时代文化的代表,诸葛亮赢得了世人的一致称赞。朱子后学盛赞其“忠﹑公﹑信”美德,宋末文人则赞赏其是“失意真英雄”,引之为人生知已﹑精神偶像,至此,诸葛亮良将﹑忠臣﹑圣人的形象最终确立。

南宋诸葛亮评价的思维走向与理学内部纷争激烈密切关联。南宋初期,王学旁落,喜论兵法的“苏派”得势,文坛上苏辛词风和江西诗派流行大江南北,政坛上抗金名将屡屡得到重用,岳飞抗金的成功促成主战的苏派学人左右政局,苏学占据“宋一经”地位,期间影响力较强的湖湘学派承继苏学传统,积极主战,势头强劲。乾淳盛世,国家太平,空谈性命义理之说渐受欢迎,程系道学开始活跃,朱熹对苏学展开批判,又与浙东学派的陈亮﹑叶适等人争论不休,程系道学的影响力日长,湖湘学派后劲多受其浸染,出现向洛学转化倾向,理学内部也分化出浙东学派和心学派,与朱子学派论争不断。宁宗朝,主战的韩侘胄当政,对消极备战的朱子学派横加打击,“庆元党禁”使理学中人多遭贬谪,陆朱学说一度沉寂达数十年。至南宋后期,随着三次北伐的失败和好陆朱学说的理宗上台,朱子学人被大量起用,苏学后人失势,于是在国家生死存亡之际,主张穷理尽性的陆朱学说最终独尊天下,一定程度上加速了南宋的灭亡。

[1] 纪昀.钦定四库全书总目[M].北京:中华书局,1997.

[2] 李纲.李纲全集[M].长沙:岳麓书社,2004.

[3] 李季可.见阮元《宛委别藏》[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8.

[4] 程遇孙.成都文类[M].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354册[C].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

[5] 朱敦儒.樵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6] 王十朋.梅溪先生后集[M].四部丛刊本.

[7] 李幼武.宋名臣言行录外集[M].文渊阁四库全书:第449册[C].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

[8] 胡安国.春秋传[M].四部丛刊续编本.

[9] 胡寅.致堂读史管见[M].宋嘉定十一年刻本.

[10] 张栻.诸葛武侯传[M].四部丛刊续编景宋本

[11] 吕祖谦.少仪外传[M].清守山阁丛书本

[12] 陈亮.陈亮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7.

[13] 戴少望.将鉴论断[M].明抄本.

[14] 陈傅良.陈傅良先生文集[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1999.

[15] 陈傅良.历代兵制[M].清道光静观堂本.

[16] 叶适.习学记言序目[M].北京:中华书局,1977.

[17] 叶适.叶适集[M].北京:中华书局,1961.

[18] 陆九渊.陆九渊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0.

[19] 杨时.龟山集[M].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1125册[C].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

[20] 朱熹.朱子语类[M].北京:中华书局,1985.

[21] 朱熹.朱子全书[M].清康熙五十三年武英殿刻本.

[22] 真德秀.孟子集编[M],文渊阁四库全书:第200册[C].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

[23] 真德秀.西山先生真文忠公文集[M].台湾商务印书馆民国二十六年.

[24] 钱时.两汉笔记[M].文渊阁四库全书:第686册[C].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

[25] 罗大经.鹤林玉露[M].北京:中华书局,1983.

[26] 郑思肖.所南翁一百二十图诗集[M].知不足斋丛书本.

[27] 文天祥.文山先生全集[M].四部丛刊初编本.上海:上海商务印书馆,1922.

[28] 汪元量.全宋诗[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29] 陈古.成都文类[M].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1354册[C].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

[30] 刘克庄.后村集[M].四部丛刊本.

责任编辑:侯德彤

Evaluation of Zhuge Liang and Disputes Between Neo-Confucians in the South-Song Dynasty

CHEN Chang-yun ZHANG Di-di

( Dept of Literature and Education, Bengbu University, Bengbu 233030, China )

For the sake of publicizing their own academic opinions and resisting the Jin invaders, different schools of the South-Song Neo-Confucianism vied in commenting Zhuge Liang as a "righteous gentleman, hero and loyal minister". In the latter half of the South Song Dynasty, Zhuge was regarded as a morally perfect man and a spiritual idol. After later schools' evaluation, he was fi nally considered as a good general, loyal minister and saint.

South Song; evaluation of Zhuge Liang; Neo-Confucian debate

K245

A

1005-7110(2014)01-0006-06

2013-12-05

教育部规划项目(13YJA751002)、校重点课题(bbxyhhwh2012A02)的阶段性成果。

陈昌云(1972-),男,安徽全椒人,蚌埠学院副教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元明清文学;张迪迪(1987-),女,山东聊城人,蚌埠学院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广播电视编导学。

猜你喜欢
抗金理学学派
文理学人
《吉林大学学报(理学版)》征稿简则
岳飞大破金兀术
辛弃疾的抗金岁月
创建梵净山学派 培育梵净山学
郑州大学学报(理学版)
岳母刺字
理学
法兰克福学派自由观的探析
试析子思学派的“诚敬”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