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玉敬
(天津国华盘山发电有限责任公司 天津 301900)
本文展开分析研究的企业类型特点是业务繁杂并且不确定因素较多,业务调整变化快,固定资产较多并且资金的占用量较大。它掌管企业的后勤服务以及辅助生产管理相关业务,业务链条较长并且业务范围比较广泛,企业业务没有单一具体营业对象,具有综合服务性质。合理的预算管理是企业进行合理的资源配置,调整各类经营活动并且提高企业内部管理水平的重要手段,因此要想实现企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就必须不断调整企业的预算管理措施,使之与企业自身特点和发展相适应。
首先,企业预算管理工作有利于企业资源的合理配置。企业预算管理工作能够将企业的各项工作纳入统一规划之下,企业的预算编制也能够将长期战略发展规划和目标任务细化到各个部门,有利于企业的权责分明和统筹管理。
其次,企业预算管理工作有利于防范风险,加强监管。预算管理工作能够使企业了解目前的实际经营状况和财务状况,根据预算与实际的比较分析从中发现问题和经营漏洞,及时采取措施加以解决,达到有效规避企业经营风险的目的。企业预算管理也是绩效评价的一项重要指标,能够为企业的考核评价工作提供全面有效的信息。此外,企业预算管理工作能够加强管理层的监管意识,认识到其重要性。合理的企业预算目标也能够加强与企业整体发展战略的匹配度,使得企业实现长久良性发展。
最后,企业预算管理工作有利于事前预警,改善事后完善的弊端。有利于企业将事后财务监督转移到事前。企业预算管理是一个系统的控制过程是企业日常经营管理和进行经济活动的控制依据,能够起到事前风险预测的作用,从财务监督这一方面加强对整个企业的控制和监督,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企业预算的编制、审批和执行方面。目前,企业的业务繁杂并且范围广泛,并且时刻充满了不确定因素,影响了企业预算管理的有效实施。各预算责任部门对企业内部各个部门的预算管理划分不清晰并且权责不分明,没有具体明确规定预算管理责任人制度,从而影响了对企业内部预算管理执行的后续监督控制和企业内部预算管理总体目标的完成实现。
预算调整方面。企业经过正式批准且执行的预算在原则上是一般不进行调整的,因此,在企业的预算执行过程中由于内外环境或者经营条件等的客观方面因素发生重大变化,使得原先的预算编制不成立或会导致其执行结果会产生严重偏差的才可以酌情予以调整企业预算。预算调整的相关事项不能与企业制定的发展战略和经营目标相违背,预算的调整方案能够使得企业在经济上实现利益最大化,对于其产生的预算过程执行偏差,应当制定能够使执行单位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的方案,此外,预算调整也不是全面铺开,不分轻重缓急的,企业应当将预算调整的重点工作放在其预算执行过程中出现的极为重要的不符合常规的关键方面。但是,在现实的工作中,经常出现业务调整变化快的情况,使得原先的预算管理不能满足变化了的情况,不能进行及时有效地调整。
预算的分析评价和考核方面。预算分析是预算管理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环节,预算分析的重点是要对不断变化的企业外部环境进行判断并且对企业周围的整体经济形势进行预测,同时,对企业内部的财务状况变化以及其它因素进行研究分析也是十分重要的,企业加强内部管理控制的相关措施还有待完善。企业的预算考核制度和政策还不够合理完善,不利于对比和比较企业预算的执行和实施情况,也不能充分分析比较企业的预算目标和预算具体执行之间存在的差异,使得评价和考核的依据不够充分,也不利于考核各个预算责任部门和责任人的预算执行情况。
由于对企业的自身特点把握不够,使得企业管理者对预算管理工作不够重视,预算管理意识较为淡薄,有些甚至理解偏差有误,如将预算与财务预算混为一谈。有些企业工作人员在工作中偷工减料,将预算管理工作流于形式并且在执行过程中也不规范,没有将预算在计划、协调、控制、考核等方面的工具特性达到价值的最大化。这正是由于企业管理者不够重视,形成风气,忽视了预算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和全员参与性,更是忽视了预算在内部管理中的益处和重要协调作用,这样不利于整个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也不利于企业的自身建设。
目前,整个企业的预算管理相关工作缺乏整体把控,预算管理对象相互之间缺乏联系。不管是从组织结构来说,还是预算的编制审批执行分析方面来说,都没有形成系统的企业预算管理体制,即便某些具有相似特点的优秀企业拥有完善的体制,也存在体制较为陈旧,不能与时俱进的现象,对预算管理的实际执行和考核管理松散,这就使得预算工作无法实现应有的约束指导作用。由于预算管理工作不系统,使得实际情况无法准确的进行反映。企业的各部门之间,独立性过强,缺乏沟通与合作,形成隔阂,从而导致预算管理工作与原先的目标发生偏离,没有健全的预算管理体制,沟通合作也就不及时,工作人员积极性也就不高,从而导致问题的出现。此外,除了整体把控企业的预算管理体制,也要将具体工作落到细处,例如应广泛收集企业以前的财务数据等信息资料,选用因素分析、比较分析等合适企业自身的分析方案,也可结合多种分析方法,可从定性和定量两个角度分析企业的现状以及未来发展趋势,目前只停留在定性分析的层面上,不能深层次地体现企业预算管理中存在的硬性问题。整体和部分相结合,才能形成统筹兼顾的预算管理体制,企业还有待加强。
目前,企业的预算管理工作重点依旧是预算编制,预算管理工作的相关技术不系统且落后,预算工作的实际执行情况如何没有准确的标准而且之后的考核制度也不完善,这就使得预算管理工作不能对企业活动提供指导和约束。预算管理考核工作不规范也不能使企业及时掌握内部计划和运营目标的完成情况,使得预算管理工作的监督力度不够。此外,企业的预算管理工作缺乏相应的考核机制和激励机制,不利于积极性和创造性的进一步发展。
市场经济深入改革使得企业发展战略也有相应变化,这样的情况下积极参与竞争提升自身竞争力才是根本。企业要想提高经济效益,就必须要更新管理意识和理念,特别是要重点改进企业的预算管理理念,提高预算管理意识,使得企业的预算管理目标更加明确并与企业发展保持一致,从而使得企业达到预期的预算管理目标。此外,在梳理企业预算管理先进理念的过程中还应该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的理念,根据变化了的情况适当加以合理范围内的调整,总结企业预算管理的经验,对其进行不断优化和完善。
企业要想加强预算管理工作就必须建立预算管理机构并不断健全。只有在企业内部管理过程中建立独立预算管理机构,对此项工作的重视,才能保证工作人员的管理知识不断更新,才能加以明确企业的工作目标和任务,对企业预算管理工作中的编制、考核等工作加以完善并进行管理监督。独立专业的企业预算管理机构有利于管理目标的实现,并且与企业未来发展规划保持一致,加大企业预算执行的监督力度,切实提高企业预算管理工作的效率。预算管理制度的不断完善和发展能够引起企业管理人员的足够重视,宣传工作也是十分必要的,这样能够加强全员的参与性,提高所有工作人员的参与意识,人人有责,对预算管理工作应该积极配合。此外,企业建立完善的监督机制也是十分有必要的,这样才能保证企业的预算管理制度得到有效的贯彻实施,预算管理工作得以有效的执行。总之,完善的预算管理体系的建立,能够从源头上降低企业的财务风险,也是完善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要求。企业的预算管理机制得以完善,使得预算管理工作能够随着目标的变化进行及时的调整,这样预算管理工作会变得更加灵活,有利于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的提升,充分说明了完善企业预算管理机制的重要性。
科学技术发展十分迅速,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的生产经营特点进行不同类型ERP预算管理软件的选择,加强企业的信息化建设,从而推动企业的长远发展。企业的预算指标在随着环境变化进行调整时必须按照规章制度进行。企业可以加强与相关研究所和机构的合作,学习和引进先进的预算管理方法,提高管理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各类企业之间应该加强合作和沟通,这样能够有效地提高企业内部的预算管理水平。此外,企业可将预算指标的完成度与薪酬挂钩,完善考核机制和激励机制,从而提高企业内部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有利于企业目标的提前实现,也有利于企业自身价值的实现和可持续发展。
企业的预算管理属于先进企业管理方法之一,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深化,预算管理这一方法在企业中占据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虽然目前企业内部的预算管理尚不成熟,且与预算管理相关的预算制度建设等各方面建设还存在众多的不足和弊端,但是与过去相比,日益完善的企业预算管理也已经显现出了长足的发展和进步。只有继续实施合理高效的企业预算管理,才能使得企业的经营管理目标得以明确,才能提高企业的运营管理了质量,才能使企业提高经济效益。
[1]隋玉明:以全面预算管理为核心的企业内部控制研究[J].金融理论与教学,2014(1).
[2]滕静:企业预算管理与会计核算的设想及研究[J].财经界(学术版),2014(3).
[3]环海莉:企业集团预算管理存在的难点及解决措施[J].中国外资,2011(2).
[4]蒋杰:关于集团企业全面预算管理的探讨[J].科技创业月刊,20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