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文魁 黄 斌
(江苏省科技情报研究所 江苏 南京 210042)
新材料产业是国民经济和国防现代化的重要支撑,是现代高新技术产业的基础。我国新材料产业正处于强劲发展的阶段,有关资料表明,未来我国新材料产业市场年增长速度将保持在20%以上。目前,江苏已在金属材料、纺织材料、化工材料等传统材料产业方面形成了较好的产业基础,新型电子信息材料、新能源材料、高性能纤维复合材料、功能陶瓷材料和纳米材料等新材料产业迅猛发展。
2012年,江苏省新材料产业产值达12214.01亿元,产值居全省高新技术产业首位,占全省高新技术产业的比重达27.12%,产业总体规模位居全国前列。江苏是新材料制造大省,也是新材料需求大省,具有良好的产业基础和市场空间,技术水平和综合实力位居全国前列,战略基础材料、新型功能材料、先进结构材料全面发展,在光纤光棒、多晶硅、碳纤维、高温合金、陶瓷膜、核级钢等战略性高端产品,以及纳米材料、感知材料、光电材料、储能材料等战略性前沿领域,均处于国内领先地位,初步形成国际竞争力。尽管江苏新材料产业初具规模,但目前仍存在一些薄弱环节。一是产品层次偏低,面向高端市场的产品规模不大,不能满足高端制造业的需求,电子信息产业中材料本土配套率较低。二是区域特色优势不够明显,新材料在部分地区实现了快速发展,但仍缺乏整体规划和科学布局。三是前沿新材料领域企业规模偏小,在新材料前沿领域进行了超前部署,但仍未真正形成核心竞争力。
江苏省新材料产业集聚程度较高,已初步形成在南京、苏州、江阴、南通、常州、扬州、徐州、无锡、连云港等地集聚发展态势,全省形成20个以新材料为特色的产业基地,在全国名列前茅。如南京依托园区和优势龙头企业,初步形成金属特种复合材料产业基地、国家(南京)新型显示器件产业园等4个各具特色的新材料产业发展集聚区,拥有中材科技、云海特种金属、红宝丽等40家前沿领域新材料企业,在产能规模、产品销售、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等方面全国领先。目前南京膜材料、苏州纳米材料、常州石墨烯已形成战略布局,江阴、丹阳等新材料产业发展已形成品牌效应,稀土、硅资源等深加工高端产品形成产品群,高性能金属及结构件、光电材料及器件、高性能复合材料及制品等形成产业链。
目前,江苏省新材料领域高新技术企业占全省高新技术企业总数的23%。经过这几年的快速发展,在重点前沿新材料领域,形成了一批产品具有特色、企业知名度高、竞争力强、行业影响力大的企业,对整个产业发展起到了带动和支撑作用。如昆山龙腾光电已成为我国平板显示器件最主要的生产基地,江阴兴澄特钢是全国特钢行业龙头,江阴法尔胜是国内最大的高档金属制品和光纤预制棒生产企业,江阴申达集团是亚洲最大的双向拉伸薄膜生产基地,江苏兴达是全国最大的钢帘线研发和生产基地,南京云海金属的金属锶和镁合金产销量居全球第一位,徐州中能硅业是目前世界上单体投资规模最大的多晶硅生产基地。一批掌握核心技术、创新能力强、高成长性的中小企业也正在茁壮成长,如苏州南大光电的MO(金属有机化合物)源、苏州华飞微电子的光刻胶、南京久吾的陶瓷膜都是国内独家掌握该领域技术的供应商。溧阳华晶、江苏久祥、常熟林芝、江苏玖川、盱眙博图凹凸、淮安澳特邦、江苏河海纳米、江苏卓群等是我国纳米技术领域的骨干企业。扬州惠通、中复神鹰、江苏恒神、中简科技、苏州兆达、江苏宝德、江苏双山、江苏海阳和丹阳中亚玻璃纤维等是我国高性能纤维复合材料产业的骨干龙头企业。久吾高科、九思高科、高淳陶瓷、宜兴丰峰、昆山攀特、金宁电子集团、无锡鑫圣慧龙和南京中电熊猫照明等是我国功能陶瓷和膜材料中为数不多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江苏江佳是我国中频陶瓷滤波器的最大制造商。
江苏省在新材料领域,以大学、科研机构、工程技术中心、企业技术中心为依托的创新平台已初步形成,技术创新能力不断提高,基本形成了从新材料研发到产业化的技术创新体系。目前江苏新材料领域在南大、东大、南工大等拥有10个国家重点实验室,有南京玻纤院、苏州纳米、常州涂料、江苏陶瓷、江苏建材、江苏冶金等8家国家和省属研究院所,有苏州纳米产业技术研究院和丹阳高性能合金材料研究院2个产业技术研究院,此外还有2个企业研究院、420个工程技术研究中心、65个企业院士工作站等科技创新平台。南京大学、中科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中电集团55所等科教单位研发实力居国内前列。在新材料领域每年新增授权发明专利近千件。
截止2010年底,江苏省在新材料领域重点企业技术改造投资额共644.2亿元,“十二五”期间计划投资额3755.9亿元。依靠技术创新和技术进步,近年来江苏一些核心关键材料取得了技术突破。电子信息材料方面有五代液晶玻璃基板、OLED新一代平板显示器件,集成电路关键材料光刻胶、键合金丝等;新能源和节能新材料方面有LED用二代化合物半导体、MO源,太阳能级高纯多晶硅,二次电池关键材料高纯石墨、锂电电极材料等;新型金属材料方面有超硬金属复合材料,核级不锈钢和高温合金,造船用宽厚板、大圆坯及大口径薄壁管等特种材,超细铜线,亲水铝箔等;复合材料方面有T300级碳纤维,玻纤增强热塑片材,新型水泥外加剂等;新型化工材料方面有有机硅和有机氟原料和制品、全降解聚氨酯泡沫塑料、陶瓷膜等等。
在产业技术发展上,根据《江苏省“十二五”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和《江苏省新材料产业专项推进方案》,江苏将优先培育五类战略新材料,培育骨干企业,壮大产业规模;重点发展五类高端新材料,提升技术层次,增强国际竞争力。
(1)纳米材料及应用:加强纳米科技前沿研究;突破纳米共性关键技术;推进纳米材料和器件的应用。到2015年纳米材料产业产值达到300亿元。
(2)高性能纤维及复合材料:集中力量推进碳纤维产业化和竞争力提升;积极发展芳纶、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芳砜纶纤维、聚酰亚胺纤维、连续玄武岩纤维等其它高性能纤维;大力发展高性能纤维复合材料及制品。到2015年高性能纤维及复合材料产值达到400亿元。
(3)高性能膜材料及应用示范:重点发展水处理膜、特种分离膜材料、离子交换膜三类高性能膜材料;推进重大膜技术及材料的在海水淡化方面的应用示范。到2015年高性能膜材料及应用形成500亿以上产值规模。
(4)高效能源材料:提升光伏产业发展所需基础原材料发展水平;大力发展动力电池材料;积极培育储氢材料。到2015年高效能源材料产值达600亿元。
(5)其它前沿新材料:加大超导材料研发与应用;积极跟踪发展石墨烯材料;大力发展生物质材料;超前部署智能材料。
(1)高性能特钢材料:集中力量推进高温合金技术转化;大力发展高品质特殊钢。到2015年高性能特钢产业产值达6000亿。
(2)新型合成功能材料:积极发展高性能工程塑料;大力发展有机硅和高性能氟材料;扶持发展高端电子化学品;积极发展绿色化工关键中间材料。到2015年合成功能材料产值达5000亿。
(3)新型电子信息材料:做强做大光通信材料;积极发展微电子行业关键材料;大力发展新型显示行业关键材料;发展半导体照明材料等其它领域光电材料。到2015年新型电子信息材料产值达2000亿元。
(4)稀土及稀有金属材料:重点发展稀土磁性材料;积极发展稀土发光材料;开发稀土在各行业高效应用;发展稀有金属材料和功能陶瓷材料。到2015年稀土及稀有金属材料产值达2000亿元。
(5)重大工程配套高性能材料。根据交通、海洋、电力、桥梁、航空航天等重大工程需求,通过配套关键材料制备技术攻关,发展重大工程配套高性能材料制造及应用技术。到2015年重大工程配套材料产值达3000亿元。
选择纳米材料、膜材料等方向,建立由地方政府和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及投资机构共同参与的“新兴产业创新合作组织”,推进科技与教育创新资源深度融合,聚焦并服务于新材料产业发展。选择超导材料、智能材料、高温合金等方向,建设产学研技术创新联盟,集成组织实施新材料领域的重大科技创新主题,紧跟国际新材料前沿技术,加快重大技术突破,掌握产业发展的主动权。
围绕重点方向和区域标志性高端产业,进一步强化支持和引导措施,依托有条件的科技园区或龙头企业,省市联动建设苏州纳米技术、常州石墨烯产业技术研究院,着力打造集技术研发、企业孵化和创新服务于一体的产业技术创新中心。加强与国外专业研发机构和专业生产企业的技术合作,鼓励国外大型企业和研发机构来江苏建立新材料研发中心。
积极搭建新材料生产企业和下游应用企业之间的交流平台,支持新材料企业与装备制造企业之间相互参股或组建战略联盟。引导新材料科研机构及专家与新材料企业对接,帮助企业解决技术上和发展中的难题。加大人才引进和培养力度,对领军人才、创新团队和高级管理人才给予优先支持。引导和扶持各高等院校、职业技术院校加强新材料学科专业建设,加快培养适应新材料产业发展需要的专业人才。建立完善新材料技术标准体系,鼓励支持企事业单位主导或参与制修订新材料技术标准体系、行业标准和国家标准。
瞄准世界一流水平,遴选具有较大规模优势、较强创新实力、具备发展潜力的骨干企业,采取“一企一策”方式,制定培育方案,落实关键措施,加大集成扶持力度,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引领新材料产业发展的创新型领军企业。引导企业瞄准世界产业前沿,联合国内外顶尖科研力量,加大前瞻性联合研发,加快重大原创成果产业化。政策集成联动,引进领军人才,集中打造在国际上有影响的企业重点实验室。
引导重点企业普遍建立工程研究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等创新平台,或在高校建立研发机构,或通过投资控股、参股与高校、科研院所共建研发机构;支持更多的企业承建国家级工程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和企业技术中心等。
[1]陈建勋:中国新材料产业成长与发展研究[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2]薛飞、黄斌:江苏省高新技术产业高端化发展的国内外比较研究[M].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3.
[3]丁建勇、徐茜:江苏新材料产业发展现状与思考[J].中国科技产业,2011(7).
[4]黄文传:连云港新材料产业发展情况分析[J].江苏科技信息,2011(12).
[5]张娟娟:浅谈国内外新材料产业发展状况与趋势[J].科技创新导报,2012(14).
[6]贾志琦、邵曰剑、王琳:新形势下山西省新材料产业发展的几点思考[J].科技创新与生产力,20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