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亚卿
(常州工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 江苏 常州 312022)
中小企业走出去的路径选择及学理分析
○李亚卿
(常州工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 江苏 常州 312022)
本文认为,企业走出去是企业的市场行为,政府政策只是创设一个促进的环境。就企业的角度来说,企业有着强烈的走出去的愿望,只是苦于没有找到走出去的渠道与机会。而中小企业缺少可资抵押的融资工具是中小企业发展面临的共同难题,不是中小企业走不出去的原因。本文在评介中小企业走出去案例的基础上,一方面实证了学界共识:有关中小企业能够走出去的主要影响因素仍然是中国的劳动力、土地的低成本;另一方面也归纳出:企业的生产技术积累,是走出去企业的共同特质。
国际投资 中小企业 走出去战略
近年来有关中国企业走出去战略的讨论,把可行路径归纳为技术转让、经营许可、跨国并购。这个结论给人的印象是走出去战略是有技术优势、规模优势的大企业的专利。相关文章有关走出去的对策又聚焦在政府的引导、银行的支持、学界的呐喊方面,给人的印象是企业走不出去的原因是缺乏走出去的意识以及资金、政策支持。
面对全球性经济萧条,中国政府的对策是,一方面倡导通过产业转型升级提升本土企业的竞争力,另一方面鼓励更多企业走出去拓展海外市场。这也是经济转型时期道路选择的国际共识。企业走出去可以是投资,也可以是贸易;因为无论贸易或投资都是面向国际市场、参与国际分工的一个体现。根据已有的国际分工理论,企业走出去取决于企业的技术优势,没有技术优势的企业没有走出去的可能。本文的出发点是:通过笔者所熟知的几家中小企业走出的商务实践,归纳出他们走出去的原因,并通过李嘉图的相对技术优势分工理论判明,那些不掌握核心技术、没有生产规模优势的中小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没有必然的劣势。
以下四个案例是笔者亲历过的四个企业的情形。它们的注册资本、营业额、利税收入和用工数量都符合中小企业的标准。
大连北泰木屋有限公司,原本是黑龙江伊春市大兴安岭林区的一家生产木地板、木筷子和木制别墅的企业,他们的业务主要是国内,1995年通过企业网上主页和参加全国木制品交流会,收到了来自日本的订单。日本是一个木制别墅制作技术世界领先的国家,日本企业为什么从中国进口木制别墅呢?北泰在与日本企业的接触后逐渐了解到,日本企业从中国进口木制别墅的价格是日本当地产的木制别墅价格的三分之一,而中国产品的价格低濂主要是中国劳动力的成本低。为了保证木制别墅的品质,日方专门派人来中国监工,制成品在中国模拟组装后,再拆解装箱运往日本。为降低安装成本,北泰从中国带工人去日本进行组装(从中国带人到日本组装木屋,人均月薪是5千元,而用日本当地的工人人均月薪是两三万元)。后来日方提出与北泰合资,于是北泰总部也从哈尔滨搬到了大连。因为大兴安岭的林区可供采伐的林木越来越少,每年都有指标限制,随着国外订单的增加,国内有限的采伐指标不能满足市场需求;于是,1998年开始北泰从加拿大进口原木,2003年开始筹划与国内其它公司合资在非洲建伐木场。
开封东京帽业有限公司是开封一家专门生产礼帽和夏凉帽的企业,每年的销售额在150多万元。1995年在一个还是通过电话线上网的时代,这家企业在网上建立了自己的主页,3个月后,收到来自英国的订单,随后这家英国公司订单量不断增加,东京帽业又通过参加广交会联络上了澳大利亚的客户。大家知道,英国的礼帽生产是世界一流的水平,他们为什么要从中国进口礼帽呢?和案例一的原因一样。英国人从中国进口的不是成型的礼帽,而是生产礼帽的帽坯,因为帽坯的生产环节包括弹绒和漂染两个环节,而弹绒环节狼烟动地的车间环境对操作工的呼吸系统损害很大,漂染后的污水处理成本又很高,所以英国人从中国购买帽坯,就把这两个有污染的过程留在了中国。
开封西瓜是全国知名,自1992年始,港商委托开封一家商贸企业在开封种植西瓜。港商要求瓜农在西瓜种植过程不能使用化肥、农药,瓜田离公路要200米以上,以防止汽车尾气中的铅污染。对生产环节港商不仅要求有种植记录,对管制种植区的每个西瓜都进行了编号。开封种植户一开始对港方的要求很抵触,但后来就逐渐适应了。几年种植之后,瓜农们从中积累了环境保护、生态农业的知识。2005年开封的超市开始与瓜农联合推出香港标准的无公害西瓜,获得消费者的认可。香港之所以委托大陆种植西瓜,道理很简单,因为香港是一个寸土寸金的地方,如果自己种植西瓜,生产成本会是天价。自2001年起,开封农贸公司又签订了面向日、韩的大蒜及中草药种植长期合同。
开封一家做水暖商贸的公司,在开封经营着二十多家连锁店,公司老板听去非洲打工的人讲,非洲水暖生意好做后,就去非洲考察市场,并尝试在尼日利亚首都阿布贾开店。当首家店开办成功之后,他利用国内连锁经营的模式,在阿布贾开连锁店,经营效果也非常好;于是,他就专注于非洲市场,并把国内的事情交给太太,自己和儿子全年呆在非洲。因为其国内货源地主要是义乌的小商品批发市场,义乌靠近出海口,所以,出口非洲的采购成本没有增加。通过这个案例不难看出,商贸企业能够走出去,得益于中国产品的低成本,但商贸企业对外汇价格非常敏感。由于缺少技术优势,所以,商贸企业的走出去,常常是如履薄冰。2010年的人民币对美无升值让该公司面临前所未有的考验,因为他们是用美元结算的。
有关中小企业走出去的途径包括:先贸易后投资,跟进去,抱团走出去。以上四个案例,可见中小企业走出去的两种主要途径。
案例一、二、三是承接国外生产外包的形式,因为国外的客户不是消费者或贸易公司而是生产企业,承接外包与直接出口的不同时,承接外包不仅是承包方的追求,也是发包方的追求,双方都在国际的范围内寻找对方,与面向消费者的销售相比,成功的机会大增。案例一通过贸易让国外的客户了解我们,然后不断发现各自需要,找出合作的空间。这是走出去企业的共同做法。先贸易后投资符合人们认知的基本规律。案例三背景下,外方为了加强对中企的指导,合资的可能性是存在的。在案例二背景下,让外资与中企合资的可能性较小,但在与外方的合作中不断学习外方经验实现中企转型升级是中企承接外包的一个有益的副产品。
案例四是一个纯粹的商贸行为。尝试在国外开连锁店,利用原有的进货渠道,即拓展了市场,经营成本又是可控的,其成功的关键不是连锁经营的商业模式,而是中国丰富的、廉价的货源。我有一个同事,辞职下海,把镇江香醋、涪陵榨菜卖到美国,他在中国采购,他太太在美国唐人街专店销售,同时还卖其它的日用杂货。他能够生存下来的原因是,营业时间长,批量小供给及时,保证商品的新鲜度。中小企业之所以能够成就日用杂货类的出口,就是因为日杂类品种多样,备货繁杂,大型企业不愿做,是给中小企业一个空间。
案例一、二、三、四中企业成功走出去的原因,是中国企业劳动力、土地以及污染的低成本。中国劳动力红利,在未来5-10年不会完全消失,所以,中小企业这种承接外包的形式,在未来10年仍然是主流。随着用工成本的不断上升,这类对外出口总有一天会优势不在。2010年人民币升值让案例四中的对非洲出口变得非常困难。可见,建立在劳动力、土地低成本上的优势也是很脆弱的。随着中国各地经济增长考评指导的环保化,有污染企业的成本将上升,出口竞争力将下降。中小企业的技术升级显得更加迫切。
中国东北有20多家制作木制别墅的企业,在案例一中,日本企业之所以跟北泰合作,是因为日方认为北泰的设计与制作技术经过监督指导可以达到日企的制作标准。回过头来我们得说,北泰木屋多年来的生产经验积累是其成功的关键。即使黑龙江大兴安岭的采伐指标没有了,依托中国的劳动力优势,北泰从加拿大进口木料,仍可保有出口的价格优势。这里还有一个案例,顺便说一下。南阳玉器全国知名,行销全球。其玉材来源于南阳市的独山。1990年代,独山玉开采将尽,出于生态保护的需要南阳市政府封山育林,不允许再采玉石。南阳的玉器企业只得从俄国购买石料,在南阳加工,仍能够继续维持原来的产业链。我们在珠宝店买玉器时,很多人并不知道南阳当地已经不产玉了。上述两例都说明了,一旦企业拥有了生产能力和品牌优势,原材料可以实现全球采购。
亚当斯密(1776)绝对优势分工理论的基本思想是,如果英国人在纺织品生产效率方面是法国的2倍,而法国人在葡萄酒生产效率方面是英国的2倍,则英国人就专注于生产纺织品,法国人专注于生产葡萄洒。李嘉图(1817)相对优势分工理论的基本思想是,如果英国人在纺织品生产效率方面是法国的5倍,且英国人在葡萄酒生产是法国的2倍,那么英国人还应该专注于生产纺织品,而让法国人酿制葡萄酒;因为在纺织品生产方面,英国人有更大的优势。这就像一个芯片设计师做清洁工不比普通的清洁工干得差,但如果设计师专注于设计,用普通人来做清洁工,则是人尽其才,资源得以有效利用。这也就是为什么再发达的城市都有农民工的岗位,但不一定让大学生有一个理想的选择。
我有两个初中毕业的亲戚,现在都在美国超市打工,收入都比我高,受他们的诱惑我也联系了美国的的一些学校,但截止目前还没有哪个美国学校同意雇我。除非我愿意去超市理货,否则美国就没有我的岗位。但这绝不是说,技术水平越低就业越容易,而是说不同层级的人都有市场需求。在同样的层级里,比如都是进城务工者,有手艺肯定比没有手艺者工作易找;但对不同层级来说,就另当别论了。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国家,与发达国家相对,绝大多数企业没有技术优势,把非技术的工作做好就有参与国际分工的机会。一句话,中小企业走出去,没有必须的劣势。
笔者也试图给出一个经验性的结论:相对于沿海发达省份,内陆不发达省份的产业体系不完备,所以,这些地区企业要发展不得不与外埠的企业合作,走出去愿望会更强烈。笔者长期生活在开封,开封有很多人出国工作,这些人的学历并不高(高中毕业,甚或是初中毕业),原因是开封经济滞后,很多人在当地就业难,于是不得不走出去。开封周边郑州、许昌、平顶山在GDP的总盘子都比开封明显的大,所以他们出国工作的人相对就少,注意,我这里比较的主要是学历不高的群体。
技术壁垒换个角度看就是技术标准,别人已经达到的标准,我们还没有达到,所以我们必须快速的赶上,可以说技术壁垒是企业进步的阶梯。中小企业要能够耐住寂寞,不断积累,不断丰富发展自己,在某个领域形成优势,随时准备着参与到国际分工、协作中去。中小企业的这个技术存在是支撑企业在中国的劳动力、土地红利消失后,仍能继续保持产业链中分工地位之关键。
中国出口英国的帽坯表面上看中国企业以牺牲健康、环境为代价换来的,但从国内生产的角度看,英国人不进口我们的帽坯,面对国内需求,我们的企业也是要生产的,如何改进生产工艺与降低处理污水的成本是很多中国企业面临的共同难题。但是在技术水平发展的一定阶段上,我们也深感污染也是不可避免的。不难想像当通过技术改造,控制了污染时,成本也就上去了,价格优势也就没有了。英国人技术上做不到,中国人短期内也很难超越。这不是说,发展产业带来污染是应该的;而是说,当我们处于产业分工的低端时,我们必然以牺牲环境为代价;但我们积累了相当的技术工艺时,我们自然不必选择有污染的生产环节。再比如,南阳独山停采玉石,是保护环境,那俄国人为什么还要开采;大兴安岭封山育林,加拿大为什么还要伐木出口到中国?应该说国际贸易中的买与卖都是资源的共享过程。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没有技术优势,产业选择以劳动、土地密集型为主也是符合分工理论的。这也是中国政府迫切倡导产业转型升级的原因所在。
国内有关中国企业走出去战略的分析文章在促进措施方面多聚焦在政府的引导、银行的支持、学界的呐喊方面,给人的印象是企业缺少走出去的意识和资金实力,走出去的关键在于政府的推动。就学理的层面来说,企业走出去是企业的市场行为,就企业的角度来说,企业有着强烈的走出去的愿望,只是苦于没有找到渠道与机会;所以,政府的关怀只是创设一个氛围。中国资金市场供给是充余的,中小企业缺少可资抵押的借贷工具,那是中小企业发展中面临的共同难题,但不是中小企业走不出去的原因。
鼓励企业走出去,并不是让所有的企业都走出去,一个城市只要有少部分企业走出去,其它企业通过与走出去企业的配套生产,也同样参与到了国际分工体系中来。因此每个企业不断地改进技术,生产出质优价廉的产品都是对全球生产率提升的贡献。现在流行一种分工理论,叫产业链分工思想,所谓产业链分工思想,无非就是在各国生产同类产品的企业群之间进行比较,看哪个群体整体上的生产效率更高。各个产业集群之间不仅是龙头企业的较量,也是配套企业的较量。
大企业走出去的目的,除了获取国外的市场、技术,规避关税壁垒,但还有一个重要的方面是,为自己的资金找一个恰当的投资项目。把国际投资看成资本的逐利过程,是古典经济学的经典结论。对中小企业来说,首要的是获得市场,获取技术只是对外合作有有益的副产品。
[1]李俊敏:中小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现状、存在问题和对策[J].金融经济,2011(12).
[2]高建生、高国珍:中小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SWOT分析[J].现代经济信息,2010(17).
[3]张正德、徐龙伟:关于中小企业开展国际化经营的思考[J].中国商贸,2011(5).
[4]赵楠: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主体和方式的选择[J].对外经贸实务,2004(1).
[5]熊小奇、吴俊:我国对外投资战略调整及规划[J].经济问题探索,2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