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学校内涵建设提升区域教育软实力

2014-03-29 14:11王素培
成才 2014年10期
关键词:视导开发区教研

■王素培

加强学校内涵建设提升区域教育软实力

■王素培

【光杰手记】

开发区的教育教育的开发区

今天,武汉市教育局基教处、武汉教科院及各区教研室的领导、专家,以及来自各区的学校老师代表汇聚在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这片教育沃土上,畅谈武汉教育教研!

通过武汉开发区教育局余学泉局长的介绍,我们更清晰地了解到:武汉开发区以生产、生活、生态理念为指导,积极推进“产城一体化”建设,基础教育在“实现城市功能、优化招商环境、满足百姓需求”等方面,外引内联,逐步形成了具有开发区特色的高规格、高品质的优质学校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做法。作为武汉市极具代表性的开发区,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教育同仁执着追求教育理想,积极关注民生需求,务实对待常规工作……这些不得不让我们每一位与会者倍感钦佩!

开发区发展的教育,已经胜利地由规模阶段发展到规范阶段,现在正努力开创“内涵发展,提升规格”的新阶段、新里程、新目标!我们为他们的成就感到高兴,也衷心地祝愿开发区的同仁们再接再厉,早日实现打造具有武汉开发区特色的高规格、高品质优质学校的宏伟目标。正如市教育局基教处李奇兵同志所说的那样:开发区这些年在内涵发展和推进高效课堂中所取得的进步和丰硕成果是有目共睹的!开发区在教育理念的转变、教育方式的变革上做出的尝试值得全市学习和研究!

今天的活动虽然已经圆满结束了,但这也可以看作是我们武汉教育教研的一个崭新的起点。正如市教科院朱长华副院长所总结的那样:在高效课堂改革的道路上,武汉开发区的同志们为我们开拓了新路径!开发区的教育,也是教育的开发区!让我们一起共勉,积极践行敢为人先、追求卓越的武汉精神,为全市的高效课堂建设工程添砖加瓦,再立新功!

近年来,武汉开发区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武汉开发区的居民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在农村向城市化转型阶段,在充分享受经济发展带来实惠的同时,武汉开发区人民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日益迫切。

我区的教育发展经由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2002~2008年,“优化整合,形成规模”阶段。在7年的时间里,我们将区内的二十多所小学撤并、整合,选址新建或在原址翻建,建成了目前的10所小学,初步完成了学校建设任务。

第二阶段,2008~2012年,“特色办学,落实规范”阶段。在开发区教育局的有力指导下,以武汉市素质教育督导评估为契机规范办学,除新建和由他区合并而来的3所小学外,其他的7所小学均通过思考和努力,在素质教育督导评估中,学校的硬件设备建设得到完善,基本确立了本校的办学目标,初步形成了自己的办学特色。

第三阶段,2012~2016年,“内涵发展,提升规格”阶段。我们希望,再通过5年建设,打造更多的的品牌学校,逐步形成具有开发区特色的高规格、高品质的优质学校。

在经过了规模、规范的发展阶段后,我们努力促进开发区教育向高规格、高品质的方向发展,但我们也面临着诸多困境:随着开发区经济建设,学校教育容量增长迅猛,教研队伍薄弱,学科结构性缺编,教师老龄化趋势明显。这些问题都有待我们进一步破解。

人因思而变。遵照武汉市高效课堂建设五年行动计划,我区紧扣“三个点”加强学校内涵建设,努力提升区域教育的软实力。

明确基点:低起点,认清自己。我区的教育事业已有了一定的规模和基础,但武汉开发区教育的“去农村化”仍需一个过程,每做一件事时都要找到基点。

找准生发点:新起点,科学谋划。每做一件事我们都要找准生发点,明确我们的方向是什么,我们要做什么,我们能做什么,我们还可以做什么。

争创新高度:高起点,坚实推进。我们努力做到高规格,推进开发区教育的内涵发展,打造高效课堂,提高教育质量,深化课程改革,每做一件事都要找到创新点。通过抓一个中心,串一条主线,力争使每一所学校发展,使每一位学生成长。为此,我们做了以下努力。

一、抓一个中心,促发展

1.项目规划推进内涵发展,促学校思考办学

为推动我区教育内涵发展,拓宽教育视野,提升办学品位,探索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之路,我区研究出台了《武汉开发区学校内涵发展项目管理办法》,旨在通过一至三年的项目实施,顺利完成“十二五”教育规划的各项指标,整体提升我区的教育水平。面对不同的学校,我们的做法是,各校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提出项目规划,充分挖掘学校自身的潜能,倡导一校一品。如育才分校的“书香生态校园”、军山小学的“校本课程开发”、黄陵小学的“德育体验课程”等均以课程开发为依托,以丰富多彩的活动为阵地,敏锐地抓住各种教育契机,创造性地推进项目实施。目前有10所学校已顺利通过项目中期检查,正在有序地进行之中。

2.改革课程设置,促教师更新理念

我区的各校围绕教育目标,秉承现代开放的大课程观,整合各种教育资源,在学校构建、实施四大类课程:学科课程、综合化课程、实践活动类课程和潜隐形课程,建立学校个性鲜明特色的校本课程体系。

国家课程校本化:对国家课程的内容进行适当选择、改编、整合、补充、拓展的再度开发。如神龙小学语文学科的《快乐阅读》、数学学科的《数学好玩》、英语学科的《声色互动》、美术学科的《印迹之美》、体育学科的《项目引进》等鲜活的课程特色,将静态的教学设计变为动态的教学实施。

特色课程生本化:个性发展,是人发展的需要,也是未来教育的一个重要特征。学校课程开发努力以儿童的发展需求为出发点和归宿,如三角湖小学共开设《童·趣》《文·彰》《武·艺》三类校本课程33门,让学生们自主选择,走班学习,让每个周五的下午选修课时间成为学生最享受的幸福时光。

活动课程序列化:教材、教室、学校并不是知识的唯一源泉,大自然、人类社会、丰富多彩的世界都是很好的教科书,不少学校开设各种活动课程,变“教科书是学生的世界”为“世界是学生的教科书”。薛峰小学的民间艺术精品课程、三角湖小学的“幸福节日课程”、神龙小学的“车育文化课程”,通过丰富多采的社团活动,开拓了学生的视野,陶冶学生的情操,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素质。

学校课程设置的改革更新了教师的教育理念,改变教师的教学行为,促进了教师隐性知识的显性化,使我们的教育充满生命的智慧、人文的关怀、艺术的品位、审美的感动和创新的激情。

二、串起一条主线——助成长

教师是课程实施和课程建设的关键性人物和主要角色,教师能否充分地、科学地发挥自己在课程建设中的关键作用,直接决定着课程改革的成败得失。中国古代著名的教育著作《学记》曾经指出:“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为促进教师和教研队伍的成长,我们做了如下工作。

1.教学视导夯基础

我区的教研队伍薄弱,由于体制的关系,我区兼职教研员较多,专职教研员较少,从而造成了教研队伍的相对薄弱。我们借每次下校视导的机会有针对性地确立视导的主题,提升教研队伍的水平。

针对市级素质教育督导评估进行全学科指导;针对市级课堂督导为重点区级服务式督导;针对新招聘教师较多的情况,突出对新任教师课堂教学的调研;针对修订后新课标教材的初次使用,基于课堂教学进行专项研讨;针对教师暑期培训的后期研修为重点进行专项视导等。

在视导过程中我们努力夯实以下四方面的基础。

授课教师:促进被视导者(教师)发展,指导教师逐步在教学中将新课程理念渗透到自己的课堂教学中,建立适合的教学模式,进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同组教师:校内同学段教师之间可相互听课,相互评课,相互借鉴,认真比照自己的教学,进行教学的反思,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视导人员:教研员(含兼职)、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视导前认真学习,视导中认真听课,视导后及时与授课教师进行反馈。形式上以小型的交流座谈会为主,视导人员把自己掌握的学科教学发展动向和学科教学的发展趋势与被视导教师进行交流探讨,充分发挥教育理论研究与教育实践探讨的桥梁作用。

教研室:逐步建立学校参与式的教学视导制度,努力通过视导促进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改进和提高,加强视导的跟进与指导工作,让指导更具导向性和实效性,促进学校和教师的发展。

两年来,我区共进行了40余次的视导活动,动用169人次,在互信、专业、参与中锻炼了两支队伍,促进了教研梯队人才的成长。

2.课题研究助成长

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扎实的教育科研是助推学校发展的强劲动力。我区各校注重学校内涵发展,坚持走科研兴校之路。

“问题即课题”是我区一直倡导的研究原则,各校构建“总课题——子课题——小专题”的课题网络,积极参与研究活动。2013年在市教育科研规划办成功立项了4个市级重点课题、1个一般课题和11个教师个人课题。我区10所小学中,5所小学申报并成功加入武汉市教科院全国“十二五”规划课题《高效课堂的理论与实践研究》的研究,各校分别在市区领导、课题组专家的指导下,确立了自己的研究课题,并向协作组其他兄弟学习,深入开展研究活动,多次成功举办交流展示活动。有效的课题研讨活动,促进了教师研究能力的提升。

3.模式创建促提升

2012年,高效课堂建设工程进入“构建教学模式”主题年。我区在充分学习的基础上,各校进行理论研究和项目规划,在专家引领中进行调查分析,在完成顶层设计后,初步“建模”,在课堂实验中,重点“炼模”,在不断的总结提炼,构建“基模”,通过“尝试思考”“案例研究”,在学科推广,形成“群模”。不少学校建构了比较实用有效的教学模式,如神龙小学秉承学校“适性教育”理念,其英语组提炼出的英语课堂“五步四适”教学模式,为每一位不同特点的师生提供适切、适兴、适时、适度的发展空间,被评为武汉市“十佳”课堂教学模式。新城小学被评为市优秀模式。另外,践行幸福教育的三角湖小学、实行健康教育的开发区育才分校、享受阳光教育的薛峰小学、展示美育特色的沌口小学、浸润现代教育理念的实验小学等特色学校,都构建了比较适当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的建构让学校在理性思考中得到发展。

4.技术整合拓思路

我们已经进入信息时代,新技术媒体与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将带来教与学方式的重大转变。我区各校十分重视教育软实力的构建,关注学校信息化管理水平、教师信息化水平、学生信息化水平。以实验小学为例,他们积极整合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资源,发挥信息技术专任教师特长,开发信息类的特色课程,如机器人DIY、炫彩动漫制作;学校又根据青年教师的特点,探索基于移动终端环境下的微课程新课堂模式。他们与教师发展相结合,教师计算机等级考试,教师的研训,网络教研设想,教师成长网;他们与学生发展相结合,加入“NO.1竞技大赛”平台,即网络挑战,PK实现NO.1,让孩子找到自己的长处,实现“让每个生命都精彩”的学校愿景;他们与家校共建相结合,探索“翻转课堂”,携手家长共育学生,探索网络平台上家长深度参与学校的各项活动。在现代技术教育环境下,以更巧妙的教育投入,取得更好的效益。

三、搭一个平台——勤磨砺

为切实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有效推进我区教育教学改革,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示范引领作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实现区域教育的均衡发展和优质教育的资源共享,借交流展示活动搭建践行互动的平台。

1.备课组建设

我区两年一次的优秀备课组评比工作,本着以评促研的理念,激活学校的备课组建设工作,为学校教研工作提供有力的支撑平台。通过材料申报、分组展示促进区域内同一备课组教师间专业上的深度合作,让优秀教师、优秀学校把自己的专业特长充分展示出来,让所有教师和学校在互动中形成专业发展的紧迫感,在合作与竞争中实现共同的发展。

2.比武交流

在高效课堂建设和课内比教学工作的推动下,我们广泛开展“校级比武”和“区级比武”活动,让教学比武成为常态。对在比武中涌现的优秀教师进行了分主题的区内交流展示活动。两年间,我们在区内比武后开展了12次主题展示交流活动。在“高效课堂—师生共同成长的平台”活动中,我们看到了区内青年教师的成长;在“高效课堂——备课组的建设工程”中,我们见识了三角湖小学、实验小学的教师团队的风采,《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的讲座,让与会教师都深受启迪、受益匪浅。“高效课堂——准确的目标设定”活动,则让老师学习到了优秀教师的经验方法,促进了教师的成长。“高效课堂——精确的课堂调控”活动,则让我们看到了小学教师在高效课堂中教师个人的思考与实践。交流活动逐渐历练了教师,使教师在反思中不断提升。

3.中心组建设

武汉开发区学科中心组是在充分征求基层学校领导意见后,由学校推荐、教研室确定,并报区教育局人事部门备案后正式成立的。各学科根据自己的学科特色,发挥组员的主观能动性,借助市教科院专家力量开展了大量贴近一线、贴近教师的教学研讨活动。截至目前,已开展了26次专题研讨活动,在区内形成了良好的教研氛围,培养了后备骨干教师,为高效课堂的建构奠定了人力基础。

4.教学评比

教研室进一步规范了教学竞赛的管理工作,每次竞赛,前期方案制定周密详尽,比赛安排严谨有序、评选方式公正公平,每次活动成立领导小组到校指导督察,聘请市级专家评委第三方评课推课,让比赛全程透明化、公开化。机会面前,学校平等,教师平等,通过竞争机制,强化各校的责任意识。教研室发挥区内特级教师、名师的作用,组织中心教研组的成员一起研课磨课,引领、引导参赛教师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的潜能,创造佳绩。本学期我区推送的10节市级以上的参赛课,8节获一等奖。在各级各类的竞赛活动中让上级专家领导看到了开发区教育突飞猛进的进步,看到了开发区教育的巨大潜力。

提升软实力必须要有硬功夫。过去的两年是我区全体教师躬身实践、默默耕耘的两年。跟先进区比可能我们的工作还刚刚起步。对于现在的我们,改革创新、与时俱进就是我们发展的不竭动力,我们目前仅仅向前走了一小步,存在的的问题还很多,我们愿努力追寻高效课堂,创建现代教育品牌,提升区域教育软实力,朝着既定的目标不断向前。

(作者单位: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教研室)

责任编辑 王爱民

猜你喜欢
视导开发区教研
以视促行,以导提质
——幼儿园内部视导工作的探索与实践
研学农谷 产教研学
区域教学视导:教师专业化成长的助推器
中小学视导工作的有效开展
发展前景广阔的淮安高新技术开发区
开发区
赋能:教研转型中教研员的应然追求
挤压还是带动:开发区FDI外溢对无开发区城市经济的影响
开发区体制机制创新研究——以南昌高新开发区为例
An Analysis of Li’s Prose The Great Goal with Gee’s “the Seven Building Task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