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锦华
论辅导员在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过程中的角色定位
刘锦华
辅导员作为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大学生日常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校园文化建设的长期参与者,注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学习与研究,注重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踊跃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引导大学生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当前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辅导员;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013年 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强调“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任务。”因此,“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培养合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内在要求,也是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现实需要”。[1]高校辅导员作为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大学生日常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校园文化建设的长期参与者,应该注重学习和研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积极引导大学生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踊跃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内涵丰富、精神深邃。作为教师的辅导员首先要深入研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刻内涵和精神实质,深入厘清每条词语的内在要求以及词语之间的相互关联,客观剖析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时代价值,认真研究人类文明成果的宝贵财富,思考探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大学校园的具体体现和表达方式,与时俱进地深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才能为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奠定良好的理论基石。
(一)深刻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丰富内涵
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指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论述正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理念和具体内容。“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是为“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物质、政治、精神文化和社会环境条件,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价值理念和价值目标的集中体现;“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是为“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提供制度保障,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核心理念和核心内涵。“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是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的根本路径,是国家和社会两个层面的价值导向得以实现的基础,也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之所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内容是“三个倡导”,但绝不仅限于“三个倡导”,这种开放的表述方式为进一步深入研究、概括总结、凝练升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留下了广阔空间和充分余地。[2]
(二)切实理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关系
《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体现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性质和基本特征,反映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这充分表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两者之间相辅相承、辩证统一。两者有着内在的一致性,“都体现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要求,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在思想和精神层面的质的规定性,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的价值表达,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价值引领;都坚持重在建设,都是要弘扬共同理想、凝聚精神力量、建设道德风尚。”两者也各有侧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加突出了核心要素,更加注重了凝练表达,更加强化了实践导向,更大众化、通俗化,更便于阐发、便于传播、便于遵循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则是一个系统性、总体性的框架。”[3]明晰两者之间的关系,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找准了切入点和工作着力点,有利于更好地付之于行动、更好地将工作落到实处。
习近平同志指出:“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时代的精神纽带。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项守住中华民族文化之根、铸就当代中国精神之魂的基础工程,前提在于认知,在于认同。因而,辅导员要在增强青年大学生的认知认同上下功夫,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大学生中深入人心。
(一)坚持列宁灌输理论,不断加深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的理解
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离不开持续的灌输。“阶级政治意识只能从外面灌输给工人。”[4]列宁的灌输理论在当代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同样适用。辅导员在这个灌输的过程中要主动地承担起灌输的主体这个职责,成为青年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导者和培育者。灌输为求实效要讲究方法。一是理论灌输与实践锻炼相结合。辅导员在进行理论灌输的同时要安排相应的实践活动,为青年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搭建各类平台,如组织并带领学生参加各类公益活动或志愿者活动、进社区调研等。通过理论学习与实践锻炼相结合,使学生深入了解国情、社情、民情,正确认识国家前途、命运,正确认识自身社会责任,深化大学生的理想信念,在实践中加深对理论的认识。二是灌输的形式要多样化。辅导员在向学生灌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时,要善于用通俗的语言,并借助于日常生活中学生所知道的事例,学会广泛借助学生喜闻乐见的媒介(如微博、微信、飞信、QQ、人人网)月月、日日、时时“讲(演)故事”。通过故事化传播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变得更加具体、真实、亲切而富有温情,从而使主流思想、核心价值赢得学生、获得认同。三是要外部灌输与学生内在自我教育有效结合。辅导员自身需具备丰富的知识、深厚的理论素养和很强的个人能力,这样才能满足学生的要求;此外,辅导员要想法设法激发学生的自主意识,只有这样,大学生才会不断地把灌输的内容内化以达到自我教育的效果。
(二)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努力增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
青少年阶段是价值观形成阶段,是可塑性最强的时期。罗素说过:“在一切道德品质中,善良的品性是世界上最需要的。”辅导员要充分相信青年大学生是纯真的,相信他们的眼神透露着善良的道德意愿、他们的心底蕴藏着善良的道德情感、他们的行为表达着善良的道德真谛。这是辅导员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深厚的土壤。辅导员要把增强全体学生的价值判断力和道德责任感作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着力点,引导学生辨别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引导学生自觉做到常修善德、常怀善念、常做善举。辅导员可以通过开展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为重点的家国情怀教育来引导学生深刻认识中国梦是每个人的梦,增强国家认同,培养爱国情感,做有自信、懂自尊、能自强的中国人;通过开展以仁爱共济、立己达人为重点的社会关爱教育来引导学生正确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的关系,学会心存善念、理解他人、尊老爱幼、扶残济困、关心社会、尊重自然,做高素养、讲文明、有爱心的中国人;通过开展以正心笃志、崇德弘毅为重点的人格修养教育来引导学生明辨是非、遵纪守法、坚韧豁达、奋发向上,做知荣辱、守诚信、敢创新的中国人。[5]
(三)发挥榜样示范作用,大力营造人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氛围
高校树立的学生身边的榜样,品德高尚、自强不息、乐于奉献,既融合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又具有时代性,能够很好地诠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承载社会主流价值取向、体现时代的价值追求和道德理想、代表社会先进道德价值的前进方向。对于青年大学生来说,身边或现实生活中的真实人物的鲜活榜样带来的影响力最大、吸引力最强、说服力最大。辅导员应该充分发挥学生身边榜样的作用——感染功能、激励功能、号召功能、启迪功能,通过组织优秀大学生先进事迹报告会、优秀校友事迹展、“我与学姐共成长”、“寻找身边榜样——捕捉身边的真实与感动”、“我与祖国共奋进 ‘两个率先’汇青春”、“我的青春故事”来引导学生将学习“身边榜样”精神内化为自己的实际行动,志存高远,刻苦求知,奋发成才,服务社会,报效祖国。“当学生了解榜样的事迹后,会在思想上受到深刻教育和影响,在精神上受到极大鼓舞,在感情上引起强烈共鸣”。身边榜样的言行可以使先进的学生受到激励、中等的学生受到推动、后进的学生受到震动。总之,榜样示范有利于引领和带动大学生增进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普遍认同和深度理解,成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转化为学生的自觉追求与行为准则。
习近平同志指出:“道不可坐论,德不能空谈。于实处用力,从知行合一上下功夫,核心价值观才能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人们的价值标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关键在于实践、在于养成。因而,辅导员要在促进大学生养成上下功夫,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大学生的行为准则。
(一)积极宣传,夯实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离不开持续的宣传引导。因此,辅导员自己要力争成为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理论功底扎实、勇于开拓创新、善于联系实际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的一员,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员、播种机。只有将积极健康向上的思想和精神在学生心里播下种子,悉心培育,这颗种子才能在学生心中生根、开花、结果,才能转化为崇德向善的实际行动。辅导员要向大学生讲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的时代背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时代意义,特别要结合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讲清“三个倡导”的基本内涵,以及大学生如何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目前,越来越多的高校辅导员开始承担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等课程的教学工作,一方面辅导员应该利用课堂教学这个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来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另一方面,辅导员还可以积极主动地通过主题教育活动、“道德讲堂”,扩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的途径。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合作融合,可以有效地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和传播的广度与深度,有利于培育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身体力行,引领带动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辅导员要培育大学生努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首先自己要做到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要树立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理念,要积极拥护支持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建设。辅导员是大学生接触最频繁的老师,是与学生相处时间最长的老师,是更加贴近学生、对学生影响最大的老师。辅导员对大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最为持久的。如果辅导员能在日常工作、生活中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感染学生、影响学生,真正发挥榜样的力量,那么学生必定能在日常生活中感悟并努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辅导员的身体力行,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还可以表现在力争成为以“身边人讲身边事,身边人讲自己事,身边事教身边人”为主要形式的“道德讲堂”这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有效载体和正确路径的主讲人。辅导员应该有这种身份意识,强化道德自觉,增强道德自信,不断自省,自觉参与社会道德建设活动,引导学生释放道德正能量。
(三)注重创新,开拓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路径
近年来,网络已经成为大学生直接参与政治的一个重要纽带,而微博、微信则是这一纽带的典型代表。微博、微信较之于学校网站而言在传递信息方面具有更迅速、更直接以及更低门槛的优势。辅导员的微博、微信受众多学生关注,如何利用好这些媒体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如何提高微博、微信对培育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性、如何扩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评论率和转发率等都有待于辅导员去研究、去实践、去探索。辅导员要充分利用好这些媒体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对于学生在微博、微信上的评论要重视,要及时进行回复,要心平气和、耐心解答并确保回复内容的科学性、规范性。通过微博、微信,加强同大学生的沟通与交流,及时回答和解决大学生的思想困惑,扩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转发率,提高微博、微信对培育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性。
[1] 冯 刚.着力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J].高校理论战线,2012(9).
[2] 隋璐璐,王洛忠.在大学生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路径探析[J].思想教育研究,2014(2).
[3] 刘云山. 着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J].党建,2014(2)
[4] 列 宁.列宁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5] 彭佳景.学校应成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主阵地[J].湖南教育B,2014(4).
责任编辑:刘海涛
G641
A
1673-1794(2014)06-0096-04
刘锦华,常州工学院学生处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高校学生思想教育研究(江苏 常州 213022)。
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2011SJD880088)
2014-0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