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福振
(中共江西省委党校 党史党建教研部,江西 南昌 330003)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离不开文化的现代化。文化现代化,简单地讲就是要使中国传统的带有上下等级尊卑观念的人治文化转化为具有民主科学自由平等的法治文化。2011年10月,党r第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了 《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第一次明确提出要“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决定》还指出,建设文化强国要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任务,是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党的十八大报告又对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问题进行了系统的论述,进一步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要积极培育和践行“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以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文化现代化的重要理念。然而,当前中国许多文化作品,特别一些宫廷戏、历史剧等,并不是将现代文明注入中国文化,强调民主、自由、平等、法治等方面的积极因素,而是仍然在不断宣扬中国古代社会中的人治等方面的消极因素。这必须引起我们的认真思考,否则有可能又会陷入“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历史周期率。毛泽东对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的一些理解和思考,给我们积极推进文化现代化、建设社会文化强国提供了诸多借鉴。
文化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残存性,对社会的影响非常深远。因此,文化现代化的任务既长期又艰巨。如,西方文艺复兴就是古希腊、罗马等古代文化现代化的过程,经历了三四百年的时间。从13世纪末意大利开始,一直到17世纪初才结束,最终将古代文化比较彻底地现代化了。如果从洋务运动算起,中国文化现代化到现在才经历了一百多年,远远比西方文艺复兴花的时间要短。然而,中国文化的现代化却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取得了非常辉煌的成果。2012年,莫言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成为中国土生土长的第一个获得诺贝尔奖的中国人,说明中国的现代文化成就获得了世界的公认。因此,我们有信心实现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
毋庸置疑,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非常重要。从比较的角度来看,西方文艺复兴即古代文化现代化的结果就是使西方文明突飞猛进地发展,从而将世界各国强行纳入全球一体化之中。德国诗人海涅曾经说过,千万不要轻视思想观念的影响力,因为教授们在沉静的研究中培育出来的新的概念可以摧毁一个文明[1]。英国思想家密尔也说,如果有人不相信纯理论的思想的重要性,那么可以看一看那一个时代,在那里欧洲几乎高踞宝座上的不是自由主义和主张改革的国王,就是自由主义的和主张改革的皇帝,更怪的是还有自由主义和主张改革的教皇[2]。法国大革命时期,当国王路易十六被软禁在皇宫之时,他读了思想家伏尔泰与卢梭等人的著作后,说一句令人非常感慨的话,即“原来是伏尔泰和卢梭毁了法国!”可以说,西方文艺复兴即古代文化现代化的结果,就是摧毁了封建文明,为资本主义文明开辟了道路。文化现代化的影响力,在中国亦是如此。孙中山的三民主义,试图学习西方先进文化建立美国式的资产阶级共和国,同样摧毁了中国几千年来的封建君主专制统治。中共用马克思主义改造中国文化的结果,就是建立了社会主义国家,为社会主义文明的发展开辟了前进的方向。现在,党提出要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同样是将中国传统文化进一步现代化,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开辟更广阔的发展道路。
当然,中国文化的现代化并不是将中国传统文化抛在脑后,置之不理。因为中国文化中有很多优秀的好东西。我们一定要抛弃的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所具有的上下等级尊卑观念的愚民文化、人治文化。中国传统文化中优秀的好东西,我们一定要发掘出来,要继承,但是一定要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加上民主科学自由平等博爱等现代文明的佐料。正如毛泽东所说,“清理古代文化的发展过程,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吸收其民主性的精华,是发展民族新文化提高民族自信心的必要条件”[3]707-708。
在中国二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统治中,许多王朝都曾经强盛一时,但是很快就衰亡了,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文化专制主义的盛行,中国人没有能够将文化中的民主自由思想转变成民主自由制度,进而变成所有中国人的民主自由精神。我们不能因为西方古代文化能产生出民主自由秩序,而中国传统文化没有能够产生出民主自由秩序,就简单地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中没有民主自由这些因素。正如徐复观所说,自由的精神与人类文化与生俱来,只要有文化,尽管此文化中没有自由的名词,但有自由精神在那里跃动,没有自由也就没有文化[4]。中国传统文化中也有许多朴素的民本思想,与现代民主相通。正如列宁所说,每一个民族文化都有民主主义的即使是不发达的文化成分,因为每个民族都有被剥削劳动群众,他们的生活条件必然会产生民主主义的意识形态[5]。中国古书典籍中关于民主的记载有很多,如 《左传》说,“赵孟将死矣,其语偷,不似民主”;《书》 说,“民惟邦本”;《孟子》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等等。特别是明末清初时期,黄宗羲、顾炎武等人早就批判君主专制,只是对中国社会并没有产生很大的影响。到了近代,资产阶级改良派和革命派都曾经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作出努力,但是并没有根本改变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治文化。毛泽东也认为西方的民主自由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民本主义”、“庶民主义”有类似相同的意思[6]293。正是因为毛泽东认为“观念造成文明”[6]168,所以提出在中华民族新文化的发展方向上要有民主科学自由平等博爱等现代文明的要素,积极主张通过文化的现代化来解决中国社会的问题。
虽然毛泽东认为中国传统的民本主义与西方民主自由相通,但是在实践中又明显感到民主自由在中国文化中的缺失,他多次指出这一点。他说:“民主对于中国人是缺乏而不是多余”[7]275。毛泽东还分析说,封建独裁专断的恶习已经深入到群众乃至一般党员的头脑中[7]72,中国是一个小生产家长制占优势的国家,在全国至今还没有民主生活[7]528。在这种情形之下,毛泽东并没有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持消极保守的态度。毛泽东特别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他主张通过教育让中国人养成民主自由精神,从而实现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他甚至还反问说:“孙中山先生的民族解放、民权自由、民生幸福的三大理想,谁能说不会实现于中国的?”[8]言外之意,我们通过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照样可以实现民权自由。
从中共党内民主与人民民主发展来看,虽然确立了许多民主制度,但是在实践中并没有得到真正贯彻落实,还存在着许多令人不满意之处。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中国文化中的消极因素对民主制度的束缚和限制。因为民主制度再好,执行的人的头脑中满是专制文化意识,自然不能真正将民主制度贯彻落实下去。因此,我们要建设科学发达的民主,必须持续不断地推进文化的现代化。在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就已经认识到了这个问题的重要性,并认真思考中华民族新文化的发展方向。
1939年12月13日,毛泽东在中央政治局的一次会上第一次提出了“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概念,并提出中华民族的新文化包括四化,即民族化、民主化、科学化、大众化[9]。从这里可以看出,毛泽东所认为的中华民族的新文化是包括民主化的现代文化。毛泽东提出的四化,第一次为中华民族新文化的现代化方向指明了道路。1940年1月,他在做《新民主义的政治与新民主主义的文化》的演讲时,又对中华民族的新文化进行了更深入的阐释,认为中华民族的新文化要革除“那种中华民族旧文化中的反动成分”,并指出中华民族的新文化就是新民主主义的文化[3]664-665。这就是说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必须革除其腐朽愚昧上下等级尊卑的反动成分,建设新民主主义文化。此文在1940年2月的《解放》第98、99期合刊登载时,题目改成了 《新民主主义论》。毛泽东在 《新民主主义论》一文中系统地讲述了中华民族新文化的内容,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从表面上看,毛泽东取消了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民主化,但是这并不代表新文化不需要民主了,因为他在解释文化大众化之时明确指出,“新民主主义的文化是大众的,因而即是民主的”[7]708。也就是说,毛泽东将大众化与民主化等同了起来。现在很多人并没有真正认真研读毛泽东的这篇文章,简单地认为大众化是与人民群众密切相关的具有通俗化倾向的文化,忽略了大众化即是民主化这一基本要求。民主一直是五四新文化运动后中国文化发展的主旋律,毛泽东却没有把民主突显出来,而是用大众化替代民主化,突出了党与人民群众之间的密切关系,也就是说中华民族的新文化一定要让人民群众听得清楚,看得明白,而不是搞出一些高深莫测的理论让人民群众望而止步。为了消除一些人对中华民族新文化到底是不是民主化的文化的误解,张闻天还专门作文指出新民主主义文化就是民主的文化,即“民主的,即反封建、反专制、反独裁、反压迫人民自由的思想习惯与制度,主张民主自由、民主政治、民主生活与民主作风的文化”[10]。可以看出,张闻天所说的文化民主化包括民主自由等方面在内。所以,张闻天说,发展新文化,必须是发展“民主自由、民主政治、民主生活与民主作风的文化”,必须是发展“代表大多数人利益的、大众的、平民的文化”[10]。在1941年5月,邓小平在讲解新民主主义文化之时,还特别地引用了张闻天的这两段话来说明之[11]24。
毛泽东在寻找中华民族新文化的代表人物时,找到了鲁迅,明确指出:“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这是因为“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3]698。我们都知道鲁迅一直批判封建专制主义,特别是大家耳熟能详的 《狂人日记》《孔乙己》《药》等文章将专制主义对中国人的危害彻底地暴露在人们的面前。毛泽东强调鲁迅是代表了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就是要告诉中国人决不能向专制低头,要批判,要严厉地批判。也只有这样,中国人才能真正实现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
在革命斗争实践中,毛泽东提出的新民主主义文化是坚持民主的文化路线,既吸收中国文化中的优秀成分,又吸收西方文化中的优秀因素。正如列宁所说,“无产阶级文化并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那些自命为无产阶级文化专家的人杜撰出来的”,“只有确切地了解人类全部发展过程所创造的文化,只有对这种文化加以改造,才能建设无产阶级的文化”[11]。这也为我们现在推进文化的现代化提供了借鉴。
中国革命分为两部分,先是新民主主义革命,后是社会主义革命。这就导致中华民族新文化的发展时期也分为两个方面: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华民族的新文化是新民主主义文化,是民族、科学、大众的新文化;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中华民族的新文化是社会主义的文化,是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化。这也是社会主义时期毛泽东提出的文化现代化的重要理念,是对新民主主义文化的提升和凝炼。
毛泽东在建国后所提出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双百方针指的是坚持“艺术上不同的形式和风格可以自由发展,科学上不同的学派可以自由争论”,“艺术和科学中的是非问题,应当通过艺术界科学界的自由讨论去解决,通过艺术和科学的实践去解决,而不应当采取简单的方法去解决”[13]283-284。可以说,毛泽东对文化现代化的认识是非常深刻的。而且他还批驳了一些同志对双百方针的错误看法。如,有论者提出双百方针的政治性不强,忽略了“为工农兵服务的文艺方向和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会导致提倡为工农兵服务的文化变少。毛泽东却说,真善美的东西总是同假恶丑的东西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13]785,并认为马克思主义必须在斗争中才能真正发展,要把一些毒草,也就是非马克思主义和反马克思主义的东西摆在面前,“不要封锁起来,封锁起来反而危险”[14],但是必须批评各种各样的错误思想,“有错误就得批判,有毒草就得进行斗争”[13]785-787。
毋庸置疑,双百方针正是体现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文化现代化的重要认识和思考,体现了民主自由的作风与方法,有利于防止文化专制主义的漫延和影响。然而,随着国际国内形势的不断恶化,双百方针在实行过程中遇到了意料不到的困难,特别是文化大革命期间,它已经被完全彻底地破坏了。同时,文化上的家长制作风、专制作风迅速发展。毛泽东也改变了他以前所认为的中国传统文化中缺乏民主的因素,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中有诸多民主要素,并且认为“大鸣、大放、大辩论、大字报”的民主形式正是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的结果。毛泽东指出,“没有民主的传统,不可能接受这样的大鸣大放,大争大辩,大字报”,并说,“现在整风找出了一种形式,就是大鸣,大放,大辩论,大字报”,“现在的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是为了建设社会主义国家,它找到了这种新形式”。毛泽东还认为这种新形式只有社会主义国家才有,而且是充分发挥了社会主义民主[15]。“四大”甚至被明确载入宪法加以推广。毛泽东自以为是在发扬民主,是在进行文化现代化的创新,实际上是走向了专制主义之路。
按照毛泽东的设计,这是想从大乱到大治,然而忽略了民主本身是一种秩序,既然破坏了秩序就成了民主专制、多数暴政。这种惨痛的教训必须引起我们深刻的反思。后来,邓小平重新恢复了“双百”方针,认为“双百”方针是要求不同观点、不同学派的文学艺术工作者和科学工作者都要发扬民主作风,“都要提倡同志式的、友好的讨论,提倡摆事实、讲道理。允许批评,允许反批评;要坚持真理,修正错误。”[16]106-107邓小平还强调说,“我们要永远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16]256。邓小平坚持双百方针是发展马克思主义的需要,即“如果我们不注意,不搞‘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思想要僵死起来,马克思主义要衰退,只有搞‘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各种意见表达出来,进行争辩,才能真正发展马克思主义”[11]272。到现在为止,我们一直都在坚持双百方针。只是在实践中,许多做法与之背道而驰。一些人利用自己手中的权力对文化本身指手划脚;一些人听不进不同的文化批评声音;一些人按刊物级别评定文章好坏,而不是从文章的具体内容入手;还有一些人对文化中的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博爱等现代文明要素看不惯,经常宣扬腐朽愚昧的愚民文化和人治文化,等等,这些都是文化现代化的重大障碍。
总之,毛泽东的文化现代化理念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影响深远。它的经验教训很值得我们认真反思和总结。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建设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这是将毛泽东关于中华民族新文化在不同发展阶段的要求整合到了一起。我们只要按照这个要求,持续不断地推进文化现代化,必将成为一个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1]伯林.自由论[M].胡传胜,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3:187.
[2]密尔.代议制政府[M].汪瑄,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15.
[3]毛泽东选集:第2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4]徐复观.儒家政治思想与民主自由人权 [M].台北:八十年代出版社,1979:284.
[5]列宁全集:第24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125-126.
[6]毛泽东早期文稿 [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90.
[7]毛泽东选集:第1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8]毛泽东文集:第1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14-115.
[9]毛泽东年谱(1893-1949):中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149.
[10]张闻天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252.
[11]邓小平文选:第 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12]列宁选集:第4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85.
[13]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14]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6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453-454.
[15]毛泽东选集:第 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480.
[16]邓小平文选:第 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