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迎心 周晓琳
浅论《晋书》与《世说新语》的关系及文体
朱迎心 周晓琳
(西华师范大学文学院,四川南充 637000)
《世说新语》一书主要记载汉末至东晋的士族阶层人物的趣闻轶事,尤详于东晋。《晋书》记载了从司马懿开始到晋恭帝元熙二年为止近二百年的历史。房玄龄等人在修《晋书》的时候,部分条目在一定程度上参考了《世说新语》的内容。长期以来人们将《世说新语》视为小说,确切地讲《世说新语》其实是夹杂失真成分的历史笔记资料。
《晋书》;《世说新语》;文体考辨;史料
因《晋书》的编纂者仅以臧荣绪的《晋书》为蓝本,虽参考过各家晋史及相关资料但并未认真加以选择考核,这使得它在某种程度上受到了一定的指责,甚至当时一些人就认为它“好采诡谬碎事,以广异闻;又所评论,竞为绮艳,不求笃实”。《史通》的作者刘知几也批评它:“忽正点而采小说”,意指本为正史的《晋书》却从“小说家者流”里撷取材料。神话、小说、史传存在着密切的关系。神话影响了小说夸张虚构手法的运用,编年体史传则影响了小说的叙事手法与情节安排。在文学批评不发达的时代,时人无法彻底划清各种文体之间的界限。中国古代文学的作者在上古时期一直是巫史不分,史的职务最初也是宗教性的。宗教与神话不能被认为是历史,但这两者长期以来却与史官发生着一定的联系。古代史家虽然讲究史德,崇尚秉笔直书,然而完全客观的史书并不多见,他们在撰史过程中有所避讳,如为尊者讳、为长者讳、为亲者讳。而《世说新语》这样的笔记,顾忌就相对少一些,反而能够保留一些珍贵的资料。
除此之外,中国的史书撰写亦遵循着一定的“规律”,简单地讲就是扬己抑人。一代封建王朝的历史往往是在本朝完结后才由后继的朝代结撰。古代“成王败寇”的现象十分普遍,鲁迅在《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中一针见血地指出:“某朝的年代长一点,其中必定好人多;某朝的年代短一点,其中差不多没有好人。为什么呢?因为年代长了,做史的是本朝人,当然恭维本朝的人物了,年代短了,做史的是别朝的人,便很自由地贬斥其异朝的人物,所以在秦朝,差不多在史的记载上半个好人也没有。曹操在史上的年代也是颇短的,自然也逃不了被后一朝人说坏话的公例。”白居易在《放言五首》中感慨道;“朝真暮伪何人辨,古往今来底事无。”因此,史书本身的书写就带有极大的主观性,后世文人不能要求所见于纸面的文字反映的就是过去的真实。
《世说新语》唐时叫《新书》,五代、宋改称《新语》,后世为了与刘向所作《世说》区别,称此书为《世说新语》。全书所涉及的重要人物不下五六百人,上自帝王卿相,下至士庶僧徒,均有所记载。作者系南朝宋临川王刘义庆,史称其“爱好文义,文辞虽不多,足为宗室之表”。从书中可以观察到时人的风貌、思想、言行和社会的风俗习尚,所以《世说新语》是研究汉末魏晋间历史的的重要资料。《晋书》在一定程度上采取了《世说新语》上的资料本无可厚非,但若不加筛选,则有失写史的严谨性。《三国志》裴松之注也采纳了《世说新语》上的资料,《世说》与其他《魏氏春秋》、《高士传》、《江表传》、《晋诸公赞》、别传等共同构成了其注释体系。如《三国志·卷二十八·魏书二十八》诸葛诞篇中有“世语曰:‘司马文王既秉朝政,长史贾充以为宜遣参佐慰劳四征,于是遣冲至寿春。冲还启文王:诞在扬州,有威名,民望所归。今征,必不来,祸小事浅;不征,事迟祸大。乃以为司空。书至,诞曰:我作公当在王文舒后,今便为司空!不遣使者,健步赍书,使以兵付乐綝,此必綝所为。乃将左右数百人至扬州,扬州人欲闭门,诞叱曰:卿非我故吏耶!径入,綝逃上楼,就斩之。’”的文字。可以看出,它纯粹叙述了一段史料。陈寿在《三国志》中著道:“诞既与玄、飏等至亲,又王淩、毌丘俭累见夷灭,惧不自安,倾帑藏振施以结众心,厚养亲附及扬州轻侠者数千人为死士……朝廷微知诞有自疑心,以诞旧臣,欲入度之。二年五月,征为司空。诞被诏书,愈恐,遂反。召会诸将,自出攻扬州刺史乐綝,杀之。”[1]459
《世说新语》的编纂者在选录资料的时候并不是一味地搜奇猎艳,而是尽量以尊重事实为基础。《三国志·卷二十八·魏书二十八》毌丘俭篇所述关于毌丘俭文钦造反的历史情节基本与《晋书·帝纪第二·世宗景帝》所述相同。修史在材料的选择上理应博采众长,不拘一格。
一般认为《世说新语》由刘义庆召集门客集体创作而非一人所完成,所以在著书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舛误,如方正篇条十云:“诸葛靓后入晋,除大司马,召不起。以与晋室有仇,常背洛水而坐。与武帝有旧,帝欲见之而无由,乃请诸葛妃呼靓。既来,帝就太妃间相见。礼毕,酒酣,帝曰:‘卿故复忆竹马之好不?’靓曰:‘臣不能涂炭漆身,今日复睹圣颜。’因涕泗百行。帝于是惭悔而出。”[2]344而《晋书·列传第四十七·诸葛恢》则云:“诸葛恢字道明,琅琊阳都人也。祖诞,魏司空,为文帝所诛。父靓,奔吴,为大司马。吴平,逃窜不出。武帝与靓有旧,靓姊又为琅琊王妃,帝知靓在姊间,因就见焉。靓逃于厕,帝又逼见之,谓曰:‘不意今日复得相见。’靓流涕曰:‘不能漆身皮面,复睹圣颜!’诏以为侍中,固辞不拜,归于乡里,终身不向朝廷而坐。”[3]2041即使是同一件事,《晋书》与《世说新语》存在着较大出入。
《世说新语》所记录的事迹存在着一些经不起推敲的地方,比如德行篇邓攸始避难条云:“邓攸始避难,于道中弃己子,全弟子。既过江,取一妾,甚宠爱。历年后讯其所由,妾具说是北人遭乱,忆父母姓名,乃攸之甥也。攸素有德业,言行无玷,闻之哀恨终身,遂不复畜妾。”[2]35从字面上看,邓攸在逃难途中为了保存弟弟的血脉不惜抛弃自己的亲生儿子的确是难能可贵;然而悲剧并未结束,渡江后所纳之妾竟然是自己的外甥,这对于一个素有德行的人来讲无疑是巨大打击。然而余嘉锡却认为“(邓)攸弃己子全弟子,固常人之所难能,然系儿于树则太残忍,不近人情。”且“古者姓氏有别,所买之妾若出于微贱,不能知其氏族之所自出,犹必询之卜筮,以决其疑。自汉以后,姓氏归一,人非生而无家,未有不知其姓者。此妾既具知父母姓名,而攸曾不一问,宠之历年,然后讯其邦族,虽哀恨终身,何嗟及矣!……”又如文学篇的第一条:郑玄在马融门下,三年不得相见,高足弟子传授而已。尝算浑天不合,诸弟子莫能解。或言玄能者,融召令算,一转便决,众咸骇服。及玄业成辞归,既而融有“礼乐皆东”之叹。恐玄擅名而心忌焉。玄亦疑有追,乃坐桥下,在水上据屐。融果转式逐之,告左右曰:“玄在土下水上而据木,此必死矣。”遂罢追,玄竟以得免。余嘉锡批评:“马融海内大儒,被服仁义。郑玄名列门人,亲传其业,何猜忌而行鸩毒乎?委巷之言,贼夫人之子。”《世说新语》的编纂者未对原材料加以认真细致的考核选取。
为表现人物特定性格的突出特点只选录最能反映人物特色的部分,至于其他情节则摈弃不取。这样虽然有利于表现主要人物的主要性格特点,但不利于史书写作时有全面的材料以供参考。如雅量篇第三十五条:谢公与人围棋,俄而谢玄淮上信至。看书竟,默然无言,徐向局。客问淮上厉害,答曰:“小儿辈大破贼。”意色举止,不异于常。而《晋书·卷七十九·列传第四十九》谢安篇则除此之外还有后文:“……既罢还内,过户限,心喜甚,不觉屐齿之折。其矫情镇物如此。”[3]2075所谓的“魏晋风流”并不像世人所想的那样“不食人间烟火”,他们也是活生生的、普普通通的、现实中的人。
第一,在结构上,全书故事按内容分成若干门类,每一门类中以不同人物、相同的故事表现相同的主题[4]。共计三十六篇,上卷四篇:德行、言语、政事、文学;中卷九篇:方正、雅量、识鉴等主要是正面的褒扬。下卷二十三篇情况比较复杂,既有褒扬又有贬责。第二,在篇幅上,倾向于微篇短制,犹如龙之一鳞半爪。少则几十字,多不过百字左右。如德行篇:周子居常云:“吾时月不见黄叔度,则鄙吝之心复生矣。”仅二十二个字。第三,记录真人真事,但由于存在一些无意识的虚构成分,因而被前人称为“志人小说”。胡应麟认为:“读其语言,晋人面目气韵,恍忽生动,而简约玄澹,真致不穷。”(《少室山房笔从》卷十三)[5]语言上简约含蓄、隽永传神。既有书面语又有口语,有着较强的感情色彩;其叙事风格则是遵循逻辑性与严谨性的统一,犹如一个个镜头的剪辑,片段的撷取,而非纪录片那样一叙到底。胡应麟认为其特色是“以玄韵为宗”,基本杜绝了正史传统的叙事方式。
长期以来,学术界一直有不少人认为《世说新语》是小说。但严格地讲,《世说新语》同小说有较大的差距。虽然它在某种程度上存在虚构的成分,主要是由于撰者失误,却不是编纂者有意为之。而小说最大的特点就是虚构,有意识的创造情节。梁启超说:“史料者何?过去人类思想行事所留之痕迹,有证据传留至今日者也”;北宋司马光编撰《资治通鉴》时主张“遍阅旧史,旁采小说”。因为在他看来,实录、正史未必皆可据,杂史、小说未必皆无凭,主要还是如何加以选择的问题。这正说明古代笔记资料本来就有补史之阙的特点。《世说新语》的分条记载为后人保留了一系列的历史研究资料供诸参考。这些材料同其他史料一起构成了研究历史的依据。如文学篇有云:何平叔注《老子》,始成,诣王辅嗣。见王注精奇,乃神伏曰:“若斯人,可与论天人之际矣!”因以所注为《道德二论》。[2]234以上是《世说新语·文学第四》的第七与第十两条,很明显讲述的是一件事情而作者不能确定二者孰是孰非,故并存之以供后考。《世说新语》连同其他野史杂记笔记小说共同组成了正史写作的原始材料,如《太平御览》八百六十引王隐《晋书》曰:“王羲之幼有风操。郗虞卿闻王氏诸子皆俊,令使选婿。诸子皆饰容以待客,羲之独坦腹东床,啮胡饼,神色自若。使具以告。虞卿曰:‘此真吾子婿也!’问为谁?果是逸少。乃妻之。”《世说新语·雅量》第十九条云:“郗太傅在京口,遣门生与王丞相书,求女婿。丞相语郗信:‘君往东厢,任意选之。’门生归,白郗曰:‘王家诸郎,亦皆可嘉,闻来觅婿,咸自矜持。惟有一郎,在床上坦腹卧,如不闻。’郗公云:‘正此好!’访之,乃是逸少,因嫁女与焉”。[2]428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世说新语》是艺术与真实的结合。
[1]陈寿,裴松之.三国志[M].北京:中华书局,2006.
[2]余嘉锡.世说新语笺疏[M].北京:中华书局,1983
[3]房玄龄,杜如晦.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4.
[4]王立新.试论《世说新语》的艺术成就[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5).
[5]严艳.玄学思想的全方位渗透——论《世说新语》[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7(4).
(责任编辑:郑宗荣)
An investigation of the Textual Relation ofand
ZHU Yingxin ZHOU Xiaolin
are the main contents of, especially in the Eastern Jin Dynasty. The book has thirty-six chapters, such as virtue, language, government affairs, literature etc. Normally, the academia believes the book was written by scholars who were organized by Liu Yiqing. The Jinshu was edited by Fang Xuanling, Chu Suiliang etc. It contains one hundred volumes. The recordation is about two hundreds years from Si Mayi to Jin Gongdi, also including the history of Sixteen Countries Dynasty. Before the book was finished, some contents ofwere quoted by the author. For a long time, scholars consideredas a kind of novel. In fact, themore resembles a historical book mingled with fake items.
Keywods:;;textual research;historical data
2013-10-14
朱迎心(1986-),男,山东莒南人,西华师范大学2011级研究生,主要研究元明清文学。
I206.2
A
1009-8135(2014)01-009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