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晓玲,符桂芹
(吉林动画学院,吉林 长春 130012)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专业的知识用来教育人显然是不够的.通过专业的教育,他或许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是很难成为一个和谐全面发展的人”.迈入新世纪以来,我国部分高等院校开始意识到过细的“专业教育”在培养高素质杰出人才方面的具有一定的狭隘性和保守性,逐步开始探索并实践“通识教育”,以培养出“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能力”的社会需要人才.
General Education,在中国大陆地区有学者将它翻译为“一般教育”、“通才教育”、“博雅教育”等,在香港、台湾则理解为“通识教育”.它是美国在发展高等教育过程中,将西方特别是欧洲的自由化教育与美国的本土教育实践高度融合而产生的一种高等教育思想和理念,是美国高等教育的伟大创新和实践.从现实来看,也可以说它是美国对世界高等教育作出的典范,对世界高等教育的影响是十分深远的.
对通识教育的认识,理论界有着不同层面的理解和阐释,公认的、规范的表述至今尚未形成.但总体来看,它是一种教育观、教育理念、教育理想,也是一种教育境界.
(1)从它的性质来说,通识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所有在校大学生都应该接受的非专业性教育.当前中国的一些高校开设的通识教育必修课程、通识教育选修课程,甚至有的高校还有通识教育核心课程,也包括某些高校仍然存在的“国学实验班”和“精英班”的课程,都是把提升高等教育教学效果作为理想目标的.
(2)从它的教育目的来讲,通识教育的最终目标在于培养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有社会责任感使命感、全面发展的人.人是有思想、有意识和精神的社会存在物,对大学生进行正面教育和积极引导,促使其发展成为一个人格健全、能力完善、视野宽阔、具有独立思考、创造和创新能力的完整的人,是高等教育的目标指向.但现代教育中的文理分科的裂缝要由“通识教育”来粘合.
(3)从通识教育的内容来看,它是一种广泛的、非专业性的、非功利性的基本知识、技能和态度的教育.北京大学一直走在我国高校通识教育的前列,自从2000年9月开设通识教育截至2011年12月,通选课的门类已经由最初的31门发展到了166门,涉及数学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哲学与心理、历史学、语言文学艺术与美育、社会可持续发展六大领域,旨在“加强基础,淡化专业,因材施教,分流培养”,打破专业和学科壁垒,把单一化的专才教育转化为整体化的通才教育,既体现出了北大的特色课程,又遵循了“以人为本”的教育教学规律,不断向社会输送知识面广、适应性强、实践能力突出的创新型人才.
从我国高等教育的现状来看,通识教育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已经被越来越多的高校意识到了,但是真正把通识教育实施得很好的却是少数中的少数.当前,通识教育在我国高校的开展主要有两种模式:一种是1999年教育部在32所高校中引入的“文化素质教育课程”,另外一种是“复旦学院”模式.
2000年以后,我国高校就已经部分开设了通选课教育,但是限于当时的特殊条件和实际情况,只能是针对部分的优秀学生进行的“精英式”培养,目的是培养具有强势国际竞争力的领军人物.比如说,北京大学2001年开始实施的“元培计划”、中山大学的“博雅教育”、武汉大学开设的“国学试验班”和“中西比较哲学试验班”等,都没有跳出对通识教育曲解的怪圈,极大地限制了通识教育的应有之义.
清华大学在2003年明确了本科生培养方案,该方案以“通识教育”理念为核心的,立足于改变传统的单一知识传授型教学,并大力推行以创新型教育为终极目标的研究型教学,以学生为本,强调教育的个性化培养,因材施教,为每个学生量身打造个人培养计划,全方位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2005年9月,复旦学院在复旦大学应运而生,它是一个全面实施通识教育的教学、研究和管理机构,在广泛汲取国际国内一流大学本科生教育、培养经验的基础上,积极探索了本科生教育改革发展的道路,以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为目标,革除了固有的专业限制,把全部的大一新生文理打乱混编,不再直接进入高考时填报的专业院系进行学习,而是进入“四大书院”,统一接受通识课程教育.“四大书院”,即四栋宿舍楼分别以复旦历史上著名的校长名字进行命名,分别为:志德书院,取自复旦创始人马相伯校长原名志德;腾飞书院,取自李登辉校长字;克卿书院,取自颜福庆校长字;任重书院,取自陈望道校长字.经过一年的学习之后,再进入到院系系统学习专业课程.这一模式在全国是史无前例的.
在全国高等院校中,复旦大学是较早全面实施通识教育,并且在课程设置中分版块的高校,2005年9月初对全校3700本科新生(包括外国留学生在内)开始了通识教育,共分为六个板块:文史经典与文化传承、哲学智慧与批判性思维、文明对话与世界视野、科学精神与科学探索、生态环境与生命关怀、艺术创作与审美体验,其目的在于鼓励不同背景的学生互相学习交流,构建师生多元文化交流的人文环境,培养出具有开阔视野、丰富想象力、民族使命感、远大理想抱负的创造性人才.
此后的2007年,北京大学率先在全国迈出了为全校本科生开设通选课的步伐,可以说这是时代发展的潮流与必然,为每一个北大学子提供了平等地提升自我的机会.
总的来说,对通识教育的认识和开展,很多高校还只是停留在浅层次上.它绝不仅仅是简单的课程设置的问题.虽然对于通识教育的效果如何我们尚且不能断言,因为开展通识教育的困难与障碍长期真实地存在着,但是通过对世界一流院校和国内著名大学在通识教育上所付出的努力来看,它对于塑造学生的理想人格、培养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规划未来人生道路等方面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我们应该从宽领域、深层次和多维度对通识教育进行理解和把握,将通识教育理念贯穿于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之中.
早在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在《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一书中就提出了教育的指导思想:“人类发展的目的在于使人日臻完善;使他的个性丰富多彩,表达方式复杂多样;使他作为一个人,作为一个家庭和社会的成员,作为一个公民和生产者、技术发明者和有创造性的思想家,来承担各种不同的责任.”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已然完成了由精英教育到大众教育的转变,2013年的大学本科毕业生超过720万人.如何使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在激烈是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成了高等教育者们无法回避的一个现实课题,特别是艺术院校在这个现实面前更是陷入了尴尬的境地,而通识教育在艺术类院校的人才培养过程中应当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
建国初期,为了培养大量加快国家建设的应用型人才,我国的高等教育专业分科越来越细化.在当时,确实解决了短时期内我国的人才短缺的问题.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过分专业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已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开设通识教育课程,拓宽专业领域、注重学科间的渗透性和互补性、完善高校人才培养质量体系,将我国高等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其影响尽可能地限制在最小的范围内,向社会输送全面发展的高质量人才,就成了时代的呼唤.
我校长期以来坚持“开放式办学,走学研产一体化的办学道路,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强、综合艺术修养高和具有国际视野的专业化人才”的办学理念,不断推行“引进来”(即先后从美国、俄罗斯、德国、韩国、日本、加拿大、意大利、香港、台湾等国家和地区聘请了250余名客座教授和兼职教师充实到人才队伍中,分别与美国、英国、俄罗斯、加拿大、法国、马来西亚、韩国等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知名高等院校和产业公司建立了国际交流合作)和“走出去”(与40多所院校签定协议,互派交换生,互派教师任教)的战略.这就要求我们的课程设置和师生素质要跟得上学校发展的需要,通识教育课程恰好能够弥补艺术院校发展过程中的不足和缺陷.
作为艺术类院校,我们的学生有着一般院校大学生的共性,但也有着鲜明的个性.比如说,功利心强但进取心弱,对那些在《超女》、《快男》、《星光大道》等选秀节目中“一唱成名”、“一炮走红”的形式极为关注,却忽视了现实中在老师的指引下一步一个脚印的积累与沉淀;专业情结浓但人文素质弱,艺术生在专业学习上一般都花费了较长的时间和较多的精力,文化课程的学习基本都是考前的突击完成的,长此以往形成了文化素养欠缺的知识格局;自由主义泛滥,组织纪律性不强,在艺术院校学生的眼中“艺术就是激情”,按部就班的学习成就不了他们创作的意境,对规章制度和思想教育往往存在较强的逆反心理.故此,在艺术类院校中开展通识教育是艺术院校提升学生职业素养、完善学生个体发展的必然途径.
艺术类院校在当今的高等教育中所发挥的作用不可小视,如何使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具备艺术家的潜质与素养,除了在我们现有的课程上下功夫以外,还要摸索通识教育之路.当然,在开设通识教育课程的过程中,要面临的问题还有许多,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1〕李曼丽.通识教育——一种大学教育观[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
〔2〕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编著.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2.
〔3〕唐玲.浅论艺术院校学生特点.文教资料,2010(下旬刊)(4).
〔4〕龚金平.我国大学通识教育的实施现状与反思.黑河学刊,20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