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地藏信仰与弥勒信仰的内在联系
——以地藏经典和弥勒经典为中心的分析与比较

2014-03-29 09:29
池州学院学报 2014年5期
关键词:释迦牟尼弥勒有情

梁 凡

(安徽大学 哲学系,安徽 合肥 230000)

论地藏信仰与弥勒信仰的内在联系
——以地藏经典和弥勒经典为中心的分析与比较

梁 凡

(安徽大学 哲学系,安徽 合肥 230000)

地藏菩萨和弥勒菩萨作为中国两位重要的菩萨,都拥有很多的信仰者。地藏更是负责释迦牟尼佛逝世后,未来弥勒佛出世前这段时间对人世间众有情的教化。从地藏菩萨和弥勒菩萨的这层关系出发,地藏信仰的宣传和弥勒信仰的宣传应该存在一定联系,而且地藏在前,弥勒在后,两者的联系也该与此相关,现就通过对两信仰的大概介绍来发掘其中的联系。

地藏菩萨;弥勒菩萨;信仰

传说地藏菩萨遵从释迦牟尼佛嘱托,在未来弥勒佛下世前负责教化六道众有情,为弥勒下世做准备,那么,能否从地藏信仰与弥勒信仰当中找到联系,特别是体现地藏菩萨为弥勒下世做准备的依据,就能间接证实这个传说的真实性了。

1 承接与地藏信仰

地藏菩萨在我国影响很大,现在的安徽九华山更是作为地藏菩萨的道场,与山西五台山的文殊菩萨道场,四川峨嵋山的普贤菩萨道场,浙江普陀山的观音菩萨道场一起构成我国的四大佛教胜地。地藏菩萨不仅作为四大菩萨之一,更是具有释迦牟尼佛和弥勒佛之间的承接者这一身份,这一点在有关地藏菩萨的相关经文中有所体现:“汝当忆念,吾在忉利天宫殷勤付嘱,令娑婆世界至弥勒出世已来众生,悉使解脱,永离诸苦,遇佛授记。尔时诸世界分身地藏菩萨,共复一行”(《地藏菩萨本愿经·上卷·分身集会品第二》);“我承佛如来威神力故,遍百千万亿世界,分是身形,救拔一切业报众生,若非如来大慈力故,即不能作如是变化。我今又蒙佛付嘱,至阿逸多①成佛以来,六道众生,遣令度脱,唯然”(《地藏菩萨本愿经·上卷·阎浮众生业感品第四》)。前一段经文是体现释迦牟尼佛逝世前嘱托地藏菩萨在未来弥勒佛下世前要担起度化众生的任务,后一段是地藏菩萨对于释迦牟尼佛嘱托的回应,“唯然”二字说明地藏菩萨接下了这个任务。而且在有关地藏菩萨的文章中,承接者这一点也被提及了多次:“地藏菩萨昔于忉利天宫,受释迦世尊嘱咐,于释迦寂灭以后,未来佛弥勒未生之前,在这个过渡时期中,释迦佛把度化娑婆世界众生这一重担,交给地藏菩萨。并殷勤嘱咐他,对那些尚在恶趣受大苦的众生,要特别关心,令其改邪归正,离苦得乐。至弥勒佛出世时,使娑婆世界一切众生,皆得解脱”[1];“按佛教说法,地藏菩萨受释迦牟尼佛嘱托,在释迦牟尼佛寂灭后、未来佛弥勒降世前这一段“无佛世界”里,毅然担当起教化六道众生的重任,相当于“代理佛”,地位极高”[2]。可见在地藏信仰的宣传中,地藏菩萨作为承接者这一点是宣传的一个重要方面,另外地藏菩萨接受释迦牟尼佛这个重任不仅因为经文中地藏菩萨为了报答释迦牟尼佛的接引之恩,更是因为地藏菩萨所发大愿就是“地狱不空,誓不成佛”。

无论是化身为大长者子时的“我今尽未来际不可计劫,为是罪苦六道众生,广设方便,尽令解脱,而我自身,方成佛道”(《地藏菩萨本愿经·上卷·忉利天宫神通品第一》);又或者是化身婆罗门女时的“愿我尽未来劫,应有罪苦众生,广设方便,使令解脱”(《地藏菩萨本愿经·上卷·忉利天宫神通品第一》);化身王者时的“若不先度罪苦,令是安乐,得至菩提,我终未愿成佛”(《地藏菩萨本愿经·上卷·阎浮众生业感品第四》);化身光目女时的“却后百千万亿劫中,应有世界,所有地狱及三恶道,诸罪苦众生,誓愿救拔,令离地狱恶趣,畜生饿鬼等,如是罪报等人,尽成佛竟,我然后方成正觉”(《地藏菩萨本愿经·上卷·阎浮众生业感品第四》)。这些经文的思想内容都是一致的,都体现了地藏菩萨通过发下大愿来度化六道有情,尤其是救赎地狱、饿鬼、畜生三恶道有情的伟大情怀,可见无论释迦牟尼佛是否给予地藏菩萨承接者的身份,他都会尽力去度化六道有情:“此善男子,已于无量无数大劫,五浊恶时无佛世界,成熟有情”(《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卷第一·序品第一》);善男子就是地藏菩萨。而地藏菩萨的大愿以及他孜孜不倦度化有情的作为正是释迦牟尼佛选择他作为承接者的原因所在,同时承接者的身份使他又多了一份责任和压力,原本度化众生只是自己作为菩萨应该做的,现在更是肩负了释迦牟尼佛的嘱托,在原来的基础上更是要加快度化的速度,因为期限就是弥勒菩萨下世成佛前。

地藏菩萨在每日“除刀兵劫、除疫病劫、除饥馑劫”②的基础上,“分身遍满百千万亿恒河沙世界,每一世界,化百千万亿身,每一身,度百千万亿人,令归敬三宝,永离生死,至涅槃乐”(《地藏菩萨本愿经·上卷·分身集会品第二》),正是这样的分身神通,才能够“于一日夜,或一食顷,能度无量百千俱胝那庾多数诸有情类。皆令解脱种种忧苦,及令一切如法所求意愿满足”(《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卷第一·序品第一》);同时又因为地藏菩萨坚持“未来世中,若有善男子善女子,于佛法中,一念恭敬,我亦百千方便,度脱世人,于生死中,速得解脱”(《地藏菩萨本愿经·下卷·嘱累人天品第十三》),通过信仰地藏菩萨,在很短的时间内就能实现自己的愿望,很符合诸有情的日常心理,这也正是地藏菩萨能够实现一顿饭间教化上亿有情的原因,所以对地藏菩萨的宣传就达到了“于百劫中,至心归依称名念诵礼拜供养求诸所愿,不如有人,于一食顷,至心归依称名念诵礼拜供养地藏菩萨,求诸所愿,速得满足”(《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卷第一·序品第一》)这样的境地,信仰地藏菩萨只需要须臾间的念头而已。

可见地藏菩萨的大愿使得他不断度化六道众有情,尤其是三恶道有情;同时释迦牟尼佛给予的承接者的身份又使得他的度化速度空前迅速。承接者、大愿和一食顷度化这三者是地藏信仰宣传的重点,同时三者间的内在联系不仅使得地藏信仰的宣传越来越广泛,也为其与弥勒信仰的内在联系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思路。

2 弥勒信仰

前面提到释迦牟尼佛说未来弥勒佛会下世,这在许多佛经中都有记载,同时也是弥勒信仰宣传的重点:“时诵经仙人者,今此众中婆罗门子弥勒菩萨摩诃萨是。我涅盘后五十六亿万岁,当穰佉转轮圣王国土华林园中金刚座处龙华菩提树下得成佛道,转妙法轮”(《一切智光明仙人慈心因缘不食肉经》);“弥勒当知,汝复受记五十六亿七千万岁,于此树王下成无上等正觉”(《菩萨处胎经·卷第二·三世等品第五》);“未来久远人寿八万岁时,当有佛名弥勒如来”(《中阿含经·卷第十三·王相应品说本经第九》);“当于尔时,有佛出世,名为弥勒如来”(《长阿含经·转轮圣王修行经第二》);“弥勒菩萨经三十劫应当作佛,至真,等正觉,我以精进力,勇猛之心,使弥勒在后。过去恒沙多萨阿竭、阿罗诃、三耶三佛,皆由勇猛而得成佛”(《增一阿含经·卷第十一·善知识品第二十》)。这些经文当中透露出两点,首先是弥勒菩萨将来肯定下世成佛,因为这是释迦牟尼佛所说,同时弥勒菩萨也确实具备了成佛的条件——“勇猛精进”;另一点便是下世的时间在很久远之后,无论是“涅槃后五十六亿万岁”又或者是“人寿八万岁”都是在很久远之后,这样便在释迦牟尼佛与弥勒佛之间形成了一个空白,为地藏菩萨作为承接者的身份提供了一个可能。

此外“当弥勒佛从兜率天下生人间时,大地一派光明,处处五谷丰登,百姓康乐幸福。弥勒将在华严树下三次说法,使广大民众得以解脱”[3];“其地到处珍花异草,遍地珠宝,光明照耀,昼夜无异。其时天下大治,无盗贼劫窃之患,无水火刀兵之灾。人们彼此相亲相爱,丰衣足食,无饥馑冻馁之患”[4]。正因为弥勒菩萨以后会下世成佛,使人间成为一片乐土,虽然时间在很久以后,但弥勒信徒都愿意相信这一美好愿景。而且此时弥勒菩萨就在兜率天说法,于是古往今来道安等一众高僧名人都发愿往生兜率净土,这也就是弥勒信仰中最重要的部分——兜率净土信仰了。而要往生兜率净土,“信愿行的总和,是净土法门的要诀!三者具足,即得往生”[5]17,信愿行这三者,“修净土的人,不但确信净土的实有,而且还要信得净土的清净庄严,是极理想的乐土”[5]13,所以信就是坚定信念:兜率净土是存在的,弥勒菩萨是存在的,弥勒菩萨以后一定会下世成佛,使人间成为乐土;“净土法门的愿,除愿成佛道,愿度众生普通愿外,主要是愿生彼国”[5]15,所以愿就是发愿往生弥勒净土;“善根福德,修净土的人应该随分随力去做,使善根增长,福德增胜”[5]16,所以行就是发扬自己的善根,积极行善。对弥勒信仰的宣传主要着重于弥勒未来下世会使人间成为乐土以及弥勒菩萨现在就在兜率天,可往生兜率净土听法这两点。

3 两者联系

联系一:从前面关于地藏信仰与弥勒信仰的简单介绍中,在地藏信仰的宣传中提到释迦牟尼佛嘱托地藏菩萨在弥勒佛下世前教化六道有情,在弥勒信仰的宣传中也提到了弥勒菩萨要遵从释迦牟尼佛嘱托在未来下世成佛净化人间,虽然没有提到地藏菩萨,但基于此可以得出一个猜想:释迦牟尼佛逝世前,两者分别受命,地藏菩萨明白自己的使命是为弥勒菩萨下世做好准备工作,尽自己的努力教化有情,那么在弥勒菩萨下世时人间净土的实现步伐也就会加快不少,弥勒菩萨则是在兜率宫加紧修炼,尽快使自己具有解脱人世间众有情的能力,下世说法,完成释迦牟尼佛的嘱托。地藏菩萨为弥勒菩萨下世做准备工作,弥勒菩萨在此基础上实现人间净土的猜想是为联系一。

联系二:“在佛教中,所谓“解脱”更多地也称为“涅槃”,这两个名称可以混用或互换。佛教认为,世间中充满了痛苦,而造成苦的直接原因是人的爱欲或欲望,这爱欲或欲望又与人的无明或无知有关,无明或无知在佛教中属于所谓“烦恼”。这种烦恼会促使人执取不实在的事物,产生业力,形成轮回及其痛苦。只有消除了烦恼,才能灭苦。灭除烦恼的状态就称为“涅槃”,这一词的意译是“灭”,意思是熄灭或灭除(如风灭或火灭等)。在佛教中,这种灭主要指无明或烦恼的灭”[6],实现解脱意味着实现涅槃,超越生死。地藏信仰中的信仰者分为两种,一般有情和三恶道有情。一般有情通过坚定地藏菩萨存在的信念,口念“南无地藏菩萨”来发愿追随地藏菩萨,地藏菩萨也就能顺利发起他的善根,满足他的愿望;三恶道有情在地藏菩萨的开导下,需要自己发起善根,发愿追随地藏菩萨,才能再次成为一般有情,而此时的这个一般有情就更是坚定地藏菩萨存在的信念了,如此便循环往复,三恶道有情越来越少,信仰地藏菩萨的有情越来越多,也就是发起善根的有情越来越多了。六道众有情都发起了自己的善根,同时在发愿信仰地藏菩萨的同时,满足了自己的愿望,使生活更美好,而满足自己的愿望意味着这些有情依然是在自己的欲望指导下生活的,只是让自己的生活更好而已,所以说地藏菩萨在发起众有情善根后没有进一步使他们解脱,只是发起他们的善根,众有情得以继续在现世生活。而“求生兜率净土,目的在亲近弥勒,将来好随同弥勒一同来净化的人间,以达到善根的成熟与解脱”[5]43,可见解脱的任务确实是需要弥勒下世时解决的,而解脱意味着善根的成熟,所以地藏菩萨发起众有情的善根,且度化速度惊人都为以后弥勒实现人间净土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这也证实了联系一中地藏菩萨为弥勒菩萨下世做准备的猜想,是为联系二。

联系三:弥勒菩萨最后是要来人世间的,带领那些已经往生兜率净土的来一起解脱人世间的众有情,实现人间净土;而地藏菩萨教化的诸有情大多是留在人世间生活的,主动寻找解脱法门的不多,追随其他佛寻找解脱的一般也会离开人世间。这样人世间这个两位菩萨共同的教化目标便成为了联系的纽带,可以想象在地藏菩萨度化众有情的无尽岁月后,发起善根的有情越来越多后的一天,弥勒菩萨得道下世解脱众生,发起善根的众有情不必再为寻找解脱路径而烦恼,弥勒菩萨亲自下世解脱众生,和地藏菩萨亲自往六道各处度化众生一般,众有情能够在自己身处之地实现越来越美好的生活乃至最后的解脱。而弥勒菩萨下世成佛也就意味着地藏菩萨的单独教化工作告一段落了,需要和弥勒佛一起教化解脱众生,同时地藏菩萨也能在弥勒佛实现人间净土时实现自己的解脱,完成自己的大愿成佛。而地藏菩萨度化六道众生特别是三恶道的行为使得弥勒佛今后实现人间净土的过程可以大大加快,毕竟在整个人世间实现人间净土,三恶道是最难教化的,连释迦牟尼佛都说“是南阎浮提众生,志性无定,习恶者多,纵发善心,须臾即退,若遇恶缘,念念增长,以是之故,吾分是形,百千亿化度,随其根性,而度脱之”(《地藏菩萨本愿经·下卷·嘱累人天品第十三》),地藏菩萨发愿于此,将最难的工作完成后弥勒佛的解脱工作就要顺利很多了。以人世间作为共同的教化之地,共同实现人间净土的分工合作是为联系三,这同样与联系一相呼应,地藏菩萨使人世间众有情在弥勒菩萨下世解脱前生活得更好,弥勒菩萨下世在前面生活更好的基础上实现最好——人间净土。以上三个联系就是地藏信仰与弥勒信仰的联系,都体现了引言中地藏菩萨遵从释迦牟尼佛嘱托,为弥勒菩萨下世做准备,作为承前启后的承接者这一点。

4 意义

通过对地藏信仰与弥勒信仰联系的探讨,主要具有以下三个方面的意义:

首先可以提升整个佛教的影响力。在释迦牟尼佛逝世之后,佛教出现了分裂,大小乘的区分以及各种派系的林立,学说也日益多而杂。从信仰角度将不同信仰的菩萨、佛联系起来可以使佛教重新以一个整体的形象出现,特别是从释迦牟尼佛或者更加久远的过去佛出发构成的整体,这在对于信徒们的宣传上也显得更加体系化,不会使信徒的思想变得混乱,无论解脱的法门有多少都会变得更加条理化,秩序化,这样佛教的宣传将会更加顺利,使更多的有情受益。同时地藏信仰与弥勒信仰的联系所体现出来的两位菩萨的分工合作关系也使得众菩萨与佛更加贴近我们的生活,而不再是高高在上的感觉。

其次是可以给信徒们提供更多的选择。从地藏信仰和弥勒信仰的联系中可以看到:单独信仰地藏菩萨可以使生活美满,但最后的解脱之道还不明确;单独信仰弥勒菩萨就要抛弃现世生活,一心出世增长善根,以往生兜率净土。而联系起来看发现出世修行与在世生活并不矛盾,在信仰地藏菩萨实现美好生活的同时可以在生活中不断积累增长自己的善根,因为不必再一心往生兜率净土了,弥勒菩萨会下世让我们实现解脱,这是一种结合起来的方法,当然也不反对继续一心修行往生净土或者一心生活的,如果再联系其他菩萨、佛的信仰,选择将更加多样化,也就更加能够贴近我们的日常生活。

最后是可以提升众有情的道德素养。地藏菩萨一心完成释迦牟尼佛嘱托,教化众生,为弥勒菩萨下世解脱众生打好基础,对自己的考虑放在最后,不在乎所谓的名与利,这对于如今深陷名与利、万事利字当头、相互之间的关系日益利益化的众有情都有很好的借鉴意义。同时要让地藏菩萨实现自己的愿望以及让弥勒菩萨解脱自己,善根的发起都是基础,这样众有情从自身出发考虑也会杜绝自己的恶念,发起自己的善根,这样整个人世间将会更加和谐。

5 结论

“释尊成佛后,四十五(或作“四十九”)年间,踏遍了恒河两岸,化导人类”[7],释迦牟尼佛一生教化诸有情,地藏菩萨继承他的嘱托继续教化,使得诸有情,特别是三恶道众生发起善根,具备了寻求解脱之道的基本条件,而随着发起善根的有情越来越多,仍然在现世生活的他们使得社会生活越来越美好,待到弥勒菩萨带领兜率天诸众下世解脱众生时,显得更加顺理成章,地藏菩萨和弥勒菩萨两者的意愿和作为犹如一个浩大工程的不同部分,地藏菩萨负责基础建设,弥勒菩萨负责进一步深化改造,加上释尊的预期指导与实践,三者形成的联系是密不可分的,而三者的共同努力将使整个人世间向着人间净土的美好方向不断迈进,这个浩大的工程将使世间六道所有有情受益,在此向释尊、地藏菩萨及弥勒菩萨表示深深的敬意。

注释:

① 弥勒菩萨名阿逸多。

② 参见 《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卷第一·序品第一》:“于晨朝时,以诸定力,除刀兵劫,令诸有情互相慈愍”,“于晨朝时,以诸定力,除疫病劫,令诸有情皆得安乐”,“于晨朝时,以诸定力,除饥馑劫,令诸有情皆得饱满”。

[1]明旸.佛教的五大菩萨(五)——地藏菩萨[J].法音,1991(5):25-26.

[2]钱征.九华山地藏菩萨与大愿文化的由来[J].池州学院学报,2010,24(4):25-28.

[3]方立天.中国佛教哲学要义[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4]张文良.弥勒净土与弥陀净土[J].五台山研究,1994(2):5-8.

[5]释印顺.净土学论集[M].北京:中华书局,2010.

[6]姚卫群.奥义书中的“解脱”与佛教的“涅槃”[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1):124-126.

[7]释印顺.印度佛教思想史[M].北京:中华书局,2010.

[责任编辑:余义兵]

Internal Relationship Between Ksitigarbha Belief and Maitreya Belief——A Comparison and Analysis of Ksitigarbha Sutra and Maitreya Sutra

Liang Fan
(Department of Philosophy,Anhui University,Hefei,Anhui 230000)

Ksitigarbha and Maitreya are two important Bodhisattvas in China.Ksitigarbha is in charge of moralizing the mortal world after Buddha Shakyamuni’s parinirvana,and before Maitreya’s birth,the paper explor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m with the introduction of religious beliefs.

Ksitigarbha;Maitreya;Belief

B948

A

1674-1104(2014)05-0068-04

10.13420/j.cnki.jczu.2014.05.016

2014-04-11

梁凡(1990-),男,江苏丹阳人,安徽大学哲学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宗教的现实意义。

猜你喜欢
释迦牟尼弥勒有情
“浙”里有情,“宁”有大爱
Transference of Things Remote:Constraints and Creativity in the English Translations of Jin Ping Mei
草木有情
愿你2020有情有钱没病没灾不后悔
落红有情
托忒文《般若弥勒经》木刻时间考释
大足石刻弥勒信仰下的两处“启门图”
释迦牟尼葬礼再考察——兼析传译者及解读者对涅槃经的重构
黑城本《弥勒上生经讲经文》为词曲作品说
面对辱骂